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共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共5篇)
第一篇: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希腊神话:是指口头上或文学上一切有关古希腊人的神、英雄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

包括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

在人类演化初期,人们通过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把自然和社会本身解释成受神控制,特征是神人同型同性。

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两部史诗,主题是歌颂英雄。

前者描写部落战争,后者写战后漂泊。

一般认为这两部史诗是吟咏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一直是口头传诵,公元前6世纪由学者们整理成书,公元前3至2世纪审校定本,便是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

古希腊悲剧:产生于酒神颂歌队,取材于神话传说,表现人与命运或涉及重大的社会、道德伦理问题。

风格崇高悲壮,结构严谨,语言追求高雅规范,适合奴隶主贵族的审美口味,处于正统地位。

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旧约全书是基督宗教的启示性经典文献,主要包括摩西五经、历史书、诗歌智慧书、大先知书、小先知书,新约全书包括福音书、历史书、使徒书信和启示录。

整本基督教圣经共66卷,旧约全书有39卷,新约全书27卷。

中世纪文学四大类型及其解释:中世纪文学包括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四大类型。

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中世纪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种文学样式,主要是指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使用的文字是拉丁文、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

题材取于《圣经》,目的是宣传宗教思想。

体裁种类繁多,有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多种文学体裁。

从思想上来说,没有可取之处。

但在艺术手法上面,教会文学所采用的梦幻故事形式和象征性、寓意的表现手法,体现的宽恕、仁爱精神却影响了整个中世纪欧洲文学。

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特有的一种文学,产生于12-13世纪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

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反映骑士精神。

主要内容是骑士的征战冒险和贵妇人直间的爱情。

主要体裁有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英雄史诗:中世纪出现的,是在民间创作基础上形成的,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依据。

依据内容和时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世纪早期的英雄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形成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代表作有央格鲁《贝奥武甫》,冰岛人的《埃达》。

另一类是中世纪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社会确立时代的艺术作品代表作是法国的《罗兰之歌》。

城市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出现的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的世俗文学。

取材于日常的现实生活,主要揭露封建主和教会人士的恶德败行,也赞扬市民的机智,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乐观精神。

主要艺术手法是讽刺,风格生动活泼,在法国最流行。

主要有韵文故事、长篇叙述诗、抒情诗和戏剧几种样式
文艺复兴运动:14—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原意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古代文化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武器,以摧毁中世纪的神权统治,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建立起来的新兴文化。

人文主义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是人文主义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是表达人文主义思想的世俗文学。

它以人的尘世生活为中心,以市民生活为重要描写对象。

人文主义文学摒弃中世纪梦幻、象征的创作方法,自觉地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真实描写现实生活。

人文主义文学常常采用方言俗语进行写作,为各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

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

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

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
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

法国七星诗派:是16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文学团体,是由七位人文主义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

他们中以龙沙和杜贝莱最著名。

七星诗社的诗人们从事过各种创作,如爱情诗、圣诗、科学诗、宫廷诗、史诗、诗歌评论、喜剧、悲剧、文艺批评和翻译等,他们的诗声望很高,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却是对于法语改革的主张。

大学才子派(英国):16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致力于英国戏剧改革,把戏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他们将各种影响融为一体,其中包括古罗马戏剧以及模仿古罗马戏剧的学院剧、中世纪的道德剧、当代的意大利与法国戏剧,从而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的据作、他们对于戏剧形式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创造出复仇悲剧、浪漫喜剧和历史剧等多种戏剧形式。

代表人物有托马斯·洛奇、约翰·黎里、乔治·皮尔、克利斯托弗·马洛、托马斯·基德等。

福斯塔式的背景:这是恩格斯总结莎士比亚戏剧背景的现实性、时代性和广阔性的时候提出来的。

福斯塔式背景具体而言指的是,广泛地反映文艺复兴时期五光十色的英国平民社会,它全面地反映了欧洲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的社会风貌。

骑士小说:是欧洲中世纪特有的一种文学,产生于12-13世纪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

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反映骑士精神。

主要内容是骑士的征战冒险和贵妇人直间的爱情,主要体裁有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产生于西班牙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以流浪汉等下层人物为主人公,多采用自传体的形式写成,作品通过主人的不幸流浪谋生的经历,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意义。

无名氏的《小癞子》是这种小说的代表作。

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在刻划人物、反映现实和结构艺术上对欧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形成与繁荣于
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包括古典主义文学、巴罗克文学核反应清教徒思想的文学。

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

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

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启蒙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18世纪又产生了一场全欧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它主张用科学和真理启迪人们于蒙昧之中,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传统观念,故称为“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最早产生在英国,接着影响到法、德、意、俄等国。

启蒙运动的使命是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作思想和舆论上的动员。

启蒙文学:也称为启蒙文学,是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的以宣扬启蒙思想为内容的文学,它既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工具和思想武器。

启蒙文学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优良传统,竭力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表现资产阶级改革社会制度的要求,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作思想和舆论上的动员。

代表作家有英国的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德国的莱辛、歌德和席勒;主要成就表现在小说和戏剧方面。

哲理文学:哲理小说是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的目的不在于全面的描写个性和细致的描写历史环境,而在于以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诲性的形式,使读者了解作者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

它常常通过传奇的故事和简洁的语言来影射、讽刺社会现实,反对封建专制制度,阐明哲理和宣传启蒙思想。

由于忽视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成为作者哲学思想的代言
人,因而影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代表作有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子》,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卢梭的《爱弥儿》、《新爱洛伊丝》等。

狂飙突进运动:是1770年—1785年间发生在德国的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学革新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因作家克林格尔(1752—1831)的同名剧本而得名。

运动的中心是斯特拉斯堡;主要精神:强调民族情感和民族风格;崇尚自然,拥护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崇拜天才,鼓吹个性,反对封建束缚。

主要理论家是赫尔德(1744—1803,狂飙突进运动纲领的制订者);代表作家是(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代表作品有歌德的《葛兹•封•伯里欣根》(1773)和《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席勒的《强盗》(1781)和《阴谋与爱情》(1784)。

“狂飙突进”运动促进了民族意识和个性的觉醒,把德国启蒙文学推向更加繁荣的新阶段。

席勒式的创作:戏剧创作中脱离社会现实,从理想和概念出发,“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席勒式”倾向。

“席勒式”指席勒在创作中部分地存在着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倾向,即以“不能实现的理想”代替客观现实,以抽象概念的演绎替代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犯了“为了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的错误。

实际上是对文艺创作中现实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创作方法、创作原则的概括。

第二篇: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概念解释:古希腊抒情诗:
古希腊抒情诗盛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多用来歌唱。

它源于民歌,分为箫歌(或称哀歌)、琴歌和讽刺诗几种,分别以排箫或竖琴伴唱。

诗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神和英雄、赞美爱情等。

最著名的是女诗人萨福,她的诗篇大多抒发恋爱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母爱的可贵,风格细腻,感情真挚。

其他著名诗人还有阿那克瑞翁和品达罗斯。

前者所写诗篇大多赞美自然风光和真挚爱情,诗体清新、优美;后者多讴歌神和英雄,诗风庄重崇高。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动物寓言故事,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时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

现存的多由后人编撰写定,总数在400则左右。

这些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谴责专制暴虐、残酷压迫,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教训。

《狼和小羊》、《农夫与蛇》、《说大话的人》和《龟兔赛跑》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名篇。

《伊索寓言》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开欧洲寓言的先河。

奥林匹斯神系:
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最高统治者的神系。

因居于奥林匹斯山而得名。

这是一个高度组织纪律化的庞大神族。

诸神各司其职,分别掌管天上人间各种事物。

它是父权制时代社会的反映,其中主要的神有海神波塞东,太阳神阿波罗等。

荷马史诗:
古希腊流传下来最早的大型文学作品。

在民间故事传说的基础上由荷马加工整理而成。

公元前9、8世纪形成雏形,前6世纪中叶开始形成文字,前3-前2世纪亚历山大学者最后编订。

史诗包括《伊里昂纪》和《奥德赛》两部。

前者写特洛亚战争,后者写奥德修斯的海上历险。

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表现了“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的理想,也表现了古希腊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

史诗结构紧凑,安排巧妙,采用以局部带动全体的手法,从关键情节入手,带动整个事件,结构高度凝缩概括。

史诗保留了口头文学特色,诗句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

其中大量取自于自然现象、日常生活现象的长串的直观的明喻被称为“荷马式比喻”。

史诗对了解荷马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形象的史料价值,并为后代史诗提供了典范。

荷马式比喻:
荷马史诗中采用的广泛丰富的比喻,这类比喻多取自于自然现象、动物形态和日常生活现象,并且是比较长的连接在一起的明喻。

其比喻形象直观,生动贴切。

希腊悲剧:
古代希腊悲剧的专称。

起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典,由酒神颂演变而来。

其悲剧形式是逐步发展完善的。

约在公元前534年左右,悲剧诗人忒斯庇斯首先把一个演员引进了酒神颂,以后经过埃斯库罗斯和
索福克勒斯的不断丰富和创造,才使悲剧艺术逐渐发展成熟。

古希腊悲剧由话语和唱段组成,悲剧的布局一般是
1、开场白。

2、入场歌。

3、场。

4、场次之间的唱段。

5、“退场”。

悲剧题材多取自于神话传说,以神话和史诗中的人物为依托,曲折反映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时期的社会生活。

希腊悲剧被称为命运悲剧、英雄悲剧,风格崇高悲壮,情节发展经由发现、逆转、灾难的悲剧进程,通过主人公的毁灭唤起人们深沉的美学、哲学思考。

公元前五世纪是希腊悲剧的繁荣时期,曾先后出现过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作家,他们先后在雅典戏剧节比赛中获得“桂冠诗人”奖。

希腊悲剧对后世欧洲戏剧影响巨大,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希腊喜剧:
古希腊喜剧起源于庆典仪式上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

公元6世纪在雅典戏剧节比赛中正式定为比赛项目。

古希腊喜剧可分为旧喜剧、中期喜剧和新喜剧三个时期。

旧喜剧多是政治讽刺和社会讽刺剧。

中期喜剧以讨论神学、哲学、文学和社会问题为主,代表人物阿里斯托芬被称为“喜剧之父”,重要作品有《阿卡奈人》和《鸟》。

晚期喜剧是新喜剧,大多是世态喜剧,主要写日常生活、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强**节的曲折和风格和雅致,但缺乏早期与中期喜剧的深刻思想内容。

米南德是新喜剧的代表作家。

希腊喜剧取材现实生活,夸张滑稽。

利用日常琐事、偶然滑稽的情节和夸张的手法表现生活。

形式轻松,主题深刻严肃。

新喜剧:
希腊化时期出现的古希腊戏剧体裁。

由于马其顿的入侵和统治,希腊本土文学趋于衰落。

剧场已不再是群众性的政治文化中心,而是上层社会富人的娱乐场所。

新喜剧迎合这一需要而出现在雅典文坛。

新喜剧回避政治和重大社会问题,往往通过男女爱情和家庭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习俗,表现贵族青年要求自由独立的愿望。

艺术上强**节的曲折和风格的雅致,注重性格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生活
气息浓郁,再加上取消了歌队,更接近于近代戏剧,成为罗马和欧洲世态喜剧的先导。

代表作家是米南德。

他流传下来的唯一完整的喜剧是《恨世者》。

中世纪文学概念解释: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文学。

由教士、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采用拉丁文、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

教会文学大多取材于圣经,写上帝万能、圣母奇迹、信徒苦修等,目的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传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教会文学的主要体裁有基督故事、圣徒传说、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等,在艺术上,一般采用梦幻形式及象征寓意的手法。

英雄史诗:
中世纪在民间流传的以歌颂伟大英雄为内容的人民的文学,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英雄史诗反映了民族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着重歌颂部落英雄,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代表作是盎格鲁萨克逊的史诗《贝奥武夫》;后期的英雄史诗产生于封建社会形成和繁荣时期,一般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代表作是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达远征记〉早期英雄史诗产生在民族大迁徙时期,产生时间早,多以神话史件为依据,较少受基督教的影响和封建化色彩,神话的成分强,后期的英雄史诗形成在封建化之后,表现封建关系中的君臣关系忠君爱民思想,受基督教思想影响渗透宗教观念。

谣曲:
故事性诗歌,从民间文学发展而来。

15世纪在英国出现民谣的繁荣时期。

其题材广泛,有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有传唱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故事,多表现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中世纪著名的谣曲是“罗宾汉谣曲”。

作品塑造了不满封建主压迫,聚众起义,成为绿林好汉的英雄罗宾汉和他的伙伴的形象。

表现起劫富济贫的侠义行为。

骑士文学:
11-12世纪表现骑士阶层生活、理想和愿望的文学,它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

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骑士精神为基本内容。

骑士文学源于法国,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两种体裁。

骑士抒情诗源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主要抒写骑士美人的爱情,又称
“普罗旺斯情歌”,其中有短歌、感兴诗、牧歌、破晓歌等形式。

抒情诗典雅缠绵的爱情描写具有反禁欲主义的意义,并为后世抒情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骑士传奇源于法国北部,主要写骑士为了获得荣誉、为护教、或为了赢得贵妇的爱情而冒险行侠的故事。

依据题材来源骑士传奇可分为三个系统:不列颠系统、拜占庭系统、古代系统。

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是骑士传奇中最有代表性的。

骑士抒情诗: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种,中心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最普遍的主题是讴歌骑士之爱。

中世纪的贵族视骑士爱情为“典雅爱情”。

普罗旺斯抒情诗在诗法、曲调和表现技巧方面受民间诗歌的影响较大。

最常见的普罗旺斯抒情诗的形式有牧歌、破晓歌、夜歌、怨歌以及感兴诗和十字军歌。

恩格斯认为,普罗旺斯抒情诗对拉丁语系各民族,甚至对德国人和英国人都是望尘莫及的范例。

在普罗旺斯抒情诗的影响下,法国北部、德国和意大利的抒情诗也逐渐流行和发展起来,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抒情诗的发展。

骑士传奇:
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种,中心在法国北部。

传奇,音译为“罗曼司”,指一种长篇叙事事诗,有长约数千余行或逾万行的。

依据题材来源可分为三系统:根据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作品改写的故事,构成古代系统的骑士传奇,如《亚历山大传奇》、《特洛伊传奇》、《埃涅阿斯传奇》等。

取材于不列颠得历史、写亚瑟国王的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构成不列颠系统,这是发展的得最充分、最典型的骑士传奇。

重要作品有《特利斯坦和绮瑟》、《朗斯洛》等。

取自拜占庭的历史传说的骑士传奇构成拜占庭系统,如《奥迦生和尼哥雷特》、《弗洛阿和白朗希英勒》等。

骑士传奇故事完全是虚构的,但情节生动,注重人物心理与生活细节方面的描写,初步具备了近代长篇小说的规模,对以后欧洲长篇小说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其离奇情节、浪漫情调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有很大影响。

城市文学:
中世纪市民阶级用以反抗封建主的文学。

11-13世纪前后适应市民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世俗文学。

城市文学多数是民间创作,表达市民的生活情绪,理想情感和愿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讽刺性和批判
性。

风格朴素,语言生动鲜明,以动物王国故事影射现实人生。

城市文学在法国最为发达,其文学样式包括韵文故事,讽刺诗,戏剧等,风格活泼富有讽刺性。

著名市民文学代表作是《列那狐的故事》。

温柔的新体诗:
又称“清新体诗派”诗派,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之南的托斯卡那。

这种诗体对普罗旺斯骑士抒情诗和西西里爱情诗传统的继承发展。

表达对爱情的渴望,站在市民立场上抒写个人的情感体验,真切、热烈、细腻,把女性高度理想化、神圣化。

但丁早年写的抒情诗,就属于这一诗派。

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写的十四行诗,继承了这一诗派的传统,形式更加完美。

温柔的新体诗派把以爱情为主题的抒情诗推向新的高度。

文艺复兴概念解释:十四行诗:
又称“商籁体”(Sonnet的音译),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兴起于意大利,以后浒于英、法、德各国。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是最早的十四行诗作者,他使这种诗体臻于完美。

他的十四行诗称为“意大利体”,(又称“彼特拉克体”),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构成。

诗句每行十一个音节,一般是抑扬格。

韵式为环式韵脚(ABBA,ABBA,CDC,DCD,或ABBA,ABGBA,CDC。

DED)。

十六世纪初,英国诗人魏阿特和萨利把这种诗体移植到了英国,改为三节四行和一节两行对句,其韵脚排列又有多种变化。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称为“伊丽莎白体”(或“莎士比亚体”),诗句每行十个音节,抑扬格。

韵式是隔行押韵(ABAB,CDCD。

EFEF,GG)。

双韵体:
英国格律诗的一种。

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诗人乔叟对古代英国诗体进行了变革,创造了以重音节为基调的诗体,其格式为每行十个音节,抑扬格,两行一押韵,称“双韵体”。

成为后来英国诗歌中最通行的一种诗体。

斯宾塞体: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斯宾塞首创的抒情诗体之一。

因他的名字命名为“斯宾塞体”。

斯宾塞体节数上无限制,每节有九行,前八行每行包括五音步即十个音节,最后一行六音步即十二个音节。

韵律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