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饮食文化习惯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的饮食文化习惯有哪些
贵州民族饮食文化作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和旅游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为此,下面店铺整理了贵州的饮食文化以供大家阅读。
贵州的饮食文化习惯
贵州人不怕辣:盐是百味之本,无盐则无味,由于贵州历史上缺盐,“斗米斤盐”的时代环境,使辣椒跃居为黔菜的百味之主。
贵州各民族在长期嗜辣的实践中,创造了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辣椒制品和系列辣椒菜肴。
最有特色食用最多的有:干辣椒、湖辣椒面、糍粑辣椒、红油及辣椒、糟辣椒、阴辣椒、胖辣椒、鮓辣椒。
贵州人嗜辣,人们往往解释为因“天无三日晴”,湿度太大,故用辣椒防寒驱湿。
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贵州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辣椒生长,而富于创造的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裁培、食用辣椒的生活实践中,赋予了辣椒更加丰富、诱人的饮食文化内涵,使这种原产于南非的多年生灌木浆果,在贵州高原显得更加多姿多味。
辣椒的营养和特色含大量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A和B,辣色素等,可以开胃健脾,促进血液循环,可以美容养颜,现代科学证有多吃辣椒还可以预防癌症。
贵州民间有句俗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穿”。
“打捞穿”意为走路无力,偏偏倒的样子。
可见酸在贵州民间饮食习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创造了多种制酸技术,更由酸而产生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的菜肴。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的酸可分两大类:一是作为饮料和调料的酸(不含市售的酸醋),称为酸汤;另一种是指酸味食品。
酸汤:有米水酸汤、番茄酱、鱼酱等四种。
其用料、制作有别,口味,风格各异。
牛别肉:这是生活在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胞所钟情的一种传统佳肴。
“牛别”是侗语和汉字意译的结合词,是指积存在牛胃及小肠里尚未消化的草料中压榨出来的汁液。
屠牛时,剖腹后将胃及小
肠中的草料取出,经过压榨、过滤得到一种灰绿色的汁液,再加入少量苦胆汁,入锅用适量植物油熬煮,就成了其色黄绿,其味清香微苦的牛别,以供烹制牛别菜的特殊佐料。
牛别肉是选用牛腿肉或牛千层肚(又叫牛百叶)洗净,肉切成丝或剁成末,千层肚切成片,炒或煮熟装盘,加上葱花、蒜泥、姜末、陈皮、芜荽、辣椒面、食盐等,最后浇上炼制好的牛别拌匀,即成一道美味芳香的民族风味菜肴。
牛别集百草于一体,并以牛的胃液酸化溶炼后提取的精华,其香味丰富,是人工无法合成的“液体味精”,且可健身治病,具有滋补润肺,清火提神之功效,故有“百草药”之称。
此外,黔东南的侗族种植糯米已有悠历史,尤其南部侗族地区盛产优质香糯米更是久负盛名。
由于香糯米多是生长在高山岭水田、土壤、水质、气温的特殊性决定其它能施做农家肥,因此是一种无污染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更是有便于贮存,方便热带、经济实惠的特点。
“食文化”是中国第一大文化;;吃的核心在于“品质”和“格调”,吃的品质:(1)原料的品质,(2)加工工艺的品质,(3)成形后的品质(色、香、味、美、形)吃的格调,狭义讲吃的氛围、习俗、环境、空间;广义就是吃的文化。
吃的目的和效果:(1)原始的吃是维持生命、充饥、温饱;(2)现代的吃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健康、美丽、聪慧、长寿。
(3)饮食的过程要快乐与健康!
在人与自然社会发展到今天,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人们食用添加剂,催长素等缴素,喂养过的畜禽,工业化肥种植的农作物等等,造成许多儿童性早熟,患肥胖症等。
从中也使人们意识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就以现在人们都爱吃不被污染的鱼以及农村熟饲料喂养的猪肉等等。
因此开发和利用绿色食品必然成为大势所趋,这是人们消费心理和身体健康需要使然。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标准的不断提高与改善;人们对饮
食的要求从吃饱、吃好的要求到,菜品丰富,营养健康,延年益寿,增智与美容等。
绿色环保,天然养身,一切都要自然,合谐,一切都益于“身心健康”,且在饮食和烹饪加工工艺上更注重过程。
“原料天然,工艺考究,制作料,快乐享用”。
烹饪技术是越来越现代化烹饪除讲技术工艺外,更要讲科学的调配与加工配伍禁忌,菜品除讲,色、香、味、美、形以外,还要讲营养,健康、卫生和规范。
烹饪过程中,特别是一些疏果??其营养成分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原素,遭到严重的破坏,使菜肴营养破坏或丢失,除了满足吃的口感、美感外,没有其营养和健康的东西。
许多国内外游客到黔东南观光旅游,就是为了追求自然,返朴归真,回归自然。
而黔菜,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菜,菜肴在烹饪过程多用水烹、水煮,清蒸、烧炖或清用水洗净后直接凉伴,配上蘸水,生吃这种朴实自然的饮食习俗和烹饪工艺,恰好能竟整的保存菜肴的营养,促进饮食的健康。
饮食提高我们生命的质量
饮食养生: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一切都要辩证施食,因地治宜,具体对象,具体补给;
在养生和饮食文化上,道家法自然,主张多吃山珍和野果;儒家讲中正、互补、阴阳调和,补宜拾缺,仁爱互助;佛家提倡素食以修养身心,心胸豁达宽广。
贵州少数民族就是的习俗,多有歌舞相伴,许多一起快乐的享用,一切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回归自然,反朴归真是21世纪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和潮流,而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贵州黔菜却一直都遵循养??制造美味,创造健康,快乐共享,现在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白领,高薪阶层,更追求健康,营养美丽益智等消费时尚和饮食生活。
贵州黔菜因营养丰富,烹饪加工艺简单,吃法独特,恰具有“回归自然、反朴归真”等特点。
故我又叫“贵州黔菜”称为“贵州菜”其内含义有二。
“一、是代表贵州民族特色菜;二、是代表现代贵族生活与时尚潮流”而定位与定义。
其内含和用心还有许多??
“医食同源”,医经曰:“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情补。
”说的就是我们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就在我们每天的餐桌上,每天的“饮、食、起、居”中。
烹饪和饮食要树立“科学的养生观”。
以提高我们生命的质量。
贵州的饮食文化习俗
贵州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是有所不同的,在此呢,小黄就给朋友们介绍一下我们贵州侗族的饮食习俗。
侗族是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邻地区的南方少数民族,其中以贵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献中称“骆越”、“僚”、“侗蛮”。
他们主要从事山坝农业,兼营林业和渔猎,手工业发达。
出产“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称)、“稻花鲤”、油茶、杉树,善于编织侗锦,“鼓楼”和“风雨桥”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筑艺术,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贵州侗族的饮食文化自成一体,大致可用“杂”(膳食结构)、“酸”(口味嗜好)、“欢”(筵宴氛围)三个字来概括。
在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神奇的内容。
首先我给大家谈一下一杂:一杂就是杂异的食源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
饭以米饭为主体。
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
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
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剽香”之说。
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
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蔬菜大多制成酸莱。
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小虾、螃蟹、螺蛳、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
肉
品主要是猪、牛、鸡、鸭肉,吃法与汉族差别不大。
瓜果有刺梅、猕猴桃、乌柿、野杨梅、野梨、藤梨、饱饭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树嫩皮、香草根等。
其中,栎木的果实可做成豆腐,“香树”的皮可洁白牙齿,油茶树上长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
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脚蛇、幼蝉、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囡鱼、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长大的松香鸡和松香猪,侗族均能巧加利用。
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鲜美的鸡丝冻菌,还有可制粑粑与粉丝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长的细微苔丝,随处可见的竹笋。
饮料主要是家酿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叶、果汁。
据粗略估计,侗族的常见食料不少于五百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无不取食。
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
其次就是二酸啦:无菜不酸
侗族嗜好酸味,这跟苗族的嗜好是一样的啦。
自古便有“侗不离酸”的说法,他们自己亦称:“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窜。
”在侗家菜中,带酸味的占半数以上,有“无菜不腌、无菜不酸”的说法。
这些酸味菜的特色可以用三点来概括:1、用料范围广。
猪、牛、鸡、鸭、鱼虾、螺蚌、龙虱、晴蜒、白菜、黄瓜、竹笋、萝卜、蒜苗、木姜、葱头、芋头?,皆可入坛腌醅。
2、腌制方法巧。
先制浆水,加盐煮沸,下原料续煮,装泡菜坛,拌上酒和芝麻、黄豆粉,密封深埋。
3、保存时间长。
腌菜可放2年,腌鸡鸭可放3~5年,腌肉可放5~10年,腌鱼可放20~30年,非有大庆大典不开坛。
侗家盛宴,碗碗见酸,而十道大菜组成的“侗寨酸鱼全席”,世所罕见。
再次就是三欢:欢腾的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