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的画》评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玲玲的画》评课稿
《玲玲的画》评课稿
《玲玲的画》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课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玲玲的画》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玲玲的画》评课稿篇1
开学前有幸参加了新基础教育培训,也坚持每天认真阅读《语文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本书,一天几页,圈圈划划,颇有收获。

理论知识一天天在增长,但怎样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呢?我开始先从生字教学做尝试。

9月中旬,在班上讲了《玲玲的画》第一课时,主要讲授认读生字,指导书写较难写的“奖”字。

贺校长、赵主任和赵老师来听课,课后对我提出了很多建议,真得是受益匪浅。

老师们对我这堂课的评价是思路清晰,层次合理,尤其是将认读生字编成一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儿歌,非常巧妙。

儿歌的内容是这样的:“玲玲小画家,端详这幅画。

爸爸又在催,快去睡觉吧!叭的一声响,把画弄脏了。

明天要评奖,另画来不及。

爸爸在看报,过来想办法。

花狗懒洋洋,画面更漂亮。

只要肯动脑,坏事并不糟”。

确实编这个儿歌花费了我很大心思,也花了不少时间。

但是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很好的让这首儿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只是让学生读了一遍,学生读得很好后我只是简单做了评价,并告诉孩子这是一种新的帮助识字的方法。

孩子还有兴致想再读,我却急着往下进行,让孩子读带生字的课文句子。

赵主任课下和我交流时说,其实孩子已经把这些生字认识会了,这首精心设计的儿歌已经是生字回到了课文,没有必要再让孩子训练读课文句子来练习认识生字。

是啊,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运用多种类结构方法教会孩子识字,当孩子已经能够自主识字时,就不要反复要求孩子读读读。

此外,在课堂上,我对孩子的评价还不够具体化,要求孩子的.答案还过于死板,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新基础教育的学习道路
还很长,只有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不断实践反思,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不断提高。

《玲玲的画》评课稿篇2
《玲玲的画》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七组中的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来编排。

课文记叙的是生活中的小事,对话较多。

整节课,李老师坚持“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这一线索,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边读边感悟语言,理解玲玲的情感变化。

在玲玲动脑筋修改了画后,李老师让学生对比两次满意的不同,之后安排的《粗心的小画家》律动使学生在半节课的学习后能稍事休息,放松一下身心,从而精神更饱满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这一环节的设计更适应了二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

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

李老师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后,抓住“坏事”、“好事”让学生思考各指的是什么,再找“坏事”变成“好事”的`秘诀进行品读。

接着在拓展练习“帮帮忙”环节中,李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悟得的道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更加深了对本文道理的理解。

最后以一句名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为结束,再次呼应了主题。

这样使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懂得了生活中只要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达到了预期目标,可以说是一节成功的课。

《玲玲的画》评课稿篇3
听了缪琴老师执教的《玲玲的画》一课,感觉这节课讲的很实,对字,词的训练很到位。

虽是一篇普普通通的小文章,但能看出老师非常认真地钻研教材,能挖掘出很多的训练点。

一、识字方法多样。

1、根据不同字的特点引导学生识记,并能遵循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如“叭”的一下声音用实物演示一下,便于学生理解;“催”强调右边下面是四横,表示催了一遍又一遍。

2、在教学词语时,重点抓住“端详”“催促”这两个词语,第一
个词回到文中找句子朗读来理解,第二个词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方法灵活多样。

原来生字的教学并不是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到了二年级生字教学与一年级有些不同,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类识字,记难记的字,由字扩词,结合每篇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在写字过程中,通过对"肯,脑,筋"的对比观察,分析字形,,让学生辨别月字旁的字做旁和做底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在比较观察中自己发现规律,真正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

二、朗读指导也非常到位。

从“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地一下掉到了纸上,玲玲哇地哭了起来”伤心难过,到“第二天,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的高兴。

张老师通过指名个别读,进行准确的评价后,再让学生模仿读的好的同学,还不失时机地进行范读,本堂课的.朗读指导可以说是十分成功。

三、问题的巧妙设计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

印象深刻的有“家人催促过你做什么事?”“你猜猜玲玲会想什么呢?”“如果你是爸爸,此时看到玲玲满意地笑了,你会说什么?”……这些问题有的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实际,有的让学生角色扮演,使其融入课文中的角色中设身处地的体会人物的心理。

问题深入浅出,学生乐于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