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保健学复习资料
1.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给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将抗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2.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类新的健康标准:“三良好”
(1)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2)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3)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3.心理健康并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更重要的是指一种积极的、适应良好的、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的丰富状态。

4.根据健康评估的综合判断,将健康分为第一状态(健康状态)、第二状态(疾病状态)和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

MDI健康评估的满分为100分,85分以上为第一状态;70分以下为第二状态;70-85分之间为第三状态。

5.影响健康的因素: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健康的发育状态、个人的生活方式、个人的能力和支持、人类生物学和遗传、卫生服务。

6.自然科学的体育健康观:
(1)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2)运动带来积极的生活方式。

7.适量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适量运动是指根据运动者的个人身体状况、场地器材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使运动负荷不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

(1)减少过早死亡;
(2)减少心脑血管病的死亡;
(3)减少心脏病和直肠癌发病危险;
(4)减少Ⅱ型糖尿病危险性;
(5)减少和预防高血压病;
(6)减少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7)减少背下部疼痛发生的危险;
(8)促进心理健康,减少抑郁症、强迫症和孤独感的发生;
(9)帮助预防和控制不良习惯;
(10)帮助控制体重;
(11)帮助强健筋骨、肌肉和关节;
(12)帮助减轻疼痛。

8.只有当运动时的平均心率在120-150次/min之间波动,锻炼时间达到20-60min,每周至少运动3-5次,才能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9.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由外环境和内环境组成的。

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运动环境卫生中所阐述的环境主要是外环境中的自然环境。

10.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急、慢性中毒;(3)致突变作用;(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致癌作用;(4)致畸作用;(6)其他。

11.室内运动建筑设备卫生要求:
体操馆:使用面积人均占地4m^2。

球类馆:篮球馆最少不低于7.5m;排球馆最少不低于8.5m;
球场边线至墙壁距离最少不小于2m。

游泳馆(池):更衣室--存衣室--厕所--准备活动室--淋浴室--涉水室--游泳池水质标准:ph7.2-8.0;余氯含量不低于0.3mg/L;
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ml;大肠杆菌不超过3个/L。

12.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能源物质)合物组成的营养素。

13.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物质代谢和某些特殊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根据其溶解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缺乏维生素A,导致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导致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导致佝偻病。

14.体内含量大于体重的0.01%的称为常量元素,包括钙、磷、钾、钠、镁、氯、硫等7种;含量小于体重的0.01%的称为微量元素,它们是锌、铜、铬、钴、锰、钼、锡、钒、碘、硒、氟、镍、硅。

15.水是人体数量最多的成分,约占体重的50%-60%,包括饮用水、代谢水和食物中的水。

16.膳食纤维指的是人体不能消化的多糖类,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树胶等食物成分。

生理功能:预防便秘;控制体重,防止肥胖;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

17.运动与补糖:
补糖的意义:运动前补糖课增加肌糖原和肝糖原储备,还可增加血糖的来源;
运动中补糖能够提高血糖水平,减少肌糖原消耗,延长耐力时间;
运动后补糖促进肌糖原的合成,有利于疲劳恢复。

运动后补糖时间越早越好,肌糖原合成的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运动后骨骼肌糖原合成酶含量增高,活性增大,随着时间延长,酶含量和活性均逐步下降。

补糖的方法:运动前补糖有两种,一是大运动负荷训练和比赛前数月,将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比增加到60%-70%(或10g/kg);二是在运动前1-4h补糖1-5g/kg,固体糖和液体糖均可,在运过前1h补糖最好使用液体糖。

运动中补糖:一般采用液体糖,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隔30-60min补充一次,补糖量不低于60g/h。

运动后补糖:原则是补糖越早越好,最好在运动后即刻,头2h内以及每隔1-2h连续补糖,补糖量为0.75-1g/(kg·h),24h内补糖总量达到9-12g/kg。

18.运动性脱水补液的原则:少量多次进行补充,同时还应适量补充无机盐。

19.比赛当日赛前一餐的饮食营养原则和措施:
(1)赛前一餐的事物体积要小,重量要轻,能量要足;(2)赛前一餐在比赛开始的3h以前完成;(3)比赛当日不宜换食新的事物或改变习惯的饮食时间;(4)大量出汗的比赛项目及在高温环境下比赛时,应在赛前补液500-700ml;(5)赛前不宜服用咖啡或浓茶,以免引起赛中的利尿作用,赛前不可服用含乙醇的饮料;(6)耐力性项目比赛应进行赛前补糖,为避免胰岛素效应,补糖的时间应在赛前15-30min内进行,补糖量应控制在50g/h左右。

常用的补糖种类:葡萄糖、蔗糖、果糖和低聚糖等。

20.儿童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
(2)生长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
(3)生长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协调统一的;
(4)生长发育是同化和异化的矛盾的统一;
(5)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也不均衡,有的早一些,有点晚一些。

21.儿童少年的体育卫生要求:
根据运动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1)防止骨弯曲、变形,注意培养他们养成站、立、跑、跳的正确知识;(2)注意身体各部分的全面锻炼;
(3)不宜在坚硬的地面上反复进行跑跳练习;
(4)避免从高处往下跳的练习;
(5)不宜过早从事力量练习;
(6)宜进行柔韧性练习;
(7)注意预防运动损伤。

根据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1)儿童少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生动活泼、多样化;
(2)多采用直观教学和示范教学手段;
(3)不宜要求他们做过于复杂、精细的技术动作;
(4)在教学中注意对青春发育期的女少年循循善诱、鼓励、启发
她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兴趣。

22.女运动员在月经期的四种表现:正常型、抑制型、兴奋型、病理型。

月经期进行体育活动锻炼时应注意:
(1)运动负荷的安排要适当减少,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2)不宜游泳,注意一般卫生;还应避免寒冷刺激,特别是下肢部不应受凉;冷水浴也应暂停。

(3)月经期间应避免做剧烈的、大强度的或震动大的跑跳动作以及使腹内压明显增加的屏气和静力性动作。

(4)对月经紊乱以及痛经和患有生殖器炎症的女生,月经期间应暂停体育活动。

(5)对于身体健康,月经正常,平日又有一定训练水平的女少年运动员,月经期间可以安排一定量的运动训练。

23.老年人的适宜运动负荷:170-年龄;运动后5-10min内脉搏恢复到安静时水平较为合适。

24.体育课的医学观察:
(1)观察过程中学生的机体反应;
(2)观察课的组织和教法;
(3)观察和检查运动环境、场地设备的卫生条件。

25.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评定:
指数法:生理负担量指数=体育课平均脉率/课前安静时脉率
百分法:K%=(体育课平均心率-课前安静时心率)/(体育课最高心率-课前安静时心率)*100%
26.自我监督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期间采用自我观察和检查的方法,对健康状况、身体反应、功能状况以及比赛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

主观感觉:精神状态、运动心情、不良感觉、睡眠、食欲、排汗量;
客观检查:脉搏、体重、运动成绩、背力、握力、肺活量、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女子还应填写月经卡。

27.运动训练医务监督的常用指标:脉搏、血压、心功指数、蛋白尿、血红蛋白、其他指标:HB、T/C、CK、BUN、ECG。

28.兴奋剂:一是禁止服用的药物,二是各种兴奋剂手段的应用。

兴奋剂的分类:刺激剂、麻醉止痛剂、合成类固醇、利尿剂、β-阻滞剂、其它激素、血液兴奋剂等几类。

29.减体重措施:控制饮食量和饮水量;加大排汗量;利尿剂;采用泻药、食欲抑制剂以及自我催吐等。

减轻或控制体重的注意事项:
(1)减体重应循序渐进,适宜的减体重速度是每周1kg,不超过3kg;
(2)减体重期间的饮食饮食高蛋白、低热能,并有充足的维生素和必须的无机盐;
(3)注意水盐代谢平衡,一日水分摄入量应控制在2000ml左右;
(4)不宜采用腹泻药、食欲控制剂、利尿剂以及自我催吐来减轻自己的体重;(5)减体重期间要加强医务监督。

30.运动应激综合症(过度紧张):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体力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潜力而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现象。

类型和治疗:
(1)单纯虚脱型:卧床休息、保暖、可饮用热水或咖啡;较重者可吸氧,静脉注射葡萄糖液等,以加速恢复。

(2)晕厥型:平卧,头稍低位,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进行脉搏、血压、体温、心电图等检查。

效果不明显者迅速送附近医院进行处理。

(3)脑血管痉挛型:平卧,头稍低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进行脑部的一系列检查,以发现脑血管的病变。

(4)急性胃肠综合征:尤其是发生胃出血者,应暂停专项训练,休息观察,必要时服用止血药物,吃流食、半流食和易消化事物,1-2周课恢复训练;若反复出血,则应做安静时和运动后胃镜检查。

(5)急性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半卧位,保持安静,并保暖,针刺或指掐内关和足三里穴。

31.运动员贫血的原因和机制:
(1)血浆稀释引起的相对性贫血
(2)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运动员的铁平衡。

铁排出途径:基本丢失是由于皮肤及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系统黏膜上皮细胞死亡脱落所致;月经铁丢失;生长期需要量。

运动引起的溶血和红细胞破坏增加。

征象:
(1)呼吸循环系统:出现心悸、呼吸局促等表现;
(2)神经系统: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反应能力低等症状;
(3)内分泌系统:出现月经紊乱或闭经;
(4)体征:出现皮肤和黏膜苍白,舌乳头萎;严重时出现肢体浮肿。

31.运动中腹痛:
(1)运动性腹痛:肝淤血、呼吸肌痉挛、胃肠道痉挛或功能紊乱;
(2)腹内疾病:急慢性肝炎和胆道疾病、溃疡病、肠结核、慢性阑尾炎;(3)腹外疾病:右肺下叶肺炎、胸膜炎、肾结石以及腹肌损伤。

治疗:
(1)对因腹内或腹外疾病所致的腹痛,主要根据原发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2)加强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的技术、战术训练;
(3)调整呼吸与动作的节奏,用手按压疼痛部位,弯腰跑一段距离,一般疼痛即可消失;
(4)遵守训练的科学原则,要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负荷;
(5)运动中出现腹痛后,可适当减慢速度,并做深呼吸。

预防:
(1)遵守训练的科学原则,要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负荷;
(2)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3)合理安排饮食,在激烈运动前既不要吃得过饱,又不要在饥饿的状态参加训练和比赛;餐后经过1h半才能参加运动。

32.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收缩所显示出的一种现象。

运动中最易发生痉挛的肌肉是小腿腓肠肌,其次是足底的屈拇肌和屈趾肌。

原因和机制:寒冷刺激、电解质丢失过多、肌肉连续过快收缩而
放松不够、疲劳。

处理:不太严重的肌肉痉挛,只要与相反的方向持续、稳定地牵引痉挛的肌肉;在游泳中如果发生肌肉痉挛,不要惊慌,如自己无法处理或解救时,先深吸一口气,仰浮于水面,并立即呼救。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耐寒力和耐久力;
(2)运动前必须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冬季注意保暖;
(3)疲劳和饥饿时不宜进行剧烈运动;
(4)游泳下水前先用冷水冲淋全身,水温太低时,时间不宜过长。

33.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思想上不够重视、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技术动作错误、运动负荷过大、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组织方法不当、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场地设备的缺陷、不良气象的影响。

发病规律:
(1)肌肉筋膜、肌腱腱鞘、韧带等各种组织的小损伤多,慢性损伤多;骨折、关节脱位等严重损伤少,急性伤多。

(2)有项目原因。

潜在原因:运动项目的特殊技术要求和身体某些部位的解剖生理特点。

预防:
(1)加强思想教育;
(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4)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5)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
(6)加强医务监督工作。

34.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1)擦伤:及时止血,处理伤口,预防感染;
具体方法:止血和保护伤口。

(2)撕裂伤、刺伤和切割伤:若创口较小,经消毒处理后,用黏膏或创可贴粘合即可;若创口较大,则需止血,缝合创口;若伤情和
污染较重或较深时,应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并给以抗生素治疗。

35.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
(1)急性损伤:组织破坏--小血管破裂、出血--血肿--炎症反应--水肿--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2)慢性损伤:由于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而转变为慢性损伤,或因局部长期符合过度引起组织劳损,即由微细的小损伤逐渐积累而成。

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
(1)急性损伤:
早期:制动、止血、防肿、镇痛及减轻炎症,冷敷、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
中期:改善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坏,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加速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及坏死组织的清除,防止粘连形成;
晚期:恢复和增强肌肉、关节的功能,若有瘢痕和粘连应设法软化或分离。

(2)慢性损伤:改善伤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合理安排局部的负担量。

36.正常情况下,血液只存在于心脏、血管内,如果血液从血管或心腔流出到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称为出血。

若出血量达总血量的20%(800-1000ml)时,会出现乏力、头晕、口渴、面色苍白、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等全身不适症状;若出血量达总血量的30%(1200-1500ml),可出现休克。

出血的分类: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

37.骨折:指在外力的作用下骨与骨小梁的连续性或完整性遭到破坏发生断裂。

原因:直接暴力、传达暴力、牵拉暴力、积累性暴力;
症状与体征:
全身表现:休克、体温升高;
局部表现:疼痛、肿胀和皮下淤血、功能障碍、畸形、异常活动或骨摩擦音、压痛和镇痛、X线拍片;
急救原则:防治休克、就地固定、先止血再包扎伤口。

38.心肺复苏: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所采用的抢救措施,即以人工呼吸代替病员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挤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
发心脏的自主博动。

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2:30,按压深度5-6cm
39.休克分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

40.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1)冷冻疗法:应用比人体温度低的物理因子(冷水、冰、蒸发冷冻)刺激治疗伤病的方法。

作用: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充血,降低组织温度,抑制感觉神经,具有止血、退热、镇痛、预防或减轻肿胀的作用
(2)温热疗法:应用比人体温度高的物理因子(传导热、辐射热)刺激治疗伤病的方法。

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增强组织新陈代谢,缓解肌肉痉
挛,促进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具有消肿、散瘀、解疼、止痛减少粘连和促进损伤愈合的作用。

41.肌肉拉伤:由于肌肉主动的猛烈收缩或被动的过度牵伸,超过了肌肉本身所能承担的限度,而引起的肌肉组织损伤。

发生部位:肌腹或肌腹与肌腱交界处,或肌腱的起止点;
处理:
(1)肌肉微细损伤或少量肌纤维撕裂时,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或外敷新伤药;(2)疑有肌纤维大部分撕裂或肌肉完全断裂时,经加压包扎、固定伤肢等急救处理后,迅速将伤员送至医院,及早进行手术缝合;
(3)严重肌肉拉伤后期,皮下有明显的硬结,经久不愈者,可用老陈醋加中草药外敷,同时配合红外线治疗,效果尤佳。

42.疲劳性骨膜炎:
征状及诊断:
(1)典型的运动史、发病史和反复疼痛史;(2)疼痛;(3)肿胀;(4)压痛;(5)后蹬痛、支撑痛;(6)X线检查。

43.肩部运动损伤的检查方法:杜格征、痛弧试验、反弓试验、肩关节内旋试验。

44.肩袖损伤:指肩袖肌腱或合并肩峰下滑囊的创伤性炎症病变。

病因及损伤机制:主要是由于肩关节反复旋转或超常范围的运动,引起肩袖肌腱和肩峰下滑囊受到反复牵扯,并与肩峰和喙肩韧带不断的摩擦及挤压所致。

体操的转肩、投掷时的出手动作、举重时的突然的背伸、排球的扣球、蝶泳时的划水动作等,都是引起此损伤的典型机制。

症状及体征:有一次或多次受伤史,由劳损所致。

肩部疼痛,可向上臂或颈部放射,夜间疼痛加剧。

肩关节活动受限,上臂外展或伴内、外旋转时疼痛加剧。

压痛在肩峰下和肱骨大结节处。

痛弧试验、反弓试验、肩关节内旋试验等均可出现阳性。

慢性损伤者,常只有反弓试验阳性及三角肌、冈上肌和冈下肌萎缩、乏力。

晚期患者X线拍片。

处理:急性损伤时应将上臂外展30°位固定并适当休息。

针灸、理疗、中药外敷、普鲁卡因与强的松龙混合液痛点注射等。

若疑有肌腱完全断裂者,应送医院进一步检查与处理。

45.膝部运动损伤的检查方法:
膝关节侧搬分离试验检查膝外侧副韧带断裂;
抽屉试验:后十字韧带断裂;
麦氏试验、艾氏研磨石验:外侧半月板损伤;
髌骨软骨摩擦试验:髌骨软骨病。

46.肘关节内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及损伤机制:任何腕关节屈肌群及前臂旋前圆肌突然猛烈收缩与过度牵扯,或肘关节突然外展与过伸的活动,都可引起肘内侧屈肌及旋前圆肌、或尺侧副韧带及关节囊的损伤。

病症及体征:肘内侧疼痛,肘关节屈伸运动受限。

局部微肿,出现“软肘”现象。

处理:急性损伤时,局部立即冷敷,然后加压包扎,并于屈肘90°位用三角巾悬吊固定。

伤后24h,理疗、外敷中药或普鲁卡因与强的松龙混合液痛点注射等。

尺侧副韧带或肌腱完全断裂、内上踝撕脱骨折者,经包扎固定后送医院处理。

47.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病因及损伤机制:运动中由于场地不平、身体疲劳或跳起落地时身体
失去平衡等,致使踝关节发生内翻(旋后)或外翻(旋前),使外侧或内侧副韧带受到过度牵扯,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

症状及体征:有损伤史,踝关节内侧或外侧疼痛,局部肿胀,跛行,压痛明显。

处理:轻度扭伤,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

24h后,中药外敷、理疗、针灸、按摩、痛点注射。

3-4天后保持原固定练习行走。

预防:做好准备活动;加强运动场地的维修和保养,做好安全检查;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加强足踝部肌肉力量练习;易伤者在运动或比赛时用保护支持带。

48.脑震荡病因及损伤机制:头部受到足球或棒球的打击或体操练习中从高处跌下时头部着地等,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受到普遍震荡所引起的一时性意识和功能障碍。

处理:平卧,安静休息,保暖,冷水毛巾冷敷。

若昏迷,掐人中、内关等穴;呼吸停止者,施行人工呼吸。

49.脑震荡与颅内脑损伤的区别:
(1)昏迷时间在5mim以上;
(2)鼻、口流脑脊液或血液,或眼球青紫;
(3)清醒后头昏、呕吐,恶心剧烈;
(4)两瞳孔不对称或变形;
(5)清醒后有颈项强直或出现第二次昏迷。

50.按摩:
分类:
根据操作者分主动按摩(自我按摩)和被动按摩(术者按摩);
根据目的分保健按摩、医疗按摩、运动按摩。

而保健按摩又分健身按摩、健美按摩、放松按摩;医疗按摩可分伤科按摩、正骨按摩、经穴按摩、气功按摩;运动按摩可分为运动前按摩、运动中按摩、运动后按摩,也可分兴奋性按摩、抑制性按摩和消除疲劳性按摩。

机制:
(1)调节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
(2)调节神经功能,减轻或消除疼痛;
(3)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4)矫正骨与关节的位置异常,改善关节功能;(5)修复创世组织,增加皮肤弹性;
(6)消除肌肉疲劳,增进肌肉动力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