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题详解】
M处为低压槽,甲图所示的天气系统应为锋面气旋系统。就锋面气旋而言,暖锋出现在偏右侧的低压槽附近,再结合图中方向指示,M地吹西南风,所以M一侧为暖气团,N一侧为冷气团,因此M处于暖锋的锋后,N处于暖锋的锋前,暖锋的雨区主要位于锋前,所以M地晴,N地有雨,D正确,ABC错,故选D。
【10题详解】
A. 越年积雪减少B。 冻土融化C. 洪水暴涨D。 退耕还湿
21。 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 湿地B. 草地C。 寒漠D. 林地
【答案】19. A 20. B 21. B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是因为西伯利亚地区多冻土,全球气候变暖后导致冻土融化而形成,降水减少虽然可能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但如果气温仍然保持在较低气温下,长期积雪累积也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D错误。故选A。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 降水变率增大D。 河道淤积
15。 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河流沿岸畜牧业和种植业发达.结合图文,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地势最高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A. B.
C。 D。
【答案】8。 A 9. D 10.C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乙是甲图中虚线部分的大气运动状况,读图可知,乙地为暖锋,所以甲图中虚线处为低压槽。由此可在甲图中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该地位于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会向右偏转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30°—45°左右),结合图中方向指示可知,M处吹西南风,故选A.
【15题详解】
森林植被恢复后,由于植被会吸收和蒸腾一部分水份,因此甲、乙两条河径流量总量减少,排除AB;植被覆盖率提高,下渗增多,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向乙河一侧倾斜,因此分水岭靠近甲河一侧坡面部分地下水会汇入乙河,从而导致甲河径流量减少,乙河径流量增加,C错,D正确,故选D.
【点睛】该题需要理解植被覆盖率增高,下渗增大这一知识点,影响下渗的因素较多,如下图:
18。 图中泥沙堆积最多的地点是
A。 甲B。 乙C. 丙D. 丁
【答案】16. B 17。 C 18. B
【解析】
【1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村民修建水坝的目的是通过水坝提高入渠口水位,增加水渠流量以便水渠灌溉。修建水坝提高了入渠口水位,增加了水渠流量,降低了水坝上游河流的落差,减小了水坝上游流速,减少了水坝下游的流量,泥沙在水坝前堆积,水坝下游河道淤积会减少。所以B正确,ACD错误。
该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右侧暖锋,暖锋位于低压槽中,过境期间,B地有低压槽过境,气压变化过程的是气压先降低,后升高,与图C相符,C对。图A是暖锋过境,A错.图B是冷锋过境,B错.图D是高压脊或反气旋影响,D错。故选C。
【点睛】对于锋面气旋而言,无论南北半球,锋面一般出现在低压槽附近,且左侧低压槽为冷锋,右侧低压槽为暖锋,如下图:
【7题详解】
结合图可知,三亚高于昆明,主要是由于纬度差异,A错误;成都高于上海,主要是由于秦岭阻挡冷空气,B、C错误;成都高于西安,秦岭等山脉阻挡冷空气、纬度低 ,D正确。故选D。
【点睛】亚洲高压又叫蒙古高压"或”西伯利亚高压”。出现在蒙古- 西伯利亚的半永久性冷高压。是极地高压带的一部分,在海陆热力差异作用下形成.蒙古— -西伯利亚是北半球冬季最寒冷的地方,大气冷缩下沉,形成北半球最强覆盖面最广的高压。是亚洲季冈环流的组成部分,冬季亚洲大陆大气活动中心。高压中心位置在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压一带,春季东移,盛夏时消失。受高压控制区天气晴朗、严寒.其高压脊经常伸向我国北方,强冷的西北气流南下时常形成寒潮天气。
下图中的地区位于我国鄱阳湖平原地区,该地村民为了灌溉之便开挖了两条水渠,并在河中修筑两条低矮的水坝(低于河水水面)。完成下列各题。
16. 图中水坝的影响
A. 提高水坝上游的流速B. 减少水坝下游的流量
C。 提高水坝下游的水位D。 减少承渠的流量
17。 图中水渠利用率最高的月份
A。 11—12月B。 9-10月C。 7-8月D. 5—6月
【20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B正确;根据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该区域湿地主要由草地转化而来,其湿地面积增加应主要与冻土融化相关,与越年积雪减少关系不大,A错误;当地纬度高,降水较少,气温也不是很高,洪水暴涨的可能性很小(当地洪水的形成要么是因气温回升过高,积雪融量大,要么是短时降水增多,但要注意的是洪水暴涨是一个短时期内的现象,并非长时期的现象,而当地的事物状态是近年来一直在发生的),C错误;该区域湿地主要由草地转化而来,而不是“退耕还湿”导致,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古湖堤钻孔取样的样品都是沉积岩,可能有化石,但不一定都有化石,D错.沉积岩都具有层理构造,C对.流水侵蚀影响,砾石磨圆度都很好,A错。沉积岩的岩性不一定坚硬致密,B错。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5。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这里“一九”是从哪个节气算起的( )
A. 立冬B. 小雪C。 冬至D。 大寒
【答案】4. B 5. C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根据对霜降的描述,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意为“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可知霜降的出现是因为气温日较差大,日出前后的气温低于0℃,且空气中水汽较多.如果气温高于0℃则可能形成露水。故选B。
古湖堤的形成是河流、湖泊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图是吉兰泰盐湖古湖堤示意图,古湖堤呈线状或条带状分布,实测宽度为5~100米.某考察队在其中一条古湖堤(道口梁)上钻孔取样发现淡水螺贝等化石。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 推测古河流最可能经过
A。 甲地附近B。 乙地附近C. 丙地附近D。 丁地附近
12. 推测道口梁所在古湖堤形成时,图示区域
2。对比①、④两处河段,水文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径流量相同,季节变化都较小B。均有结冰期,④冬季有凌汛
C.①处径流量少,水位低D。①比④落差大,水流湍急
3。图示区域主要农作物播种期间( )
A.我国冬季风的势力逐渐减弱B.法国南部罗讷河进入汛期
C.北京南面窗户照进阳光的面积越来越大D。西安南面窗户阳光照进的时间越来越长
【答案】6. A 7.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6题详解】
据图中等压线的数值和弯曲可知,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受强大高压控制,北京和成都受高压脊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A正确;北方大部分地区位于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B错误;据图可知,昆明的等压线较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C错误;冬季吹偏北风,不易形成风暴潮,D错误。故选A。
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14。 B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森林植被破坏后,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植被对河流的调蓄能力减弱,因此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A错,B正确;植被对区域小气候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区域空气湿度下降,但降水的变率主要与气候有关,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更不会因为降水变率的变化导致其径流量强烈波动,C错;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河道淤积,但河道淤积与河流径流量强烈波动关系不大,D错。故选B。
下图是北半球某地区近地面天气模式示意图。乙是甲图中虚线部分的大气运动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M地的风向是( )
A。 西南风B。 西北风
C。 东南风D. 东北风
9. 此时,M、N两地的一般天气状况是( )
A。 M、N两地都晴B. M、N两地都有雨
C。 M地有雨,N地晴D. M地晴,N地有雨
10。 下图中,正确反映该天气系统过境期间,N地气压变化过程的是( 34;一般是从冬至算起,九九八十一天,接近三个月,在春分日前结束。故选C.
【点睛】二十四节气是以我国黄河流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2016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下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此时我国( )
A。 北京和成都均受强大高压控制
B. 北方普遍降温降雪
C。 昆明风和日丽
D. 上海、三亚沿海可能遭遇风暴潮
7. 该日气温状况及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 三亚高于昆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 成都高于上海,气候的大陆性强
C。 上海低于成都,纬度高、降水多
D. 成都高于西安,山脉阻挡冷空气、纬度低
【12题详解】
某考察队在其中一条古湖堤(道口梁)上钻孔取样发现淡水螺贝等化石,说明道口梁所在古湖堤形成时,图示区域湖泊是淡水湖,A错。水域面积大,说明气候总体温暖湿润,降水多,河流流入的水量大,C对.实测古湖堤宽度大,说明地壳相对稳定,流水堆积作用显著,B错。古湖堤形成,不能体现风力堆积作用 ,D错。
故选B.
【17题详解】
鄱阳湖平原夏秋季节有伏旱现象,气温高,蒸发量大,且此时农作物播种面积大,需水量大,因此图中水渠利用率较高的时间在7~8月份的夏季。
故选C.
【18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等高线的分布特点,河流由甲流向乙,再到丙丁方向。在乙处有水渠分流,并有水坝阻挡,河流流速明显降低,泥沙大量沉积下来。故泥沙堆积最多的地点是乙。B正确.
A. 湖泊盐度增加快速B. 地壳抬升运动强烈
C. 气候总体温暖湿润D. 风力堆积作用显著
13。 推测古湖堤钻孔取样的样品
A. 砾石磨圆度都很差B. 岩性都坚硬致密
C. 都具有层理构造D。 都有淡水生物化石
【答案】11。 A 12. C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古湖堤的形成是河流、湖泊共同作用的结果.古湖堤实测宽度为5~100米。推测出有河流经过地区古湖堤相对较宽,根据图例,甲地推测古湖堤与实测古湖堤相距较远,说明最可能有古河流经过,A对.乙、丁地附近相距较近,可能性小,B、D错。丙地无实测古湖堤,可能性小,C错。
【点睛】
二十四节气是以我国黄河流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完成下面小题。
4.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意为“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的出现说明气温( )
A. 日较差大,晚上温度在0℃以下B。 日较差大,日出前后温度低于0℃
C. 日较差小,全天温度均在0℃以下D。 日较差小,正午前后温度低于0℃
故选B.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近年来,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明显的变化是( )
A。 气温升高B. 气温降低C。 降水剧增D. 降水减少
20。 湿地面积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地( )
【3题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该区域河流沿岸畜牧业和种植业发达,说明为混合农业类型;根据经纬度数值可知,图示为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属于墨累达令盆地区域,其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小麦播种期间应该在秋季,南半球秋季在3、4、5月份,即北半球的春季。我国冬季风的势力逐渐减弱.A对。法国南部罗讷河流经区域主要为地中海气候,汛期在冬季,B错。北半球春季,太阳直射点大部分时间北移,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南面窗户照进阳光的面积越来越小,C错.西安南面窗户阳光照进的时间越来越短,D错。故选A。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结合图可知,③④都位于河流上,海拔在0—50米之间,①地靠近入海口,海拔为0米。②地位于50米等高线上,因此②地的海拔最高。故选B.
【2题详解】
河流由陆地注入海洋,图中河流由④流向①,并且河流沿岸畜牧业和种植业发达,用水量较大,故下游河流水位低,流量少。A错,C对。图示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上,没有结冰期,B错。①位于河口附近,河流落差小,水流流速慢,D错。故选C.
M处为低压槽,甲图所示的天气系统应为锋面气旋系统。就锋面气旋而言,暖锋出现在偏右侧的低压槽附近,再结合图中方向指示,M地吹西南风,所以M一侧为暖气团,N一侧为冷气团,因此M处于暖锋的锋后,N处于暖锋的锋前,暖锋的雨区主要位于锋前,所以M地晴,N地有雨,D正确,ABC错,故选D。
【10题详解】
A. 越年积雪减少B。 冻土融化C. 洪水暴涨D。 退耕还湿
21。 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 湿地B. 草地C。 寒漠D. 林地
【答案】19. A 20. B 21. B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是因为西伯利亚地区多冻土,全球气候变暖后导致冻土融化而形成,降水减少虽然可能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但如果气温仍然保持在较低气温下,长期积雪累积也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D错误。故选A。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 降水变率增大D。 河道淤积
15。 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河流沿岸畜牧业和种植业发达.结合图文,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地势最高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A. B.
C。 D。
【答案】8。 A 9. D 10.C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乙是甲图中虚线部分的大气运动状况,读图可知,乙地为暖锋,所以甲图中虚线处为低压槽。由此可在甲图中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该地位于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会向右偏转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30°—45°左右),结合图中方向指示可知,M处吹西南风,故选A.
【15题详解】
森林植被恢复后,由于植被会吸收和蒸腾一部分水份,因此甲、乙两条河径流量总量减少,排除AB;植被覆盖率提高,下渗增多,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向乙河一侧倾斜,因此分水岭靠近甲河一侧坡面部分地下水会汇入乙河,从而导致甲河径流量减少,乙河径流量增加,C错,D正确,故选D.
【点睛】该题需要理解植被覆盖率增高,下渗增大这一知识点,影响下渗的因素较多,如下图:
18。 图中泥沙堆积最多的地点是
A。 甲B。 乙C. 丙D. 丁
【答案】16. B 17。 C 18. B
【解析】
【1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村民修建水坝的目的是通过水坝提高入渠口水位,增加水渠流量以便水渠灌溉。修建水坝提高了入渠口水位,增加了水渠流量,降低了水坝上游河流的落差,减小了水坝上游流速,减少了水坝下游的流量,泥沙在水坝前堆积,水坝下游河道淤积会减少。所以B正确,ACD错误。
该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右侧暖锋,暖锋位于低压槽中,过境期间,B地有低压槽过境,气压变化过程的是气压先降低,后升高,与图C相符,C对。图A是暖锋过境,A错.图B是冷锋过境,B错.图D是高压脊或反气旋影响,D错。故选C。
【点睛】对于锋面气旋而言,无论南北半球,锋面一般出现在低压槽附近,且左侧低压槽为冷锋,右侧低压槽为暖锋,如下图:
【7题详解】
结合图可知,三亚高于昆明,主要是由于纬度差异,A错误;成都高于上海,主要是由于秦岭阻挡冷空气,B、C错误;成都高于西安,秦岭等山脉阻挡冷空气、纬度低 ,D正确。故选D。
【点睛】亚洲高压又叫蒙古高压"或”西伯利亚高压”。出现在蒙古- 西伯利亚的半永久性冷高压。是极地高压带的一部分,在海陆热力差异作用下形成.蒙古— -西伯利亚是北半球冬季最寒冷的地方,大气冷缩下沉,形成北半球最强覆盖面最广的高压。是亚洲季冈环流的组成部分,冬季亚洲大陆大气活动中心。高压中心位置在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压一带,春季东移,盛夏时消失。受高压控制区天气晴朗、严寒.其高压脊经常伸向我国北方,强冷的西北气流南下时常形成寒潮天气。
下图中的地区位于我国鄱阳湖平原地区,该地村民为了灌溉之便开挖了两条水渠,并在河中修筑两条低矮的水坝(低于河水水面)。完成下列各题。
16. 图中水坝的影响
A. 提高水坝上游的流速B. 减少水坝下游的流量
C。 提高水坝下游的水位D。 减少承渠的流量
17。 图中水渠利用率最高的月份
A。 11—12月B。 9-10月C。 7-8月D. 5—6月
【20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B正确;根据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该区域湿地主要由草地转化而来,其湿地面积增加应主要与冻土融化相关,与越年积雪减少关系不大,A错误;当地纬度高,降水较少,气温也不是很高,洪水暴涨的可能性很小(当地洪水的形成要么是因气温回升过高,积雪融量大,要么是短时降水增多,但要注意的是洪水暴涨是一个短时期内的现象,并非长时期的现象,而当地的事物状态是近年来一直在发生的),C错误;该区域湿地主要由草地转化而来,而不是“退耕还湿”导致,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古湖堤钻孔取样的样品都是沉积岩,可能有化石,但不一定都有化石,D错.沉积岩都具有层理构造,C对.流水侵蚀影响,砾石磨圆度都很好,A错。沉积岩的岩性不一定坚硬致密,B错。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5。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这里“一九”是从哪个节气算起的( )
A. 立冬B. 小雪C。 冬至D。 大寒
【答案】4. B 5. C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根据对霜降的描述,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意为“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可知霜降的出现是因为气温日较差大,日出前后的气温低于0℃,且空气中水汽较多.如果气温高于0℃则可能形成露水。故选B。
古湖堤的形成是河流、湖泊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图是吉兰泰盐湖古湖堤示意图,古湖堤呈线状或条带状分布,实测宽度为5~100米.某考察队在其中一条古湖堤(道口梁)上钻孔取样发现淡水螺贝等化石。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 推测古河流最可能经过
A。 甲地附近B。 乙地附近C. 丙地附近D。 丁地附近
12. 推测道口梁所在古湖堤形成时,图示区域
2。对比①、④两处河段,水文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径流量相同,季节变化都较小B。均有结冰期,④冬季有凌汛
C.①处径流量少,水位低D。①比④落差大,水流湍急
3。图示区域主要农作物播种期间( )
A.我国冬季风的势力逐渐减弱B.法国南部罗讷河进入汛期
C.北京南面窗户照进阳光的面积越来越大D。西安南面窗户阳光照进的时间越来越长
【答案】6. A 7.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6题详解】
据图中等压线的数值和弯曲可知,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受强大高压控制,北京和成都受高压脊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A正确;北方大部分地区位于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B错误;据图可知,昆明的等压线较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C错误;冬季吹偏北风,不易形成风暴潮,D错误。故选A。
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14。 B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森林植被破坏后,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植被对河流的调蓄能力减弱,因此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A错,B正确;植被对区域小气候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区域空气湿度下降,但降水的变率主要与气候有关,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更不会因为降水变率的变化导致其径流量强烈波动,C错;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河道淤积,但河道淤积与河流径流量强烈波动关系不大,D错。故选B。
下图是北半球某地区近地面天气模式示意图。乙是甲图中虚线部分的大气运动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M地的风向是( )
A。 西南风B。 西北风
C。 东南风D. 东北风
9. 此时,M、N两地的一般天气状况是( )
A。 M、N两地都晴B. M、N两地都有雨
C。 M地有雨,N地晴D. M地晴,N地有雨
10。 下图中,正确反映该天气系统过境期间,N地气压变化过程的是( 34;一般是从冬至算起,九九八十一天,接近三个月,在春分日前结束。故选C.
【点睛】二十四节气是以我国黄河流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2016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下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此时我国( )
A。 北京和成都均受强大高压控制
B. 北方普遍降温降雪
C。 昆明风和日丽
D. 上海、三亚沿海可能遭遇风暴潮
7. 该日气温状况及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 三亚高于昆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 成都高于上海,气候的大陆性强
C。 上海低于成都,纬度高、降水多
D. 成都高于西安,山脉阻挡冷空气、纬度低
【12题详解】
某考察队在其中一条古湖堤(道口梁)上钻孔取样发现淡水螺贝等化石,说明道口梁所在古湖堤形成时,图示区域湖泊是淡水湖,A错。水域面积大,说明气候总体温暖湿润,降水多,河流流入的水量大,C对.实测古湖堤宽度大,说明地壳相对稳定,流水堆积作用显著,B错。古湖堤形成,不能体现风力堆积作用 ,D错。
故选B.
【17题详解】
鄱阳湖平原夏秋季节有伏旱现象,气温高,蒸发量大,且此时农作物播种面积大,需水量大,因此图中水渠利用率较高的时间在7~8月份的夏季。
故选C.
【18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等高线的分布特点,河流由甲流向乙,再到丙丁方向。在乙处有水渠分流,并有水坝阻挡,河流流速明显降低,泥沙大量沉积下来。故泥沙堆积最多的地点是乙。B正确.
A. 湖泊盐度增加快速B. 地壳抬升运动强烈
C. 气候总体温暖湿润D. 风力堆积作用显著
13。 推测古湖堤钻孔取样的样品
A. 砾石磨圆度都很差B. 岩性都坚硬致密
C. 都具有层理构造D。 都有淡水生物化石
【答案】11。 A 12. C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古湖堤的形成是河流、湖泊共同作用的结果.古湖堤实测宽度为5~100米。推测出有河流经过地区古湖堤相对较宽,根据图例,甲地推测古湖堤与实测古湖堤相距较远,说明最可能有古河流经过,A对.乙、丁地附近相距较近,可能性小,B、D错。丙地无实测古湖堤,可能性小,C错。
【点睛】
二十四节气是以我国黄河流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完成下面小题。
4.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意为“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的出现说明气温( )
A. 日较差大,晚上温度在0℃以下B。 日较差大,日出前后温度低于0℃
C. 日较差小,全天温度均在0℃以下D。 日较差小,正午前后温度低于0℃
故选B.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近年来,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明显的变化是( )
A。 气温升高B. 气温降低C。 降水剧增D. 降水减少
20。 湿地面积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地( )
【3题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该区域河流沿岸畜牧业和种植业发达,说明为混合农业类型;根据经纬度数值可知,图示为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属于墨累达令盆地区域,其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小麦播种期间应该在秋季,南半球秋季在3、4、5月份,即北半球的春季。我国冬季风的势力逐渐减弱.A对。法国南部罗讷河流经区域主要为地中海气候,汛期在冬季,B错。北半球春季,太阳直射点大部分时间北移,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南面窗户照进阳光的面积越来越小,C错.西安南面窗户阳光照进的时间越来越短,D错。故选A。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结合图可知,③④都位于河流上,海拔在0—50米之间,①地靠近入海口,海拔为0米。②地位于50米等高线上,因此②地的海拔最高。故选B.
【2题详解】
河流由陆地注入海洋,图中河流由④流向①,并且河流沿岸畜牧业和种植业发达,用水量较大,故下游河流水位低,流量少。A错,C对。图示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上,没有结冰期,B错。①位于河口附近,河流落差小,水流流速慢,D错。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