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
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
HN/HSE-CX-01-2010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
管理程序
2010年12月15 日发布2010年12月30日实施
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程序
版本:B编号:HN/HSE-CX-01-2010 页码:共18页编写人:樊茂飞审核人:杨慎军批准人:陈建华
1 目的
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危害及其影响进行识别和评价分析,确定危害的严重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采取有效或适当的风险削减与控制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公司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范围、对象、方法和全过程的控制等内容。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也可以施加到可能影响的承包商、供应商和其他相关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
3 术语和定义
《集团公司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程序。
4 职责
4.1 HSE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组织确定公司级重大风险,督促重大隐患整改措施的落实。
4.2 安全数质量处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建立、修订本程序;负责对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并检查、监督各部门的实施情况。
4.3 各职能部门、各单位负责对本部门(单位)的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并将确定的重大危害因素报安全数质量处备案。
5 工作程序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程序流程图见附录A。
5.1 评价组织
5.1.1 内部评价
5.1.1.1 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应成立由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等参加的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组。
5.1.1.2 所有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确保有资格和能力开展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
5.1.1.3 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应发动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危害识别和影响因素的确定。
5.1.2 委托评价
5.1.2.1 委托外部评价组织进行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时,应经相应的HSE管理部门批准,填报风险评价委托书。
风险评价委托书应明确表述具体的评价要求。
5.1.2.2 所委托外部评价组织应具备相应的评价资质。
5.1.3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人员应对评价结果直接负责,并负规定期限的连带责任。
5.2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策划
5.2.1 各职能部门、各单位每年应制定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计划,组织对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结果进行评审。
5.2.2 调控中心、抢维修中心、各输油站、各抢维修队、驻厂办每年应开展一次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
5.2.3 管道管理处每年组织一次外管道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
5.2.4 其它作业活动和场所每两年应至少开展一次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
5.2.5 对含有重大危害因素的要害(重点)部位,实行领导干部分级定点承包制度,具体执行公司《要害(重点)部位管理规定》。
5.2.6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范围(对象)、频率及推荐使用方法见表1:
表1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范围(对象)、频率及推荐使用方法
5.3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实施
5.3.1 确定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范围和对象。
5.3.1.1 应根据需要确定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范围,首次进行时,应包括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
在确定评价范围后,可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价对象:
a) 按生产流程;
b) 按设备、设施;
c) 按作业任务;
d) 按地理区域或部门。
5.3.1.2 应对工作活动的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包括:
a) 所执行的任务的期限、人员及实施任务的频率;
b) 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
c) 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d) 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已接受的任务培训;
e) 作业指导书或作业程序;
f) 发生过的事故经历、作业环境检测结果等。
5.3.1.3 应考虑的其它相关因素,包括:
a) 常规和非常规、周期性和临时性活动的危害与风险;
b) 承包方和相关方的活动带来的危害与风险;
c) 使用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危害与风险。
5.3.1.4 危害识别应考虑由于过去或将来的运作、产品或服务可能造成职业安全
健康危害及环境影响,包括以往生产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丢弃、废弃与处理活动等,同时也应考虑异常(包括启动、关闭、维修、停机、工程开始/结束及其他非预期运行的情况)以及事故和潜在的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泄漏、台风、洪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紧急疏散、人员伤亡或重大环境污染等)。
5.3.2 选择识别与评价方法。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范围和对象的作业性质,以及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识别和评价方法,推荐使用安全检查表(SCL,附录B)、工作危害分析(JHA,附录C)、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附录D)、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附录E)等。
5.3.2.1 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
a) 活动或操作的性质;
b) 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
c)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目的;
d) 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
e) 潜在风险度大小;
f) 现有人力资源、专家成员及其他资源;
g) 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
h) 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或合同要求。
5.3.2.2 识别危害的根源和性质
5.3.2.2.1 危害识别要考虑以下问题:
a) 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
b) 谁(什么)会受到伤害;
c) 伤害怎样发生。
5.3.2.2.2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人员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价对象,识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
a) 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等;
b) 人的不安全行动: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等;
c) 可能造成职业病、职业中毒的劳动环境和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高温),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等)以及生物因素等;
d) 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管理等。
5.3.2.2.3 危害的根源
a) 火灾和爆炸;
b) 冲击与撞击;
c) 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
d) 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e) 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等);
f) 设备的磨损、腐蚀;
g) 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h) 可能造成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包括:水、气、声、渣、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和由此产生的后果。
5.3.2.2.4 危害的性质
a) 人身伤害、死亡(包括割伤、挫伤、擦伤、肢体损伤等);
b) 疾病(如头痛、呼吸困难、失明、皮肤病、癌症、肢体不能正常动作等);
c) 财产损失;
d) 生态环境破坏(水、空气、土壤、地下水及噪音污染、资源枯竭)。
5.3.3 评价风险和影响
5.3.3.1 确定发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L),重点考虑危害发生的条件(比如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现场是否有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品、应急措施、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员工培训)、事件或事故一旦发生,是否能发现或察觉,同类事故以前是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5.3.3.2 确定所识别的危害及影响产生的后果的严重性(S),重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环境影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对企业形象的影响。
5.3.3.3 结合所识别的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评价其风险的大小(推荐值见表2、表3、表4,各部门、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自定)。
表2 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表3 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
表4 风险评价表
5.3.4 确定风险是否可以承受
5.3.4.1 风险评价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种:
风险度R=L×S,其中L与S的取值,根据实际评价的内容取其算术平均值。
a) 轻微的(L×S=1~3);
b) 可承受的(L×S=4~8);
c) 中等的(L×S=9~12);
d) 重大的(L×S=15~16);
e) 不可承受的(L×S=20~25)。
5.3.4.2 各职能部门及各单位对所识别与评价的不可承受的风险以及重大风险进行汇总,并编制重大及不可承受的危害因素清单,上报安全数质量处备案,作为制定目标及隐患治理、管理方案的基础及依据。
5.4 制定风险削减与控制措施
5.4.1 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应根据风险评价结果,上报《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综合统计表》,同时制定相应的风险削减与控制措施(见表5)。
表5 风险削减与控制措施
5.4.2 风险削减与控制措施
5.4.2.1 技术措施
a) 消除风险的措施;
b) 降低风险的措施;
c) 控制风险的措施。
5.3.4.2 管理措施
a) 制定、完善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
b) 制定、落实风险监控管理措施;
c) 制定、落实应急预案;
d) 加强员工的HSE教育培训;
e) 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
5.4.3 风险削减与控制措施的制定,应考虑以下条件:
a) 可行性、可靠性;
b) 先进性、安全性;
c) 经济合理性;
d) 技术保证和服务。
5.4.4 对不可承受风险需要立项整改的,执行《隐患治理管理程序》,对其他重大风险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限期治理。
5.5 风险评价报告的编制与审批
5.5.1 风险评价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
a) 评价的目的、范围;
b) 评价的依据;
c) 评价的程序;
d) 评价过程;
e) 评价结论与建议等。
5.5.2 各管理处定期编制风险评价报告经职能部门各专业审核后,报安全数质量处备案,公司风险评价报告由安全数质量处编制。
5.6 风险削减与控制措施的实施
5.6.1 风险评价报告中提出的风险削减与控制措施应纳入到活动、产品或服务全过程中。
风险评价报告是危害因素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的主要依据。
5.6.2 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实际,不断充实和完善风险削减与控制措施。
5.6.3 风险削减与控制措施实施后,每年应由同级HSE管理部门组织对其有效性进行评审。
5.7 应急管理
5.7.1 风险削减与控制措施一旦失效,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实施应急管理,以便使事故损失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和范围,降低事故的中、短期影响。
5.7.2 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实施执行《应急管理程序》。
5.8 更新危害及风险信息。
在下列情形下危害记录应及时更新:
5.8.1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5.8.2 操作有变化或工艺改变。
5.8.3 有新项目、加工过程或产品。
5.8.4 有因事故、事件或其他来源的新认识理解。
6 相关文件
6 相关文件
HN/HSE-CX-23-2010 隐患治理管理程序
HN/HSE-CX-11-2010 变更管理程序
HN/HSE-CX-12-2010 应急管理程序
中国石化[1999]安监字18号关于印发《企业安全检查重点和安全检查报告编制要点》的通知
中国石化安[2004]553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及相应修改的管理制度
中国石化安监[2007]59号关于印发《安全承诺制度》的通知
7 记录
安全检查(SCL)记录表
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记录表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记录表
重大及不可承受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
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综合统计表
风险评价报告
8 附录
附录A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流程图
附录A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流程图
附录B 安全检查表(SCL)单位:
区域/工艺过程:设备/设施:
附录C 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
单位:
工作任务:工作岗位:
附录D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记录表
单位:工艺区域:设备名称及位号:作用:正常工作状态:
附录E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记录表
区域/工艺过程:分析节点/管线/泵/储罐P&ID图号:
附录F 重大及不可承受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
编号:
主管领导: 部门(单位)负责人: 制表人: 制表日期:年月日
附录G 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综合统计表
主管领导: 部门(单位)负责人: 制表人: 制表日期:年月日
HN/HSE-CX-01-2010更改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