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22—2023(下)六校协作体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2022—2023(下)六校协作体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
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
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
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便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
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
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
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
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
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
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
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
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
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
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
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
局面,文献不乏记载。
“人家粮储,皆及数岁。
”(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
拾遗,行者不囊粮。
”(郑崇《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
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
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
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
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
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
文人登上政治舞台。
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
这批在唐朝建
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
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
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
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 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在儒、释、道三教并用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 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3分)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4.材料一第四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列举并简析。
(4分)
5.请结合材料二,分析“盛唐气象”的形成原因。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
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
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
当时
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
凉而湿的水气
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
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
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
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
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
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
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
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
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
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
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
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
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
我们不再对话了。
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
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
”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
”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
英雄就该倒下。
”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
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
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
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
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
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
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写“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描述了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B. 小说中周瑜开始时身穿铠甲,后来穿白粗布长袍,人物前后穿着的对比暗示了他心理的变化。
C.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心理的转变,对“我”的言论由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内心产生了触动。
D. “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
英雄就该倒下。
”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失败。
哪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
7.以下对这篇小说艺术特点的剖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幻的清亮、素雅、荒芜、寂静、宽阔等特点,创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为下边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做了铺垫。
B.文章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如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
C.文章的最后一段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主题升华。
D.文中塑造的周瑜形象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心目中的周瑜形象完全一致。
8.请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4分)
(1)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2分)
(2)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2分)
9.小说运用了怎样的叙述人称?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尉刘裕至江陵,问申永曰:“今日何施而可?”永曰:“除其宿衅,倍其惠泽,贯叙门次,显擢才能,如此而已。
”裕纳之,下书宽租省调,节役原刑,礼辟名士,荆人悦之。
诸葛长民以监太尉留府事守建康,骄纵贪侈,所为多不法,为百姓患,惧裕按之,谓所亲曰:“祸其至矣!”问刘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征,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长民意乃小安。
辅国将军王诞白裕求先下裕曰诸葛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盼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耳裕笑曰:“卿勇过孟贲、夏育矣。
”乃听先还。
裕谋伐蜀,择元帅而难其人。
以西阳太守朱龄石既有武干,又练吏职,欲用之。
众皆以为龄石资名尚轻,难当重任,裕不从,以龄石为益州刺史,帅宁朔将军威熹等伐蜀,分大军之半二万人以配之。
裕与龄石密谋进取,曰:“刘敬宣往年出黄虎,无功而退。
贼谓我今应从外水往,而料我当出其不意犹从内水来也。
如此,必以重兵守涪城以备内道。
若向黄虎,正堕其计。
今以大众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出内水,此制敌之奇也。
”而虑此声先驰,贼审虚实。
别有函书封付龄石,署函边曰:“至白帝乃开。
”诸军虽进,未知处分所由。
裕自江陵东还,骆驿遣辎重兼行而下,前刻至日,每淹留不进。
诸葛长民与公卿频日奉候于新亭,辄差其期。
乙丑晦,裕轻舟径进,潜入东府。
三月,丙寅朔旦,长民闻之,惊趋至门。
裕伏丁旿于幔中,引长民却人间语,凡平生所不尽者皆及之。
长民甚悦,丁旿自幔后出,于座位杀之,舆尸付廷尉。
(节选自《资洽通鉴·晋纪三十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辅国将军王诞白裕求先下/裕曰/诸葛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盼/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耳/
B.辅国将军王诞白裕求先下/裕曰/诸葛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盼/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耳/
C.辅国将军王诞白裕求先下/裕曰/诸葛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盼/今轻身单下/
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耳/
D.辅国将军王诞白裕求先下/裕曰/诸葛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盼/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门次,即门阀的等第,科举取士前朝廷都是按照门第高下来选拔与任用官吏。
B. 公,是对男性长者或老人的尊称,如在《鸿门宴》中,刘邦就称呼张良为“公”。
C. 辎重,出门携带的物资,常指行军时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 廷尉,秦始置,九卿之一,汇总全国断狱数,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相关事宜。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刘裕抵达江陵后向申永询问如何治理社会并采纳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各种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措施,当地百姓都拥护他。
B. 诸葛长民骄横放纵,违法乱纪,担心刘裕追究自己,刘裕就让刘穆之去安慰他,诸葛长民听了刘穆之的话后才稍微心安。
C.讨伐蜀地之前,刘裕认为朱龄石既有军事才干又熟悉吏事,就想任命他为元帅,虽遭到大家的反对,但依然重用了他。
D. 刘裕谨慎有谋略,他担心作战计划泄露,就写在信中并封好交给朱龄石,让他到白帝城再打开,几路军队不知详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今以大众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出内水,此制敌之奇也。
(2)裕伏丁昨于幔中,引长民却人间语,凡平生所不尽者皆及之。
14. 刘裕从江陵向东返回时采取了什么策略?为什么要这样做?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注】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春天,时官军击败安史叛军并收复洛阳及中原太片土地。
贾至先作《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岑参以此诗和之。
②紫陌:京城的道路。
③剑佩,亦作“剑珮”。
指上朝官员佩戴的剑和佩饰。
④凤凰池:在大明宫内,中书省所在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用“鸡鸣”“曙光”“寒”交待早朝上路的时间,照应题目巧妙自然。
B. 颔联正面描写早朝的场面:伴随着金銮殿里传出的朝钟声,一扇扇宫门依次而开;在汉白玉台阶两侧,排列着皇家仪仗,文武百官按部朝见皇帝。
C.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充满对当今皇上的赞颂之情和恭敬之态。
D. 全诗通过描绘早朝场面,暗示天下大治的兴旺繁华,反映诗人渴望唐朝中兴的心境。
16.杨万里曾说:“和诗者,岑诗云‘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最好。
”请结合全诗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从反面设喻,阐述“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的两句是:“___ ,”。
(2)《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___,”相似。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 ,”中可以看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老行当曾是众多手艺人的生计所系、谋生之道,也为千家万户提供了必需的生活服务。
物质匮乏年
代的货郎担、卖布头,社会转型期的看相算命、江湖跌打师,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大多是底层劳动者,成
分复杂,甚至难免___①___。
老行当,扎根生活,一招一式,总能给人以启迪。
纪录片《消逝的老行当》中记录了经过两个打箔
人6—8小时约3万锤的锤打才能成就灿烂的金箔的制箔过程,这像极了我们的人生。
不但是千磨万砺中
的坚韧、一针一线里的静气,和修修补补的勤俭、择一行终一生的匠心,都凝固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
朴素的人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蕴含在老行当中的工匠精神、生活智慧永远不会过时。
职业因时而变。
随着电影的普及,拉洋片的趋于绝迹;随着网络资源愈发、触手可及,播放露天电
影的放映员越来越少:这正是新陈代谢的规律。
随着时代②的发展,一些手艺人索性将“摊位”从街头巷尾搬到线上云端,提供定制化服务。
互联网为老行当拓展了生存空间,也倒逼老行当在形式与内
容上③,不断跟上时代的节拍。
老行当,守望着人间烟火,唤醒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如同一壶老酒历久弥香。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4分)
20.文中画粗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___。
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
一些地方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
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然而,这些新技术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性方面的担忧。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
姓名、性别、年龄,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
__②___,用户个人
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
在人脸识别行业应用方兴未艾的当下,必须充分重视和保障用户的个
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
在人脸识别环节,更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
_③____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
绝不手软,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粗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B.你一条,他一条,一共提出了五六十条建议。
C.你这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
D.你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参与抽奖活动。
2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有时需要在“直道”上以实力硬拼,全力冲刺;有时需
要在“弯道”上抓住机遇,巧妙超越;有时则需要另辟新径,"换道"前行。
以上这三种途径,哪一种更具有启示意义?复兴中学组织了“复兴路上”主题征文大赛,请结合以
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参赛,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