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这个同英法对立的是另一个资本家集团,这个集团更加凶恶,更加野蛮。

这个集团的资本家走进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被占光了。

”(列宁语)这个集团是指
A. 三国协约
B. 三国同盟
C. 国际联盟
D. 轴心国军事集团
【答案】B
【解析】
英法俄形成了三国协约,“这个同英法对立的是另一个资本家集团”说明是一战前的三国同盟,B正确;A属于英法集团;C是一战后国际组织;D是二战时期法西斯轴心国。

2.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对上述两件大事正确分析是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
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
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美国参战和苏俄退出战争的理解。

这两种行为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国家利益展开的,它使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力量并未因苏俄退出而削弱,反而使同盟国一步步走向崩溃,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故①②③④都正确,本题答案选D项;ABC说法不全面。

3.一位外国领导人在巴黎和会开幕词中尖锐刻薄地讽刺德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他主张“掏空德国人的腰包”。

这位领导人是
A. 美国总统
B. 英国首相
C. 法国总理
D. 意大利首相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目中的信息“德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主张掏空德国人的腰包”可知该国领导人主张最大限度的宰割德国,使其无法翻身。

这来源于法德矛盾,所以应为法国的主张,故选C项。

为防止法国的过分强大,英美两国均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与题目中的信息“掏空德国人的腰包”,故排除A、B两项。

巴黎和会上,意大利并未对处置德国提出任何主张,故排除D项。

4.凡尔赛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的根本原因在于该体系
A. 没有承认民族自决的原则
B. 内部蕴涵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C. 在分赃时造成了新的不均
D. 将美国排斥在国际事务之外
【答案】B
【解析】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内部隐
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欧洲新兴国家诞生出现新的民族矛盾等;随着各国实力的变化,该体系必然会崩溃。

故选B。

5.1922年的《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下列对此评价正确的有
①意在削弱日本在华的既得利益
②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延续
③美国发挥了主导作用
④中国据此收回了山东主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九国公约》的签订,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成为现实,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①意在削弱日本在华的既得利益;②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延续;③美国发挥了主导作用;故①②③正确。

1922年2月,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据此,日本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故④错误。

本题选A项。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6.下图是关于国际联盟的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所反映的国联的实质问题是
A. 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
B. 纲领含糊不清,自相矛盾
C. 建立在重重矛盾之上
D. 大国操纵,无法为和平作出真正的贡献
【答案】D
【解析】
画中“车夫”背心上的英文为“国联”,他奋力挥鞭。

驱赶着背上负有“和平”使命的马儿向“结束战争”的方向行进。

但“国际事务”这辆大车分明是在冲向战争,“和平”马儿虽然竭尽全力,却寸步难行。

这幅漫画揭示国联虽然标榜“和平”,但由于其本质不过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因此无法为和平作出真正的贡献,无法挡住战争的步伐。

故排除ABC,选D。

7. “国际纵队”中有100多名中国籍战士。

西班牙内战失败后,一批“国际纵队”的战士在听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情况后,坚持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其中有22名医生直接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救亡工作,这些最能说明()
A. 中国和西班牙具有相似的国情
B. “国际纵队”的国际主义性质
C. 法西斯的侵略和反法西斯的斗争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
D. 中国帮助西班牙,西班牙也必然会帮助中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题干叙述了当时帮助西班牙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纵队”后来积极帮助中国进行抗日战争的情况,由此概括其反应的历史本质,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当时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A项相似的国情并不决定“国际纵队”一定要帮助中国,D项说法较幼稚,而B项“国际纵队”的国际主义性质和题干情况不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此题答案为C。

考点: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由历史现象概括历史本质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

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

”(丘吉尔《二战回忆录》)这句话揭示了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意大利法西斯
B. 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有重大责任
C. 凡尔赛和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
D. 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是指在二战前和二战初期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使法西斯国家尤其是德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故答案选B。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主要是德国法西斯,排除A;凡尔赛和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也是二战的爆发源头之一,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二战中的捷克斯洛伐克成为英法绥靖政策的牺牲品,排除D。

9.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
①德国吞并奥地利
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③德意支持佛朗哥叛军干涉西班牙内战
④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③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德国吞并奥地利是在1938年3月;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在1937年7月7日;③德意支持佛朗哥叛军干涉西班牙内战发生在1936年;④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在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签订了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慕尼黑协定,不久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根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③②①④,答案为C。

ABD
10.丘吉尔说:“我们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

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赢得,但是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

”此句话中“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的含义是
A. 粉碎了德国法西斯不可战胜的神话
B. 加强了英法间的联系和合作
C. 为日后英国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
D. 鼓舞了英法两国军队反法西斯的斗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这次救援中孕育着胜利,敦刻尔克大撤退将33 万多名联军官兵撤退到英国,这就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所以C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敦刻尔克大撤退
11.在1941年签署的《大西洋宪章》中,英美两国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政府的权利”,下列对上述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英美暂时放弃了殖民扩张的政策
②反映了反法西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
③英美暂时放弃了同苏联对抗的政策
④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同意未经本民族同意的领土变迁”、“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英美为战胜法西斯暂时放弃了殖民扩张的政策;英美为了反映了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望;英美暂时放弃了同苏联对抗
1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波兰维斯特普拉特半岛上有一条巨幅标语:“永远不要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的经验与教训有
①必须警惕极端法西斯主义的死灰复燃
②国际统一战线是打击共同敌人的有力武器
③不能牺牲、出卖其他国家的独立、领土和主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④世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应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和平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的爆发时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泛滥的结果,①④正确;从二战胜利的原因来看,②符合题意;从绥靖政策的结局可以得出③正确,故选C。

点睛: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认真把握战争的危害和启示,从战争中吸取教训,警钟长鸣,牢固树立和平意识,防止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等。

13.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淮南子》属于文学作品,是二手史料,不足以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凭证,所以使用的时候要相谨慎,故C项正确;A只是对文学作品使用史料的介绍;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
【考点定位】史学理论•史学研究•史料甄别
14.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
A. 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 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 宦官和外戚专权
是西汉灭亡根源【答案】B 【解析】根据“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
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故B正确;汉朝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结合汉代君主专制的史实分析解答。

15.包拯在《请复御史里行》中说:“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这表明包拯
A. 强调科举选才标准
B. 重视监察官员素质
C. 痛斥官员贪腐行为
D. 注重维护朝廷法纪
【答案】B
【解析】
材料“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反映了要选拔品行端正之人才可算作称职,由此可知包拯比较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监察官员的任职资格,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员贪腐、朝廷法纪的内容,故CD两项排除。

16.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的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持续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

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定了陶片放逐的政策。

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

”这表明()
A. 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这样的持续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反映了集权政治的产生,而“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体现了在集权政治出现后,处理不是最好的方法,应当对极权政治提前预防,B符合题意;材料的核心是“防止集权政治”,A的表述偏离了题旨,并没有阐述他们地位的平等;C“政治动乱”并不能归结于“集权政治”,D“必然产物”的表述不合题意,只是其一而已,故选B。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7.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出现了复兴,《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写道:“罗马法披荆斩棘在丛林中开辟了一条明确的、始终一贯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权力和财富是有利的。

”这反映出罗马法:
A. 有利于加强教皇的权力
B. 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
C. 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
D. 是欧洲近代各国法律的源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罗马法“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可知,C项正确。

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到15世纪,A选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

同样,B选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的影响,故D是无关项,排除D。

18.下表为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A. 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强
B. 议会上院势力明显衰落
C. 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
D. 统治阶级政策趋于一致
【答案】A
【解析】
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从1867年到1900年,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总数逐渐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强,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上议院,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故C排除;材料主旨也不在于统治阶级政策趋于一致,故D项排除。

点睛:由图表信息“被修正总数”、“年平均数”等可以看出考察的是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答案。

19.有位政治家这样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

”在这里,“得益于美国”体现在
A.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B. 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
C. 国王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D. 行政权领导立法权
【答案】B
【解析】
材料强调德国宪法借鉴了美国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这点和美国
相同,故B项正确。

美国没有军国主义传统,故A项与设问不符,错误。

美国没有国王,故C项与设问不符,排除。

D项是德国宪法的特点,而美国则是实行三权分立,D项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熟悉《德意志帝国宪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二是紧扣设问要求“得益于美国”,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0.某学者在评价鸦片战争时指出:“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该观点强调的是中国
A. 国际地位的变化
B. 社会
的变迁C. 战败的结局D. 经济的落后【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强调的是中国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步入了近代社会,所以该观点强调的是鸦片战争引起的中国“社会的变迁”而并不是其他的三个选项,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评价鸦片战争
21. 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

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

”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 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 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 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 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李鸿章表面之意是,轮船抵达重庆,英国商民就可以来渝通商,而现
实是“轮船未抵重庆”,李鸿章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D项正确。

A项并非李鸿章的主要意图,A项错误;李鸿章实际上是拒绝了英国的要求,BC两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外交斗争
22.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

”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 不具有爱国性
B. 具有时代先进性
C. 目标不太清晰
D. 指导思想不科学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反对西洋化、反对近代化,不顺应历史潮流即指导思想不科学而必然失败,故D项正确,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典型的反帝爱国运动,故A项排除;义和团运动的革命任务是明确的,革命目标是清晰的,故C项排除。

23.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

”这一条约可能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辛丑条约》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与材料“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比喻相吻合;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与材料“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相吻合;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与材料“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相吻合,故选D项。

根据以上分析,
A、B、C三项均与材料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的侵略·《辛丑条约》
【名师点睛】本题为材料解析题。

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选项。

24.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

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 “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
C.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 “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答案】B
【解析】
B项中的“准富者请人雇工”,有利于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要求。

故答案为B项。

A项坚持小农经济,C项体现封建等级秩序,D项不切实际带有空想色彩,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的出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但《资政新篇》只是洪仁玕个人才华和学识的体现,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物;它不能满足农民要求,也不可能解决太平天国后期面临的问题,在战争环境下也未能实行。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封闭经济模式,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2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该规定旨在
A. 废除君主专制,防止清朝复辟
B. 限制总统权力,维护民主共和
C. 借鉴美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
D. 结束动乱政局,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显然是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防止专制统治,B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之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A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不是三权分立体制,C错误;该法律的目的不是加强中央集权,D错误。

26.1919年5月,上海一家商店挂出这样一副对联:“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起;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愿诸君努力而行。

”这副对联中没有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A. 五四运动的范围扩大
B. 商人爱国之情和对学生的支持
C. 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 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答案】D
【解析】
“1919年5月”“上海一家商店”“罢学救亡,罢市救亡”,可知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范围扩展到上海,商人参与罢市,“民心不死,民国不死”表明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故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D不正确,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

27.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A.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 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答此题注意两个时间“1925年”与“1928年”,国共合作与国共关系破裂时期。

分析选项,A是苏联建立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原因;B与题意不符;C符合题意;D时间上与题意不符。

所以应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大革命的失败
28.1935年9月,中共开始对地方实力派的争取工作。

到1936年12月以前,中共与晋、绥、冀、滇、桂、新、甘等省的地方实力派之间已初步建立了联系。

中共争取地方实力派的主要目的是
A.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 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C. 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D. 为团结抗战作准备
【答案】D
【解析】
【详解】1935年日本开始侵占华北,“中共与晋、绥、冀、滇、桂、新、甘等省的地方实力派之间已初步建立了联系”主要目的是联合地方实力派共同抗日,D正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A错误;开辟敌后抗日战场是1937年之后,B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是1924年,C错误。

29.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某校学生进行抗日战争期间有关日军暴行的研究性学习,在众多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 战争亲历者的控诉材料
B.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 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D. 屠杀现场遗迹和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屠杀现场遗迹和当时的新闻照片是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可信度最高,是最有力的证据。

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是第二手史料,可信度不如第一手史料,排除。

30.刘伯承曾说:“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壮举。

”此次“壮举”
A.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 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