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川方言中的儿化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四川方言中的儿化名词
作者:唐玫玫
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09期
【摘要】四川方言中的儿化名词非常丰富,儿化面积极广,其主要来自名词儿化和非名词的或名词性语素的儿化,其作用主要是表小称意义、变化词义、改变词性。
在对《四川方言词典》中收录的儿化词进行分析归类后,从名词的儿化、非名词的或名词性语素的儿化、儿化名词的作用三个方面对四川方言的儿化名词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四川方言;儿化名词;构成;作用
【中图分类号】 H17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003-02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所谓“四川方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四川方言是四川省境内所有汉语方言的统称,共有三大汉语方言:一是四川官话,即西南官话,一般称之为四川话,主要分布在成渝片区和灌赤片区,以成都话为典型代表;二是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三是属于湘方言的“永州话”。
狭义的四川方言只指四川官话。
本文所探讨的“四川方言”即是以成都话为代表的四川官话。
儿化是“儿”后缀在轻声化之后与前一音节合音的现象。
儿化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音现象。
在“儿童”、“女儿”等词中,“儿”是实词语素,在经历了由实词语素虚化为虚词语素的过程之后,在“棍儿”、“今儿”、“玩儿”等词中,“儿”已经没有实词义了,只是一个后缀,作为语法单位,具有构成新词和改变附加意义的作用。
四川方言中的儿化名词主要来自名词的儿化和非名词儿化成名词。
四川方言里的各类实词大都能儿化,名词的儿化在四川方言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四川方言里的儿化名词非常丰富, 儿化的面极广, 包括人体一些器官、家具、生活用具、衣物、蔬菜、水果、菜肴、糖果糕点、文具、儿童玩具、证件、人名、地名和店铺名等。
一些名词是通过儿化才成词的,即使不儿化也能成词的名词,很多也都可以儿化。
此外,人名、地名、称谓名等不少必须儿化。
儿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成词、表小称、变化词义等三个方面。
一、名词的儿化
(一)大量的名词不儿化也能成词,但其中很多都可以儿化
1.重叠式名词的儿化,例如:刷刷儿、豆豆儿、凳凳儿、摊摊儿(路边小摊)、卷卷儿、旗旗儿、绳绳儿、链链儿、担担儿;
2.表示人体部分的一些名词一定要儿化,例如:舌头儿、下巴尔、手板儿、髁膝头儿(膝盖)、喉管儿(喉咙);
3.表亲属的名词可以儿化,例如:①表示小辈的亲属名称可以儿化,如弟娃儿、四妹儿、幺女儿、灰灰儿(重孙)等;②表示长辈的亲属名称也可以儿化,如老汉儿(父亲)、舅母儿、大舅儿、三爸儿、哥佬倌儿(哥哥)等;
4.一些菜名、小动物名、地名常常儿化,例如:豌豆儿、胡豆儿、蒜苗儿、凉粉儿、慈姑儿(荸荠)、灰毛儿(豆腐或豆腐乳)、丁丁猫儿(蜻蜓)、苍蝇儿、蚂蚁儿、鬼登哥儿(猫头鹰)、梁家巷儿、人民公园儿、文具店儿、小吃店儿、饭馆儿、茶馆儿等;
5.一些人名可以儿化,如以“文”、“芬”、“明”、“英”等字结尾的人名常常儿化;带后缀“员”的称谓名也常常儿化,如服务员儿、管理员儿、邮递员儿、炊事员儿等。
这些名词在四川方言中是可以单说的,但是习惯上以儿化形式出现。
(二)一些名词是由不成词的语素或语素的组合通过儿化构成的
儿化在四川方言中是构成名词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
1.词根为单音节名词性语素的:哈儿(很短的时间)、耗儿(老鼠)、猫儿、雀儿(雀或泛指鸟)、芬儿(人名)、芋儿(芋头)
2.词根为双音节名词性语素的,重叠式:①栈栈儿(插在地上供藤蔓植物攀援用的竹竿、小棍、竹笆)、錾錾儿(凿子)、匣匣儿(小匣子)、哈哈儿(很短的时间)、牛牛儿(陀螺);②非重叠式:②风登儿(风筝)、毛根儿(发辫)、星宿儿(星星)、板眼儿(名堂)、抄手儿(馄饨)、闷兜儿(沉默寡言或傻乎乎的人)、
3.词根为多音节名词性语素的:巴壁虎儿(壁虎)、丁丁猫儿(蜻蜓)、尾脚巴儿(末尾)、屁股墩儿(臀部)、笼手猪儿(断奶不久的小猪)、髁膝头儿(膝盖)。
这些语素在四川方言中不能单说,必须通过儿化才能成词,这样的儿化名词在四川方言中为数不少。
上述列举的全都是末音节儿化的名词,四川方言中还有不少第二个音节儿化的名词,例如:坐墩儿肉(猪臀部的肉)、盖碗儿茶、临园儿口、平头儿百姓(没有职务的普通群众)、靸板儿鞋(拖鞋)、泡泡儿糖。
4.一些动宾结构中的名词宾语要儿化,例如:摇尾巴儿、短嫩颠儿(掐去植物的嫩尖儿)、翘杆儿(去世)、办灯儿(开玩笑)、钻磨眼儿(承担极为艰巨的任务)、逮猫儿、裹肚儿、抓子儿(一种游戏)
二、非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儿化成名词
(一)一些量词重叠后可以儿化成名词,意义也随之改变,例如:段——段段儿(事物的一部分)、分——分分儿(分币)、条——条条儿(小纸条、字条)、丝——丝丝儿(丝状物)、对——对对儿(成双的人或物)、架——架架儿(贴身穿的背心)、套——套套儿(套子)、个——个个儿(个子)
(二)有些动词重叠之后儿化成名词,例如:钻——钻钻儿(套头背心)、扫——扫扫儿(笤帚)、飞——飞飞儿(小纸条)、绷——绷绷儿(绣花时用的竹圈)、插——插插儿(旧式门闩、窗闩)、挑——挑挑儿(担子)、吹——吹吹儿(哨子)、撑——撑撑儿(支撑物体用的棍子)、搭——搭搭儿(辫子)、舀——舀舀儿(舀子)
1.有的动宾结构儿化后变名词,例如:耍玩意儿(玩具)、开山儿(斧头)、抓子儿(游戏名称)、撵猫儿(游戏名称)、瞟眼儿(斜眼的人)、颤花儿(爱出风头、好表现的人)、摸包儿(扒手);
2.有些副词重叠后儿化成名词,例如:溜(副词,很)——溜溜儿(窄而长的纸、布等)、偏(副词)——偏偏儿(名词,靠墙搭的小房)、
三、儿化名词的作用
(一)一部分儿化名词含有小称意义
1.指大变指小。
不儿化是指该类事物中大或者较大的事物,儿化后指同类中的细小的事物,儿化与否有对立,例如:刀(指大或者较大的刀)——刀儿(指小刀)、桌子(指大或者较大的桌子)——桌桌儿(指小桌子);锤锤(指大的锤子)——锤锤儿(指小锤子);
2.泛指变特指细小的事物。
不儿化是泛指整类事物不分大小,儿化后词义范围缩小,特指该类事物中细小的事物,例如:洞洞(泛指洞穴或窟窿)——洞洞儿(特指很小的洞穴或窟窿)、绳(泛指所有绳子)——绳绳儿(特指较细的身子)、车(泛指各种车)——车车儿(特指小车子)、包包(泛指各种包)——包包儿(特指衣裤上的口袋)、水(泛指液体)——水水儿(指少量的水)
3.有些名词儿化,可借以显示说话人的俏皮、诙谐、幽默和风趣等感情色彩。
这是小称的变体。
例如:打摸墩儿(化妆)、扑爬跟斗儿(栽跟头)、剃光蛋儿(剃光头)、敲沙罐儿(枪毙或挨斗争)等。
“摸墩儿”“跟斗儿”“光蛋儿”“沙罐儿”等儿化名词一般出现在调侃、戏谑对方的语境下,使语言生动活泼、诙谐风趣。
(二)变化词义以转指他物
一些儿化名词,不儿化时指某种事物,儿化后变为指另一种事物,有时略带小称意味。
例如:背心(背脊)——背心儿(不带袖子和领子的上衣)、道道(线条)——道道儿(道
士)、架架(用做支撑的东西)——架架儿(贴身穿的背心)、票(印的或写的凭据)——票儿(钞票)、风(自然现象)——风风儿(小道消息)
(三)改变词性
一些名词儿化以后词性发生变化,例如:点点(名词,指小滴液体或主意、道理、关键处)——点点儿(量词,数量少;副词,程度低);
总之,四川方言中也有这样一部分名词,儿化不儿化,词性、词义、感情色彩没有明显的差别,儿化也不具有成词的作用,例如:面面儿、边边儿、角角儿、丁点儿、钉钉儿、豆豆儿、葫芦儿等。
【参考文献】
[1]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四川方言词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崔荣昌,四川方言的形成[J].方言,1985。
[3]王亚男,浅谈汉语中的儿化现象[J].语言应用研究,2007。
[4]刘雪春,儿化的语言性质[J].语言文字应用,2003。
[5]胡光斌,遵义方言儿化的分布与作用[J].方言,2005。
[6]郑有仪,北京话和成都话、重庆话的儿化比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
【作者简介】唐玫玫(1986-),女,四川省三台县人,现就读于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汉语言文字专业,研究生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