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陈钊经济学研究方法漫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珞珈青年学者经济与管理论坛
Luojia Young Scholars Seminar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经济学研究方法漫谈1
时间:2006年4月23日晚7:00-9:00
地点:武汉大学经管院B129
出席座谈会的嘉宾:陆铭(以下简称陆)、陈钊(以下简称陈)
主持人:代谦(以下简称代)
代谦:非常感谢陆老师和陈老师不辞辛苦,和大家交流,今天具体的谈经济学研究方法,在讲的过程中,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直接问。
陆铭:去年下半年开始,学生搞活动,给学生讲,后来将给学生讲的内容整理成三篇文章:
1、从建设到理论再到智力
2、怎么做研究、怎么写论文
3、结合中国是否会寻找增长点来谈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
还有是计量经济学的第一节的整理成的文章,在我自己的网页上都有,有机会大家可以看一下。
代:陆老师的这几篇文章都很好,我学习了之后很受启发,而且我已经把把挂在论坛的网页上。
强烈建议大家下载看看。
陆:不觉得自己的研究做得很好,即使今天晚上的讲座对大家有帮助也不会觉得有多高兴,但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
1录音稿,未经陆铭、陈钊本人认可。
整理人:秦永。
陆:如果对我的一系列的研究作一个总结的话,可以从一下几个点来谈。
1、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中国问题的重要性在于:首先我们是中国人,经济学是服务于社会的一门学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研究应该跟这个时代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我们的目标是经济学家,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成为研究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但实际上在国外,所谓经济学家的范围是很广的,在公司、研究机构等都属于经济学家,但在可能只有是教授才叫经济学家,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在座的各位已经都是经济学家了,作为经济学家,还是想要在学术上有所发展。
我想中国问题的重要性在于中国的很多问题实际上是可以提出很多在既有经济学领域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的话,既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好处,也对经济学的研究和经济学理论发展有推动。
如:社会保障,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在农民进城的时候,是在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进行的,就是通过政治高压,剥夺农民的土地,然后农民就进城了,然后再进行人权保障建设。
而中国的农民进城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非常尊重人权的时候,在中国已经有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进城的,他们失去土地,来到城市,将其转化为城市人进行社会保障,这里就存在着如何接替土地权的问题,而将一个权利转化为另一种权利如何作价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清楚,至少到目前为止是的。
另外一个例子是中国的城市化包括我跟陈老师在做的城乡融合问题,现在用传统的刘易斯二维分析的眼光来看,把经济简单划分为农村、城市、农业、工业,用所谓城市化和工业化这样的概念来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你会发现在中国如果你要把农民
工从空间意义上放到城市来,这很容易,但接下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大量农民工进城以后,他仍然是农民工,仍然是外来人口,问题就是这部分人口怎么跟原来的城市居民的融合。
在我们看来,在中国引入社会和政治结构去看这个社会,把它理解为一个二元社会,要比传统的经济学及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要远远来的重要,这种问题除了是中国实践意义的一个大问题外,它实际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学发展理论,就是怎么使这个二元社会逐步的走向融合的这个过程。
从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日本学者就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我们的发展经济学理念是不一样的,中国城乡差距所导致的社会冲突,以及这个冲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所以说我们研究的中国问题不光是一个中国问题,而是有世界意义的,之所以要放眼世界,就是中国的很多学者,并不是说已经做得很好了,但的确中国很多学者是就中国而谈中国,往往就是说这是中国的事情,我把他做好了就可以了,但没有想到我们作为一个经济学家,还需要去考虑这个中国问题进入怎么样的世界影响,只有当你把这些中国的问题放到全世界的经济学文献中的时候,你才知道你所研究的这个问题在学科上、在学术团体上,它的根源是什么,它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贡献(在今天下午的报告里已经讲过了)。
你谈中国问题时,你要看到中国问题具有的世界意义,例如我们的社会资本的文章,当你查看文献时你会发现,既有文献没有讨论过社会资本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变化,所以它对经济学文献的发展也是有推动作用的。
我们在讨论中国的收入差距怎么影响经济增长,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这个问题在国际上也是非常热的,当那你的文章去跟既有文献作比较时就会发现是可以有所发展的。
至于怎么写introduction的问题,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实际上文章模型做完了,只是完成了文章的50%,很多工夫就
是要花在写引言上的,写引言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讲清楚你的文章有那些共性,哪些是你自己的,就是你要把你的新发现讲出来,这就要求你必须知道国际上的前沿在什么位置,大家在这个研究上研究到了什么地步,然后你在它前面又走了一步是什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代:做文章的时候是不是说先看一些文献,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阅历等来形成自己的想法,来做模型,作好之后再收集文献,再具体讲的自己的想法和模型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再挖掘新的发现。
陆:肯定有些人这么做,但我们总的来讲不这么做。
代::不这么做,怎么做呢?
陆:我觉得这跟每个人所处的阶段是有关系的,我觉得我们早的时候,可能更多从文献着手,现在越来越多的是从现实出发。
其实每个人随着你读的东西越来越多,随着你研究的经历的丰富,你就会有了所谓的第六感,所以你在想一个现实问题的时候,你已经八九不离十的知道它的文献可能研究到什么地方,你也八九不离十的知道自己的发现你的贡献可能在什么地方。
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就是说,先把自己关心的东西讲清楚,你有可能作出什么结果来,或者你想说明一个什么故事。
比如今天陈报告的文章。
我们最开始没有把它和inequality和growth 联系起来。
有的经济学同仁建议强调分工理论,但我们认为增长和不平等在国际上更受关注。
所以我们强调平等和增长的关系,这就是我要讲的你研究一个问题要有国际视野。
你首先要知道别人所关心的,同样一篇文章你可以说好几件事情,把那件事情放到前面说,那件事情放到后面说,这就决定的你这篇文章在多大程度上是具有interesting的文章,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要讲的怎么既立足
于中国又放眼世界。
2、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所谓“大处着眼”就是你去做一个文章,你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宽广的视野。
近几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一直在谈的中国往何处去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往何处去,就是要走市场化,但是我们的市场化是否要走向英美式的市场化呢,还是所谓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呢,如果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我们都必须讲清楚,比如我今天做的报告你就可以放到一个很大的视野中考虑,我讲的我们市场化以后中国各个方面的变化,如市场化后党员的重要性是否会下降。
这些都是一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未来的一些大的着眼点,但具体做研究时,你不能说我就是研究中国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如论分权体制改革),这种大的研究是要在有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后才能做的,一开始就做这种研究你肯定做不好,我们开始要做的就是像今天这样的一篇一篇的小文章。
所以说要大处着眼和小处着手相结合,因为没有大处着眼的话,你的文章就不会有立足点、不会重要;没有小处着手的话,你的文章就不会具有操作性。
代:(1)很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
(2)选择一个着眼点进行研究
陆:今天下午所作报告的文章,文章是从何处来的呢?实际上是我们做过关于女性劳动工的研究,女性劳动人数下降的很快,但我们从文献中作比较就会发现中国和国外有很多差别,因为西方劳动力中女性劳动力在增长,这是因为离婚率的
增长造成的,导致家庭关系的变化,从而导致分工的变化。
04年在北大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文章讨论分工需要和地区间分工需要的原理,发现这种分工需要原理跟国际上的贸易保护和贸易战是没有区别的。
后来我们做了两三篇文章来讨论地区间的分割问题,再就有了这篇文章,也就是做一篇、两篇···文章时你都需要把你的文章放到一个文献团体中去,你才能发现你的文章的重要性。
我们是先看文献再想问题,后来你会越来越发现你是要先想问题再看文献,你会发现基本上别人不可能跟你完全一样,你总是有贡献,这个贡献你怎么说的问题你要说清楚。
所以说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两者相互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3、合作理念
复旦有一个团队,而我跟陈老师就是很好的partner,,我们以前是上下铺,关系很好,交流很多,这种融洽的关系很好,现在的合作也很多,不在乎谁的名字放前面,在乎先把东西做出来,你把做学问的过程跟同学的关系很好的融合、达到和谐,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可以互相交流和谈论,你可以说它是一种工作,但它是在一种休闲、轻松的环境下进行的。
所以我们现在的这种状态我是很喜欢的,做学问最后就是为了达到一种简单而快乐的生活状态,我们现在就是很简单、很快乐的。
陈:你在中国应当从小的方面入手,我们首先要关注现实。
陆:我打断一下,做研究和做学问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你做研究就是为了发表文章的话,你就会是从文献到文献,而实际上我们做学文是为了对社会有贡献,要对社会有贡献,你必须关注现实。
当然不是说会抛开文献,相反你在关注了现实
后写文章你又会回到文献上,所以要看文献。
代:我们现在写文章就是从文献到文献,把国外的文章的参数改一下,就成了一篇文章。
陈:大师级人物他们在顶级文献上发表文章,写出让人敬佩的文章往往不会是从文献到文献的,因为从文献到文献只能看到那些技术上的复杂,而真正大好杂志上的文章经常是让人看了很兴奋、很愉快,又容易阅读,事实上抽象比复杂要高明,而不是相反。
其实写文章还是要从现实出发的。
我记得范里安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谈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写经济学的论文。
你应当先去观察现实,然后对现实有一个自己的一个答案,也可能这个答案很简单,但是也可能这个回答很困难、很有意思,需要做一个模型来解释这个问题,这就是一个好的题目,然后你在回过头来看文献,说有没有文献解释过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这就是一篇好的文章。
陆:我打断一下,对一个有经验的和好的经济学家来讲,当他去想出一个模型并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八九成没有人做过这个问题。
人会形成一个经验,因为你一直在读文献,特别是你经常参加学术会议,知道别人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的看法,如果别人的看法无法解释这个现实的问题,那么八九不离十你就找到了一个好的研究话题。
然后在反过来看文献时,也基本上没有人做过。
陈:为什么你不要先去看文献,有时候你看到一个现象不能理解的时候,你会去想为什么?如果你先去看文献,你会看大五花八门很多解释,你就很容易进入到别人的思维里去出不来的。
所以说一定是先自己想,然后看文献,当然如果很不
幸,别人已经发表了一个东西,而且这个解释和你的是一样的,这个也不要紧,起码可以培养你的自信心。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样去发现问题,为什么有些问题他看到了,你没有看到。
或者有些问题你们都看到了,你熟视无睹,他想到了这个东西值得作,这个东西就是经济学的直觉问题、素养问题。
比如说范里安,他说他去看买电视,他就会看到有些人是看到了商场的促销广告,然后去买促销的产品,有些人是直接到商场里去买。
然后他就去想这是为什么?然后他把消费者分成两种,一种是informed一种是uninformed,然后就有了一篇文章。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就看到了为什么他想得到,你想不到。
这个就看你经济学的直觉、经济学的素养。
这个直觉和素养如何培养呢?这个就要求我们练好基本功,比如说你要知道关于市场的一些新古典的基本假设,比如说完善的市场是有效率的,比如说金融里边的M-M定理。
有了这些训练以后你就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你用你学过的这些知识和你看到的现实结合一下,你就会有一些想法。
比如说,我们写过的一篇城乡融合的文章,为什么会想到写这个东西呢?因为我们看到中国的现实和别的国家的情况不一样。
为什么这个东西值得做呢?我们就发现说,在国外的一些理论中,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供,城乡收入的差距会不断的缩小,这个时候农村的相对收入会提高的越快。
但是中国不是这样的,你可以看到,农民工的工资没怎么长,但是城市的工资长得很多的,所以城乡的收入差距在扩大,你就会问这是为什么?你就会把你先前学过的理论这个现实去对照,然后你就会发现很多的不一样,然后你就会找为什么?然后你就会用数学的思路来构造模型来解释这个现实,一定是以前的标准化的模型跟中国的不一样,然后你就去想是什么不一样。
也许不一样的东西很多,这时你就要根据你的经济学的直觉判断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这个东西不是数学能帮你的,这个就要靠你经济学的直
觉和你对现实的认识,你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理解。
所以我们有时候说,我们一直在中国,我们了解这个国家发生的变化,我们的经济学的直觉会要好一些,如果你真的出国一段时间,也许你的技术进步很多,但是你对于中国问题的经济学的直觉就会迟钝一些。
我们刚才说的这个问题什么东西重要呢?事实上,中国的农民移民到城市中来是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的,甚至刚开始时是不允许的,即使后来也是受到很多的限制,比如暂住证。
虽然现在这些东西都没有了,但是像上海市政府规定一个工作如果本地人和外地人都可以作,如果企业雇佣外地人,政府要收管理费。
这些都和外国的模型不一样,然后我们就会问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政府的一些政策都是城市倾向的政策,为什么会这些政策会偏好城市人口呢?因为政府政策出台的过程中农民的影响力比城市人口的影响力小,比如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农民代表的数量和他代表的总人口数不协调等等,所以说中国和外国的政治背景不同,所以说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标准的模型改成城市人口占优的模型。
总之,你要把数学的模型和经济学的含义结合起来,才会有一个好的文章。
代:我们现在学高级微观、高级宏观、高级计量对于做研究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或者说怎么能不走歪路?
陈:我觉得有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你比如说高级微观的一般均衡理论。
他告诉我们市场是出清的、是非常完美的,但是1960年代,我们发现市场不是出清的,例如阿克洛夫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又例如经典理论告诉我们劳动力市场是出清的,但是我们发现市场的工资经常高于出清的工资,有经济学家就用效率工资模型来解释这个问题。
又比如说MM定理的企业的价值和企业的融资结构无关的命题,后来经济学们发现与企业的股票价格与企业的融资结构是有关的,所以说
这些高级的课程可以给我们一把尺子来衡量现实世界来敏锐的发现问题。
陆:我不补充一点,我们回顾经济学的发展史就会发现,比如阿克洛夫、科斯。
所有这些大师级的人和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反叛。
这就有一个问题经济学家怎么反叛。
我们发现他们都是用现实来反叛理论,都是用新的理论来解释现有的理论不能解释的部分。
我们知道既有的理论都是考虑了一些经济学家们认为重要的变量、参数和制度等等。
但是各个国家的情况是不同的,有些在美国很重要的变量,可能在中国很重要,对这个问题林毅夫曾经讲过。
同时林毅夫还谈到了经济学和数学的关系,对于参数的取舍和在模型中的设计就需要你对经济学的理解。
我也谈谈自己对数学和经济学的关系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数学只是一种工具,只是一种算法,我们不要迷信数学。
对于经济学来讲至少有三个问题数学无法解决。
第一个:选题,选个好题是做研究成功的一半,但是数学没办法帮助我们选题。
第二数学无法帮助你做一个模型的假设,而假设取决于你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比如说阿克洛夫的信息不对称模型中,他认为信息是重要的,而如果你认为信息不重要,你可以不这么假设,而这正式成功的关键。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一个模型中放什么参数,这个参数重要不重要,这个数学也没办法告诉你,这个问题取决于你对现实的理解。
当这些完成之后,数学给你的帮助就是过程。
代:就像刚才陈老师讲的,最开始你有了一个idea,然后有根据自己的idea有了一个框架,之后数学是算。
陆:所以数学只是一个工具,如果你前边的想法和框架是错误的,数学无法帮助你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
作为审稿人我们经常发现有些人很喜欢在论文中用很复
杂的数学,但是他讲的很多的问题都不对,我们就回头看他的假设是不是正确。
代:比如我们现在写文章,经常就是看文献然后就改参数,如果能得到有意义的结果,一篇论文就完成了。
陈:我觉得这是可以的,因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情况是不同的,一些参数可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他更符合中国的现实,这是可以的。
代:现在有些计量的文章就是把原来美国的数据用中国的数据重新做一下,不知道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做法,这起码可以用中国的数据再证明一下这个结论。
但是要注意一个问题,美国在长期中制度是稳定的,但是中国的制度安排在这么多年中变化很大,所以一定要考虑在中国能不能这样做。
陆:我觉得实证研究的质量的好坏是分层次的。
最好的文章就是思想的创新,你想我们今天讲的文章,最早的两篇文章就是OLS回归,但是思想上是开创性的,所以发布的都是AER、QJE。
但是后边的文章计量做得越来越好,但是不能发表在这些顶级的杂志上了,也就是经济学界提倡思想上的创新。
第二个就是用一些新的计量的方法。
例如用Panel data啊!第三个差一些的就是数据的创新。
就是把美国的数据改成中国的数据,但是贡献要小一些。
首先我们考虑弄不弄把模型改进一下使他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比如我们今天讲的文章就是有些新的参数需要考虑,但是经典的文献都是考虑的贫困问题,并没有考虑社会资本对贫困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思想的创新。
对于修改参数的做法,国际上有些人是这样做得。
如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他们的技术很高。
代:一个领域有开创性的文章都是在AER等杂志上发表,但是后来的文章发的档次越来越低。
陆:这个基本是就是一个规律,这个问题就是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学家的问题,还有就是你研究可以做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
所以关注现实很重要,因为关注现实你才可以作那些开创性的工作。
你甚至可以不在意你的文章发表在什么杂志上,之后你在回头看文献,看到底有没有人讲过,如果没有人讲过,很有可能就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的机会。
当然还有一些局限,你的英文不可能和美国人一样好,而且你还没有人脉,因为你毕竟不是天天在美国上空飞来飞去的,所以你想把文章发到国外去还不是那么容易。
代:所以特别佩服你们在JCE上发的文章。
陆:既然发文章很难,所以你就要enjoy这个过程。
像我们今天报告的这个文章,因为数据的原因,想发在国际上的杂志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是我接触的圈子的人对我们这个想法是非常赞赏的,上次国际会议上John nat教授就问我的学生张爽你们的想法是怎么来的,所以经济学家们还是很看重思想的创新的。
有些人做研究有些崇洋媚外的心理,就是喜欢把文章写出来给美国人看。
代:现在不都讲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嘛!
陆:追踪国际前沿要讲究怎么个追踪法,我刚才讲的立足中国本土、放眼世界,也是追踪国际学术前沿。
陆:我认为这就是追踪国际学术前沿。
我批评的是只研究美国问题,只研究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