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备战:小说答题规律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2023高考小说命题规律总结
-壹·情节-
一、情节概括
【2018·全国Ⅲ卷】《微纪元》
请概括分析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1)小说开头部分写宇航员先行者看到的是大爆炸后的地球景象;
(2)接着写微纪元(城市图像)的出现,高楼、广场、很多人,还有“一个漂亮姑娘”,她天真地、娇滴滴地与宏纪元中的先行者交流,先行者以为这是虚拟的;
(3)最后写着陆后,先行者发现眼中的城市不是虚拟的。
【2018·全国Ⅱ卷】《有声电影》
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
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
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故步自封的心态;
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不要求)。
分析小说线索
【线索类型】
1、单线型结构
以“人”为线索,如思想变化、所见所闻、人生历程、行为举止;
以“物”为线索,如具体之物、象征之物;
以“事”为线索,如事件发展、事件本身;
以心理变化、情感变化、关系变化等为线索;
以时间、空间为线索。
2、双线型结构
一般都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行。
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可使小说充分展示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1)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
一条线索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称为“主线”(多为事件),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多为情感)。
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轻重。
如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描绘藤叶是文章的主线,苏艾帮助琼珊是文章的次线。
(2)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明暗线是从落笔角度(写法)而言的。
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
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
暗线则是间接的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暗线上,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而暗线则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的焦点。
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线索作用】
1、组织材料,丰富内容;
2、贯穿全文,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情节
3、塑造人物,突出形象(丰满、鲜明);——人物
4、揭示主题,寄托情感。
——主题
5、暗线巧妙(明暗结合),行文变化(跌宕曲折);——效果
【2015·全国Ⅰ卷】《马兰花》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马兰花借钱给麻婶,因为没有追讨,夫妻意见不合,发生争执。
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麻婶借钱记账,女儿发现账本,代母还账。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第二问备考答案:
①这样处理使小说情节紧凑、清晰。
明显设置悬念,矛盾纠结;暗线消除疑惑,
豁然开朗,情节因线索交织而摇曳生姿。
②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主人公马兰花通情达理、尊重他人的美好品质,明线上
与丈夫的行为形成对比,暗线上又得到麻婶女儿的烘托,人物形象更饱满,社
会环境也更真是亲切。
美好的人物群像和温馨的社会环境,使小说传播“正能
量”的主题更饱满。
小说《药》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①明线是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买“药”、吃“药”、谈“药”、华大妈为小栓上坟;
②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夏瑜就义、鲜血被吃、谈论夏瑜、夏四奶奶为夏瑜上坟。
(2)①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2017国一】《天嚣》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5分)
①从情节上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全文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
②从人物上看,突出人物形象。
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状态,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②从主题上看,突出小说主题。
围绕受困受渴、得瓜解渴这一事件,可以集中笔墨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既揭示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人生道理,也体现了各族人民支持祖国科研工作的这一主题。
二、情节手法=叙事艺术
(一)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
①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
②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③便于抒发感情,能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
①抒情更强烈感人,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②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
③若对象为事为物,具有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
①便于叙事和议论,不受时空限制;
②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能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全面地反映生活。
③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
【注意】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
(二)叙述视角——作者、人物
1、作者的叙述视角
(1)全知视角:
①作者可以随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交代、加工和处理,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便于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②便于作者对人物作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
①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人物的叙述视角(人物视角)
儿童视角、动物视角等
(三)叙述方式(顺序)
(1)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时间、空间或内在逻辑)来叙述。
作用:①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文章气势贯通;②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增强文章感染力: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②强调内容,表达情感,深化主旨;
增强文章生动性:③富于变化,避免平淡。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一件与中心事件有关的事件。
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若无插叙,主要事件仍然完整。
作用:①补充说明作用,使内容更加丰富(使情节更加完整);
②突出中心人物,使形象更加丰满;
③铺垫照应作用,使结构更加严密;
④深化小说主题,使主题更加深刻;
⑤行文富于变化(中断或停止),使情节更加波折。
(4)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作用:①解释说明,使主题表达充分;
②补充丰富,使文章结构完整;
③造成悬念(出人意料),使情节跌宕起伏。
(5)分叙(平叙):先叙一件事,再叙另一件事,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头绪清楚,有条不紊,照应得体。
作用: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②拓展作品容量。
四、叙述技巧(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安排技巧)
(一)传统小说:
线索、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巧合、误会、以……话题引入;
1、悬念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2、抑扬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情节起伏有波澜,增强戏剧性、可读性、生动性。
3、照应(呼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4、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5、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作用:渲染气氛,揭示矛盾,表现人物,突出主题。
6、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7、铺垫
层层推进/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8、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作用:形成情节的巧合,性格的改变;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升华主题,突出形象。
9、巧合
借助误会(强化小说戏剧效果)、突转等手法,促使人物性格的发展,促成事件的跌宕起伏,能集中反映生活的本质特性和矛盾冲突,把主题提炼得更为鲜明。
(二)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
没有完整的情节以及矛盾冲突,淡化人物形象,注重意境的营造(场景描写的诗情画意),语言表达上的抒情意味以及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特有情绪的展示。
【例题】
本篇小说风格清新自然,有孙犁“诗化小说”的特点。
请结合本篇小说具体分析这一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①以独特的视角来写战争题材。
小说没有描写充满硝烟的正面战场,而讲述了在抗日后方军民一心、守望相助的故事。
②以人物的乐观、活泼、可爱的性格来表现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③场景描写的诗情画意。
“冰雪伏藏在她的怀里,阳光照在她的脊背上”;“雪飘在她们头上,不久掩没了她们的脚;雪飘在她们脸上,但立刻就融化了”。
④语言表达上的抒情意味。
如:“她看见杨纯,那个青年人,那个医生,那个同志,抱着一支大枪,……他那白色毡帽,成了一顶雪帽。
”
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①淡化情节。
小说只有冯七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
②虚化人物。
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
③营造意境。
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
④抒情性味浓。
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者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五、叙述安排
情节结构安排除了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线索式(以……为线索,脉络清晰)外,还有以下方式。
1、从全文看:
(1)摇摆式(一波三折式)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很顺利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
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通过语言、情节、性格、心理以及主题的摇摆,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一环扣一环,突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2)抑扬式(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可以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3)对话式
①省去相关叙述,使叙事简练而集中,加快叙事节奏,推动情节发展;
②塑造人物形象;
③表达人物观点和情感,增强故事真实性。
(4)独白式
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5)蒙太奇式(片断组合手法/镜头组合式)
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
叙事简洁明快、集中紧凑;’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6)横断面式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
2、从开头结尾看
呼应式
首尾呼应,使结构紧密、完整,能产生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3、从开头看
(1)倒叙式
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突出情感,强调内容;表达情感,深化主旨;富于变化,避免平淡;——增强文章感染力。
(2)设疑式
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3)写景式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
4、就结尾看:
(1)突转式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文章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出人意料,产生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深化小说主题。
(2)留白式
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3)悲剧式
①突出、深化主题;
②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4)大团圆式。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能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5)渲染式
在文章结尾处(或者其它地方)通过描写或再现一段情景,渲染氛围,增添画意,烘托主题。
《祝福》
(6)点睛式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
(7)反问式
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导读者思考。
六、叙述形式
(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使人物性格凸显)、心理、回忆(通过回忆展开)、叙事与描写(人、景、物:各种描写手法)结合、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把……内容巧妙融合,推进故事情节,展现人物心理)、历史与现实结合,科学和幻想、时空切换、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地点,……时间段,情节紧凑)、场景集中、虚实结合(真实与幻觉)、采用寓言形式、层层递进。
七、叙述速度
1、快速:概要、省略
2、慢速:停顿、场景
小说里的时间与生活中的时间是不对应的,小说有它自己的节奏。
当小说要加快叙述速度时,一般采用简练的概括性叙述;而当小说要放慢叙述速度时,就会进行大量的详尽的描写,如《安东诺夫卡苹果》中大量的场景描写,《山羊兹拉特》中关于环境变化的描写等,都使得小说的节奏变得舒缓。
尤其是《山羊兹拉特》中的环境描写,有幕间音乐的意味,起过渡和调节节奏的作用,舒缓情绪的同时又推动情节发展。
叙述和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述波澜的法宝,它们能让小说呈现出一种有张有弛的叙述节奏。
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叙述上的特征”一题,参考答案第三、四
点如下: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严格来说,“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不属于“叙述”特征。
我们不妨重新组织答案,理清其中的逻辑: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场景描写,细腻、生动、传神,使得整个叙述节奏舒缓,呈现散文化特点。
同时,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还会用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还可能插入回忆、叙说历史、展开联想(如插入有关联的或类似的神话、童话、民间传说)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能舒缓原本紧张的情节,能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表达观点,能丰富小说内容,也能更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另外还有摇摆、延迟等手法,也能起到调节叙说速度、调整情节的作用。
摇摆是适度偏离,即在事件的叙述中交代与事件相关的另一件事;延迟则是在层层推进的情节中,故意给故事、人物、心理等设置障碍。
比如《外国小说欣赏》中的《牲畜林》,就五次采用延迟的手法:每当朱阿举起猎枪要向德国兵射击的时候,就会被阻止。
这使小说充满幽默感和戏剧效果。
【2020国一】《越野滑雪》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6分)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
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2018国一】《赵一曼女士》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或者:表现出赵一曼坚守信仰,誓死不屈的英雄形象,表达出后人对英雄的敬仰。
)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或者:过去、现在穿梭交织,在时间差距中,让读者全面了解赵一曼人物形象);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2022潍坊一模】《无法完成的画像》
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人物塑造]将革命者面对请求,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的矛盾刻画出来,凸显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形象。
②[情节安排]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
③[阅读效果]画像不能完成的悬念造成阅读期待,吸引读者。
④[艺术效果]画像不能完成使故事不断蓄势,真相大白时更有震撼力。
【2014国一】《古渡头》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2019浙江】《呼兰河传(节选)》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2020浙江】《雪》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
①[情节结构]情节前后照应。
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
②[道具设置]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
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
③[线索/环境描写]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
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
④[场景]场景相对集中。
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2015年浙江卷】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
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5分)
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三、情节作用
参考“情节手法”
“四循环+一读者”模式:
内容角度对环境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对人物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对主题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
富……主题等。
对读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结构角度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2017山东】《七叉犄角的公鹿》
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读者]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
②[情节]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
③[环境]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
④[人物]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2021模拟】《新生》(林斤澜)
小说中“报路行话”的情节用墨较多,请分析其作用。
(4分)
①[人物]表现老大爷富有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
②[内容]巧妙交待了一路行程;
③[叙述]调节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使小说张弛有度;
④[艺术效果]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强了小说感染力。
【2017国一】《天嚣》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①[叙述视角]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艺术效果]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读者]打破了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2014国一】《古渡头》
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①[艺术结构]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②[情感表现]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增强了表现苦难的力度;
③[人物形象]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
④[思想内容]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017·江苏】《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②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
③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④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