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片钳技术及其发展概况烟台绿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使用的标本种类繁多 从最早的肌细胞(心肌、平滑肌、骨骼肌)、神经元和
内分泌细胞发展到血细胞、肝细胞、耳窝毛细胞、胃壁细胞、 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免疫细胞、精母细胞等多种细胞;从 急性分散细胞和培养细胞(包括细胞株)发展到组织片(如 脑片、脊髓片)乃至整体动物;从蜗牛、青蛙、蝾螈、爪蟾 卵母细胞发展到昆虫细胞、鸡细胞、大鼠细胞、人细胞等等; 从动物细胞发展到细菌、真菌以及植物细胞。此外,膜片钳 技术还广泛地应用到平面双分子层(Planar bilayer)、脂质 体(Liposome)等人工标本上。
数模/模数转换器 高速、低噪音的Digidata 1440A
pClamp 10数据采集分析软件
PatchMaster采样软件
正置显微镜
组织薄片 盲法膜片钳- 普通解剖显微镜 可视膜片钳- DIC显微镜
IR-DIC显微镜 (Olympus BX51, Nikon FN-1)
显微镜X-Y移动台与支撑平台
(4)研究对象已经不局限于离子通道 从对离子通道(配体门控性、电压门控性、第二信使介导的
离子通道、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以及缝隙连接通道等等)的研究 发展到对离子泵、交换体以及可兴奋细胞的胞吞、胞吐机制的研 究等。
(5)膜片钳电极已经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电信号记录电极 它还作为其它研究方法的工具使用,如用于进行单细胞
1983 年 10 月 , Sakmann 和 Neher 主 编 的 《Single-Channel Recording》一书问世,对当时的膜片钳技术进行了全面、 系统的总结,从此奠定了膜片钳技术的里程碑。
1995年,《Single-Channel Recording》一书再版,增添了 大量膜片钳技术的新内容,几乎当时国际上所有的知名膜 片钳专家都参与了编写,成为目前膜片钳技术研究领域的 最经典著作。
☆每次只能记录一个细胞,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 ☆不适合在药物开发初期和中期进行大量化合物的筛选 ☆不适合需要记录大量细胞的基础实验研究。 全自动膜片钳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 它不仅通量高,一次能记录几个甚至几十个细胞,而且记 录质量均匀、稳定,此外从找细胞、形成封接、破膜等整 个实验操作实现了自动化,免除了这些操作的复杂与困难。 这些优点使得膜片钳技术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全自动膜片钳的发展 1998 年 , 由 NeuroSerach 和 Pfizer 公 司 合 作 开 发 出 Neuro-
Patch自动膜片钳设备,可对哺乳动物细胞进行自动化膜片钳操 作。随后,丹麦Sophion公司将其改进并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全自 动膜片钳Apatchi-1。
德国Flyion公司的Flyscreen 8500和PatchBox 德国Cytocentrics公司的CytoPatch 美国MDS公司的PatchXpress 7000A和IonWorks系列 丹麦Sophion公司的QPatch 系列 德国Nanion公司的Patchliner系列和Port-a-Patch。 全自动膜片钳的记录技术方法:
将电极轻轻地接触细胞,形成低阻封接(MΩ)
电极
细胞膜 轻轻吸吮,形成高阻封接(GΩ)
继续稍用力吸吮或 给予电击打破细胞膜
细胞贴附记录模式 (Cell-attached recording)
迅速提起电极
电极内液与 细胞内液沟通
继续提起电极,使膜片 脱离细胞,形成囊泡
缓缓提起电极
在低 Ca2+液中 提起电极
A
B
D
电极接触细胞
C
负压吸引形成Ω形膜囊泡
提起电极,囊泡与细胞脱离
1980年Sigworth等在记录电极内施加5-50 cm H2O的负压 吸引,得到10-100GΩ的高阻封接,大大降低了记录时的 噪声,实现了单根电极既钳制膜片电位又记录单通道电流 的突破。
1981年Hamill、Marthy、Neher、Sakmann和Sigworth等 五人在总结膜片钳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重大改进,并 完善了游离膜片技术和全细胞记录技术,从而使膜片钳技 术走向成熟,他们的这一重要结果发表在后来的著名杂志 “欧洲生理学杂志(Pflügers Archive)”上
对膜片钳技术概念的理解
在对膜片钳概念的理解上不能将膜片钳技术与电流钳、 电压钳技术完全分割开,实际上在使用膜片钳技术时不 可避免地要使用到电压钳或电流钳技术。
在进行单通道记录时,电极下的膜片往往含有不止一个 离子通道,所记录的通道电流因此往往也不是一个通道 的电流。
膜 片 钳 技 术 的 基 本 记 录 模 式
美国Sutter公司、SD公司、国产
显微镜X-Y移动台与支撑平台
(2)应用技术不断涌现 为了更换电极内液和从电极内施加药物,发展了微电极内灌
注技术(Micropipette perfusion technique); 在研究细胞间的缝隙连接(Gap junction)通道时,发展了双
膜片记录法(Double patch recording); 将富含神经递质受体的游离膜片靠近突触部位,可检测递质
三、膜片钳技术的发展概况
膜片钳记录技术自创立以来,经历了许多发展变化 简单介绍如下:
(1)记录方式有很大变化 除了传统的单通道记录方式以及普通全细胞记录方式外,
又陆续发展了膜穿孔记录方式(Perforated patch clamp)、巨 膜片记录方式(Giant membrane patch)、松散封接记录方式 (Loose patch clamp)等等。
脑片记录系统
1. 膜片钳放大器 2. 数模/模数转换器 3. 数据采集分析软件 4. 计算机 5. 正置显微镜 6. 显微镜移动平台与支撑平台 7. 微操纵器:电动、手动 8. 微电极拉制仪 9. 电极抛光仪 9. 浴槽系统 10. 温控装置 11. 蠕动泵 12. 给药系统 13. 红外系统 14. 防震台和屏蔽网 15. 仪器架 16. 其他:渗透压仪、零配件等 17. 切片机 18. 刺激器
(2)可进行细胞内灌注,如灌注药物、信使物质、荧 光染料等;
(3)可进行细胞内容物的抽吸,如抽取mRNA等; (4)可研究细胞胞吞、胞吐机制。
全细胞记录模式
〈缺点〉
(1)对工作台的机械稳定性要求较高,维持长时间记 录难度较大;
(2)破裂的细胞膜残片易堵塞电极口,导致记录的不 稳定;
(3)存在Rundown现象; (4)大细胞存在空间钳制问题; (5)存在液接电位的校正问题; (6)存在串联电阻补偿问题 。
维持细胞静息膜电位,产生动作电位,从而调节细胞的 兴奋性、不应性和传导性;
调节细胞内Ca2+、cAMP、cGMP等第二信使 的浓度, 触发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基因表达等一系列细胞生理 反应;
参与神经元的突触传递; 维持细胞的正常体积。
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
细胞膜上至少有400种不同类型的离子通道,目前只有大约 100多种离子通道被克隆出来并进行了通道功能的研究。
释放和突触活动,这一技术称为膜片探针技术(Detector-patch technique);
若将特异的膜片探针插入卵母细胞,可检测细胞内第二信使 含量,此为膜片填塞技术(Patch cramming technique);
为研究细胞的胞吞与胞吐机制,发展了膜电容测定法(Membrane capacitance measurement)。
人类的很多疾病,如: 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 癫痫(Epilepsy) 青春晚期糖尿病(MODY) 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 以及多种神经、肌肉疾病,都是由于离子通道功能缺陷所致。 这类疾病被称为离子通道病(Channelopathy)。
离子通道病可由编码离子通道基因的突变引起,也可由编码 调节离子通道的一些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 离子通道重要的生理作用以及众多离子通道病的存在,使离 子通道成为新药的热门作用靶点。目前约有20%的注册药物 是通过作用于离子通道而发挥药物作用的,药物通过调节特 定的离子通道功能来影响细胞行为。
1983年第一版
1995年第二版
《Single-Channel Recording》
内尔(Neher) (1944-) (德国细胞生理学家)
萨克曼(Sakmann) (1942-)
(德国细胞生理学家)
合作发明了膜片钳技术,并应用这一技术首次证实了细胞膜上 存在离子通道。该成果对于研究细胞功能的调控至关重要,可 揭示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 发病机理,并提供治疗的新途径。 二人共获1991年诺贝尔奖。
EPC 10 Plus膜片钳放大器
• 计算机控制 • 单、双、三、四探头
EPC 10 Double膜片钳放大器
EPC 10 USB膜片钳放大器
MultiClamp700B 电阻反馈膜片钳和高速电流钳放大器
计算机控制 双电极探头
Axopatch 200B膜片钳放大器
• 单通道记录(最佳) • 全细胞记录 • 脂双层电压钳记录 • 电化学测量(伏安法) • 松散封接记录
将电极提出液面, 短暂暴露在空气中
全细胞记录模式 (Whole-cell recording)
外面向外记录模式
内面向外记录模式
(Outside-out recording) (Inside-out recording)
膜 片 钳 技 术 的 基 本 记 录 模 式
全细胞记录模式
〈优点〉
(1)便于更换细胞外液,可用于研究电压和配体门控 性离子通道、泵电流、交换体电流等,适合于离子通道药理 学的研究;
Diabetes 离子通道病
神经元
微电极
10μm
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的IR-DIC影象
10μm
海马脑片CA1区中间神经元的IR-DIC影象
什么是膜片钳技术(Patch clamp)? 膜片钳技术是一种通过微电极与细胞
膜之间形成紧密接触的方法,采用电压钳 或电流钳技术对生物膜上离子通道的电活 动进行记录的微电极技术。
☆ Flip-Tip翻转技术 ☆芯片技术 ☆ Population Patch Clamp技术
四、膜片钳系统的仪器构成
刺激器
屏蔽网 监视器
显微镜
微操纵器
放大器 转换器
探头
防震台
膜片钳系统的仪器构成
单细胞记录系统
1. 膜片钳放大器 2. 数模/模数转换器 3. 数据采集分析软件 4. 计算机 5. 倒置显微镜 6. 显微镜加宽平台 7. 微操纵器:电动、手动 8. 微电极拉制仪 9. 电极抛光仪 9. 浴槽系统 10. 温控装置 11. 蠕动泵 12. 给药系统 13. 监视系统 14. 防震台和屏蔽网 15. 仪器架 16. 其他:渗透压仪、零配件等
PCR技术时的细胞内容物抽吸工具。
(6)应用范围日趋广泛 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膜片钳技术已经渗透到生物学领域
的许多学科中,如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免疫学等等,成为生物 学研究中的一种主要技术手段,与其它生物学技术的结合应用已 经成为膜片钳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7)全自动膜片钳技术的崛起 传统膜片钳技术的局限
膜片钳技术及其发展概况
广州医学院生理系 汪鹏
主要内容
一、膜片钳技术的原理 二、膜片钳技术的发展历史 三、膜片钳技术的发展概况 四、膜片钳技术的仪器构成
一、膜片钳技术的原理
离子通道简介
离子通道是镶嵌在动、植物细胞膜上的一类特殊蛋白质, 它们负责转运细胞膜内外的各种离子,参与各种细胞功 能,主要包括:
二、膜片钳技术的发展历史
1976 年 德 国 马 普 生 物 物 理 化 学 研 究 所 Neher 和 Sakmann首次在青蛙肌细胞上记录到ACh激活的 单通道离子电流,从而产生了膜片钳技术。这是 人类首次记录到单通道的离子电流,这一创造性 结果发表在著名的Nature杂志上。
大鼠肌球细胞ACh受体单通道电流
离子通道具有如下特点: 1.离子选择性。大多数离子通道只运输一种离子,这
是离子通道多以所运输离子的名称来命名的原因,如K+离子 通道。
2.开启与关闭受不同门控机制控制。电压门控性离子 通道,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酸感受 离子通道等等。
3.大多数离子通道至少具有开放、关闭、失活等几种 状态。药物可能通过作用于离子通道的不同状态来影响通道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