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简介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是不可译的。因为其为文字之精英所寄托,
因为作者之思想与作者之文字在最好作品中假
设有完全天然之融合,故一离其固有文字则不
啻失其精神躯壳,此一点之文字精英遂岌岌不
能自存。〞
是什么样的审美观念与这种以通俗为美的
新文化形式息息相通呢?如果我们把目光投
注到中西美学的渊远长河中,便会发现许多
让林语堂钟情的名字,其中影响最深的莫过



就是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忠
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
译者关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译
者所应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者的
语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字神:一字之逻辑意义以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
即一字之暗示力。凡字必有神,“神〞字之义,即
语言学所谓‘feeling-tone’。
外的体裁
就是如句之长短繁简及诗之体格等
内的体裁
就是作者之风度文体,与作者个性直接有关系的,如像理 想,
写实,幻象,奇想,乐观,悲观,幽默之各种。
艺术文不可译问题
❖ Croce:“凡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不能译的。

❖ “诗为文学品类中之最纯粹之艺术最为文字之
精英所寄托的,乃最不可译的东西。〞
❖ “无论古今中外,最好的诗〔尤其是抒情诗〕
之存在,译者须把逐字意义一一译出;把这些零碎
独立的字义,堆积起来,便可义看得太板,
字义是活的,一句为有结构有组织的东西,是有集
中的句义为全句的命脉;一句中的字义是互相连贯
互相结合而成一新的“总意义〞 ,此总意义须由活
看字义和字的联贯上得来。
二. 忠实须求传神
❖ 译艺术文最重要的,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
并重。不但须注意其说的什么,并且须注意怎么说
法。

譬如苏州街上有女人骂人,我们尽可不管她
骂的什么,尽可专心欣赏其语调之抑扬顿挫。
美的问题

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
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

文章之美,不在质而在体。体之问题即艺术之中心问题。
生涯。期间,其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排行
榜第一名长达五十二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
(Moment in Peking)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
名。
向西方人讲述中国人对自己祖国
和民族的真实看法。赛珍珠称该
❖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并任校长。
域内均取得了特别的成就,其美学、艺术理论涉及到
翻译问题,构成了克罗齐表现主义翻译观,对翻译理
论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

克罗齐表现主义翻译观



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理论
翻译的不可能性
翻译的相对可能性
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理论


克罗齐创立了表现主义美学, 他鲜亮地标榜一种艺
术哲学,即每件艺术作品是一个独特而各别的结构,
书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入、
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
❖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的著作。


1966年后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病逝于香港。
亦中亦西的生活



家庭的熏陶
林语堂出生在一个中国农民和乡村牧师合二为
题有正当的见解。
译者的修养
翻译三标准
❖ 忠实
——译者关于原文方面的问题,对原著者的责
任;
❖ 通顺
❖ ——译者关于中文方面的问题,对中国读者的
责任;
❖美
❖ ——翻译与艺术文的问题,译者对艺术的责任

译者的责任
忠实标准
忠实的程度分为四等:直译、死译、意译、胡译。
❖ 林语堂认为像“直译〞“意译〞这样的名称不妥:
一的家庭。中西文化气息的交融是林家的基调。
早期的教育
学习四书五经的同时受到美国传教士范礼文博
士的影响开始接受西方文化
游学旅居经历
人生智慧的寻求者
——幽默情怀和诗化人生
在林语堂看来,人应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
处事,即笑看人生,具有幽默的情怀。
关于世界人生美好的方面,林语堂总是赋予诗
性和灵气,从中体味甘之如饴的美质。

1935年又办《宇宙风》半月刊,提倡“以自我为中心,
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1935年,在美国出版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译作《中
国人》〕。
❖ 1936年,在赛珍珠〔Pearl S. Buck〕夫妻的邀
请之下举家于迁往美国,开始了长达30年的海外
林语堂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
❖ 林语堂生平
❖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 从美学角度看林语堂翻译思想

道理参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对面只有知心友,两旁俱无碍目人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
领现在可行之乐,补平生未读之书
——1934年《我的话·杂说》
台湾《语堂文集》中的描述:
也不例外。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翻译即创作〞
(Translation is not reproduction but production )
翻译的艺术所倚赖的基本条件:
译者关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
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关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
──《生活的艺术》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国吾民》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 《论翻译》1932年
❖ 翻译是一种艺术
❖ 翻译三标准
❖ 艺术文不可译问题
翻译是一种艺术

林语堂看来, 现实生活中任何心灵的表现都是艺术活
动, 人人都是艺术家, 时随时刻都在创造艺术,翻译作为
一种具有极深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创造性活动当然
“坦率、诚恳、乐观、风趣;怀着一颗未泯的童心,
保持一份我行我素的矜式,是现实主义的理想家,
也是满腔热情的达观者。〞
——语堂自画像



林语堂去世后,台湾和美国文坛对他好评不断,
充分肯定其伟大的贡献。
《中国时报》这样评价林语堂:“林氏可能是近
百年来受西方文化熏染极深而对国际宣扬中国传
统文化贡献最大的一位作家与学人。其《吾国与
是精神的表现,因此是一种创造(只受他自己规律的
“不但不能表示译法的程序,并且容易引起人家的
误会,使之成为‘死译’和‘胡译’的庇护所。〞

直译走向极端即死译。
❖ 意译走向极端即胡译。

“直译〞“意译〞名称之不妥
“这两个名词虽然便用,而实于译文者所持的态度只
可说是不中肯的名称,不但不能表示译法的程序,并
且容易引起人家的误会。既称为“直译〞,就难保持
吾民》及《生活的艺术》以各种文字的版本风行
于世,假设干浅识的西方人知有林语堂而后知有
中国,知有中国而后知有中国的灿烂文化。〞
《纽约时报》欣赏林语堂:“他向西方人士解释
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想望,恐惧和思想的成
就,没有人能比得上。〞
林语堂出生的地域文化环境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除了他
外,这里还走出了许多文化名人。
此主张者不当它做“依字直译〞的解说;“依字直译
〞实与“死译〞无异……事实上的结果,就是使一切
死译之徒可以“直译〞之名自居,而终不悟其实为
“死译〞。换过来说,确实有见过报上大谈特谈翻译
的先生,自己做出胡译的妙文来,方且自美其名为
“意译〞。直译者以为须一味株守,意译者以为无妨
自由,而终于译文实际上的程序问题无人问到,这就
在他的笔下,我们总会看到更多的美好
和希望之光。
林氏语录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
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一夕话》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
衣之针。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
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
it is rather a sentimental growth on the word’s true body, on
Its conceptual kernel.〞
三. 绝对忠实之不可能



其实一百分的忠实,只是一种梦想。翻译者能达到
七八成或八九成之忠实,已为人事上可能之极端。
译者应一百分的明白原文意义,然后依译者之笔力,
尽量以本国语之语性,寻最相当之译句表示出来,
至于一二因语性不同不免出入之处,自可不必强求
符合。
翻译只是一种不得已的很有用的事业,并不是足代
原文之谓,译者所能求的只是比较的非绝对的成功。
四.忠实非说不通中国话之谓
通顺
通顺标准

通顺问题,即如何以西洋之思想译入本国之文字。

译文假设求达通顺之目的,亦必以句义为先,字义
二.林语堂在其著述中不只一处论及克罗齐。
三.林语堂明确说明自己对克罗齐的喜爱之情:“关于
一切批评都是‘表现’的原由方面,我完全与意大利
哲学家克罗齐的看法相吻合。〞
克罗齐表现主义翻译观
贝尼季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
❖ 意大利人,在哲学、美学、历史学和文艺批评等领
是用这两名词的流弊。〞

——林语堂

忠实的四个含义
忠实非字字对译
忠实须求传神
绝对忠实之不可能
忠实非说不通中国话之谓
非字译
须传神
非绝对
须通顺
字译观之根本误缪:字义是活的,
一. 忠实非字字对译
随时随地用法变法,其所以变化,
就是因为其与上下文连贯融合的
❖ 字译:以字为主体,相信其有可与上下文分开独立
缘故。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
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

1927年离开厦门到达武汉,任外交部秘书,为期仅六个月。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

1934年另创《人间世》,主张文章须发抒性灵;
汲取心中,然后将此全句意义依中文语法译出。〞



译者须完全依据中文心理
句译
“译者心中非先将此原文思想译成有意义之中国话,
则据字直译,似中国话实非中国话,似通而不通,
决不能达到通顺结果。〞
美的问题
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
之心爱它,以对艺术慎重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
为美术之一种〔translation as a fine art〕。
❖ 1916年以第二名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文科,之后在
北京清华学校任中等科英文教员。





1919年夏与厦门豫丰钱庄老板的女儿廖翠凤结婚,
秋携新婚妻子赴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深造。
1920年由于经济原因前往法国为华工服务,教他们
读书写字。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
学,专攻语言学。
林纾
严复
辜鸿铭
林文庆
冰心
1895年10月10日〔光绪二十一年乙末〕出生于
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
改语堂。
❖ 1901年六岁的林语堂入坂仔教会办的铭新小学,
十岁到厦门鼓浪屿继续读小学,十三岁时入厦门
寻源书院。
❖ 1912年,十七岁的林语堂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
业,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
为后。此所谓句之分析说。

凡做文章通顺之人,行文时未下笔之先,必先有一
句要说的意思在心里,即所谓总意象〔total
concept〕,心知其所欲言,直至下笔成文时,然
后不得不依习练之语法一字一字写出来… …此所谓
总意象之分析,即平常行文之心理。
通顺标准

译文须以句为本位

“译者必将原文全句意义具体准确的体会出来,
字神〔feeling-tone〕

这里提到了Sapir的feeling-tone,在其论著《On
Language》的第二章 “The Elements of
Speech〞中有具体论述:
“most words, like practically all elements of
consciousness, have an associated feeling-tone,
a mild, yet none the less real and at times insidiously
powerful, derivative of pleasure or pain. This feeling-tone,
however, is not as a rule an inherent value in the word itself;
于西方表现主义美学的鼻祖克罗齐和中国
“性灵〞文学的倡导者袁中郎。他们是解读
林语堂译本的一个关键。
通俗翻译的震惊效果与日常生活的审美精

——林语堂翻译研究
林语堂&克罗齐
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受到了克罗齐“表现说〞的影
响:
一.林语堂翻译了克罗齐的《美学:表现的科学》的第
十七章。克罗齐表现主义的主要观点囊括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