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在山的那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在山的那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感悟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理解。

2.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体会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谈谈对山的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山相关的素材。

2.邀请一位同学分享自己爬山的经历,引出诗歌主题。

二、诗歌朗读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节奏美。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大海、山、小溪等,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3.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大海”象征理想,“山”象征困难等。

四、诗歌感悟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求理想的过程是曲折的。

2.分享自己追求理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共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邀请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诗歌写作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明快、富有音乐性等。

2.分析诗歌的句式特点,如排比、对仗等。

三、诗歌仿写1.请同学们模仿诗歌的写作特色,创作一首关于追求理想的诗歌。

2.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追求理想的诗歌。

五、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写一篇关于自己追求理想的作文。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学会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培养追求理想的勇气和毅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追求理想的坚定与执着。

2.分析诗歌中的写作特色——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富有节奏感的句式。

教学过程补充:第一课时二、诗歌朗读1.(教师):“请大家先自己试着朗读这首诗,注意感受诗中的情感。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篇一)教材分析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

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

学情分析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学习方法上与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学习方法而言,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学习,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初中语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借助工具书学习,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结构而言,小学语文注重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初中语文在此基础上注重课文的阅读与分析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认知)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能力)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方法读——讲——读——赏——读。

“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课前准备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预习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凝成(nng):凝结成。

(5)诱惑(yu):吸引,招引。

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6篇)

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6篇)

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6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篇一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有诗一般的境界。

在朗读时可把“课文变形”了读,即把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

这种变形将美的语言显示得更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

教学步骤:一、分角色读课文二、复述故事情节三、别出心裁读课文1.教师:作者说,他是带着写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

这篇童话的语言是优美的、简洁的、凝练的,像诗一样;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讲究含蓄、讲究节奏等等。

下面我们把这篇童话的有些段落“变形”了读,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同学们来感受一下是什么效果。

如:·他是一个盲孩子。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变为: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变为: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2.讨论:文句这样“变形”后,你读起来的感觉有何不同?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领悟诗人寄予诗中的感情。

2、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把握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语言,领悟诗歌主旨。

2、“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

学习方法:读,熟读诗歌渐入文景;品,品味语言渐入佳境;悟感悟诗意感悟生活。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㈠、激情导入,走进课题:㈡、汇报预习,交流疑问,出示学习目标。

㈢、朗读诗歌,感知内容:1、一节写小时候自己对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

2、第二节写今天的我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理想。

并且把这个人生感悟告诉他人。

㈣、听读欣赏、领悟情感。

指导朗读: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追求梦想的精神。

(3)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妙。

(2)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学习生字词(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集体交流,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3. 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4. 欣赏课文美景(1)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向往的山的那一边是什么样子。

(2)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6.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9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9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9篇)《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篇一1、课前,学生板书每天一句话上课,学生给大家讲解句子大意(一般从古诗文来的语句如此处理)2、交代上课内容:师:感谢**同学对我们的激励,(承学生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解,另一个班写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接过来的话是相互学习的问题)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志向开始我们中学学习的旅程,今天我们第一站是《在那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吗?部分学生:读过师:没有读过的同学请起立二生起立,忐忑师:那你们来猜测一下,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生:是山师:为什么?生:山区里的山是连绵不断的师: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生:城市师:为什么?生:山区太穷、太落后,我希望能过富裕、现代化的生活。

师:是啊,很多山区太落后了,真希望山区的人们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师:昨天我们不是说不说觉得生:笑。

我认为,山那边不再是山。

作者说在山的那边,肯定是说,很多山以外的地方,那肯定不会是山了。

师:那你希望会是怎样的地方呢?生:我希望是海。

师:理由?生:山区太闭塞,我希望能看见广阔无边的大海,海会给我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还会给我力量。

师:好啊,男孩子就该有海一样的心胸。

师:这两个同学没有读过课文,他们有了这样不同的认识,其他同学读过了,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生:我会写山的那边是草原,因为我特别渴望见到草原,还希望能骑上马在辽阔无边的草原奔驰。

师:跃马扬鞭在草原上疾驰,好,令人神往。

生:我希望山的那边是四通八达的大路,因为山路一定很难走,我希望能有平坦的道路通往我想去的地方师:走出大山、走向远方,可能是很多山里人的梦想,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呢?如果有便利的交通,他们和外面的联系会更多、摆脱贫穷也会更容易些。

……(还有不少,记不清了)师:同学们说了这麽多想法,老师也想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刚看到这首诗的题目,老师就想作者说的在山的那边肯定不再是山了,但是如果我来写,我希望山的那边还是山。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学情分析:课前准备: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检查预习情况(投影)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隐秘痴想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明确:隐秘:隐蔽不外露诱惑: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作者。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朗诵此诗(2 遍)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3.找同学起来朗读4.针对中朗读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①读准字音②普通话标准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④有感情的朗读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小结: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

(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人教版《在山的那边》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在山的那边》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在山的那边》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及教案教案:课文:《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了解儿童间相互欺凌的现象,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互助合作的精神。

2. 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会运用“在……上/下面”、“跑起来/走起来”等相关词汇进行句子拓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互助合作的精神。

难点:运用相关词汇进行句子拓展。

教学准备:课文《在山的那边》及相关教辅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标题《在山的那边》,提问:你们听过这个故事吗?你们有类似的经历吗?Step 2:阅读课文1.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识别出不理不睬、虚张声势等词语。

2.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为什么阿东一会在山的这边,一会在山的那边?”“怎样才能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呢?”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逐段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Step 3:语言运用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句子结构和语言运用,例如:使用“在……上/下面”、“跑起来/走起来”等进行句子拓展。

2. 教师提供相关例句,引导学生运用相关词汇进行句子拓展。

Step 4:情感教育1.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如果你们是课文中的小明,你们会怎么做?2. 分组讨论:请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

Step 5:小结与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

2. 提问学生:你们还能想到其他与课文相似的故事吗?请用词语和句子描述这个故事。

课后作业:1. 思考:你们能够想象出阿东和小明后来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吗?请写一篇小短文描写他们之间的友谊。

2. 阅读课外书籍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关爱他人、互助合作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7篇)《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一一、重点字词1.注音。

痴(chī)想诱(yòu)惑喧(xuān)腾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幻想(shùn)瞬间(níng)凝成3.解释下列词语。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词语积累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失望:①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

②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

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②吸引、招引。

文中的。

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

依然:依旧。

喧腾:喧闹沸腾。

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三、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痴想(chī)凝成(níng)喧腾(xuān)诱惑(yòu)一瞬间(shùn)隐秘(mì)四、辨析近义词痴想幻想这两个词都可作名词或动词,都指非现实的想法。

但词义有所不同。

痴想:着重点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痴的情态。

如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幻想:着重点在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有实现的可能性。

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五、重点句子1.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二【课文说明】这首诗分两节,前一节写“小时候”,后一节写“今天”。

小时候就有一颗不甘蛰居闭塞山区之心,但是认识是幼稚的。

长大后,感悟了,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

只要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懂得“海”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无座数山就是通向理想之路,就可以把握全诗的意蕴。

联想任何一种理想和奋斗,都会感到越读越亲切。

事情往往是这样,并不是爬了一座山,就能达到目的地的,要翻过无数座山,才能到达理想境界。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山的那边3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山的那边3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山的那边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山的那边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内容和主题。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教学重点:1. 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能够运用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教具准备:1. 课本《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 大自然的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看图说话:出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喜爱之处。

2. 引入课文《在山的那边》:与学生共同探讨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听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并注意语音语调。

3. 课文理解检测:提问学生有关课文的基本问题,如主要人物、发生的地点和情节等。

Step 3:词汇学习(10分钟)1. 分析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词汇,如“山巅”、“羌笛”等。

解释词义,并给出例句进行理解。

2. 学生跟读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词汇拓展。

Step 4:语言表达(1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表达,如“在山的那边有一片绿色的森林。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运用所学句型进行口头表达。

Step 5:情感教育(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和作用。

2. 鼓励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3.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倡绿色出行和环保行为。

Step 6: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和课文内容。

3. 进行简短的问答活动,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1. 在作业本上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在山的那边》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在山的那边》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1 语言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掌握以下语言知识:1. 掌握下列词汇:climb, peak, shadow, star, village, valley, stream, bush, pine, oak, cave。

2. 学会运用以下基本句型:(1) There be 句型。

(2) How高级比较级…句型。

(3) It is + adj. + to do sth. 句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朗读、理解、翻译和写作有关本课文章的内容。

1.2知识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理解、翻译和写作活动,充分运用课文中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强化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语言知识:掌握下列词汇:climb, peak, shadow, star, village, valley, stream, bush, pine, oak, cave;学会运用下列基本句型:There be 句型;How 高级比较级…句型;It is + adj. + to do sth. 句型。

2.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听说活动,理解、翻译和写作活动掌握故事情节和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3.1 pre-reading谈论题: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mountain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实现知识的预测和保存。

3.2 reading阅读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内容。

1. 学生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并解释生词。

2. 逐段分析课文,学生理解生词。

3.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读出转换好的词语,或3-5个具有感情色彩的词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③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③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③篇.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重点: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考点、易错点: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必须体现的环节: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左右)二、自学指导三、学生先学四、检测(15分钟左右)五、后教(讨论更正)(10分钟左右)六、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七、教学反思教案集体备课修改意见备注教学设计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评价,并订正错误,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

2.听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品味语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1.1、诗中“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怎么理解“枯干的心灵”?生自学,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指名回答后,明确:1.小时候,“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

长大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那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海”比喻理想,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2.“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推测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推测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培养学生对梦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

学生能够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 课文理解: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阅读理解: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推测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推测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通过分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使用图表和图片等视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及时性等。

考试成绩: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和表现。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优秀15篇)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优秀15篇)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优秀15篇)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篇一教学目标: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师:为什么会这么想?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师: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

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教师读完,学生鼓掌)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

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儿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在遥远偏僻的山区,在巍峨高峻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位少年,他从小随父母辗转了五六个地方,但是一直没有走出山里。

山外的世界如此精彩,对此他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于是面对无言的群山,他常常苦思冥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想的久了,内心竟流淌出一首诗歌。

诗歌的名字就叫《在山的那边》。

这节课,我们一起随同这位少年去寻找山那边的世界。

二、读诗诀窍师:1、学习诗歌,通常情况下诀窍有三。

他们分别是:读准字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先来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请一位同学读准词语,注意加色字的读音。

其他同学注意听读,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生活动)这些词语里面有个多音字:扎。

谁知道扎的其他读音。

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同学们预习得比较充分。

只是,老师不知道,同学们对于整首诗歌,是否也能读准呢?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准诗歌。

其他同学听后评价。

2、诗歌的节奏,一般是按音节或意义来划分的。

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地、热烈读)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刚才大家的朗读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

下面检查读书效果。

3、诗歌的朗读除了要做到字音准确、流利富有节奏之外,关键还要读出感情。

想要读出感情,就必须走进读诗三境界。

他们分别是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三、读懂诗歌师: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海(板书:海)2、这个结论如何得出来的?(PPT )3、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还有深层含义吗?(山就像困难,海就像理想;山就是艰难险阻,还就是理想境界)(板书:艰难险阻、理想境界)4、诗人在登山寻海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1.3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1.4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2.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特点来表现人物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3.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1.2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

1.3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2.教学难点:2.1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爬过山?在山顶上看到了什么?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2.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

3.生字词学习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学生组内交流,讨论生字词在课文中的运用。

4.修辞手法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5.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注意书写规范。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不少于200字。

3.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修辞手法,用自己的话写一段话,体现这一修辞手法。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微笑着问:“大家有没有想过,在山的那边会有什么奇妙的事情发生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兴奋地分享自己的想象。

2.课文朗读与理解教师指导:“请同学们先自己朗读一遍课文,注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朗读后,教师提问:“谁能告诉我,课文中的小男孩最想看到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大海。

”教师追问:“为什么他这么渴望看到大海呢?”3.生字词学习教师出示生字词,逐一询问:“这个字谁认识?谁能组个词?”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这个词在课文中是怎么用的?我们一起找一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7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7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1 教学步骤:一、分角色读课文二、复述故事情节三、别出心裁读课文1.教师:作者说,他是带着写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

这篇童话的语言是优美的、简洁的、凝练的,像诗一样;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讲究含蓄、讲究节奏等等。

下面我们把这篇童话的有些段落“变形”了读,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同学们来感受一下是什么效果。

如:·他是一个盲孩子。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变为: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变为: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2.讨论:文句这样“变形”后,你读起来的感觉有何不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2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式:教学用具:课时安排: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情分析:人教版新课程改革教材,各个单元以专题形式出现,第一单元专题: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叙述,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2、导语设计1: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满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由同学的回答,导入新课: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导语设计2:同学们回忆以下,你的童年有过怎样的幻想?导入新课。

在山的那边的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的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的语文教案第一章:山的象征意义1.1 理解“山”的象征意义分析文中的山代表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山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得出山的象征意义是坚定和毅力。

1.2 描述山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文中描述山的句子,总结出山的外观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山作为象征,山的形象对文章的意义。

第二章:主人公的形象2.1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通过文中对主人公的描述,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勇敢、坚定等。

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主人公的形象对文章主题的作用。

2.2 描述主人公的行为让学生通过文中对主人公行为的描述,总结出主人公的行动和努力。

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的行为对文章主题的意义。

第三章:故事情节的发展3.1 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文中对故事情节的描述,分析故事的发展和转折点。

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故事情节对文章主题的作用。

3.2 描述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让学生通过文中对高潮和结局的描述,理解故事的重要信息和寓意。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对文章主题的意义。

第四章:文章的主题和寓意4.1 分析文章的主题通过全文的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得出文章的主题是追求梦想和坚持努力。

4.2 解释文章的寓意让学生通过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故事情节,解释文章的寓意。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寓意对读者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章: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5.1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通过文中对景物、人物和情节的描述,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写作技巧来表达主题。

5.2 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让学生通过文中对情感、对话和行动的描述,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表达方式对读者情感的影响和作用。

第六章:文学手法与象征意义6.1 探讨文学手法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让学生通过举例和讨论,理解这些文学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6.2 探索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山作为一个象征元素,如何在文中体现不同的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识记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朗读、默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能够掌握诗歌中运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并能够品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追求理想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歌的主旨和重要句子的含义,体会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以及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山林风光的图片和小溪流水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新课:教师呈现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出诗歌的大意和主旨。

3.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探究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案例分析:教师选取诗歌中的典型句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5.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目,学生完成后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PPT、板书、多媒体课件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作业布置:教师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练习题可以包括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3.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和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参考资料:《初中语文必读名著》、《初中语文教参》等。

2.多媒体资源:山林风光图片和小溪流水音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山”、“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决好这三个学习重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设想】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
乐朗诵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
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学习方法〗
读 --- 讲 --- 读--- 赏---- 读
1、“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2、课堂讨论一一评述、质疑。

3、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 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 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
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重点字词。

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 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诗的第一节写我
渴望山那边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
惑; “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我追寻心中的海和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

“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

“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 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

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

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
(2) 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
困惑”。

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3、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

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1) 、哦,山那边/ 是海吗?
提示:“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

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2) 、在/ 山的那边,是海! 是/ 用信念/ 凝成的海提示:“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

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

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4、课堂小结: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
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

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
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作者。

2、解释词语:
隐秘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

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
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 是写山的颜色吗?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

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

拟人-- 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努力奋斗
爬过了山看到了海
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八、课后反思: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