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几种课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几种课型
作者:未知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曾一度令教师厌烦,学生头痛。

“上课讲课文,复习背课文,考试写课文。

考后忘课文。

”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窒息了语文课应有的生命力,面对这一现象,我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初步尝试了“阅读--讨论--解惑--探索”四课型教学方法。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以主人姿态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一、阅读课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

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第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

“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

这话很有哲理。

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

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

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联系实际提问题。

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那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过来想想提问题。

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出“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3)前后对照提问题。

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联系各科提问题。

如《气候的威力》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南极的冰川,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数学、理化提出问题。

当然,提问题的方法很多,这是普遍常用的四种方法而已。

二、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

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

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理解展开讨论。

(2)提出明确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对学生要求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

(3)指导讨论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

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

(4)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

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直接参讨论,但应做到“引而不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的作用。

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认识。

三、解惑课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

这时,学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

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易明,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第一、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上,所谓“三点”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

第三、教师的讲解要从形象入手,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

语文课上的内容和有关问题,都是属于理性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

教师应使学生以形象为入门的向导,步步深入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道理。

四、探索课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

为达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学生做完几道教师规定的练习题,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前进的能力。

于是我就在解惑课后设置了探索课。

做法如下:第一、专题探索。

每学习一课,都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第二、自拟复习题目。

引导学生自己拟定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和自测题目。

不搞束缚学生思想的所谓答案格式,而是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总结出分析各种问题的思路。

第三、单元小结及写小论文。

指导学生书面表达每单元的知识序列纵横结构,写出学习每一个单元的心得体会,或小论文,初步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思想问题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运用“四课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
生牢固掌握知识;并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觉悟;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