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
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60题)
1、某教师在讲授《出师表》一课时,针对文言文难度比较大、篇幅比较长的特点,将课堂导入设计为讲述历史故事“白帝城托孤”,然后引出对课文的讲解。

下列对这一导入环节的设置评价恰当的是()。

A.导入内容偏离了课文主题,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B.运用相关历史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C.导入形式单一且没有互动,没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D.导入环节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答案】 B
2、阅读某教师的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A.导入的作用在于快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情感
B.有效教学时间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时间
C.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D.把握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答案】 A
3、教学《茶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剧本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下列例子适合的是()。

A.只有这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了。

B.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C.老大爷,您外边遛遛吧!后院里,人家正在说和事儿呢,没人买您的东西!
D.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绝不会叫我提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答案】 D
4、教师在教学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本课学习重点。

下列教学不恰当的是()
A.梳理全文的说明结构和特点
B.学习文中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的特点
C.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D.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答案】 C
5、阅读下面某教师在创新教学设计大赛上的教学设计(片段),按要求答题。

A.以人物的外貌和动作为切入点分析人物性格,符合教学要求
B.着眼于学生的宏观阅读及分析能力的培养
C.课堂的设计重点突出提纲式教学
D.没有多方面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氛围、学习方式等
【答案】 D
6、李密在《陈情表》中开头就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有学生说李密写错了,这个地方的“孩”字应改成“臣”字,应该与前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保持一致。

下列教师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A.看书比较认真,但思考不够深入,再想想这个地方为什么用“孩”字
B.这个问题很好,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呀
C.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能说说“孩”与“臣”哪个字更能感动晋武帝吗
D.有自己的见解,值得表扬,希望其他同学能向他多多学习。

【答案】 C
7、教师讲解文言文专题时,要求学生搜集并整理省略句式。

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B.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D.虽才高于世(《张衡传》)
【答案】 A
8、名著导读课上.教师为学生出示了以下作品。

要求学生归纳其作品主题。

A.学生甲:《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

这个封建家庭的覆灭预示着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会走向灭亡
B.学生乙:《围城》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C.学生丙:《边城》精细入微地描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无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社会的荒凉
D.学生丁:《家》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答案】 A
9、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

最后听录音朗读。

”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10、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感受小说的魅力”专题。

下列作品适合选人的是()
A.巴金《家》林语堂《京华烟云》鲁迅《朝花夕拾》
B.余华《活着》莫言《红高粱》王蒙《编辑部来了个年轻人》
C.梁实秋《雅舍》汪曾祺《受戒》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D.曹雪芹《红楼梦》刘白羽《第二个太阳》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答案】 B
11、阅读《绿色蝈蝈》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在整节课中.学生的活动占据了主要地位.师生成为彼此的倾听者和交流者
B.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阅读较少,对文本内容解读有脱离阅读文本之嫌
C.在学生介绍作者法布尔之后,教师直接要求学生谈一谈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教师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强加给学生,比较生硬
D.对文本的鉴赏局限于第5自然段.体现了教师抓住重点段落进行重点赏析的教学思想
【答案】 D
12、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活动任务”四个字体现了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的教学思想
B.诗歌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故这里应把朗读权交给学生,教师示范容易限制学生的创造性理解
C.让学生“学一学”“改一改”.既体现了教师的自信.又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D.在学生朗读后.以学生的“问题”和“感受”切入文本,符合学习规律,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答案】 B
13、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建议学生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下列学生归纳的句子中,不包括词类活用的是()。

A.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B.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
C.如鸣珮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D.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 A
14、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以下导入。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
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
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答案】 D
15、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中,在“表达与交流”专题中,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对该专题的实施建议分析不恰当的是()。

A.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习议论文的写作
B.教师可根据学情、在一个学期内统筹安排这四个栏目的教学
C.教师不需要按照这四个栏目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教师、学生情况相机安排
D.对于每个栏目后面的练习题、教师应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练习
【答案】 C
1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
B.“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C.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

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答案】 A
17、阅读《牧鹅散记》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
B.借多媒体显示强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清晰印象.并适时检验自己的思路及其表达.以便接下来自觉自为地有所矫正
C.紧扣学习的重点、难点:品味科学小品准确生动的语言。

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D.适度地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习得知识、积累语言、获得独自的见解,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C
18、阅读某写作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发挥学生的独特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B.认真思考辨析作文立意,学会在作文中使用正反事例
C.传统意义上的作文立意,并不完全都属于正确的立意
D.将严谨思维运用于写作,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创新立意
【答案】 D
19、(2019年真题)某女,52岁,患慢性支气管炎10年,受寒后引发咳嗽,经久不愈,痰少而黄,无发热,口不渴。

宜选用的成药是()
A.二母宁嗽丸
B.强力枇杷露
C.通宣理肺丸
D.川贝止咳露
E.止嗽定喘口服液
【答案】 B
20、阅读《壶口瀑布》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通过视频展示壶口瀑布的气势,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大气磅礴,创设了情境。

营造了氛围
B.这段教学旨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对壶口瀑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这段教学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人手,宏观透视,重视“第一印象”“首感效应”的教学观念
D.在这段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也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答案】 B
21、阅读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环节一以朗读格言导入,既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的积累,又为本次课堂做了铺垫,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B.环节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C.环节三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了解学生的心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D.环节四的调查活动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教师工作的理解,是点睛之笔
【答案】 D
22、教师在讲授借代这一修辞是,想给学生举一些古诗文中的例子,下列合适的是()。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答案】 A
23、阅读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教学设计(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师组织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展示课余时间搜集的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资料。

A.搜集、展示与交流环节的开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培养其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B.展示交流阶段是体验获得新知、克服困难及品味快乐的过程,学生能够增加知识储备,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C.教师在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搜集材料的展示和分享环节中占据主导地位
D.展示交流阶段过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参与和指导作用,对此次学习活动的过程、作用和收获进行总结与评价
【答案】 C
24、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
B.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
C.主体性教学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
D.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答案】 C
25、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借落日来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或感伤的心情意绪的诗词。

下列不适合的是()。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D.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答案】 C
26、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意象探究”主题班会时,要求学生搜集能够抒发作者对隐居、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且含有“菊花”意象的诗词。

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
D.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答案】 B
27、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包身工》的三维教学目标:
A.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教学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
B.在以上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C.以上三维目标的设计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D.三维目标之间是独立的,可以单独完成
【答案】 C
28、学习完《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并写成《(雨巷)鉴赏小记》;以‘邂逅雨巷’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

任选其中一题认真完成。

”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诗能养人。

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
B.这两项作业是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的过程
C.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
D.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答案】 B
29、学习《拿来主义》,教师把“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

下面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应从杂文主题和作者思想角度选取重点
B.重点的确立没有考虑学生学习杂文时的困难
C.教师认识和理解了杂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D.教师应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重点
【答案】 C
30、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前,教师播放了一段《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并对其中的建筑格局进行了简单补充描述,从而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

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变抽象为具象,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B.温故而后知新,感知建筑整体特点
C.导入方式新颖,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D.过多引入旧课,课程安排喧宾夺主
【答案】 D
31、随着网络的普及,语文教学也逐渐开始在各个方面采用网络教学。

然而,有些教师却不以为然。

以下四位教师关于网络教学的评价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由于初中生的自制力差,故不应把网络引入教学
B.网络教学是新时代的必然产物,网络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故我们应大力提倡,并且每一位老师都应尽快实现全面网络教学
C.网络教学有很多优势,教师可以从网络平台上搜寻教学资料,至于学生,网络对其学习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D.网络教学虽然有不少副作用,但是只要教师控制得当,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中得到很多有利于学习的资源
【答案】 D
32、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水浒传》这部经典著作,并请学生说出作品中著名的故事情节。

下列学生总结的情节不属于《水浒传》的是()。

A.智取生辰纲
B.三打祝家庄
C.火烧博望坡
D.大闹飞云浦
【答案】 C
33、教师指导学生练字时,向学生介绍不同字体的特点,下列字体中具有“点画替代”“笔画简省”“笔顺改变”“方圆兼备”等特征的是()。

A.篆书
B.行书
C.楷书
D.隶书
【答案】 B
34、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柳”的意象与离愁别恨无关的是()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 D
35、某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的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

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A.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
B.反复朗读优美的段落,提高鉴赏能力
C.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品味隽永的语言
D.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答案】 D
36、学习完《岳阳楼记》一课后,教师要求学生背诵其中脍炙人口的诗句,以下背诵错误的一项是()。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 B
37、阅读下面一节作文讲述课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学生发现问题,当场进行修改,读书能力很强
B.生生交流和谐,讨论气氛浓厚,乐于展示威果
C.教师态度模糊,没有主导课堂,只有学生表现
D.师生互动顺畅,课堂流程明晰,体现师生平等
【答案】 C
3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的基本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A.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
B.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够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C.学生要从细节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D.学生要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答案】 C
39、学习《我有一个梦想》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请学生说说自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A.课前开展学情调查,能够帮助教师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B.访谈的目的是发现学生阅读态度方面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C.学生只能提出浅层次问题,课前处理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D.学生的问题即为教师预设的问题,访谈的意义在于验证教师的判断
【答案】 A
40、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片段一中.教师将一种通俗无力的说辞与烛之武的进谏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
B.片段二中.教师创造性地将学习难点分解,将几个阶段有效关联。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C.片段一中,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辅以名家评论,激起学生自主解读经典文化的欲望。

这样,教师激起了学生细心精读文本的兴趣
D.片段一中,教师采用“移位”法进行语言分析;片段二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听、说、读、写四种手段,比较而言,片段一的教学方式更胜一筹
【答案】 D
41、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评课记录,按要求答题。

A.背景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B.“少教多学”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C.教师要清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环节的设计
D.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控自己的预设,按照预设进行教学
【答案】 D
42、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
B.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C.阅读是吸收的过程。

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
D.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答案】 C
43、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答案】 C
44、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为别里科夫撰写墓志铭。

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学生掌握“铭”这种文体的写作
B.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C.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获得独特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D.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升文字表达功力
【答案】 A
45、研读古代经典文化时,教师提醒学生给不理解的字词释义。

下列字词释义不正确的是()。

A.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老子》)渊:沉静,深沉
B.《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志:志向
C.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硕人》)盼:眼睛黑白分明,十分明亮
D.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诗经·灵台》)攻:建造
【答案】 B
46、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引导学生理解“梧桐”在诗词中所代表的凄凉悲伤的意象。

下列学生整理的诗词名句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A.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C.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答案】 A
47、完成《鸿门宴》课堂教学后,教师组织了一场主题为“项羽是‘能人’吗”的辩论赛。

以下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B.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语言组织以及表达能力
C.辩论主题选用合理,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
D.自主、合作、探究,辩论赛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答案】 C
48、阅读某教师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对学情的错误判断会影响教学实施
B.课外文言文教学并非只是某个年级教师的任务
C.高三才开始教学课外文言文为时已晚,不会有效果
D.文言文教学切忌“从本到本”,要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答案】 C
49、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要求答题。

A.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B.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这一教学资源
C.考查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有利于学生关注并重视传统节日
D.“七夕节”不适合作为高中考试题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