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下册(阅读部分)最先与最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赞扬不 耻最后
三、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1、文章开头提到赛马,有什么作用?
2、作者写学校运动会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写作本文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文章开头提到赛马,有什么作用? 明确:有一个话题引入正题,显得轻松随意,但又与 文章的中心观点密切相关。 2、作者写学校运动会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结合现实例子来解释中国人“耻于最后”的具 体表现。 3、作者写作本文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 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四是爱面子。五是卑怯、懒惰和贪婪、巧滑。
(2)民族的优良精神。如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
奋斗的“中国的脊梁”。


5段:作者表明自己的观点。
二、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快速阅读全文,明确作者对“最先与最后”
分别持有怎样的观点态度?
师生交流明确:
作者对“最先与最后” 所持的
观点态度分别是:提倡敢为最先,赞 扬不耻最后。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几个问题:
(1)如何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例如 “不幸”一词表明了作者对“不为最先”的否定态度。
勇气、有韧性、敢于斗争、敢于反抗的英雄,不
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实在太少了。历史上这样 的人有荆轲、项羽、文天祥、辛弃疾、嵇康等。
2.根据你阅读过的鲁迅的作品,你认为他笔下的中
国人具有怎样的国民性?试举例说明。 (1)民族的劣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
专制性和奴性。二是欺瞒。三是善于变化,毫无信仰。
最先与最后
一、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结构
1段:文章从《韩非子》的赛马谈起,转而谈 到“中国人的处世”态度问题。 2段:联系社会现状具体谈中国人的处世态度。 3段: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证明中国人确 实是不为“最后”和嘲讽“最后”的。 4段:用一组排比对仗的句子揭示了“耻于最
后”心态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
(2)明确作者论述的重点放在“赞扬不耻最后”,从
篇幅和结尾可见。
(3)区分一般中国人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见下表。
最先与最后
中国人的表现 最 先 后果 中国人 鲁迅观 的心态 点态度 提倡敢 为最先
不为戒首 பைடு நூலகம்为祸始 不为福先
社会“不容易有 改革” 国民“日见其卑 怯”

见危机作鸟兽散; 敌人“如入无人 最 遇困难中途放弃; 之境” 后 对落后或坚持的 国家有难“土崩 瓦解” 人加以嘲讽
五、拓展延伸
1.作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 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
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呢? 2.根据你阅读过的鲁迅的作品,你认为他
笔下的中国人具有怎样的国民性?试举例说明。
1.作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 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 徒的吊客 ”,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你知道中国历史 上有哪些这样的人呢? 我认同作者的观点,中国历史上确实有过有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1)发表议论,语带讥讽。例如:“然而人性岂真能如
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 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了。” (2)揭示事实,语调冷峻。例如,“如果偶有几个不肯
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
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四、问题与思考
1、作者针对什么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观点?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1、作者针对什么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的?为什 么要提出这样的观点?
针对当时国民“不为最先,耻于最后”的死爱面 子的处世态度,作者提出了要“勇为最先,不耻最后” 的观点。如果国民做事都不能坚持到最后,缺乏韧劲, 国家就容易“土崩瓦解”,所以,中华民族只有具备 “勇为最先,不耻最后”的精神,国家才能振兴,社 会才能进步,中国才有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