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精选15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的意义》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今天,教研室数学教研员涂老师和中心校王老师来学校听课调研,我执教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意义》一课。

对于“比”,内容比较“散”,涉及的知识点多,有比的意义、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联、理解后项不能为0等等。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有以下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唤醒爱国情怀
由“神舟”5号发射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同时也结合即将到来的国庆节氛围,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接着让学生结合情境信息(长15cm,宽10cm)自由提出问题,学生思维活跃,但基本上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提出问题,激发问题意识。

二、教学
比的意义通过除法与比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中一种新的对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表示方法,初步理解比的意义。

然后再从同类量的比延伸到不同类量的比,注重了比的概念的完整意义的'教学。

学生在举例同类量的比时,思维活跃,能结合实际,例如男女生人数的比、两个同学体重的比、两种水果数量之间的比等等,这样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
严谨的学习态度,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只是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给学生提到“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两个词,只是简单的出示呈现,让学生去感受两者的不同,并且对于不同类量的比,举例较少,这样学生对比的意义。

三、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

在教学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时采用自学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通过设计表格形式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序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共同思考,总结等还可以不断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

对于今天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缺少为“为什么比是除法,还要学习比”的深入思考,另外,在课堂中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说,但引导效果不好。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2
这节课开始谈话直接引入复习课题,同时提出复习要求:个人独立思考整理本单元知识,可以看课本,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交流总结知识收获。

知识点较为简单,可不做记录。

但是有的小组竟然又问:可不可以作复习记录。

我应允了,学生们进入了整理知识收获的环节,巡视时发现个人复习认真,组内交流积极、有序发言,记录员也很迈力,气氛好不热
闹。

学生单元知识回顾完成后,小组代表回报整理结果,二、三个小组代表就已经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的很全面了。

还有很多小组代表很踊跃、举手,我又给了他们机会,不过往后的小组的同学说的是:我们组还会解决(问题),知道了(细的知识)。

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更热闹了,学生们纷纷争取发表个人意见,开始了对本单元题型设计的回顾。

这各环节足有近二十分钟,感觉说的差不多了,我方进行小结:大家对本单元知识整理得很全面,同时对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方法及注意事项总结的很细致、全面,同学们真是学习的有心人啊!练习题完成了读、写数、排列大小、把整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并求近似数及名数改写,不过判断和解决问题都只能在下一节数学课来完成了。

总之,在本节复习课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很出色,既进行了积极思维,又很好的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能力(本届可学生的合作还是很有效的),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是,在学生说会解决问题时就可让其进行习题举例(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发展),可让大家解决,这样我设计的题目会完成的就较少些,不过完成题型却也会很多。

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会更多,而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的。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3
1导入环节
为了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提升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以黄山风景PPT配乐(高山流水)导入,通过第一天的课堂反应,同学们的学习积
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是很积极,但是问题来了:第一导入有一些太长,与教材内容想关联程度不大,耽误了课堂时间。

2新授
教材中例1直接引入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量,我觉得引入太多,自己根据黄山风景导入中的门票价格,编制例题一道,先来教授相关联的量。

然后通过例1来认识正比例。

这样的处理带来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例1和试一试,两道来认识正比例,第1题比值为速度80是整数,试一试中比值单价为0.3为小数,教材编写从整数到小数,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如果引入我的例题就打破了教材的编写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决定删除这部分内容。

3课件PPT的制作不太合适,内容太多,每页上的字数太多,每页上最多不能超过4行字,我在制作PPT时总是想把所有内容都呈现出来,总怕不全面,都想呈现给孩子看,不想错过什么,熟不知道孩子们根本不会看,而且呈现太多会导致重点不明确。

第二次试课我忍痛删除了一部分。

4童谣中有反比例的部分,现在刚上出示有一些太早,应当反比例上完呈现。

学生理解深度会加深。

利于掌握新内容。

5课堂上教师不能频繁移动自己的位置,这样会影响学生思考。

上完这节课,我身上暴露的问题很多,还需要不断的去改进,反思,特别是最教材的整体把握。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4
[案例:]
师:你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想了解什么?
生:我已经知道了百分数的读写,我还想知道百分数的意义。

生:我知道,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我还想知道百分数的用途是什么?
生:我知道百分数没有单位名称,但我不明白它为什么没有单位名称?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要求学生边看书自学,边思考:
(1)请结合实例来说说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交流。

生:我是这样理解百分数的。

如,商店打八折,就是80%,这个“80%”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生:因为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所以百分数不表示具体的量,也没有单位名称;但一般的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又可以表示具体的量。

[反思]
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不少学生对百分数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想了解些什么?这一说,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学
习也由被动的客体变成了积极的主体,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活动,充满了人文气息。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结合例来说说百分数的意义,灵活地将教材内容由封闭、僵化,变为开放、生动和更具包容性和现实意义,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百分数意义具体化为生活中的实际。

这样教学,不仅很好地发展了学生自己的学习策略,而且还很好地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也使每个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在教学中,当了解各个层次的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实际状态”后,就把学生的“实际状态”灵活地变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以满足学生适应自己发展的认知需要。

例如,学生有时搞不清楚“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让学生通过认真自学、积极思考、与同伴的交流,获得深刻理解——因为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所以百分数不表示具体的量,也没有单位名称;但一般的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又可以表示具体的量,当分数表示具体的量时,它就有单位名称。

这样教学,把原本单纯的认知、接受,变成了科学研究、主动创造和大胆的“自我建构”,进而实现求知向个人兴趣和爱好转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教学反思《《百分数意义》教学片断及反思》一文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5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引新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那么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生: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当这两种量中相对应量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商一定时,我们就称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可以用式子y/x=k(一定)。

教者板书用字母表示的式子。

师:说得真好!×××你能再复述一遍吗?
生2复述。

师:那么同学们能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出示:
(1)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2)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生1: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

因为行驶的路程/速度=时间(一定)。

生2: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因为被除数/商=除数(一定).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种量,你能说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生1:这三种量有这样三种关系: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当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当数量一定时,总价和单价成正比例。

师:说得真好!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
出示例3的表格。

师:这里有一组信息,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里提供了哪些信息?指名一生回答。

生:这里告诉我们用60元钱去买本子时的几种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

师:嗯!请同学们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待学生讨论片刻之后师提问:谁来将刚才讨论的结果跟大家做个交流。

生:表中列举了单价和数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反而缩小,一个量缩小另一个量反而扩大,在变化的过程中相对应的量的乘积始终是60。

我想这两种量之间就是成反比例的关系。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与正比例相比,大家觉得这样两种量有什么特征呢?
生:首先要是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要跟着变化。

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在变化过程中比值不变,而这里的两种量在变化的过程中是积不变。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这两种量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这两种量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教者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相应的板书)
师:真会观察思考!
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你能根据表中已有的信息将表填写完整吗?
生:每天运18吨,需要运4天;每天运12吨,需要运6天;每天运9吨,需要运8天。

师:为什么这样填?
生:每天运的吨数乘以时间要等于总吨数72吨。

师:根据表中数据,你能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吗?
生1: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72。

生2:这个成绩表示的是工地要运水泥的总吨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每天运的吨数×天数=总吨数。

生3: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

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

在变化过程中,相对应的数量的乘积总是不变,都是72。

所以,这道题中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关系,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成反比例的量。

师:仔细观察刚才研究的例3和“试一试”,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
生1:它们提供的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扩大。

生2:这两道题里面的两种量的乘积都不变的。

第一道题中两种量的乘积都是60,第二道题中的两种量的乘积都是72.
师:反比例的关系也可以像正比例一样用字母式子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吗?
生: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x×y =k(一定)来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升
1.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65页,“练一练”中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生:这道题中的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

因为: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相关联的两重量,而且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的乘积都是300。

师:你认为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考虑。

生:一要看这两种量是否相关联,二要看相关联的两种量的乘积是否始终不变。

2.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68页,看书上的第六题。

请大家写出几组对应的每本页数和装订本数的乘积,再比较乘积的大小。

(稍等片刻)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写的几组乘积,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我算了这样几组:10×90=900;12×75=900;15×60=900;20×45=900;25×36=900。

它们的成绩相等,都等于900。

师: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呢?
生1:这个乘积表示的是纸的总页数。

生2:这个乘积表示的就是用来装订练习本的纸的总页数。

师:每本练习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生:成反比例。

因为每本练习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变化的时候,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每本练习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乘积保持不变。

所以,每本练习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成反比例关系。

3.师:观察第7题中的两种量,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吗?
生: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量的积始终不变都是1600。

所以每天装配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成反比例。

4.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第8题,首先请大家根据方格图中的长方形将表格填写完整,并思考表格下面两个问题。

稍等片刻后,师:通过表格的填写和研究,你发现什么了吗?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和宽成反比例。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

师:为什么呢?
生:长方形的长和宽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的乘积是一定的,所以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和宽成反比例。

而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和是一定的,积并不一定,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

5.师:这里有一道题,同学们判断一下。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有讨论出什么结论了吗?
生1:我觉得他不成什么比例。

师:为什么呢?
生1迟疑片刻后:看了不像。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觉得这里的x和y两个量成反比例。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们可以将这个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x,等式变为xy=100,这说明x和y的乘积是一定的,那么,x和y成反比例。

部分学生不约而同鼓起掌。

师咨询生1: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1点头示意。

四、课尾盘点、总结反思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生1:我知道了两个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中相对应的量的乘积是一定的,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这两个量就是反比例关系。

生2:在判断时,我们应该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判断,而不能看表面,比如老师出的最后一道题。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利用时间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认识反比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掌握有一定得困难。

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我从学生身边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较好的创设了现实背景。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在演示的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三、比较猜想,归纳规律
我考虑到例题比较相近,因此要注意学习方式必须加以改变。

因此我采取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方式,营造了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例题的学习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然后通过例题与例题进行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几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义作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

最后经过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

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推理的能力。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6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及加、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进行备课时,自己
有点发怵,不知道怎么进行教学,很是困扰,对于突破重难点,有点点的不知所措。

例1的教学从熟悉的商品价格出发,让学生从具体情境来初步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5分,4角8分可以写成0.05元和0.48元?”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通过引导1元=100分,1分是1元的1/100,可以写成0.01元,学生能有所理解。

例2的教学,进一步明确百分之一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但是在引导上,我自己不知道怎么过渡,在抽象出小数意义时,有点生硬,导致学生在自己观察分数与小数联系的`时候,没有能自己抽象出百分之几表示两位小数。

另外,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换算还存在问题,这个在前一单元就有所体现。

整个新授上下来的感觉就是,很强硬,硬把小数的意义灌输给了学生。

还有一个就是,在新授之前,应该对一位小数做个复习,很多学生已经忘记了,一位小数的意义。

我想如果复习一下的话,可能教学效果会好一点。

在练习的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多说小数的意义,大部分学生能说,但是换个题型或者问法,部分学生就有困难了。

还有在练习中,还出现一个问题,在数立方体时,学生也有数错的,不知道如何去数,还有的学生不能把它想象成一个立体图形,只数了面。

对于本来就没把握的课,加上一些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感觉很糟糕。

还需要多看看,多学习。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7
今天我教了《比的意义》。

一节课下来,感触颇多:
一、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教学理念。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例如: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讨论、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理念也得到充分体现。

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课前为学生设计了比较的表格,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分组讨论,使同学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把控。

学生讨论是充分了,但是,学生的练习时间就有一定的问题,没有时间完成。

看来,教与学生的书面练习之间还得下功夫去进行时间的把握,使自己的以后教学做的更好。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8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例题3借助两张不同尺寸的照片的长与宽,来组织学生先思考放大前照片的长和宽的比,接着写出放大后的照片的长和宽的笔,然后探究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最后揭示比例的概念。

这一环节处理结束后,教材又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的探讨: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
我在教学例3时我对课本的教学步骤做了一些改动:第一步:复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指出图中的两个比是相等的,引出比例的定义。

第二步:学生学习课本对比例的定义。

明确要组成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第三步:让学生观察图中的4个数,找找其他的比例。

粗略看上去课的流程没什么问题。

上课时,才发现这节课的设置是有问题的。

问题一:我指出象9。

6:6。

4=6:4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后,立即让学生打开课本学习比例的定义。

从复习到对比例定义的出现过程较快,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有些措手不及。

以致教学比例的定义时产生了抠字眼的现象。

这里不妨在出示9。

6:6。

4=6:4后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式子有什么特点,在请学生看书上对比例的定义。

另外,“象9。

6:6。

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