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成药的使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一)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谢海洲
谢海洲,1922年出生,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

任全国第一批和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共带徒4名。

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16名。

出版专著2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科普文章350篇。

近20年来,主要从事中医痹症、脑髓病、神志病、血液病的临床研究,以老年痴呆症为主攻方向。

先后到比利时、荷兰、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和日本讲学,并被邀至沙特、阿联酋为王室人员治病。

中成药是成以备用的意思,相当于西药成瓶的药,如深海鱼油、洋参维他。

前者为一味药,后者为多味药,中成药也是这样,少则一味,多则几十味,甚至近百味,都以制成品备选用。

中成药始于《肘后备急方》。

书中首次提出"成药剂",成批生产贮备,以方便临床急需。

由于中成药信誉好,可自选自购,故北京人称之为"问病吃药"。

所谓"问病吃药"就是老百姓有不适自己向药店老先生说明,老先生告诉你用什么药,如何用药,直到恢复。

1 中成药与汤药
汤者荡也,急病用之,取其速效。

国家曾颁布有十几种急救药,其中有针剂,同时也有部分丸散,用于抢救,可与西药救急药并用,或单独应用。

一般说来,在群众中,急性病服汤药,病愈恢复期服成药,或医生处方配制成药,以助恢复。

2 剂型改进与系列中成药
除传统剂型--丸散膏丹外,现在能见到的剂型有针剂、输液(如清开灵、醒脑静)膜剂、喷雾剂、坐剂、涂搽剂(爽身粉),即所谓的三小、三效(速、高、特效)、五方便(携带、服用、贮存、保管、运输)系列中成药。

在传统中成药有其雏形,没有其名称,如风热型感冒、风寒型感冒、暑湿型感冒等用不同的传统中成药。

剂型改革后这方面更明确了,如辽宁本溪三厂生产的胃肠系列冲剂、感冒系列冲剂、风湿病系列冲剂等,以后又改为颗粒剂。

剂型改革应进行三期临床、四期临床,才能赶上形势。

如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朱颜大夫将《医学心悟》方"止嗽散",改进剂型为"六四止咳片"(顾名思义是1964年新出现的新剂型古方成药),当时采用的剂改方法是很粗糙的。

如"煮提"(主要用水,间用酒、醋,偶用有机溶媒)浓缩制成流浸膏。

"提取"挥发油,"研粉末"(指贵重药如珍珠、犀角、羚羊、牛黄、血竭等)浓缩液,加入
提取液,兑入研细粉制成干浸膏--烘干(有细料不宜超过60℃)压片。

如此仅能
提取至1∶6(提取液∶原药材),若能达到1∶8乃至1∶10则效果更好。

目前,免煎新剂型还停留在试用阶段,而且药价贵1/3强,且有的冲服后不是茶,而是藕粉糊。

至于中成药改进剂型也只有几种能推广,如清宁丸改为新清宁片,每服6片,相当1丸。

冲剂要服1.5~2包有些辅助作用,有的病人还是以汤药为主,成药为辅。

凡用汤药一般为7、9、11、13味,个别人用至21味,一般不能再多了。

传统中成药24味是普通的中等量,个别的有多至99味者,这是因为中成药照顾面广,不能单打一,如羚羊清肺即24味,用于急性肺系感染。

3 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3.1 咳嗽
咳嗽在中医学既作为一个独立的证候,又系多种病证的一个症状。

可见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病。

3.1.1 风寒袭肺
(1)桂龙咳喘宁胶囊:桂枝、龙骨、半夏(法)、黄连。

功效为止咳化痰,降气平喘。

用于风寒或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气喘、痰涎壅盛等症,以及急、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中外感风热忌服;服药期间忌烟、酒、猪肉、生冷。

(2)蛇胆陈皮液:蛇胆、陈皮等。

功效为散风顺气,止咳化痰。

用于感冒、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喘、痰多等症。

临床中风热咳嗽、肝火犯肺、阴虚咳嗽患者不可滥用。

3.1.2 风热犯肺
(1)川贝枇杷糖浆:川贝母流浸膏、枇杷叶、桔梗、薄荷脑。

功效为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用于感冒咳嗽及支气管炎。

临床中外感风寒或阴虚久咳者忌服。

(2)急支糖浆: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

功效为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平喘。

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感冒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中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燥热之品。

3.1.3 风燥伤肺
(1)止咳橘红丸:化橘红、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紫苏子(炒)、苦杏仁(去皮炒)、紫菀、款冬花、麦冬、瓜蒌皮、知母、桔梗、地黄、石膏。

功效为清肺润燥,止嗽化痰。

用于肺热燥咳,痰多气促,口苦咽干。

临床中忌食辛辣油腻;阴虚久咳者忌服。

(2)贝母梨膏:川贝母、梨膏。

功效为润肺止咳化痰。

用于咯痰不爽,咽喉干痛。

3.1.4 痰热壅肺
(1)竹沥膏:竹沥油、饴糖。

功效为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用于咳嗽,咽痛,痰黄粘稠,口舌干燥,气促而喘、舌边尖红。

临床中外感风寒而咳者忌服。

(2)复方川贝止咳糖浆:川贝母、枇杷叶、桔梗、麻黄、百合、百部、陈皮、桑白
皮、化橘红、薄荷、五指毛桃、重楼、苦杏仁、麦冬、甘草、薄
荷脑、紫苏子、天花粉。

功效为镇咳祛痰,润肺定喘,
清泻肺热。

用于伤风咳嗽,痰多,气喘。

临床中阴虚久咳者忌服;高血压及心脏病患者慎服。

(3)清肺抑火丸:黄芩、知母、栀子、浙贝母、黄柏、苦参、桔梗、前胡、天花粉、大黄。

功效为清肺止咳,化痰通腑。

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稠粘,口干咽痛,大便干燥。

临床中孕妇慎用;风寒咳嗽、脾胃虚寒者忌服。

(4)橘红丸:化橘红、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紫苏子(炒)、紫菀、款冬花、瓜蒌皮、浙贝母、地黄、麦冬、石膏。

功效为清肺,化痰,止咳。

用于咳嗽痰多,痰不易出,胸闷口干。

临床中阴虚久咳者忌服。

3.1.5 肝火犯肺
黛蛤散:青黛、蛤壳。

功效为清肝利肺,降逆除烦,清热除痰。

用于肝肺实热,头晕耳鸣,咳嗽呕吐,肺痿肺痈,咽膈不利,口渴心烦。

临床中肝、肺无实热者忌服。

3.1.6 痰湿壅肺
二陈丸: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生姜。

功效为祛痰湿,理气滞,止咳嗽。

用于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3.1.7 肺阴亏虚
(1)二母宁嗽丸:知母、玄参、罂粟壳、麦冬、款冬花、紫菀、苦杏仁、百部、浙贝母。

功效为清肺润肺,化痰止嗽。

用于虚劳久嗽,春秋举发,咳嗽痰喘,骨蒸潮热,音哑声重,口燥舌干,痰涎壅盛。

临床中不可久服,孕妇忌用,寒证咳喘、肾不纳气喘证不宜使用,各种证型的咳嗽初发时不宜使用,对本品过敏者忌用。

(2)百合固金丸:百合、地黄、熟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当归、白芍、桔梗、甘草。

功效为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用于肺肾阴虚,燥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喉痛。

临床中脾虚便溏、饮食减少者慎用。

(3)秋梨润肺膏:秋梨、款冬花、百合、川贝母、麦门冬、冰糖、蜂蜜。

功效为润肺止咳,生津利咽。

用于阴虚肺热引起的咳嗽气短,痰少质粘,口燥咽干,喉痛声哑。

临床中湿盛痰多者不宜应用。

3.1.8 肺气亏虚
人参固本丸:人参、地黄、熟地黄、山茱萸(酒炙)、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麦冬、天冬。

功效为培补元气,滋阴填精,制相火,退虚热。

用于阴虚气弱,虚劳咳嗽,心悸气短,骨蒸潮热,腰酸耳鸣,遗精盗汗,大便干燥。

3.2 呕吐
指胃内容物逆涌而出的病证,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性胃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胰腺炎及颅脑疾病等。

3.2.1 脾胃虚寒
香砂胃苓丸:木香、砂仁、炒苍术、制厚朴、炒白术、陈
皮、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甘草。

功效为祛湿运脾,行气和胃。

用于水湿内停之呕吐,泄泻,浮肿,眩晕,小便不利等症状。

临床中孕妇慎用,阴虚内热以
及湿热互结者不宜使用。

3.2.2 邪气犯胃
小半夏合剂:姜半夏、生姜。

功效为止呕降逆,燥湿化痰。

用于水湿停聚,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痰涎,心下痞满,头晕,心悸等症状。

临床中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3.2.3 食滞胃肠
(1)开胸消食片:熟大黄、甘草、神曲、乌药、青皮、木香、麦芽、枳实、厚朴、山楂、槟榔、莱菔子。

功效为开胸顺气,健胃消食。

用于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呕吐恶心,停食蓄水,红白痢疾。

临床中孕妇禁用,体虚者慎用。

(2)胃苓丸:炒苍术、制厚朴、陈皮、炒白术、茯苓、泽泻、猪苓、甘草、肉桂。

功效为燥湿运脾,行气和中,利水消肿。

用于脾失健运,湿浊内停,升降失常之呕吐,泄泻,腹胀,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脉濡或沉缓。

临床中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3.2.4 痰饮停胃
顺气消食化痰丸:半夏、青皮(炒)、紫苏子、胆南星、陈皮
(制)、莱菔子(炒)、沉香、麦芽(炒)、漳州神曲(炒)、生姜、山楂(炒)、葛根、苦杏仁、香附(醋炒)。

功效为顺气散结,行气化痰。

用于积食不化,胸膈胀闷,气逆不顺,咳嗽痰多,酒食生痰。

临床中孕妇禁用,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3.3 泄泻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则泻出如水。

与西医学中的腹泻含义相同。

可见于急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

3.3.1 寒湿困脾
(1)不换金正气散:厚朴(姜制)、广藿香、半夏(制)、苍术(米泔水漂)、陈皮(制)、甘草(蜜炙)。

功效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用于脾胃不和,痰湿中阻,胸膈痞闷,寒热往来,霍乱吐泻,山岚瘴气。

临床中孕妇慎用。

(2)加味藿香正气丸:广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炒)、陈皮、半夏(制)、厚朴(姜制)、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

功效为解表和中,理气化浊。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3.3.2 肠道湿热
(1)芩连片:黄芩、连翘、黄连、黄柏、赤芍、甘草。

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于脏腑蕴热,头痛目赤,口鼻生疮,热痢腹痛,湿热带下,疮疖肿痛。

临床中体虚、孕妇慎用。

(2)葛根芩连片: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功效为解肌清热,止泻止痢。

用于泄泻痢疾,身热烦渴,下利臭秽。

临床中辨证属虚属寒者忌用。

3.3.3 食滞胃肠
胃肠安丸:
木香、沉香、枳壳、檀香、大黄、厚朴、朱砂、麝香、巴豆霜、大枣、川芎。

功效为芳香化浊,理气止痛,健脾导滞。

用于消化不良所引起的腹泻,肠炎,菌痢,脘腹胀满,腹痛,食积乳积。

3.3.4
脾气亏虚
(1)人参健脾丸:人参、白术(麸炒)、茯苓、山药、陈皮、木香、砂仁、黄芪(蜜炙)、当归、酸枣仁(炒)、远志(制)。

功效为健脾益气,和胃止泻。

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倒饱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等。

临床中孕妇禁用,忌生冷油腻。

(2)附子理中丸: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效为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临床中孕妇慎用,阴虚或热证患者忌用。

(3)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功效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临床中实证、热证以及阴虚证慎用。

(4)理中丸:党参、白术(土炒)、甘草(蜜炙)、炮姜。

功效为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

临床中孕妇慎用。

3.3.5 肾阳亏虚
(1)四神丸(片):肉豆蔻(煨)、补骨脂(盐炒)、五味子(醋制)、吴茱萸(制)、大枣(去核)、生姜(四神片为干姜)。

功效为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用于命门火衰,脾肾虚寒,五更泄泻或便溏腹痛,腰酸肢冷。

临床中实证、热证及阴虚证忌用。

(2)固本益肠片:黄芪、党参、山药、补骨脂、赤石脂、炮姜、当归、地榆等。

功效为健脾益气,涩肠止泻。

用于脾虚或脾肾阳虚致久泻久痢、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腹泻。

症见腹痛腹泻,大便清稀,粘液便或粘液血便,腰酸乏力,形寒肢冷,食少腹胀,舌淡脉虚。

临床中急性肠炎患者忌用,急性痢疾患者忌用,中医辨证属实证、热证以及阴虚证患者忌用。

3.4 便秘
大便秘结,系指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虽不延长而排便困难者。

西医学中习惯性便秘与本病相当。

3.4.1 肠道实热
(1)龙荟丸:龙胆、芦荟、当归、大黄、栀子、黄芩、青黛、木香。

功效为泻火通便。

用于肝胆火旺,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2)复方牛黄清胃丸:大黄、牵牛子、栀子、石膏、芒硝、黄芩、黄连、连翘、山楂、陈皮、厚朴、枳实、香附、猪芽皂、荆芥穗、薄荷、防风、菊花、白芷、桔梗、玄参、甘草、牛黄、冰片。

功效为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泻下通便。

用于胃肠实热引起的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膈不利,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临床中孕妇慎用,阴虚火旺者不宜。

(3)润肠丸(浓缩丸):桃仁、羌活、大黄、当归、火麻仁。

功效为润肠通便,养血祛风。

用于实热便秘。

临床中孕妇、体弱及虚寒性便秘者不宜服用。

(4)番泻叶冲剂:番泻叶。

功效为泻热行滞,通便。

用于便秘,也可用于肠道手术、内镜、B超、腹部X线平片检查前的肠道清洁准备。

(5)清宁丸:大黄、绿豆、车前草、白术、黑豆(炒)、半夏(制)、香附(醋制)、桑叶、桃枝、牛乳、厚朴(姜制)、麦芽、陈皮、侧柏叶。

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头晕耳鸣,目赤牙痛,腹中胀满,大便秘结。

3.4.2 肠道气滞
通便宁片:番泻叶干膏粉、牵牛子、砂仁、白豆蔻。

功效为宽中理气,泻下通便。

用于实热便秘,腹痛拒按,腹胀纳呆,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临床中孕妇慎用,体虚者忌久服。

部分患者服药后排便前有腹痛感。

3.4.3 脾虚气弱
便秘通:白术、肉苁蓉(淡)、枳壳。

功效为健脾益气,润肠通便。

用于虚性便秘,尤其是脾虚及脾肾两虚型便秘患者,表现为大便秘结,面色无华,腹胀,神疲气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

3.4.4 脾肾阳虚
半硫丸:半夏(姜制)、硫黄(制)、生姜(取汁)。

功效为温肾通便。

用于老年阳虚便秘。

临床中不宜久服。

3.4.5 阴虚肠燥
(1)麻仁丸: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枳实(炒)、厚朴(姜制)、白芍(炒)、蜂蜜。

功效为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用于肠燥便秘。

临床中纯由血少津亏引起的便秘不宜使用。

(2)麻仁润肠丸:火麻仁、苦杏仁(去皮炒)、大黄、木香、陈皮、白芍、蜂蜜。

功效为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

临床中孕妇忌用,纯属血少津亏引起的便秘不宜使用。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二)
3.5 腹痛
腹痛指胃脘以下、耻骨以上的部位疼痛。

3.5.1 寒邪内阻
(1)厚朴温中丸:厚朴(制)、化橘红、干姜、草豆蔻、茯苓、甘草、木香。

功效为温中行气,燥湿除满。

用于脾胃寒湿,脘腹胀满,时作疼痛,泛吐清水,食少便溏。

临床中热证慎用。

(2)暖脐膏:当归、白芷、乌药、小茴香、八角茴香、木香、香附、乳香、母丁香、没药、肉桂、沉香、麝香。

功效为温里散寒,行气止痛。

用于寒凝气滞,少腹冷痛,脘腹痞满,大便溏泻。

临床中孕妇禁用,火热证禁用。

3.5.2 湿热壅滞
(1)大温中丸:厚朴(制)、苦参、陈皮、山楂(炒)、茯苓、白术(炒)、香附(制)、甘草、六神曲(炒)、青皮(炒)、苍术(炒)、针砂、白芍(炒)。

功效为健脾祛湿,理气消胀。

用于脾虚湿阻,气滞腹胀。

临床中孕妇慎服。

(2)保济丸:钩藤、菊花、蒺藜、厚朴
、木香、苍术、天花粉、广藿香、葛根、茯苓、薄荷、化橘红、白芷、薏苡仁、神曲茶、稻芽。

功效为解表祛痰,消化止呕。

用于腹痛腹泻,噎食嗳酸,恶心呕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舟车晕浪,四时感冒,发热头痛。

临床中外感燥热者不宜服用。

3.5.3 中脏虚寒
(1)代温灸膏:肉桂、辣椒等。

功效为温中助阳,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用于脘腹冷痛,虚寒泄泻,腰背、四肢关节冷痛,慢性虚寒型腹痛。

(2)香砂理中丸:党参、干姜(炮)、木香、白术(土炒)、砂仁、甘草(蜜炙)。

功效为健脾和胃,温中行气。

用于脾胃虚寒,气滞腹痛,反胃泄泻。

3.5.4 饮食积滞
(1)枳实导滞丸:枳实(炒)、大黄、黄连(姜汁炒)、黄芩、六神曲(炒)、白术(炒)、茯苓、泽泻。

功效为消积导滞,清利湿热。

用于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痢疾里急后重。

临床中凡久痛正虚,年老体弱以及妇女胎前后均应慎用。

(2)消食顺气片:蜘蛛香、草果(去壳)、鸡内金、糯米。

功效为消食健胃。

用于消化不良,气胀饱闷,食积引起的脘腹胀痛。

临床中孕妇忌服。

3.5.5 气滞血瘀
(1)苏南山肚痛丸:白芍、川楝子、陈皮、木香、香附(制)、血竭、甘草、丹参、郁金、乳香(炒)、没药(炒)。

功效为行气止痛。

用于肚腹疼痛,食滞腹痛,胃气痛,月经痛,小肠疝气痛,胁痛。

临床中孕妇禁用。

(2)舒气丸:大黄、青皮(醋炒)、槟榔、苍术(米泔水炒)、陈皮、香附(醋炒)、川芎、厚朴(姜制)、麦芽(炒)、莱菔子(炒)、山楂(炒)、枳实(麸炒)、三棱(醋炒)、六神曲(麸炒)、莪术(醋煮)、牵牛子(炒)、木香、枳壳(麸炒)、五灵脂(醋炒)。

功效为消气破滞,理气止痛。

用于胃肠积滞,胸闷脘痛,脘腹胀痛,呕恶便秘等症。

临床中孕妇忌服,脾胃虚弱、大便溏薄者忌服。

忌食生冷过硬之物。

3.6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

西医中的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
胃下垂等病症引起的急性胃脘部疼痛等均属此范畴。

3.6.1 寒邪犯胃
(1)良附片:高良姜
、香附(醋制)。

功效为温胃理气。

用于寒凝气滞,脘痛吐酸,胸腹胀满。

临床中孕妇禁用,阴虚火旺者禁用。

(2)胃得安片:白术、苍术、神曲、泽泻、川芎、海螵蛸、草豆蔻、莱菔子、陈皮(制)穴制?雪、瓜蒌、槟榔、甘草、马兰草、绿衣、枳实、麦芽、姜半夏、茯苓、黄柏、山姜子(制)、黄芩、干姜、香附
、厚朴、木香、紫河车。

功效为和胃止痛,健胃消食。

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临床中阴虚火旺者禁用。

3.6.2 肝胃气滞
(1)气滞胃痛冲剂:柴胡、枳壳、白芍、甘草、香附、延胡索。

功效为疏肝理气,消胀止痛。

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等。

临床中孕妇慎服。

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气郁化火者不宜服用。

(2)胃苏冲剂:紫苏梗、香附、陈皮、香橼、枳壳等。

功效为理气消胀,和胃止痛。

用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见胃脘痛窜及两胁,得口爱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发作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等。

临床中阴虚内热、气郁化火及其他热证均不宜使用。

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肥甘之品。

3.6.3 胃热炽盛
(1)左金丸:黄连、吴茱萸。

功效为清肝泻火,降逆止呕,和胃止痛。

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

临床中孕妇忌服。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饮食。

(2)溃疡胶囊:瓦楞子、鸡蛋壳、陈皮、枯矾、水红花子、珍珠粉、仙鹤草。

功效为敛疮生肌,制酸止痛。

用于胃脘疼痛,呕恶反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3.6.4 食滞胃肠
(1)开胸顺气丸:槟榔、牵牛子(炒)、陈皮、厚朴(姜制)、三棱(醋制)、莪术(醋制)、木香、猪牙皂。

功效为顺气宽胸,理
气和胃,消积化滞,活血止痛。

用于停食停水,气郁不舒,胸胁胀满,胃脘疼痛。

临床中老年体弱者慎用,孕妇禁用。

(2)保和丸:山楂(焦)、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炒)、麦芽(炒)。

功效为消食导滞,化积和胃。

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口爱腐吞酸,不欲饮食。

临床中脾胃虚弱者、内无积滞者慎用。

(3)越鞠保和丸:栀子(姜制)、六神曲(麸炒)、香附(醋制)、川芎、苍术、木香、槟榔。

功效为疏肝解郁,开胃消食。

用于气郁停滞,倒饱嘈杂,胸腹胀痛,消化不足。

临床中气郁而夹痰食者、久病及血虚者禁服。

3.6.5 瘀阻胃络
(1)胃疡安片:白芨、黄连、浙贝母、沉香、三七。

功效为活血行气,收敛止血。

用于胃脘胀痛,胃溃疡
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

临床中虚寒性胃脘疼痛者慎用。

(2)开郁老蔻丸:豆蔻、肉桂、丁香、山楂、当归、白术(麸炒)、大黄(酒制)、乌药、甘草、青皮、陈皮、莱菔子(炒)、砂仁、莪术(醋制)、枳壳(麸炒)、槟榔、草果(炒)、川芎、六神曲(麸炒)。

功效为祛寒顺气,消食化积。

用于寒湿积滞所致脘闷、胃痛、呕吐、便溏或大便秘
结。

临床中孕妇忌服。

忌生冷腥辣食物。

3.6.6 胃阴亏虚
(1)参梅养胃冲剂:北沙参、山楂、乌梅、红花、莪术、青木香、蒲公英、丹参、甘草、白芍、当归。

功效为养阴和胃,化瘀止痛,清热消炎。

用于胃痛灼热,嘈杂似饥,口咽干燥,大便秘结,浅表性胃炎,胃阴不足型慢性胃炎及各种胃部不适症。

临床中慢性胃炎、有湿热阻滞正虚邪盛者忌服。

(2)胃安胶囊:石斛、黄柏、南沙参、山楂、枳壳、黄精、甘草、白芍。

功效为养阴益胃,行气止痛。

用于萎缩性胃炎,胃中嘈杂,上腹隐痛,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胃阴虚症状者。

临床中孕妇慎用,有胃肠实热积滞者禁用。

3.6.7 脾胃虚寒
香砂和胃丸:木香、砂仁、陈皮、厚朴(姜炙)、香附(醋炙)、枳壳(麸炒)、广藿香、山楂、六神曲(麸炒)、麦芽(炒)、莱菔子(炒)、苍术、白术(麸炒)、茯苓、半夏曲(麸炒)、甘草、党参。

功效为健脾开胃,行气化滞。

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脘腹胀痛,吞酸嘈杂,大便不调等症。

临床中阴虚和化热者禁用。

3.7 头痛
头痛既可作为一个症状单独出现,也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西医学中的感染性发热、高血压、颅内疾患、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偏头痛等疾病均可出现头痛。

3.7.1 风寒证
(1)川芎茶调散:川芎、白芷、薄荷、荆芥、羌活、细辛、防风、甘草。

功效为疏风止痛。

用于风邪之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等伴随症状。

临床中孕妇慎服,糖尿病患者慎服。

(2)正天丸:钩藤、白芍、川芎、当归、地黄、白芷、防风、羌活、桃仁、红花、细辛、独活、麻黄、附片、鸡血藤。

功效为疏风活血,养血平肝,通络止痛。

用于外感风邪,瘀血阻络,血虚失养,肝阳上亢引起的多种头痛。

临床中孕妇忌用,实热头痛者忌用,对本品过敏者忌用。

3.7.2 风热证
(1)清眩丸:川芎、白芷、薄荷、荆芥穗、石膏。

功效为散风清热止痛。

用于风热头晕目眩,偏头痛,鼻塞牙痛。

临床中阴虚阳亢的头痛禁用。

(2)牛黄上清丸:牛
黄、川芎、菊花、黄芩、栀子、黄连、薄荷、连翘、白芷、荆芥穗、甘草、桔梗、黄柏、大黄、赤芍、当归、地黄、石膏、冰片。

功效为清热泻火,散风止痛。

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临床中体弱便溏者忌用。

3.7.3 肝阳证
(1)镇脑宁胶囊:川芎、白芷、藁木、细辛、水牛角浓缩粉、丹参、猪脑粉。

功效为熄风通络止痛。

用于内伤头痛,伴有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肢体麻木,头昏耳鸣等。

(2)天麻头风灵胶囊:天麻、牛膝、玄参、地黄、当归、杜仲、川芎、槲寄生、野菊花、钩藤。

功效为滋阴潜阳,补肝肾,强筋骨。

用于顽固性头痛,长期手足麻木,腰腿酸痛等。

临床中外感头痛者忌用。

3.7.4 瘀血证
(1)大川芎口服液:川芎、天麻。

功效为活血化瘀,平肝熄风。

用于头风及瘀血型头痛。

症见头晕脑胀,颈项不舒,肢体麻木,舌黯瘀斑等。

临床中孕妇、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忌用。

外感头痛不宜服用。

(2)脑震宁颗粒:当归、地黄、牡丹皮、川芎、地龙、丹参、茯苓、陈皮、竹茹、酸枣仁(炒)、柏子仁。

功效为凉血活血,化瘀通络,安神定志,除烦止呕。

用于脑外伤引起的眩晕头痛,烦躁失眠,健忘惊悸,恶心呕吐。

临床中外感及虚证头痛者禁服,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食物。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三)
3.8 眩晕
眩晕即眼花头眩。

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可伴有呕吐、汗出、昏倒。

西医学的美尼尔综合征、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晕动病、高血压、低血压、部分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均属此范畴。

3.8.1 风阳上扰
(1)脑立清丸:磁石、代赭石、珍珠母、清半夏、酒曲(炒)、牛膝、薄荷脑、冰片、猪胆汁(或猪胆膏、猪胆粉)。

功效为平肝潜阳,醒脑安神。

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夜寐欠安等。

临床中孕妇及体弱虚寒者忌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