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神经传导介质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CN109966306A】Tritonx100药膏在治疗皮肤瘙痒上的应用【专利】

【CN109966306A】Tritonx100药膏在治疗皮肤瘙痒上的应用【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55502.4
(22)申请日 2019.03.01
(71)申请人 杭州健石药业有限公司
地址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
区白杨街道6号大街452号2幢A0101
室-140号
(72)发明人 张之颢 宋雷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2243
代理人 卢海洋
(51)Int.Cl.
A61K 31/77(2006.01)
A61P 17/04(2006.01)
(54)发明名称
Triton x-100药膏在治疗皮肤瘙痒上的应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Triton x -100药膏在治疗皮
肤瘙痒上的应用。

本发明发现Triton x -100能有效的阻断Nav1.7、Nav1.8和Nav1.9通道,这些通道与瘙痒发生的基理密切相关,然而瘙痒是通过表皮和真皮传入神经末梢,这也就说明了该药物可以阻碍瘙痒通过表皮和真皮传入神经末梢,从而达到治疗瘙痒的效果,这个发现对皮肤瘙痒的
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CN 109966306 A 2019.07.05
C N 109966306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966306 A
1.Triton x-100药膏在治疗皮肤瘙痒上的应用。

2。

瘙痒发生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进展

瘙痒发生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进展

(二)改变痒觉敏感性的介质
大麻素及其受体
冷受体 改变痒觉敏 感性的介质 白介素
神经营养素和 神经生长因子
阿片样肽
前列腺素
1、前列腺素
• 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化酶途径生成前列腺素 E(PGE),经脂氧合酶途径生成白细胞三烯。 • 前列腺素E1预处理可以明显减轻木瓜蛋白酶和组 胺引起的瘙痒。 • 前列腺素E2被证实对于正常或特应性皮炎患者皮 肤均有较弱的致痒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 • 也有研究显示前列腺素E2不会引起瘙痒感觉。
2、白介素
• IL-1是致炎因子,但不引起瘙痒。 • IL-2引起轻微痒感,可以发生在特应性皮炎的患 者,也可发生在皮内注射IL-2的正常人,以及静 脉滴注IL-2治疗的癌症患者。 • 研究表明,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及外周血中IL-8 水平升高。
3、神经营养素和神经生长因子
• 神经营养素及其受体由非神经元细胞产生,通过 与神经纤维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在皮肤神经发育和 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 神经营养素-4(NT-4)是一种角质形成细胞来源 的细胞因子,在炎症时表达增多。 • NT-4主要来源于表皮角朊细胞,体内IFNγ能诱 导其产生,NT-4与特应性皮炎患者炎症和瘙痒 有关,是联系免疫与神经系统的一种物质,提示 在特应性皮炎瘙痒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免疫和神经 营养因子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4、5-羟色胺
• 即血清素,当它被注入皮内后能兴奋C纤维,可 引起瘙痒和疼痛,但较组胺为弱,是尿毒症瘙痒 的主要炎症介质。 • 作用于5-羟色胺3型受体,经膜去极化而兴奋皮 肤感觉神经纤维引发瘙痒。 • 由于人的肥大细胞中不含有5一羟色胺,不会同 组胺一起释放,因而尿毒症患者使用抗组胺药无 效。
5、内皮素
防治策略
• 生活规律、注意卫生 • 避免饮酒、喝浓茶及咖啡 • 用凡士林或保湿霜保持皮肤的湿度 • 避免穿戴能引起皮肤刺激的织物 • 避免过度洗涤皮肤和使用碱性肥皂 • 洗涤皮肤时应用冷水或温水 • 避免剧烈搔抓、摩擦皮肤 • 水源性瘙痒者,避免长时间洗澡

尿毒症瘙痒症发病机制与治疗新进展

尿毒症瘙痒症发病机制与治疗新进展

中华肾脏病杂志2014-03-05发表评论分享皮肤瘙痒是尿毒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早期研究报告尿毒症瘙痒症发生率为22%~86%,儿童尿毒症瘙痒症发生率约9.1%。

DOPPS Ⅰ和DOPPS Ⅱ研究分别报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瘙痒症发生率高达45%和42%。

尿毒症瘙痒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研究还显示尿毒症瘙痒症是尿毒症患者死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相关因。

瘙痒虽然不是导致CKD患者死亡的直接因素,但它作为一个相关因素已经普遍被人们所重视。

本文就尿毒症瘙痒症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进展等作一综述。

一、瘙痒发生的神经生理研究发现,皮肤感受瘙痒需外周感受器、传入通路和中枢感觉器官共同完成。

瘙痒的外周感受器为无髓鞘的C型纤维末梢,虽然这些瘙痒相关的C型纤维在解剖学上与痛觉的传入纤维相同,但功能不同,这种在传入神经纤维中发现的慢传导的C 型纤维被认为是传导瘙痒信号的特殊途径。

冲动由无髓鞘的C 型纤维经脊髓的背侧传至脊髓后角细胞,通过对侧的脊髓丘脑束上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并在丘脑与下丘脑之间形成网状传递系统,直达躯体感觉皮层,继而引起强烈的搔抓欲。

外周和中枢形成特殊的反应模式和投射是瘙痒形成的神经通路基础。

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在瘙痒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病理条件下,角质形成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胺类、神经肽、神经生长因子、类罂粟碱和类花生酸等多种内源性致痒物质,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或直接刺激皮肤C 型纤维末梢诱发皮肤瘙痒。

组胺是最早发现的瘙痒介质之一,其他介质还包括蛋白酶、5⁃羟色胺、白介素⁃2、白介素⁃31、白三烯B4、乙酰胆碱、阿片样肽等。

肥大细胞等释放多种瘙痒介质,从而激活C 型纤维末梢的瘙痒感受器,其中肥大细胞的解剖学位置和皮肤神经传入纤维很近,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递质联系,相互应答相互作用产生正反馈,引发瘙痒。

二、尿毒症瘙痒症发病机制尿毒症瘙痒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它与下列多种尿毒症因素及非尿毒症因素有关,但目前尚无可靠证据表明以下因素能够独立导致尿毒症瘙痒的发生。

皮肤瘙痒的临床特征

皮肤瘙痒的临床特征

皮肤瘙痒的临床特征皮肤瘙痒,即瘙痒感,是一种让人非常不适的感觉,常常伴随皮肤的红肿、脱屑、刺痛等症状。

瘙痒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并发症。

了解皮肤瘙痒的临床特征,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

I. 瘙痒的定义和分类瘙痒是一种感觉性症状,患者感到皮肤或黏膜表面有刺痒或痒感。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瘙痒可分为原发性瘙痒和继发性瘙痒。

原发性瘙痒是指瘙痒作为一种独立性疾病出现,例如寻常瘙痒症、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

继发性瘙痒则是由其他疾病导致的瘙痒,常见的包括肝病、肾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

II. 皮肤瘙痒的病理生理特征皮肤瘙痒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多样,其中包括感觉传导通路、刺激物质释放和神经递质的作用等。

研究发现,皮肤瘙痒与组织中的神经纤维和内源性瘙痒介质有关。

III. 皮肤瘙痒的常见疾病1. 寻常瘙痒症寻常瘙痒症是一种多原因引起的慢性瘙痒,患者常常出现强烈的瘙痒感,尤其在夜间痒感加重。

常见的原因包括皮肤干燥、神经系统疾病和药物反应等。

2. 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瘙痒病,以皮肤上的红斑、水肿和瘙痒感为主要症状。

常见的病因包括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感染等。

3. 神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由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皮肤瘙痒病,如带状疱疹、牛皮癣等。

患者常常出现烧灼感和剧烈的瘙痒感,瘙痒区域遵循神经分布。

4. 肝病相关瘙痒肝病相关瘙痒是指由肝脏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如肝硬化、胆汁淤积症等。

这种类型的瘙痒常常在身体的下肢和躯干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

5. 肾病相关瘙痒肾病相关瘙痒是由肾脏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尤其是慢性肾脏病患者。

瘙痒的程度和严重性与肾功能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往往伴随着皮肤干燥和粗糙。

6. 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瘙痒血液系统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等,这些疾病会引发皮肤瘙痒。

瘙痒的特点与原发病有关,如淋巴瘤瘙痒常常在皮肤受累区域出现。

7. 恶性肿瘤相关瘙痒恶性肿瘤相关瘙痒是指由恶性肿瘤引起的瘙痒症状。

痒的神经通路研究进展

痒的神经通路研究进展
方面 , 痛 觉 和痒 觉 有 有 所 不 同 . 首先 , 导 致 痒 的 刺 激 一 般 都 引
e d r e c e p t o r s , P A R s ) . ( 3 ) 神经多肽 , 如 P物质 ( s P) 和 内皮缩 血 管肽 1 ( E T 一 1 ) . ( 4 ) 脂质介 质 , 如血 小板 活化 因 子( P A F ) 、 溶 血磷脂 酸( I J P A) 等. ( 5 ) 细胞 因子 , 如 白介素 2 ( I L _ 2 ) 和 白介 素 3 1( I L 一 3 1 ) . ( 6 ) M a s相 关 G蛋 白偶 联 受 体 ( Ma s — r e l a t e d G — p r o t e i n — c o u p l e d r e c e p t o r s , Mr g p r s )激动剂 ,如氯 喹 、 B A M 8 — 2 2和 B— a l a n i n e . ( 7 ) 其 它, 如4 8 / 8 0组 分.
2 痒 觉 动 物 模 型
起抓挠 反应 以便 从皮肤表面移去刺激 物或者清 除掉侵入皮
肤 的寄生物 ,然而痛觉刺激一般是 引起 受到刺激 身体部位
从刺激物处缩开或其它激进 的动作. 其 次以抑制 痒 觉而诱 导痛觉过敏 『 】 1 . 第三 , 抓挠 、 冷热等疼 痛的反 向刺激 可
第3 3卷 第 3期 ( 下)
2 0 1 7年 3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大 的 医 疗和 社 会 经 济 问题 . 随 之 而 来 的 是人 们 对 揭 示 痒 的 神 经 机 制 更 感 兴趣 . 这 项 研 究 已经 成 为迅 速 发 展 的研 究 领 域 . 本 文 综 述 了 目前 痒神 经 机 制 的研 究进 展 .

肝病并皮肤瘙痒的研究进展

肝病并皮肤瘙痒的研究进展
NIEUWKERK,et a/.Nonalcoholic
of current fatty
in
fat
m∞B influ—
SREBP-Ic
and
UCP-2 gene expression
in
formerly
Obel弛subject8
liver disease:An
overview
[J].Obes Res,2005,13(3):567-73.
【25]TORE K,SUZUKI R,AOYAMA M,el a/.Increased expressionof
the
AG,JOSEPH NA,GREENBERG AS.Adipoeytokines and Clin Endocrinol
steml
regulatory
gene in
element
binding
肝病患者多有胆红素升高、胆汁淤积,任何原因所致的 胆汁淤积均可伴有顽固的皮肤瘙痒,长期以来均认为这种皮 肤瘙痒乃由于血浆中贮留的某种(些)物质作用于皮肤内神 经末梢的结果,一般都怀疑胆汁酸是致瘙痒的主要原因,大 多主张用阿利马嗪、异丁嗪等治疗,但效果不理想。近年来 的研究认为,这种瘙痒可以是全身性,也可局部性,可以间 歇也可持续,胆汁淤积程度与瘙痒并不一致,血清胆汁酸水 平下降,也可出现瘙痒缓解,治疗药物有:①消胆胺类树脂: 治疗这种瘙痒,似有一定效果,但对疗效的判断缺乏明确的 客观标准,也少有严格对照p1。其机制是:消胆胺是一种不
hepatic the
steatosis,insulin
leveh of nuclear models
of
amciated
with
fatty liver

瘙痒的发生机制

瘙痒的发生机制

瘙痒的发生机制作者:王玎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28期瘙痒是由于体内外各种物理、化学性有害因素的刺激,导致局部组胺、激肽和蛋白分解酶等化学介质的释放,后者作用于神经末梢,引起痒觉的神经传导。

皮肤发痒就会产生搔抓的欲望,过度搔抓会加重皮肤病。

许多患者为图一时痛快,用力搔抓皮肤瘙痒处,直抓到皮肤出血为止,结果是越抓越痒,越痒越抓,形成恶性循环。

本文就瘙痒发生的机制作阐述。

引起瘙痒的化学介质引起瘙痒的化学介质包括:①二十烷类: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H2;②肽类:组胺、5-羟色胺(5-HT);③神经肽类:P物质;④类阿片类:M-脑啡肽、L-脑啡肽、β-内啡肽;⑤神经因子类:IL-2。

目前,对组胺及组胺释放物、激肽、前列腺素、激肽酶、神经肽及阿片样物质研究较多。

组胺组胺致痒的作用有两个方面:①直接作用:由组胺H1受体传递;②间接作用:可能促使其他介质相继释放。

组胺有3种受体,人类皮肤的研究表明,组胺诱导的瘙痒与H1受体有关,而与H2受体无关。

但组胺诱导的瘙痒并不一定伴组胺增多,如:吗啡能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而引起瘙痒,但剂量不足以引起组胺释放的吗啡、内啡肽和甲硫脑啡肽类似物,可增强组胺诱导的瘙痒,故这种强化作用不是组胺释放或前列腺素产生引起的。

阿片样物质(β-内啡肽、强啡肽及脑啡肽) 阿片样物质既是神经递质又是神经激素,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神经因子,同时阿片样物质有中枢致痒作用。

Koenigstein通过动物研究,推测β-内啡肽可能在脑部作为产生痒觉的介质。

将少量阿片样物质注入脊膜腔或硬膜外,在减轻疼痛的同时引起瘙痒,且瘙痒部位无红斑或风疹块,提示无组胺释放。

而且该种瘙痒可被阿片样物质拮抗剂有效地抑制。

同时阿片样物质对外周也有致痒作用,且这种瘙痒似乎不是组胺释放或前列腺素形成所引起。

5-HT 可被血管壁上交感神经末梢摄取并经过5-HT 受体介导,刺激痒觉感受器而引起瘙痒。

痒觉的神经传导通路痒觉感受器一般认为表皮和真皮交界处的游离神经末梢是痒觉感受器,可能属痛觉C纤维。

头皮瘙痒的原因与缓解最新研究进展

头皮瘙痒的原因与缓解最新研究进展
汇报人:XXX
原因:头皮油脂分泌不足, 导致头皮干燥
症状:头皮紧绷、发痒、 头皮屑增多
解决方法:使用温和的洗 发水,避免刺激头皮
注意事项:避免过度清洁, 保持头皮湿润
NO.1
头皮屑是头皮瘙痒的常见原 因之一,由头皮角质层过度
增生和脱落引起。
NO.3
头皮屑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 去屑洗发水、抗真菌药物等, 同时保持头皮清洁和湿润。
此处添加标题
头皮瘙痒的诊断方法: 通过头皮微生态检测, 了解头皮菌群平衡情

此处添加标题
头皮瘙痒的诊断方法: 通过头皮微生态检测, 了解头皮菌群平衡情

此处添加标题
头皮瘙痒的诊断方法: 通过头皮微生态检测, 了解头皮菌群平衡情

此处添加标题
头皮瘙痒的诊断方法: 通过头皮微生态检测, 了解头皮菌群平衡情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加强头皮健康知识的普及, 提高公众对头皮健康的认识
推广头皮健康护理方法,提 高公众预防头皮瘙痒的意识
加强头皮健康产品的研发, 提高头皮健康产品的质量和
效果
加强头皮健康研究的国际合 作,推动头皮健康研究的发

汇报人:XXX

避免过度烫发、 染发,减少对头
皮的刺激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选择温和的染发剂和烫发剂, 减少对头皮的损伤
避免频繁染发和烫发,减少 对头皮的刺激
染发和烫发后,注意头皮的 护理和保养,使用护发产品
过度染发和烫发会损伤头皮, 导致头皮瘙痒
避免使用劣质染发剂和烫发 剂,以免对头皮造成更大的
伤害
理治疗等
研究头皮瘙 痒的预防措 施,包括生 活习惯、饮 食、运动等

痒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

痒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
因性 瘙痒 。
中, 组胺是 主要 的致痒 介 质 , 这类 患者 使 用抗 组 胺药 物 可 以减轻 瘙痒症 状 。 4 11 非组 胺依赖 性 的瘙 痒 介 质 .. ① 前 列 腺 素 : 结 在 膜, 前列腺 素 E :和 I 很 强 的 致 痒 原 。P E 是 G 被证 实
下降 。人们感 到痒 的时 候不一 定有 痛苦 , 可产生 一种需 有 髓神 经元 , 激活 突触 前 和突 触 后机 制 , 制 脊髓 灰质 抑 要搔抓 、 激 皮 肤 的 欲 望 , 抓 之 后 产 生 愉 悦 的感 觉 。 中的神 经 回路 , 刺 搔 对瘙 痒产 生暂 时性外周 性抑制 。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 醉科 , 四川 成都 6 04 ) 10 1
【 要】 痒是 一种引起搔抓欲望或搔抓反射 的常见感 觉, 觉的发 生机制 比较复杂 , 多体 内外 因素都 可引起痒 摘 痒 许
感, 因而 治 疗 也很 复 杂 。 文 中就 痒 的 发 生 机 制 和 治 疗 进展 进 行 了 综述 。
的耐受 性个体 之 间差异 很大 , 研究 认 为人格特 征 与精 疼痛 和痒之 间提供 了 明显 的联 系 , 度组 胺皮 内注射 有 高浓 神 紧张对此 有一定 作用 , 如有 依赖 、 被动 、 顺从人 格 的人 可引起 疼痛 , 应用 于表皮 则引 起痒 。多数 的荨麻疹 患者
在不 能发泄 自己的情绪 , 尤其 是愤 怒和焦 虑时 易导致 心
【 关键词 】 瘙 瘁 ; 发生机制 ; 治疗 【 中图分类号】R 3. ;4 391R 5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17-10 20 】1 02 3 62 7 ( 9 O- 8- 6 0 0 0
痒 是许多 系统性 疾病 和皮肤 病 的主要症 状 , 异 的 特 神经传 导通路参 与瘙 痒 的发生 , 以记 录到神 经 系统对 可 生, 这对 于研究 瘙痒 发生机 制及 治疗具 有重要 意义 。本

皮肤瘙痒神经传导介质的研究进展

皮肤瘙痒神经传导介质的研究进展

皮肤瘙痒神经传导介质的研究进展瘙痒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症状,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生受到中枢和外周机制的双重调控,但具体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种物质如组胺、乙酰胆碱、5-羟色胺、蛋白酶和蛋白酶相关受体、细胞因子、阿片样肽等介质在瘙痒产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些介质通过刺激C 类神经纤维或直接与皮肤感觉神经纤维受体相结合来介导瘙痒。

本文就将皮肤瘙痒的神经传导及传导介质作一综述。

标签:瘙痒;神经传导介质;综述皮肤瘙痒是在皮肤黏膜上引起迫切搔抓欲望的不愉快感觉,是许多系统性疾病和皮肤疾病的主要症状,可以泛发全身,也可以局限于某些部位[1]。

瘙痒的发生受到中枢和外周机制的双重调控,研究已证实瘙痒介质在瘙痒产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这些化学介质通过刺激C类神经纤维或通过与皮肤感觉神经纤维上的受体结合而介导瘙痒。

因此明确瘙痒的神经传导途径和传导介质对于今后瘙痒的治疗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瘙痒的神经传导途径及传导介质作一概述。

1 瘙痒的神经传导途径1.1 中枢机制分析根据Andrew等[2]的研究发现,一组组胺在猫脊髓活动中,通过特异的背侧角神经元投射到丘脑,然后这些神经元通过对经电离子透入疗法进入皮肤的组胺选择性的发生反应,其瞬时放电频率与健康人应用的组胺刺激后的的平均瘙痒频率是一致的,同时与外周性C类神经纤维传导瘙痒所需的时间相吻合。

实验证明:这些神经元突出于丘脑的特殊部位,是由位于猫脊髓I 层的脊髓丘脑束神经元组成,对机械和热刺激不敏感,因此向中枢和外周的传导速度非常低。

1.2 外周机制分析瘙痒感受器起源于真皮与表皮连接的研究发现,传统的瘙痒介质,如组胺、血清素、乙酰胆碱等,通过刺激C类神经纤维产生瘙痒;此外,在皮肤的感觉神经纤维上也发现有阿片样肽、香草基衍生物等瘙痒介质的受体存在,这些介质可能通过与皮肤感觉神经纤维上的受体结合介导瘙痒处游离神经末梢,然后经感觉神经向心性传导到神经节背根、脊索。

痒的生理学原理是什么

痒的生理学原理是什么

痒的生理学原理是什么
痒的生理学原理是一种中枢神经反应,由受刺激的神经末梢向大脑传递感觉信号,并引发痒感的反应。

当身体的皮肤受到刺激时,例如昆虫叮咬、过敏原接触等,神经末梢会释放一种称为组胺的化学物质。

组胺可以刺激周围的神经细胞,感受到刺激并将信号传递到大脑的痒感区域。

在大脑中,痒感区域与针对触觉和疼痛的区域相邻。

当痒感信号到达痒感区域时,大脑会通过神经途径将痒感信号传递给身体其他部位,引导人们去抓挠或搔抓感到痒的部位。

这实际上是身体保护机制的一部分,帮助人们去除有害的刺激物或昆虫。

然而,有时刺激会引起过度的痒感,使人无法停止去抓挠。

这可能是由于过敏反应、皮肤疾病或其他身体状况引起的异常生理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寻求医疗帮助是重要的,以确定潜在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瘙痒的病理生理与临床

瘙痒的病理生理与临床

13
搔抓反射
痒觉
瘙痒的中心机理
要解释瘙痒必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 为什么瘙痒只发生在皮肤,而不是深部 的组织?
– 皮肤有其独特的神经机制:皮肤可以非常准 确地对有关剌激定位;
• 为什么没有发现瘙痒神经纤维?
– 瘙痒神经纤维可能根本不存在;
精选ppt
14
瘙痒的中心机理
• 为什么瘙痒需要C纤维的存在?
瘙痒的病理生理与临床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皮肤科 毕志刚
精选ppt
1
瘙痒的概念
• 瘙痒不是一种疾病,它是炎症性皮肤病 的主要症状,它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因 此很难予准确的定义;
• 瘙痒可一般定义为:
一种可以引起搔抓愿望的感觉;
– 瘙抓是人们对寄生虫、昆虫和其它剌激物对 皮肤剌激的首发防防御反应
精选ppt
2. 药物在肝脏的代谢,代谢酶,代谢产物,代谢物的 药理活性及其药代动力学
3. 药物的排泄
精选ppt
43
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指导临床用药
4. 药物的清除半衰期(T1/2 b)
原型药
代谢物
氯雷他定
阿司咪唑
西替利嗪 阿化斯丁 特非那丁
119h 去 羧 甲 基 乙 氧 基 氯 雷 他 定 ( DCL) 177h
– 血管活性肠肽 这些多肽本身不至痒,但能加重已有的瘙痒;
精选ppt
10
与瘙痒有关的化学介质
• 吗啡
– 既是中枢性的瘙痒介质,又是外周性的瘙痒介质;
– 小剂量的皮内注射吗啡可以致痒,其致痒作用与前 列腺素及肥大细胞脱颗粒无关;
– 硬膜外小剂量注射吗啡可产生节段性的瘙痒,说明 它既作用于脊神经根(dorsal root ganglia),也作 用于脊髓;

止痒药膏的原理

止痒药膏的原理

止痒药膏的原理
止痒药膏的原理是通过其中活性成分的作用来缓解瘙痒感。

具体而言,常见的止痒药膏中含有抗组胺剂、局麻药和皮肤保湿剂等成分。

抗组胺剂是治疗过敏反应的一类药物,它能阻断组胺的作用,从而减少或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缓解皮肤的瘙痒感。

常见的抗组胺剂有氯雷他定、酒石酸氯苯那敏等。

局麻药是用于局部麻醉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神经传导,减少瘙痒信号的传递。

常见的局麻药有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

皮肤保湿剂可以改善皮肤的屏障功能,增加水分含量,减少皮肤的干燥和瘙痒感。

常见的皮肤保湿剂有甘油、尿囊素、液体石蜡等。

使用止痒药膏时,需要将药膏适量涂抹在瘙痒部位,并轻轻按摩,以帮助药物渗透吸收。

同时,根据医生或药师的建议,遵循药膏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间,注意个人的药物过敏情况和不良反应,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如果瘙痒症状严重或持续不退,请及时就医。

针灸治疗皮肤瘙痒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皮肤瘙痒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皮肤瘙痒的研究进展王媛;徐斌【摘要】皮肤瘙瘁是许多皮肤疾病和系统性疾病的主要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针灸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报道日益增多,特别是对针灸止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认为针灸止痒疗效肯定,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刺、电针、温针灸、耳穴压籽、刺络拔罐、穴位注射、拔罐、艾灸、梅花针叩刺、刮痧等多种方法;体针取穴主要以血海、曲池、三阴交、合谷、足三里、风池、膈俞、肝俞、肺俞、大椎等穴位为主,且不同治疗方法的取穴侧重不同;针灸止痒的机理可能与抗组胺作用、减少瘙痒介质的产生、抑制局部肥大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激活k-阿片肽受体和C类纤维、调节参与瘙瘁中枢传递的大脑网络等有关.【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3【总页数】4页(P419-420,封3-封4)【关键词】针灸;瘙痒;机制;研究进展【作者】王媛;徐斌【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7瘙痒是一种引起机体产生抓挠欲望的不愉快感觉。

皮肤瘙痒是湿疹、荨麻疹、皮肤干燥症、接触性皮炎、浅部真菌感染、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等皮肤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糖尿病、胆汁瘀积症、慢性肾病、肿瘤和艾滋病(AIDS)等系统性疾病的重要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有关针灸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报道日益增多, 针灸止痒有良好疗效,方法多样,相对药物治疗更安全无毒副作用。

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皮肤瘙痒的相关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针灸治疗皮肤瘙痒中医对痒症早有记载,《灵枢·刺节真邪》说:“邪气之中人也……其入深,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里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

”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

”朱丹溪认为“诸痒为虚,血不荣肌肤, 所以痒也。

” 《诸病源候论中》认为:“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

瘙痒的名词解释

瘙痒的名词解释

瘙痒的名词解释瘙痒是一种令人非常不舒服的感觉,它是身体皮肤或黏膜受到刺激时产生的一种神经反应。

这种感觉通常伴随着强烈的冲动,引发人们不由自主地去抓挠受到瘙痒刺激的部位。

瘙痒的出现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适。

要理解瘙痒的本质,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人体的神经系统。

人体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则由神经纤维和末梢神经组成,它们负责将信息从身体各个部位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瘙痒感觉的发生和传导涉及多个神经途径和神经介质。

当受到刺激后,周围神经末梢中的一类特殊感觉神经元被激活,释放出一种名为组胺的神经介质。

组胺会与皮肤上的感受器结合,激活导致瘙痒感觉的相关神经回路。

此外,其他一些物质如肥大细胞介素、神经肽等也参与瘙痒感觉的调控。

除了神经系统的作用,瘙痒还受到多种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外界的刺激物质如昆虫咬伤、草莓植物的刺毛等可以直接激发瘙痒感觉。

某些皮肤病、药物副作用、过敏反应等也会导致瘙痒的发生。

此外,心理因素如焦虑、紧张等情绪状态也可能加重瘙痒症状。

虽然瘙痒是一种生理反应,但它通常还受到意识和行为的调节。

当我们感到瘙痒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去抓挠受到刺激的部位。

抓挠实际上是一种机械性刺激,可以暂时减轻瘙痒感。

然而,频繁的抓挠可能导致皮肤损伤,进而引发感染、创伤性皮肤疾病等。

由于瘙痒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人们对于瘙痒的研究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兴趣。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神经途径、神经介质、病理机制等方面,试图寻找治疗和缓解瘙痒的方法。

目前,药物疗法是最常见和有效的缓解瘙痒的方法之一,例如外用激素类药物、抗组胺药物等。

除了药物治疗,人们还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缓解瘙痒。

保持皮肤的湿润,避免刺激物质和过敏原,保持情绪稳定等都有助于减轻瘙痒症状。

此外,一些非药物疗法如皮肤冷却、按摩、心理疗法等也被用于瘙痒的治疗。

电子止痒的原理

电子止痒的原理

电子止痒的原理
电子止痒原理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神经传导阻断、神经调节和生物电平衡调整。

首先,电子止痒设备通过神经传导阻断来减轻痒感。

人体感觉痒感的主要原因是皮肤表面的传感器接受到刺激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大脑。

电子止痒设备中的电流可以通过直接刺激皮肤表面,干扰刺激信号的传导,从而阻断神经传导通路。

当电子止痒设备如按摩器按摩到发痒的部位时,电流通过皮肤表面刺激神经细胞,干扰传递到大脑的痒感信号。

这样可以阻断痒感信息的传导,减轻或消除痒感。

其次,电子止痒设备还通过神经调节来减轻痒感。

痒感不仅与皮肤的刺激有关,还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关。

人体内存在着控制痒感的神经通路,包括脊髓和大脑皮质。

当皮肤接受到刺激时,神经信号会传递到脊髓再到大脑皮质,从而引起痒感。

电子止痒设备通过刺激神经细胞,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影响神经通路的传导,从而减轻痒感。

最后,电子止痒设备还通过生物电平衡调整来减轻痒感。

人体内存在着复杂的生物电系统,包括正常的生物电流动和电势分布。

当身体内部的生物电系统出现不平衡时,容易引起痒感等不适症状。

电子止痒设备中的电流可以通过刺激皮肤,调整生物电的流动和电势分布,恢复生物电系统的平衡,减轻痒感。

总结起来,电子止痒设备的原理主要包括神经传导阻断、神经调节和生物电平衡
调整。

通过刺激神经细胞,干扰痒感信号的传导,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以及恢复生物电系统的平衡,电子止痒设备可以有效地减轻痒感。

这种技术对于患有各种皮肤病或瘙痒症的患者尤为重要,可以提供快速和可靠的缓解痒感的方法。

加巴喷丁治疗尿毒症相关性皮肤瘙痒血液透析患者对瘙痒症状与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

加巴喷丁治疗尿毒症相关性皮肤瘙痒血液透析患者对瘙痒症状与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

加巴喷丁治疗尿毒症相关性皮肤瘙痒血液透析患者对瘙痒症状与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加巴喷丁治疗尿毒症相关性皮肤瘙痒血液透析患者对瘙痒症状与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

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收住院尿毒症相关性皮肤瘙痒患者,均于2020年5月-2022年5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选取其中122例参与研究。

按用药方案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与治疗组各分入61例。

对照组口服纳曲酮,治疗组口服加巴喷丁,评估对比两组瘙痒症状与睡眠质量改善结果。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VAG、VAS分值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VAG与VAS分值均呈现下降趋势,而且治疗组两项分值均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治疗组PSQI分值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PSQI分值均呈现下降趋势,而且治疗组PSQI分值比对照组低,P<0.05。

结论:加巴喷丁治疗尿毒症相关性皮肤瘙痒血液透析患者对瘙痒症状具有明显缓解作用,对睡眠质量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关键词]加巴喷丁;尿毒症相关性皮肤瘙痒;血液透析;瘙痒症状;睡眠质量尿毒症患者在采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期间最常出现的并发症为皮肤瘙痒,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甚至增加患者病死率。

作为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加巴喷丁能对由毒素刺激造成的感觉通路传导起到抑制作用,从而对皮肤瘙痒症状产生缓解作用[1]。

本文选取我院收住院尿毒症相关性皮肤瘙痒患者122例,分入两组,给予不同用药方案,探讨分析加巴喷丁治疗尿毒症相关性皮肤瘙痒血液透析患者对瘙痒症状与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我院收住院尿毒症相关性皮肤瘙痒患者,均于2020年5月-2022年5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选取其中122例参与研究。

选取标准:临床表现与《肾脏病学》中“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2]描述相符;采取规律性血液透析,每周透析10 h以上,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血管通路稳定,血流速在每分钟200 ml以上;无原发性皮肤破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 ,但 具体 发生 机制 尚不 十分 清楚 。近年 来 随着研 究 的不断 深入 ,多 种物 质如组 胺 、乙酰 胆碱 、5 一羟 色胺 、蛋 白酶 和蛋 白酶相 关 受体 、细胞 因子 、阿片样 肽 等介 质在瘙 痒 产生 过程 中起 重要 作用 ,这 些介 质通 过刺 激 C类 神 经纤维 或直 接与 皮肤感 觉神 经纤 维受体 相 结合来 介 导瘙痒 。 本 文就将 皮肤 瘙 痒的神 经传 导及 传导介 质作 一综 述 。
p r o c e s s o f p r ur i t us ,t h e s e me d i a b y s t i mul a t i ng t y p e C n e r v e f i be r s o r n e ve r f i b e r s d i r e c t l y me d i a t e r e c e p t o r b i n d f e e l i t c h y . Ne r v e c o n d uc t i o n a n d c o n d u c t i o n a r t i c l e wi l l p r u r i t u s me d i um r e v i e we d .
【 Ke y w o r d s 】I t c h i n g ; N e ve r c o n d u c t i o n m e d i u m; P r o g r e s s
Fi r s t - aut ho r ’ S a ddr e s s:Th e Fi r s t Ho s p i t al o f Sha nx i Me di c a l Uni v e r s i t y, Ta i y ua n 0 3 0 00 1, Ch i na
【 关键词 】 瘙痒 ; 神经传导介质; 综述
P r o g r e s s o f Pr u r i t u s Ne r v e Co n d u c t i o n Me d i u m/ S ANG J i e - y u,ZHENG Ru i . / / Me d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o f
可 以泛发全 身 ,也可 以局 限于某 些部位 】 。瘙 痒 的发 1 . 2 外周机制分析
瘙 痒感 受器起源于真皮与 表皮 连
生受 到中枢和外 周机制 的双重 调控 ,研究 已证实瘙痒 接 的研 究 发现 ,传统 的瘙 痒介 质 ,如 组胺 、血清 素 、 介质 在瘙痒产生 过程 中起重要 的作用 ,这些 化学介质 乙酰胆碱等 ,通过刺激 c类神经纤维产生瘙痒 ;此外 ,

述 Z o n g s h u 《 中 国 医 学 创 新》 第1 2 卷第2 期( 总 第3 2 0  ̄ ] ) 2 0 1 5 年1 月
皮肤瘙痒神经传导介质 的研究 进展
桑洁玉① 郑瑞①
【 摘要 】 瘙痒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症状 ,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发生受到中枢和外周机制的双重调
f a c t o r s ,wh i c h by t he c e n t r a l a n d pe r i p he r a l me c ha ni s ms o f du a l c o n t r o l o c c u r ,bu t t h e e x a c t me c ha n i s m i s n o t c l e a r . Wi t h t he d e e p e n i n g o f r e s e a r c h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a v a r i e t y o f s u b s t a nc e s s u c h a s h i s t a mi n e,a c e t y l c h o l i ne,s e r o t o n i n,p r o t e a s e s
a n d pr 0 t e a s e — r e l a t e d r e c e p t o r s ,c y t o ki n e s,o pi o i d pe p t i d e s,a n d o t h e r me d i a p l a y a n i mp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 e g e n e r a t i o n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4 9 8 5 . 2 0 1 5 . 0 2 . 0 5 2
皮肤瘙 痒是在皮肤 黏膜上 引起 迫切搔抓欲 望 的不 对机械 和热刺激不 敏感 ,因此 向 中枢和外周 的传导速
愉快感 觉 ,是许 多系统性疾病 和皮肤疾病 的主要症状 , 度非常低 。
Ch i n a .2 0 1 5 .1 2( 0 2): 1 5 0 - 1 5 3
【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 I t c h i n g i s a c o m m o n s y m p t o m o f d e r m a t o l o g y , i s t h e r e s u l t o f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o f m u l t i p l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