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 第一单元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应学生用书P16
一、识记字音
1.皋陶
..(ɡāo yáo) 2.譬.(pì) 3.弘.毅(hónɡ)
二、通假字
1.问知.通智,智慧,聪明
2.举直错.诸枉通措,安排,安置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通向,先前,此为“刚刚”
三、古今异义
1.天下归.仁焉
古义:称许今义:回来
2.非礼
..勿视
古义:不合于礼今义:不礼貌的举动
3.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四、一词多义
1.归⎩⎪⎨⎪⎧
①天下归.仁焉称许②壮士十年归.
回家③臣请完璧归.
赵 归还④若水之归.
海 归聚
2.克⎩⎪⎨⎪⎧
①克.
己复礼克制②战无不克.
攻克③克.
勤克俭 能够
3.知⎩⎪⎨⎪⎧
①子曰:“知.人。
”了解②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4.济⎩⎪⎨⎪
⎧
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周济②旦余济.
乎江湘 渡过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成功
5.方⎩⎪⎨⎪⎧
①可谓仁之方.也已方法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③今齐地方.
千里 方圆④且知方.
也 儒家的伦理
6.于⎩⎪⎨⎪
⎧
①舜有天下,选于.众从,介词②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给,介词③何事于.
仁,必也圣乎在……方面,介词④苛政猛于.虎也 比,介词⑤君幸于.
赵王 被,介词
7.举⎩⎪⎨⎪⎧
①举.直错诸枉选拔②举.头望明月 抬起③举.
世无双 全④西举.
巴蜀 攻取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尧舜其犹病.
诸病:担心,忧虑
2.请事.斯语矣 事:践行,从事 3.非礼.勿视 礼:合乎礼 (二)形容词作动词 不仁者远.矣 远:远离 (三)使动用法
1.己欲立而立.人 立:使……立 2.己欲达而达.人 达:使……达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克己复礼为.仁 (“为”表判断)
(二)省略句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于)约,不可以长处(于)乐 (省略介词“于”) (三)状语后置句
舜有天下,选于众 (“于众”作状语,后置) (四)谓语前置句
富哉言乎 (“富”为“言”的谓语,前置) (五)定语后置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可以终身行之”作“一言”的定语,后置) (六)被动句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远”表“被疏远”)
(1)颜 渊 问 仁。
子 曰: “克 己 复 礼 为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 仁。
一 日 克 己 复 礼,天 下 归 仁 焉。
仁。
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制自己回复到礼,天下人就会用仁来称赞你了。
⎣⎢⎡⎦⎥
⎤为:是。
归:称许,赞许。
焉:句末语气词。
为 仁 由 己,而由 人乎哉?”
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
⎥⎤为:动词,做到。
由:依靠。
而:转折连词。
乎哉:语气词连用,强化反问语气。
颜渊曰:“请问 其 目。
” 子曰: “非 礼
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
”孔子说:“不合乎礼
勿视, 非礼 勿听, 非礼 勿言, 非礼 勿动。
”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
⎣⎢⎡⎦
⎥⎤其:代词,代克己复礼。
目:条目、详情。
言:动词,说。
动:做。
颜渊曰:“回虽 不 敏, 请 事 斯 语矣。
”颜渊说:“我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实践这番话吧。
”
⎣⎢⎡⎦
⎥⎤虽:虽然。
敏:聪明、机敏。
事:名词作动词,从事、实行。
斯:这。
(2)仲弓 问 仁。
子曰: “出 门如 见 大 宾,仲弓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出了门就像接见贵宾一样 使 民 如 承 大 祭。
(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奉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认真)。
己 所 不 欲, 勿施 于人。
在 邦 无
自己不愿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在诸侯国那里任职做事不
怨, 在 家 无 怨。
”怨天尤人,在卿大夫那里任职做事不怨天尤人。
”⎣⎢⎡
如:动词,像,
好像。
所:与
⎦
⎥⎤
“欲”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
欲:想要。
于:给。
邦:古时诸侯的封邑。
家:古时卿大夫的封邑。
仲弓曰: “雍虽 不敏, 请 事 斯 语 矣。
”
仲弓说:“我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实践这番话吧。
”
(3)樊迟 问 仁。
子曰: “爱 人。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
问 知①。
子曰: “知②
人。
”(樊迟)又问什么是智。
孔子说:“能了解人。
”⎣⎢⎡ 知①
:通“智”,
智慧、聪明。
⎦
⎥⎤
知②
:了解。
樊迟未达。
子曰: “举 直 错 诸 枉,樊迟没明白。
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
⎣⎢
⎡
达:明白,理解。
举:提拔。
直: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公正的人。
错:通“措”,安排,安置。
诸:兼词“之于”的合音。
枉:形容词作
⎦⎥
⎤名词,邪恶的人。
能使 枉者 直。
”
能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
樊迟 退, 见子夏,曰: “乡 也 吾
樊迟(从孔子家)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到老师家去
见于夫子而问 知,见他并问他什么是智,⎣⎢⎡⎦⎥⎤
乡:通“向”,先前,在此作“刚刚”讲。
于:到。
而:递进连词,并且。
子曰: ‘举 直 错 诸 枉, 能使枉 者
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使邪恶的人
直’ ,何 谓也?”变得正直’,说的是什么?”⎣⎢⎡⎦⎥⎤何谓:即谓何;谓:动词,是,说的是。
子夏曰: “富 哉
子夏说:“这句话含义 言乎! 舜有天下, 选 于 众, 举 皋陶,
多么深广啊!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提拔重用了皋陶,
不仁 者 远 矣。
汤 有天下, 选 于 众,
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汤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
举 伊尹, 不仁 者 远 矣。
”提拔重用了伊尹,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
富哉言
乎:即言
⎦
⎥⎤
乎富哉。
有:拥有,占有。
于:从。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疏远。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贡问道:“有可以终身实践的一个字吗?”⎣⎢⎡
此句为定语后
⎦
⎥⎤置句,以“而……者”为标志。
言:字。
行:奉行,实践。
子 曰: “其 ‘恕’乎!己所不
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
欲, 勿 施 于人。
”愿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
⎥⎤
其:表委婉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也许。
(5)子贡曰: “如 有 博 施 于 民 而 能 济 众,子贡说: “如果有一个人能广泛地施给百姓好处并能周济众人,
⎣⎢⎡⎦⎥⎤如:如果。
于:给。
而:并且。
何如? 可 谓 仁乎?”怎么样?能称得上仁吗?”⎣⎢⎡⎦
⎥⎤何如:即如何。
谓:动词,称为,叫做。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孔子说:“岂止是仁,一定是圣了!⎣⎢⎡⎦⎥⎤
何事于仁:即何止于仁,岂止是仁。
必:一定。
尧 舜 其 犹 病 诸!尧、舜也许还担忧自己未达到这种境界呢!⎣⎢⎡
其:表委婉揣测
语气的副词,也
⎦⎥
⎤许,大概。
病:名词作动词,
担忧,忧虑。
诸:兼词“之乎”。
夫仁者, 己 欲立 而
仁人,自己想站立得住就要使
立 人, 己 欲 达 而 达 人。
能 近
别人站立得住,自己想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能就近拿自己打比方
取 譬, 可 谓 仁之方也 已。
”
(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可以称得上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
⎣⎢⎡⎦⎥⎤夫(fú):句首发语词,引发议论。
而:就。
立人:使别人站立得住。
立,使动用法。
达人:使别人通达。
达,使动用法。
方:方法。
(6)子曰:“仁 远乎哉? 我欲 仁, 斯仁至矣!”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到了!” (7)曾子曰: “士 不可以不 弘 毅, 任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担当
重而 道 远。
的责任重大,路途遥远。
”⎣⎢⎡⎦⎥⎤
士:读书人。
弘:广大,志向远大。
毅:坚强,意志坚强。
而:并列连词。
道:道路,路途。
仁 以 为 己 任, 不亦重乎? 死
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这责任)不重大吗?(为仁奋斗)死
而后已, 不亦远乎?”了才停止,(这路途)不遥远吗?⎣⎢⎡⎦⎥⎤
以为:以……为,把……当作。
而:顺承连词,就,才。
已:停止。
(8)子 曰: “志 士 仁 人, 无孔子说:“有高尚志向节操的人和仁人,不会为了 求 生 以 害 仁,苟全性命却去败坏仁德,⎣⎢⎡⎦⎥⎤志士: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
以:转折连词,却。
有杀
只会牺 身 以 成 仁。
”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
有:与“无”相对。
以:目的连词,“来”。
(9)子 曰: “不仁 者不可以 久 处 约,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时间地过贫困的生活, 不 可 以 长 处 乐。
仁 者 安 仁,
也不可以长时间地过安乐的生活。
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
知 者 利 仁。
”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
约:形容词作名词,贫困的生活。
乐:用法同“约”,安乐的生活。
⎦
⎥⎤
安,利:均是意动用法,以……为安,以……为利。
对应学生用书P18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也就是孔子的“仁”。
它实际上是告勉学者:欲求达到“仁”的境界,固然“克己复礼为仁”,而居心敬恕与无怨,且展现与外,内外如一,同样亦为“仁”。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的责任重大,路途遥远。
曾子认为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
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孔子的仁道精神就在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别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济世救人的责任。
而曾子在进行仁德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他的这两句名言后来就演化成
了中国儒家人格中的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博大的胸怀与这样高远的志向,都是源自于孔子的《论语》和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在文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仁者安于仁,智者利用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渝,保持气节。
选文1中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强调“仁”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
选文2孔子对其学生仲弓谈“仁”,谈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种说法区别在哪里?
二者本质上是相通的,但前者是从否定的方面说(即不要做什么),后者是从肯定的方面说(即要做什么)。
选文6中的“我欲仁,斯仁至矣”说明了什么?
为仁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
通过学习选文,要想做到仁,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①仁不是嘴上的功夫,不是玄想,要落在行动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实践原则。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践仁的方法。
做到仁并不难,关键看你是不是有这种追求。
对应学生用书P18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承大祭.(jì)勿施.于人(shī)雍.虽不敏(yīng)
B.樊.迟(fán) 错诸枉.(wǎnɡ) 举皋陶.(táo)
C.举伊.尹(yī) 其恕.乎(shù) 能济.众(jì)
D.近取譬.(bì) 弘毅.(yì) 长处.乐(chǔ)
解析:A项,“雍”应读yōnɡ;B项,“陶”应读yáo;D项,“譬”应读pì。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问知。
子曰:“知人。
”B.举直错诸枉
C.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D.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解析:A项中“问知”的“知”,通“智”;B项,“错”通“措”;C项“乡”通“向”。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为仁由.己(依靠)
B.在家.无怨(古时大夫的家族)
C.举直错诸枉.(邪恶的人)
D.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全部)
解析:D项中的“举”意为“提拔”。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天下归仁焉.(句末语气词)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
C.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到)
D.能使枉者.直(……的人)
解析:B项中的“于”意为“给予”。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非礼勿言”中的“言”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名.之曰褒禅B.六王毕,四海一.
C.素善.留侯张良D.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解析:例句中的“言”与A项中的“名”均为名词作动词:“言”,说;“名”,命名。
B项,“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C项,“善”,形容词作动词,对人友好。
D项,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长处,以……为短处。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也已。
” (《论语·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
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子曰:“其.‘恕’乎!” (表推测,大概) B .可谓仁之方.也已 (方法)
C .士不可以不弘.毅 (广大,志向远大)
D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节约)
解析:D 项中的“约”意为“贫困”。
答案:D
7.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②无求生以.害仁 ⎩⎪⎨⎪⎧
③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④任重而.
道远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①中“以”介词,表“用来”;②中“以”连词,表转折;③④中“而”连词,表并列。
答案:D
8.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解析:D项为一般句式。
A、B、C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D
9.下列各项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告诉子贡,看到别人的错误应该终身“恕”,这里的“恕”是指宽恕。
B.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
C.曾子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但他又认为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道路却很遥远。
D.“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解析:A项中“恕”,不是宽恕,而是从自己出发,去推想别人。
答案:A
10.“杀身成仁”是什么意思?它对人生有何积极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为信念而勇于献身的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
”客问其族.。
子路对曰:“族孔氏。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
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
”“侯王之.佐与?”子贡曰:“非也。
”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
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
子贡还,报孔子。
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
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
”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
子之.
所以者,人事也。
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
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
无所陵。
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
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选自《庄子·杂篇·渔父》,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发揄.
袂 揄:挥动,扬起 B .客问其族.
族:家族,家人 C .人忧.
其事 忧:考虑,安排 D .幸.
闻咳唾之音 幸:希望,期望 解析:B 项“族”意为“姓氏”。
答案:B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客乃.笑而还行②乃.
无所陵 B.⎩⎪⎨⎪⎧ ①行原以.上②右手持颐以.听 C.⎩⎪⎨⎪⎧ ①曲终而.招子贡②客乃笑而.还行 D.⎩⎪⎨⎪⎧
①侯王之.佐与②子之.所以者 解析:A 项“乃”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
B 项的“以”都相当于“而”,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示修饰关系。
C 项的“而”,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示修饰关系。
D 项的“之”都是结构助词,前者是“的”的意思,后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答案:A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通过孔子和渔父对话,阐述了人应以闲适的心情去自然生活,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超越自己的本分。
B.本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
C.本文通过渔父跟孔子的直接对话,批评孔子“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D.本文写渔父见孔子后直接批评他“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即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解析:C项中“渔父跟孔子的直接对话”错误,应该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话。
答案:C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打算用这样的方法造福于天下,这就是孔氏钻研精习的事业。
(2)我实在是不聪明,不能明白您说的意思,私下在这里恭候先生。
参考译文:
孔子观游来到名叫缁帷的树林,坐在长有许多杏树的土坛上休息。
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在弹琴吟唱。
曲子还未奏完一半,有个捕鱼的老人下船走来,胡须和眉毛全都白了,披着头发扬起衣袖,沿着河岸而上,来到一处高而平的地方便停下脚步,左手抱着膝盖,右手托起下巴听孔子弹琴吟唱。
曲子终了渔父用手招呼子贡、子路两个人一起说话。
渔父指着孔子说:“他是干什么的?”子路回答说:“他是鲁国的君子。
”渔父问孔子的姓名。
子路回答:“姓孔。
”渔父说:“孔氏钻研并精通什么学问?”子路还未作答,子贡说:“孔氏这个人,心性敬奉忠信,亲身实践仁义,修治礼乐规范,排定人伦关系。
对上来说竭尽忠心于国君,对下而言施行教化于百姓,打算用这样的办法造福于天下,这就是孔氏钻研精习的事业。
”渔父又问道:“孔氏是拥有国土的君主吗?”子贡说:“不是。
”渔父接着问道:“是王侯的辅臣吗?”子贡说:“也不是。
”渔父于是笑着背转身去,边走边说道:“孔氏讲仁真可说是仁了,不过恐怕其自身终究不能免于祸患。
真是折磨心性劳累身形而危害了他自己的自然本性。
唉,他离大道也实在是太远太远了!”
子贡回来,把跟渔父的谈话报告给孔子。
孔子推开身边的琴站起来说:“恐怕是位圣人吧!”于是走下杏坛寻找渔父,来到湖泽岸边,渔父正操起船桨撑船而去,回头看见孔子,转过身来面对孔子站着。
孔子连连后退,再次行礼上前。
渔父说:“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孔子说:“刚才先生留下话尾就离开了,我实在是不聪明,不能明白您说的意思,私下在这里恭候先生,希望能听到你的谈吐,以便最终有助于我!”渔父说:“咦,你实在是好学啊!”孔子又一次行礼后站起身说:“我小时就努力学习,直到今天,已经六十九岁了,没有能够听到过真理的教诲,怎么敢不虚心请教!”
渔父说:“同类相互汇聚,同声相互应和,这本是自然的道理。
请让我说明我的看法从而分析你所从事的活动。
你所从事的活动,也就是跻身于尘俗的事务。
天子、诸侯、大夫、庶民,这四种人能够各自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社会治理的美好境界;四者倘若偏离了自己的位置,社会动乱也就没有比这再大的了。
官吏处理好各自的职权,人民安排好各自的事情,这就不会出现混乱和侵扰。
所以,田地荒芜,居室破漏,衣服和食物不充足,赋税不能按时缴纳,妻子侍妾不能和睦,老少失去尊卑的序列,这是普通百姓的忧虑;能力不能胜任职守,本职的工作不能办好,行为不清白,属下玩忽怠惰,功业和美名全不具备,爵位和俸禄不能保持,这是大夫的忧虑;朝廷上没有忠臣,都城的采邑混乱,工艺技术不精巧,敬献的贡品不好,朝觐时落在后面而失去伦次,不能顺和天子的心意,这是诸侯的忧虑;阴阳不和谐,寒暑变化不合时令,以致伤害万物的生长,诸侯暴乱,随意侵扰征战,以致残害百姓,礼乐不合节度,财物穷尽匮乏,人伦关系未能整顿,百姓淫乱,这是天子和主管大臣的忧虑。
如今你既然上没有君侯主管的地位,下没有大臣经办的官职,却擅自修治礼乐,排定人伦关系,从而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了吗?”
对应学生用书P19
一、《论语》导读
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信,泛⑤爱众而亲仁⑥。
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⑧。
”
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第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②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
《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③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④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⑤泛:广泛。
⑥仁:仁人。
⑦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⑧文:指《诗》《书》《礼》《乐》等儒家文化经典。
孔子说:“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仁人。
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
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二、名家点评
柏杨对孔子的精述
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因麒麟的出现而终止。
明年(前480),战国时代开始。
又明年(前479),孔丘逝世。
孔丘没有写下任何著作,在他逝世之后,他的门徒把他平日的言论、摘要记录下来,名为“论语”,跟“五经”一样,也被列为经典。
一个以崇古尊君为中心思想的儒家学派正式建立起来,众门徒分散四方,各为这个理想奋斗。
《论语》所记载孔丘的言论是片段的,所以儒家学派缺少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和一个为一种观念概括统摄而前后一贯的逻辑。
但孔丘是一个经验丰富和洞察人生的智慧老人,他所说的那些格言隽语,已能充分表达他思想的要领。
若干世纪后,儒家学派发现杀少正卯这件事不太光彩,所以曾竭力证明根本没有少正卯这个人。
不过孔丘壮年时的政治生涯,似乎不应该影响他老年后的学术贡献。
当他回到鲁国的时候,已有很大改变,他和蔼可亲,严肃而诚恳,对学生的教诲从不疲倦。
严格地说,与其说孔丘是一位思想家,毋宁说他是一位教育家,他只作叙述,而很少创见。
但他对人际关系的深刻了解,使他对人性的弱点抱浓厚的同情态度。
所以他提出做人的基本道理“忠”和“恕”,尤其重视“恕”——自己不愿意接受的,绝不勉强别人接受。
“恕”是人生永远不变的最高贵的情操。
在崇古的大前提下,黄帝王朝的伊祁放勋和姚重华,孔丘开始刻意地美化他们,这是一个大契机,他为中华人提出了一个美丽的回顾——而不是美丽的前瞻。
从此儒家学派即以效法伊祁放勋和姚重华为君主或人民的奋斗目标。
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孔丘肯定“仁”是唯一的动力,“仁”的内容是“爱人”,即一种真挚的纯洁感情,“忠”和“恕”就是完成“仁”的手段,这手段优先表现在孝顺父母的行为上。
所以“孝”是一切行为的最低起步。
孔丘的政治生涯是失败的,但他的教育精神则绝对的可贵而且成功。
他是一位伟大的教师,被儒家学派尊崇为“万世师表”,他那些精辟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言论,留传下来,成为中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知识链接:
柏杨(1920-2008),原名郭定生,人文大师,自称是“野生动物”。
著名作家。
他的言论和书籍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争议。
代表作《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