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及发展[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及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准备了社会经济的前提条件。
自18世纪60年代以来,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且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
同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缓解,而且矛盾更加剧烈。
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财富日益增多;另一方面,资本家把机器变成残酷剥削工人的工具,把工人推向贫困的深渊,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自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经济危机开始了周期性的不断发生,它不仅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也给广大工人阶级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
这样,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就充分暴露出来了,也就为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认识,并提出新的理论提供了根据。
2.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阶级条件。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在里昂起义中,工人提出“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与“不共和毋宁死”的战斗口号。
在宪章运动中,工人要求实现普选权,参加对国家的管理。
虽然这些运动都失败了,但是,无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要求,冲击着资本主义制度。
这充分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发展既迫切地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又为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这为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阶级条件。
3.自然科学取得的许多新成果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理论条件。
19世纪初,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与进化论学说等的发现或创立充分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本质及发展规律;这就为马、恩正确地认识世界,分析观察社会历史、创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马、恩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与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合理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恩又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学说,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4.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诞生的思想条件。
工业革命后,社会财富迅速增多,而创造财富的人却日益贫困,于是,出现了一些思想家,他们无情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探索建立理想社会的模式,其中最突出的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
虽然他们的理论不能揭示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能从理论上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的社会主义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但是,他们提出“人人劳动,没有剥削”的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
却激励着人们去探寻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道路,这就为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思想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一)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二是指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三是指共产主义的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思想体系,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所以又称为马克思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从广义上说,它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是专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的特点:一是彻底的革命性;二是严密的科学性;三是直接的现实性;四是发展的开放性。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即研究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并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包括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就是指研究无产阶级运动同以往的运动的质的区别、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即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而不是其他阶级的运动。
这即指研究这一斗争的阶级性、阶段性和特殊性。
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条件,就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正确途径和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条件和途径。
包括经济的和政治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客观的和主观的、国内的和国际的等等。
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般目的,就要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近目标和最终结果。
(三)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和归宿。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问题和实质来看,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之点和精髓。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作用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行动纲领和胜利的旗帜。
(四)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2.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革命事业的需要;
3.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区分真假社会主义。
4.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以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
(五)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
首先要有积极、认真、自觉的学习态度;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再次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思考题
1.如何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基本特点和研究对象?
2.如何理解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时代意义?
第一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学习目的]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19世纪4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
(二)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独立政治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阶级基础和政治条件;
(三)19世纪30、40年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的、主要的思想来源,是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30、40年代,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思想材料已经具备,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实践,总结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概括了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两块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此外,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养料。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深入地分析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阐明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书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了共产主义条件下异化的克服,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揭示了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认识,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马克思主义首次完整、系统的表述。
首先,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其次,深刻阐述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并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再次,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路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纲领。
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伟大纲领。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指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并科学地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特殊劳动和一般劳动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趋势,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必然性。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
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得到重大发展的阶段,即19世纪40年代底到下半世纪。
二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阶段,即20世纪初到现在。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变革、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主义政党,坚持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进行无产阶级革命,通过各种革命形式(暴力的或和平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合作,互相支援;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教育、科学和文化,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建成共产主义。
思考题
1.如何认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次飞跃?
2.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怎样认识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发展、开放的科学?
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学习目的]了解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教训。
一、列宁主义的诞生及其革命理论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矛盾,深刻地提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创造性地回答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创立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列宁于1894年写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是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比较系统地说明了俄国革命发展的道路问题。
1899年3月,列宁发表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对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1902年和1904年先后写的《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05年7月写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策略基础。
1909年5月,列宁发表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彻底地批驳了俄国经验批判主义者的主观唯心主义,捍卫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哲学基础。
以上著作的发表,使列宁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成为比较完备的学说,也表明列宁主义开始形成。
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涉及:
第一,关于帝国主义时代。
列宁在1916年7月写成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总结了自马克思《资本论》出版半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特征,揭示了帝国主义形成、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
第二,关于战争与和平列宁从1914年8月所写的《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国际的破产》、《社会主义与战争》等著作,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与策略。
第三,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
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写了《论民族自决权》、《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等文章,提出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殖民地问题。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在分析了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状况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及其历史影响
(一)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二)十月革命开辟了民族解放的新纪元;
(三)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的彻底破产,也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和马列主义政党的建立。
三、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列宁模式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二)列宁模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四、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一)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1.经济方面,实行计划经济。
(1)坚持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否认多种所有制存在的必要;(2)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体制,决策权完全集中在中央,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3)经济调节体系主要靠行政手段,用党和政府发布命令、决议的办法管理经济;(4)实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体系和以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为序的国民经济体系。
2.政治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1)实行高度集中的党的领导体制,以党代政,政企不分;(2)国家最高领导权力高度集中,领导干部实行实际上的终身制,干部任免实行自上而下的委派制;(3)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精神生活中盛行个人迷信。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经验教训
1.主要成就:第一,苏联按斯大林模式在人类历史上建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它比较成功地解决了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包围、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形势下,如何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第二,实现了工业的高速度发展。
仅用两个五年计划就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的工业强国;第三,实现了工业化和集体化。
在国内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为以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第四,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根本上摆脱了沙俄时代那种经济上对外国的依赖。
2.经验教训:首先,在国民经济决策上,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降低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活力;其次,忽视按经济规律办事,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惩比例失调,造成了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的状态,高速度、低效益;再次,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导致了严重的官僚主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以及个人崇拜、个人专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长期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思考题
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2.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是非功过?
第三章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学习目的]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了解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突破,了解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演变的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程
(一)南斯拉夫的改革
1.经济方面:(1)把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变为社会所有制,逐步取消了这家机关对基本生产资料的直接管理;(2)实行社会计划体制,废除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3)企业在分配中独立支配的部分逐渐增大,个人实行按劳动成果分配的原则。
2.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1)实行代表团议会制;(2)实行集体领导制和干部轮换制;(3)联邦大力精简机构,减少人员;(4)实行党政分开和限制兼职;(5)实行以法治国。
(二)东欧其他国家的改革
(三)苏联的改革
(四)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1.基本内容:第一,改变经济管理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下放权力,妥善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第二,改革计划体制,正确处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第三,加强经济核算,改革物质供应、基本建设投资、价格、财政体制,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正确处理领导经济的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关系;第四,改革劳动工资制度,克服事实上存在的平均主义,把劳动者的收入与企业经营效果以及个人劳动结果结合起来,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2.改革对社会主义传统理论的突破
第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与模式化的问题;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问题;第四,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作用、计划与市场的相互关系问题。
(五)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
1.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
2.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3.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
二、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和错误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二)农业长期滞后;
(三)沉重的债务负担;
(四)人民生活提高缓慢;
(五)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六)思想上的“左”倾教条主义。
三、苏东各国剧变的经验教训
(一)苏东剧变的原因
1.外部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起了催化和促进作用;
2.内部原因是苏东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在改革中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方向,削弱乃至取消共产党的领导,从而诱发了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全面危机。
(二)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
1.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探索符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决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3.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唯一途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对外开放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确对待和认识资本主义;
4.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的政治路线,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保持同工人阶级及劳动人民的密切联系。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2.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飞跃
[学习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具体内容,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原理及其所反映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毛泽东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形式和内容的理论思维,同样是一种历史潮流的产物,它是深植于中华大地的。
它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矛盾碰撞、冲突、转化的必然结果,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1.历史条件
本纪初中国社会内外矛盾的激化,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重要社会环境。
2.国际条件
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3.阶级条件
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主要指近代工业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
4.思想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
5.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思想与“左”右倾错误的斗争,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与思想、观点、方法
1.基本内容:毛泽东思想是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表现形式、运用形式和发展形式,因而具有明的个性和特定的科学涵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新和建设的理论。
第三,关于革命军附近建设和军事家战略。
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思想。
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第六,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2.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思想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的全部革命和建设工作,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193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首先提出来的。
其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自已的路,形成把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