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性质和异同点辨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重大改革性质和异同点辨析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改革虽然不象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选修3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其中也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
9大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宗教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风俗改革。

改革性质梳理
一、奴隶主阶级的改革
1、春秋推行的一些变革措施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辅佐,进行改革。

管仲首先从经济入手,实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

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管仲和鲁国的改革,没有脱离奴隶制度的框架,属于局部改良,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2、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性质的改革,所以恩格斯称它是一场“革命”,但这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旧势力没有被彻底清除,下层人民的要求也没有很好地满足。

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

二、封建地主的改革
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
法,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三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所进行的封建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要求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经过改革变法,各国封建制度陆续建立。

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2.北宋中期的社会改革
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冗官、冗兵、冗费和每年给辽、西夏的岁币,使北宋面I临严重的财政困难。

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为了摆脱危机,出现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①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年间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进行改革。

变法内容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结果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而失败。

②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经济上采用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军事上实施保甲法、将兵法;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结果,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但因遭到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经过长期经济文化交流,各个民族之间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北魏孝文帝时。

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到游牧民族柔然的威胁。

需要采取措施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北魏孝文改革: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政治上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实行汉化政策。

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鲜卑族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

但改革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所以改革的性质可认定为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三、资本主义的改革
16世纪,天主教会与人们矛盾的加深,一方面反映了教会的日趋腐败,更重要的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进一步高涨。

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天主教势力强大,
根深蒂固,这就决定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借助宗教反对天主教神学的方式来进行。

17世纪以来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民主的统治形式和政治制度。

迫于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全方位的压力和示范作用的冲击,欧洲的俄国和亚洲的日本先后出现了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并缓慢地走上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之路。

19世纪末。

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的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也兴起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欧洲的宗教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其核心思想就是“因信称义”,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

之后宗教改革家卡尔文创立了卡尔文教,建立起神权合一的国家;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创立英国国教,英王取代教皇成为英国宗教的最高代表。

2.俄国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的发展。

封建的农奴制度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国内市场的狭小和自由劳动力的缺乏。

19世纪中期,俄国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种种弊端,激化了各种矛盾,促使统治者进行改革。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度,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3.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期。

日本封建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通过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政府建立。

为了巩固新政权,建立近代化国家,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富于武士道精神的新式军队。

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但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4.戊戌变法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促使中国人民寻找新的出路。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奠定了资本主义改革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早期维新思想也为资本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变法
运动的开始。

此后,维新派组织团体、创办报刊,积极进行变法的宣传组织活动,1898年将变法运动推向了"百日维新"的高潮。

不久,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变法运动失败。

异同点辨析
一、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

不同点:背景有差异,前者发生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时期。

根本目的不同,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不同,前者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后者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与变革。

结果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

二、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背景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性质都是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结果都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重在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重在理财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三、穆罕默德·阿里与中国的洋务运动
相同点:改革性质的一致性,都是维护封建地主的统治和利益。

主要内容相同,两者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军队等内容的不谋而合,究其原因是因为地处亚非的中国和埃及同样面临着共同的使命,即富国强兵,都希望通过改革“师夷长技以自强”。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也发展民用工业。

显然重点发展军事工业是基于两国都面临欧美国家侵略的威胁和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背景,必须首先壮大军事力量,才能巩固统治。

而在军事工业发展过程中又遇到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发展民用工业才会有出路。

不同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由最高统治者推行,而中国的洋务运动更主要的是由地方实力派的推动,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更大,改革也更不彻底。

四、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
相同点: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

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方式上,中国是在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五、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相同点: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

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

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

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戊戌变法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了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

结果不同:一败一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