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考试重点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冯特也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心理学中派别林立的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并且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中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人们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的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心理学统称为个性心理特点。
在心理活动的过程中,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种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心理状态。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辩证的心理观
⑴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首先,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表明,心理现象与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有折直接的关系。
②其次,人类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证实心理是脑的机能。
③最后要提到的是,医学科学的研究也证明心里头脑的密切关系。
⑵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的生物基础。
①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⑵人身体上的腺体有两大类
①有管腺和外分泌腺,它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流入某种管道和皮肤表面,如汗腺、胃腺。
②另一类是无管腺和内分泌腺,它的分泌物由腺体细胞直接渗入血液或淋巴,并影响有机体内其他细胞的功能。
⑶神经系统: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
①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脊神经发自脊髓,穿椎间孔外出,共31对。
脊神经具有四种不同的机能成分,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一般内脏感觉纤维,一般躯体运动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植物性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
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12对。
②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③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
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反射活动依照先天具有和后天习得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及左右半球机能分工。
大脑皮层的各部分在技能上是有分工的,主要分为感觉区,初级运动区,语言区和联合区。
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视觉区位于枕叶内,听觉区位于颞叶内。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的区域内。
●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①描述行为的普遍模式。
②解释行为的个别差异。
③预测行为的表现特点及发展趋势。
④控制影响行为的条件。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是指按照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本来面目,遵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人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进行真实的表述与研究。
②系统性原则:只按照事物间普遍联系和整体性的观点去研究,考察人的心理活动和各种心理现象。
③发展性原则:指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去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切记禁止,固定地看待各种心理现象。
④教育性原则:要求在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研究。
⑤伦理性原则:指心理学研究因遵循社会道德伦理准则在保护人的身心不受侵犯与伤害的前提下,为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而进行研究。
●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
②调查法。
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是调查法的两种基本的形式。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调查。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调查。
③测验法。
④实验法。
什么是意识?
①意识是一种觉知。
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大部分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是无意识的。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①无意识行为。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
③盲视
●意识的其他几种状态。
①白日梦。
②睡眠与梦。
人的生物节律中大约1/3是行为禁止的阶段,称为睡眠。
③催眠。
⒈什么是催眠?催眠是一种特别的意识状态。
⒉催眠的方法。
催眠的方法是语言的暗示。
最佳的催眠对象经常是那些能够把思想高度集中起来的人。
⒊催眠对疾病的心理治疗作用。
1910年,德国著名催眠术大师舒尔兹发现。
⒋有关催眠的理论。
①催眠式角色扮演。
②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注意概述
⑴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⒈所谓选择性,是指心理活动的对象和范围。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倾注于被选择的对象的稳定和深入程度。
⒉注意的功能。
①注意的选择功能。
②注意的保持功能。
③注意的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⑵注意产生的条件。
根据注意,产生和保持的有无目的性和不同的意志努力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特征
㈠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除,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㈡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的对象上。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㈢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例如,一边口诵一首熟悉的诗,一边手写另一首熟悉的诗是可以做到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一边思考问题,也都是可能的。
这些等都属于注意的分配。
㈣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许多因素
⒈首先注意的转移依赖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
⒉其次,注意的转移依赖于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⒊再次注意的转移也和人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
●注意与学习
㈠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习者的不随意注意。
㈡采用活动组织的方式着重培养学习者的随意注意。
㈢开展自我指导训练,培养学习者善于利用两种注意的规律。
●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的种类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引起外部感觉的刺激来源于外部环境,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
皮肤感觉。
引起内部感觉的刺激,来源于机体内部。
内部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感觉的规律。
㈠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人体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
人的感受性的高低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㈡感觉的适应。
指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明适应的时间约为五分钟,暗适应的时间比较长,完全适应需要15到20分钟。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嗅觉是影。
㈢感觉对比于感觉后像。
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⒈同时对比是指两种刺激无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⒉继时对比是指两种刺激无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㈣联觉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①其反映事物的属性不同,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②生理机
制不同。
每种感觉都有对应的感受器和感觉中枢,知觉是多种感觉综合的结果。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①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感觉是直觉的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感觉和知觉都处于认识
的初级阶段。
②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感觉到的事物属性越丰富明确,对事物的知觉越清楚。
●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性,可以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根据知觉的正确性,可以将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简称错觉。
㈠空间知觉,是反映空间物体特性的知觉。
㈡时间知觉,是反映事物和现象的持续性,速度和顺序性等时间特征的知觉。
㈢运动知觉是反映物体在空间位置的移动和移动快慢等运动特性的知觉。
把客观的事物静止的物体。
也看成运动的这就是似动现象。
在线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间后会看到光点在不停地动,这种现象称为自主运动
㈣错觉是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知觉的特性①知觉的选择性。
②知觉的理解性。
③知觉的整体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
⒈大小恒常性。
⒉形状恒常性。
⒊明
度(视亮度)恒常性。
●影响知觉的因素。
①知识经验。
②知觉的角度。
③需要和情绪。
●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的类型。
●㈠根据记忆内容分类。
①形象记忆。
②运动记忆。
③情绪记忆。
④逻辑记忆。
●㈡根据记忆信息加工处理方式分类。
①陈述性记忆。
②程序性记忆。
●㈢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程度分类。
①外显记忆。
②内隐记忆。
●㈣根据记忆内容的时间指向分类。
①回溯记忆。
②前瞻记忆。
●㈤根据记忆内容的真实性分类。
①错误记忆。
②真实记忆
●什么是学习?学习是对新信息和新知识获取的神经过程,而记忆则是对所获取信的保存和读出的神经过程。
⒈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⒉相对一致的变化。
⒊基于经验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①第一,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②第二,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
①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惊艳,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
②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
③第三,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与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
●阿特金森和希夫林的记忆三级加工模型。
①首先环境中的刺激先进入感觉机翼感觉登记刺激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短暂停留。
②其次,被注意的刺激信息会被输入短时
记忆存储之中。
③最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精致化的加工与复述后就会输入长时记忆中存储起来,信息存储是相对永久性的,但也会出现由于消退,干扰和强度减小而出现不能被提取或提取错误的情况。
●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
●长时记忆信息的组织与建构。
①层次网络模型。
②激活扩散模型。
●遗忘量随时间递增,增加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记忆保持的规律①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
一般表现为实际的内容随着时间的进程,量减少的趋势,甚至遗忘。
②保持在制
的方面的变化。
一般为记忆内容中相对不重要的细节部分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部分较好地保持。
另一方面,记忆内容中某些特点和线索有选择的被保留下来,同时增添某些特征时,记忆内容更加容易理解。
●遗忘的分类。
㈠根据遗忘的数量分类。
①部分遗忘。
②全部遗忘。
㈡根据遗忘时间的长短分类。
①长时遗忘。
②短时遗忘。
㈢根据遗忘的性质分类。
①消极遗忘。
②积极遗忘。
●遗忘的原因。
㈠衰退理论,当我们在大脑搜索提取某些信息的时候,不淡暂时找不到,而且以后也没有再现
㈡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而出现的结果。
㈢提取失败理论,有些信息在需要时提取不出来,并不是因为消失了,而是在人脑的潜记忆层中潜藏起来了。
㈣动机性遗忘理论由于一些记忆的内容,对主题来说太可怕,太痛苦和太有损于自我,于是个体处于一种自我保护,对这些记忆进行了压抑,导致了遗忘
●增进记忆的策略。
⒈复述策略⒉组织策略。
⒊精细加工策略。
①类比法。
②拓展与引生③先行组织者。
●思维的概念及特征①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
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②特点,间接性与概括性。
它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上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
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种类
㈠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进行的分类。
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为实践思维。
㈡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
例如,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太阳从东边升起,往西边落下等属于经验思维。
凡是绿色植物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一般原理去判断某一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科学家,哲学家运用理论思维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
教师利用理论思维传授科学理论,学生运用理论思维学习理性知识。
㈢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例如,医生听到病人的简单自述,迅速做出疾病的判断,公安人员根据案发现场的情况迅速对案情做出判断。
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例如,学生写几何题的多步推理和论证,医生面对疑难病症的多种检查,会诊分析等的思维。
㈣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俺思维过程的目标指向可划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
例如,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法中筛选出一种最佳解法,工程建设中把多种实施方案经过筛选和比较,找出最佳的方案等的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例如数学中的一题多解,科学研究中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提出多种设想,提出教育改革的多种方案等等。
㈤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包含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例如,学生按例题的思路去解决练习题和作业题,学生利用学过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的。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例如,技术革命,科学发明创造,教学改革等所用到的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过程。
①分析与综合。
②比较与分类。
③抽象与概括。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①提出问题。
②明确问题。
③提出假设。
④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知识经验。
②动机强度。
③思维定式。
④功能固着。
⑤迁移
●问题解决的策略。
①目的手段分析策略。
②试探搜索策略。
③目标反推法。
④简化策略。
⑤特殊化与普遍化。
⑥类比迁移。
●想象的概念,想象是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特征,①形象性。
②概括性。
③超越性。
●想象的类型。
根据想象过程中是否有预定目的,是否经过意志努力,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特定目的,也不需要经过意志力努力不自觉进行的想象。
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经过一定意志力努力的想象,它包括在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和幻想。
再造性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符号的记录等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性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其特点是新颖,独创,奇特。
●想象的作用。
①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
②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③想象还有代替作用。
④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
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
●想象的组合形式。
①粘合。
②典型化。
③夸张或强调。
④联想。
⑤猜想或假设。
●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对事物的关系和主观态度的体验,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是以个体的愿望
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⒈区别:①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
②情绪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冲动性。
情感具有稳定
性和持久性。
③情绪具有很强的外显性,情感具有内隐性。
⒉联系:①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的产生伴有情绪的反应,情绪是情感的活动过程,外在表现。
②情绪的变化受情感的支配,情感是情绪的社会内容。
●情绪的状态。
①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②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
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
③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面积反应过程分为动员,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
表情包阔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
面部表情是通过眼,眉,嘴和脸颊肌肉变化来表现情绪状态。
姿态表情是除颜面以外,身体其他部分的表情动作,其中首饰是一种重要的姿态表情,他协同和补充表达言语内容的情绪信息。
声调表情:指情绪发生时在语言音调节奏和速度方面的变化。
●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需要的种类:㈠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需要。
社会需要:是人在后天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人类特有的需要,是人对良好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的要求。
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以物质产品为对象。
精神需要:以精神文化产品为对象,如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社会交往的需要。
●需要的理论。
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最底层的需要时生理需要。
最高层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人的天赋,自我浅能的极度发挥)。
七层次需要理论由高到低: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认知需要,尊重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㈡默里的需要理论。
茉莉认为需要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基本需要,又称为身体能量需要,它主要涉及人对水,空气,食物和性的方面的需求。
次级需要:又称为生理能量需要。
它主要涉及人对社会交往,成就等精神方面的需求。
㈢勒温的需要理论。
勒温将人的需要分为需要和准需要两种。
㈣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
阿尔德夫将一个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三种,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但只有人的行为指向某
一个具体的可以获得的,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的时候,需要才转化为动机。
●动机的作用。
㈠激发功能㈡指向功能㈢维持和调节功能
●动机的种类。
㈠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㈡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
㈢情境性动机和特质性动机。
㈣动机和辅助动机。
●动机的理论。
㈠强化动机理论。
㈡成就动机理论。
㈢自我效能感理论。
㈣归因理论。
●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表现于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中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这里所谓的动力特征: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
指向性。
气质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可塑的一面,是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气质只是使人的言语与行为带有某种色彩,而不能决定其社会价值的高低,不具有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
●气质的学说。
㈠气质的体液说,人类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㈡气质的体型说。
㈢气质的激素
说。
①甲状腺型②脑垂体型③肾上腺型④副甲状腺型⑤胸腺型⑥性腺型
●气质的生理基础。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的关系较为直接和密切,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主要的生理基础。
㈠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
①神经过程的强度。
②神经过程的平衡性。
③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㈡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①强而不平衡的类型。
(兴奋型)②强而平衡,灵活的类型。
(活泼型)③强而平衡,不灵活的类型。
(安静型)④弱型(抑制型)
●㈢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及其行为特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维特金发现了性格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
●性格的概念性格,理解为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
一,人的性格具有社会历史只约性,在阶级社会中则具有一定的阶级色彩,并且与人的道德评价有关。
●性格的特征。
㈠性格的态度特征。
㈡性格的意志特征。
㈢性格的情绪特征。
㈣性格的认知特征。
●性格结构的动力特征。
㈠有机整体性。
㈡性格特征结构的情境性。
各种性格特征在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结合性格的稳定性
并不意味着人在不同场合下的表现都是一样的。
㈢性格的可塑性。
性格是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㈠家庭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①亲子关系。
②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
③家庭结构。
主要有三种类型,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
④出生顺序。
⑤独生子女。
㈡学校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①课堂教育。
②班集体。
③教师。
㈢社会实践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㈣主观因素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