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何的用法和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何的用法和意义
一、文言虚词何的用法
文言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的一类词语,常常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
短语,或者引导疑问和感叹等语气。

其中,虚词"何"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文言
虚词之一。

那么,在古代文言中,"何"有着哪些具体的用法呢?
1. 代词“什么”的意义:在文言中,“何”往往被用作代词,表示“什么”的意思。

比如《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就有:“曰: '何罪也?' ”这里的“何罪也”即是询问“什
么罪过”。

我们可以看到,“何”在此处充当了一个疑问代词。

2. 疑问句开头:“何”通常会出现在古代文言疑问句的开头部分,引导提问的语气。

比如,《论语·里仁》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则可使政于治也。

”这里第一句话:“君子食无求饱…”由于以“何”开头,表达了对
于行为方式的提问,“君子的食物为何不追求饱足?”这样的用法常见于古代文言中。

3. 表示疑问和感叹:“何”在文言中还可以表示疑问或感叹,与疑问代词“什么”
一样。

例如,《庄子·逍遥游》中就有:“余既无术,於负薪之人何加焉?”这里的“何加焉”实际上是一个反问,表示对于自己无能的自嘲。

二、文言虚词何的意义
虚词“何”除了用法灵活外,还具备丰富的意义,使其在古代文言中广泛应用。

1. 疑问语气:通过使用“何”,作者可以表达出一种疑问的语气。

例如,《红楼梦》中有一句“显个不死也易耳然千人万人我只听见斗大景死了何以死呢?”这句话使用了两次“何”,传达了对景儿死因的怀疑和疑惑。

2. 反诘语气:在某些场合下,“何”还可用来表达反诘或反问的语气。

比如《孟子·离娄上》中写道:“子曰:“必也临邑矣!仲由,阖庐?”子曰:“业余者何知焉!”。

这里的“何知焉”是孟子对于阖庐知识的反问。

3. 感叹语气:有时,“何”还可以用来表示一种感叹的语气。

例如,《红楼梦》
中有一句“人生亦似寄与何人?”中的“何人”即表达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总之,文言虚词“何”的用法和意义非常丰富多样。

它既可以作为代词引导提问,也可以在疑问句开头充当引导器,更可以表示反诘和感叹等语气。

要准确运用好“何”,就需要熟悉其具体的用法和特点,并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虽然现代汉语已经渐渐舍弃了文言虚词的使用,但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字特色来说,学习文言虚词仍然十分有益。

通过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文言虚词,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古代文言文章、门牌碑铭等重要材料,进一步拓展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