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全部重要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全部重要知识点
选择题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阅读一本本好书,就如同跟一位位智者、贤者交流。

阅读它们,就好像是在聆听教诲或是在促膝谈心。

阅读,
是现代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日常的、主要的渠道。

______,领略到彼岸花开的盛景。

①因此有“读一批书”“读透一本书”的不同阅读方式。

②有时要同时读几本相关联的书。

③“读透一本书”,就是从“原意”而“思”而到达“意义”的彼岸。

④但有时阅读是翻阅式或跳读式。

⑤读一批书,就是同时阅读内容相似、相关联的一批书。

⑥读书,总要“时习之”,要领会原意并创获意义
A.①⑥③②④⑤B.⑥①④②③⑤C.⑥④②①⑤③D.②③④①⑥⑤
答案:C
本题考查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重点抓住关联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或冒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确定总起句、结论句、过渡句或衔接句等,
做到文从字顺,语义贯通,逻辑严密。

横线前“阅读,是现代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日常的、主要的渠道”可知,句子强调“阅读”,依据主语一致、内容
相关原则,横线所填句子应以“读”“阅读”开头,故只有③⑤⑥可作为首句,故排除AD;
又因为横线后“领略到彼岸花开的盛景”写“彼岸”的内容,依据邻近原则,横线末句应含有“彼岸”内容,①到⑥
句中只有③句含有此信息,故③方末尾,排除B;
故选C。

小提示:句子排序题,要求考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
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优秀人才不足、人才适应性差、技能型人才短缺等问题正在制约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竞争力的提升。

B.通过一个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让整个世界都知道了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卓越的革命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

C.由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广泛传播,使橘子洲美誉广传,蜚声中外。

正是这种自然天赐和历史文化的凝结,使橘子洲成为长沙的“瑰宝”,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D.虽然漫画家英韬先生离开了人世,但他那自甘寂寞、豁达乐观的精神仍感染着我们,他那求真务实、忠于艺术、敢于批评的人格魅力犹在眼前。

答案:A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应先浏览选项,依据语感推断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用提取主干法,
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是否有问题。

B项,“通过一个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让整个世界都知道了”主语残缺,可把“通过”删去;
C项,“由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广泛传播,使橘子洲美誉广传”主语残缺,介词掩盖了主语,可以删去“由于”一词;
D项,“人格魅力犹在眼前”不合逻辑,可将“犹在眼前”改为“仍时时感召着我们”。

故选A。

小提示: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
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
确。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B.小说第6段中的“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一句,表现了通讯员的机智和固执。

C.“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我”所明白的道理指新媳妇不肯借被子的原因是她“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D.“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此时她发现伤员竟是那个小通讯员,非常惊讶。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她被小通讯员勇敢的举动所感动,并为他的伤情而痛心。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结合前文“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可知,“表现了通讯员的机智和固执”错误,他发现了“我”走不开,追不上他,但是碍于男女有别,又不好意思跟“我”说话,可见应是“表现了通讯员的细心、体贴和羞涩”。

故选B。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
....的一项是()
A.窸窣.(shū)铆.钉(mǎo)慰藉.(jiè)寥廓.(guō)
B.笃.(dǔ)实兜鍪.(máo)木讷.(nà)造诣.(yì)
C.忸怩.(ní)红绡.(shāo)百舸.(gě)锉.(cuò)刀
D.稻穗.(suì)早籼.(xiān)摈.弃(bìn)虔.(qián)诚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窸窣”的“窣”应读(sū);“寥廓”的“廓”应读(kuò)。

B.“兜鍪”的“鍪”应读(móu);“木讷”的“讷”应读(nè)。

C.“红绡”的“绡”应读xiāo。

故选D。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
A.剥.削盘剥.剥.皮生吞活剥.
B.咬啮.始龀.韶龄.龇.牙咧嘴
C.血.脉血.汗流血.血.口喷人
D.爆.发暴.动曝.光一曝.十寒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的是“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

A项,“剥皮”的“剥”读“bāo”,其他均读“bō”;
B项,依次读niè、chèn、líng、zī;
C项,“流血”的“血”读“xiě”,其他均读“xuè”;
D项,“一曝十寒”的“曝”读“pù”,其它均读“bào”。

故选B。

6、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红烛.(zhú)锈蚀.(zhuó)怒涌.(yǒng)拥.护(yōng)
B.情景.(jǐng)情境.(jìng)力量.(liang)量.杯(liáng)
C.滚.动(gǔn)衮.服(gǔn)洪涛.(tāo)滔.滔(tāo)
D.狂飙.(biāo)寰.宇(huán)灵魂.(hún)灼.热(zhuó)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锈蚀”的“蚀”应读(shí)。

故选A。

7、对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青丝染了霜烟,心事褪了红颜。

(《如懿传》主题曲《梅香如故》)(对比)
B.此生,如纸般薄命。

(《延禧宫略》主题曲《雪落下的声音》)(比喻)
C.爱恋依,爱恋依,愿今生常相随。

(《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反复)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主题曲《知否知否》)(借代)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

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A项,前半句“青丝染了霜烟”用了比喻,将白发比作“霜”;后半句“心事褪了红颜”用了拟人和夸张,心事使容颜衰老,没有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

故选A。

8、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钢筋铁骨刻意斟酌喜怒哀乐
B.昂首阔步捍天动地自作主张
C.成帮搭伙一惊一乍理直气壮
D.心不在焉不知所措磨磨蹭蹭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B.“捍天动地”的“捍”应为“撼”。

“捍”是“保卫”的意思,这里应该是“摇动”的意思,所以应该是“撼”。

故选B。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话”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这让香雪感到委屈——替凤娇委屈,也替台儿沟委屈。

写到山村少女心里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地得到幸福。

B.“火车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等这一系列的语言,预示着社会变革的趋势,其主题思想融入了改革开放
的时代精神,具有生命的活力。

C.别的姑娘注意的是别人头上的“金圈圈”和“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而香雪注意的却是车厢里的“皮书包”,凸
显了香雪追求进取。

D.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前人们对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渴望。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D.“改革开放前”错误。

本文描写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喜悦。

故选D。

10、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西北山上有些人力凿成的石穴。

近百个石穴错落有致,布局有方。

有住室、有马圈、有门、有窗、有炕、
有灶,俨然是个石洞村落。

B.搜狐网教育频道开设了“杨老师课堂”由杨老师向读者解答《让孩子学习上瘾的10个法则》(2006年11月出
版,印刷3次,销量约2万册。

)这本书的有关问题。

C.如果说在这之前,武汉电视人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现在关注的则是如何有效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打造出
具有时代印记的品牌节目?
D.本书作者以五条基本原则——生命价值、善良、公正、说实话和个人自由——构建了他的“人道主义伦理学”,为人们提供了贴近生活的道德指南。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对标点符号的运用有所了解,把握常见的用法
以及常见的误区,然后结合所给的句子进行分析。

A项,“有住室、有马圈、有门、有窗、有炕、有灶”中顿号使用错误,应该将顿号全都改为逗号,因为顿号是
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而“有住室”“有马圈”等都是句子;
B项,括号内“销量约2万册”后的句号应该去掉;
C项,句末问号改为句号,这不是一个问句,“如何有效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打造出具有时代印记的品牌节目”
是关注的内容。

故选D。

课内阅读
11、小说《哦,香雪》中从“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到省略号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刻
画出人物什么特点的?
答案:姑娘们看火车。

主要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写出她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关注。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把握文章手法技巧,并分析人物形象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小说《哦,香雪》中从‘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到省略号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要运用了
什么手法刻画出人物什么特点的”,题目有三个问:一是概括“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到省略号,二是让学生指出“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到省略号主要运用了刻画人物的人法技巧,三是指出运用该手法技巧,刻
画出人物什么形象特点。

题目已经确定答题区域为小说《哦,香雪》中从“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到省略
号,然后仔细阅读答题区域,圈画出文章中关键信息以及描写人物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回答问题。

仔细阅读“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到省略号,根据文章中“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
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

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
胭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

然后,她们就朝村口,
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
滑过来,接着一阵空哐乱响,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

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
口观望。

只有香雪躲在后边,双手紧紧捂着耳朵。

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以及
后面姑娘们关于车上乘客衣着服饰行李以及乘务员的对话,可以概括出这部分主要写“台儿沟的姑娘们看火车”。

根据文章中“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

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
上涂点胭脂”“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

只有香雪躲在后边,双手紧紧捂着耳
朵”“香雪微微眯着眼睛”“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
手表。

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

‘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凤娇骂着,眼睛
却不由自主地朝第三节车厢的车门望去”“姑娘们一阵大笑,不知谁还把凤娇往前一搡,弄得她差点撞在他身上。

这一来反倒更壮了凤娇的胆”等内容,可知本部分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

根据对这这些细节描写
中“香雪,过来呀! 看那个妇女头上别的金圈圈,那叫什么”“你看她那块手表比指甲盖还小哩”“房顶子上那个大
刀片似的,那是干什么用的”“烧水在哪儿”“开到没路的地方怎么办”“‘你们城市里一天吃几顿饭?’香雪也紧跟在
姑娘们后边小声问了一句”等内容的分析可知,这些细节描写主要刻画出看火车的台儿沟的姑娘们对外面世界
的好奇和关注。

12、《红烛》诗歌中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

请试作赏析。

答案:诗歌中诗人情绪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
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


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极富感染力。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能力。

整首诗的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解答此题,主要依据题干中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来分析诗人的情绪的变化:“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这是赞叹红烛的“红”;“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这是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
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是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这是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请将你的脂膏,不
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这是欣喜于红烛的伟绩;“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
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是隐隐透出感伤之情;“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
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诗人情绪的抑扬顿挫经历
了七次显著的变化,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

13、《沁园春•长沙》中,“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在古代的诗词中通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而毛泽
东笔下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的?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毛泽东面对“寒秋”,一反传统手法,描绘的是色彩斑澜的秋之壮景,展示出他博大的胸襟和卓尔不群的
抱负。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
性格,不同干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入,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沁园春•长沙》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沁园春•长沙》描绘了
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
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展示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卓尔不群的抱负。

不同的心境形成不同
的风格,不同的感觉、心态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
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

同时,当时的革命运动正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尽管
当时毛泽东也面临着险境,但他却能泰然处之;他面对秋天,关注的不是衰败肃杀之景,也不只是感叹自己的
不幸遭遇和命运,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14、阅读下面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
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仰视”错误。

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故选A。

1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

它和它的
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褶皱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
和粗暴。

②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

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
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③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它走得那样急忙,连车轮碾轧钢轨时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不停不停,不停不停!是啊,它有什么理由在台儿沟站脚呢?台儿沟有人要出远门吗?山外有人来台儿沟探亲访友吗?还
是这里有石油储存,有金矿埋藏?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

(1)第②段运用了拟人手法描写铁轨,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勇敢地盘旋”“悄悄地试探”“绕到”“钻进”“冲向”“奔去”等词语,赋予铁轨人的情态,表面上写火车进
入大山的各种情形,深层次写出了以火车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在开拓辐射过程中的各种情形,既有勇敢大胆的文
明辐射,也有悄无声息的尝试融入,还有文明辐射过程中的曲折挫折等。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修辞手法的能力。

第②段运用“勇敢地盘旋”“悄悄地试探”“绕到”“钻进”“冲向”“奔去”等词语,赋予铁轨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修辞。

“勇敢地盘旋在山腰”“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表面上写火车进入大山的各种情形,实际上写出了以火车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在开拓辐射过程中的各种情形,“勇敢地盘旋在山腰”,既有勇敢大胆的文明辐射,“悄悄地试探着前进”,也有悄无声息的尝试融入,“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还有文明辐射过程中的曲折挫折等。

16、下面是《沁园春·长沙》上片的最后一句,请赏析。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答案: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中关键语句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诗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本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怅为感慨的意思。

面对这茫茫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
问问这广阔无垠的大地啊,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这首词上阕是写景的,下阕是抒发感情的,而这一句就贯穿了整个文章,表达了毛泽东的胸怀和崇高理想。

17、小说《百合花》当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试着找出并分析其对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明确】
答案:第二次在借被结束他回团部跟“我”分别时,“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这些树枝和野花是生命的象征,它反映了一个年轻战士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优美情趣,同时也表现了通讯员的天真和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从容、镇定。

第二次出现,通
讯员“已走远了”而“我”却还能看见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不仅进一步证实这个重伤员确实就是
通讯员,而且说明他从包扎所回团部后一直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来不及补就牺牲了;
此外,也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第一次在完成借被工作分别时,给“我”开饭。

“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

更使“我”触物生情,抒发痛失战友的悲愤心情。

本题考查关于细节描写的鉴赏能力。

关于步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的细节描写有两次。

第一次:第一次在小通讯员给“我”带路时,“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第二次:在借被结束他回团部跟“我”分别时,“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分析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

“野花”代表的是“美”,是对生活的热爱,在枪筒里插野花,表现的是通讯员保留的孩子般的天真与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从容、镇定。

关于小通讯员衣服上“破洞”的细节有三次。

第一次:“我”和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挂破衣服并高低不肯让新媳妇补。

表现了通讯员腼腆、憨厚和执拗,又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

第二次:通讯员“已走远了”而“我”却还能看见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同时也表现出他的天真质朴;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一直目送通讯员远去,简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真挚情感。

第三次:在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通过“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证实了这个牺牲的人就是小通讯员,战斗的繁忙让他无暇补上这个破洞,就这样牺牲了,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关于两个馒头的细节有两次。

第一次:在完成借被工作分别时,给“我”开饭。

“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

给“我”馒头,表现了通讯员的细致和对革命同志的关心。

第二次:在小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碰到那两个干硬的馒头。

这两个馒头是小通讯员和“我”之间交流的情感纽带,在他牺牲后再见到这两个馒头,使“我”触物生情,抒发痛失战友的悲愤心情。

18、下列对小说《百合花》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因为刚过门才三天,新媳妇唯一的嫁妆——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舍不得借。

但当“我”说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之后,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B.通讯员很年轻,心里闹着别扭,在拿被子时慌张得把衣服都弄破了,新媳妇见后要给他缝上。

可见他们在战火洗礼中产生了异性之间美好的情愫。

C.通讯员肩头被撕挂下的布片,送给“我”的两个馒头,以及“我”发现他肩上步枪筒里多出的一枝野菊花,寥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