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的巧妙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巧妙应用课文插图,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合理运用教材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课文编配的一幅幅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插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一种新奇感、亲切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插图可以将单调的白纸黑字变得形象、生动、活泼。
通过视觉效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那么,学习效率也就事半功倍了。
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文本前面的阅读提示,仔细阅读课文和认真观察插图画面,通过观察插图使学生粗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及其艺术价值,借此培养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感情。
在课堂上合理利用教材插图,适当地拓宽插图的表现面,这样无疑可以让学生动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兴趣,其学习自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语文课堂活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了,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灵性,学生的思维充满灵性。
二、灵活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借助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教材中的有些插图是文本某一片段的特写镜头,但又是课文中心内容
的浓缩,这种浓缩性的描写对某些内容在语言文字叙述上往往具有跳跃性,显得含蓄与凝练,形成一种“空白”。
这种“留白”手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
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插图及课文中提到的线索,推测这幅插图前后可能发生的情景,巧妙利用“补白”手法,还原插图留下的“空白”,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爬天都峰》一文配了一幅图。
这幅图主要描绘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与一位素昧平生的小女孩——“我”在天都峰脚下不期而遇,两人面对高耸入云的险峰与形同“天梯”笔直的石阶和铁梯都显得犹豫不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此重点内容进行插图补白,随堂练笔。
通过写几句话,让学生勇敢表露对文章中两位人物发自内心的独白。
学生以插图补白为依据,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合情合理的思考,完成了课堂练笔。
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想象思维能力,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科学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就如同学生练习写作的梯子,是引导学生练习写作的极好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每一篇文章都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有些课文会在文章结束部分留下悬念,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故事设计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局。
这个结局不能是毫无根据、凭空想象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作者预先埋下的伏笔,加以挖掘,展开想象。
借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穷人》这篇课文是小说单元中的一篇。
课文后面配有一幅图:夜深了,渔夫提着渔灯与妻子一起看着床上睡熟了的几个孩子(其中两个是邻居的遗孤)。
课后教师布置作业:“请结合课文插图画面,学习第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桑娜沉默时的心理活动小作文。
”这道随堂练笔题可以考查学生的想象力。
(四)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倘若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画面,并且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观察图画的步骤与方法,化图为文,化静(态图)为动(态语),图文结合,优势互补,把一张插图转化为多个生活场景,让学生充满信心地参与到说话训练之中,通过对插图所表现的生活情境进行口语会话训练,久而久之,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设计精美的插图,使学生学会了在面对问题时要开动脑筋、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与此同时,根据插图创设口语交流的情境,充分利用教材中各种插图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语交际水平。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利用课文插图,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辅助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