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简介
毛泽东(1893.12.26——1976.9.9)中国最主要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3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 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国民党发动反共政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他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即以革命武力夺取政权的思想。

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

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
据地。

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 (所以称为第四军,并不是因为另有第一军至第三军,而是因为在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共产党的力量较强,战功卓著,深受人民爱戴,所以沿用第四军的番号),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
会书记,朱德任军长。

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反动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

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30年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委。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省东南部的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

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分子反对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正确的指导方针,在他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就把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执行完全错误的战略和政策,从而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

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省遵义县城召开了扩大会议,纠正了错误的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

12月,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6年10月,由张国焘(1938年叛逃)、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和贺
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方面军(原曾计划成立的红三方面军并没有成立)也经过长征达到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同年12月,毛泽东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这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反对蒋介石拒绝抗日、坚持反共内战而发动的在西安以武力拘禁蒋介石的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

1937年夏,他写了著名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

这些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

在抗日时期,他写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许多重要著作。

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着重提倡从实际出发和依靠群众,纠正与此相反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这为全党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矗1943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

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思想(它被定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从七届一中全会起,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战胜利后,针对蒋介石的和谈骗局和内战阴谋,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

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他和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战,粉碎了蒋介石军队的战略进攻,并使自己转入战略进攻。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解放全中国以后
的各项基本政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建国以后,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建国后的头三年,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一面在国内完成了繁重的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任务,一面迫于美国军队攻入北朝鲜,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按照这部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同年9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但是这个方针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挫折。

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内部和敌我两类不同
性质矛盾的学说,这个学说在他以后的活动中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

1958年,他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从1960年冬到1965年,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

但不久,他又把主要的注意力转向了他所认为已经再次成为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的阶级斗争。

从五十年代末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斗争。

七十年代,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并且开始打开了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
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1966年由于对国内外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被称为"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这个动乱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的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这一动乱一直延续到他1976
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巨大功绩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高尊敬。

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五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他所犯的错误被认为是对这一思想本身的违反)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

何叔衡(1875-1935)湖南宁乡人。

1918年参加毛泽东等组
织的湖南"新民学会"。

1921年7月,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在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曾任党所举办的湘江学校教师,为党培养了一批坚强的革命骨干。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赴苏联学习,回国后到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

1931年到中共革命根据地担任苏区中央局的领导工作,并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中央政府工农检查人民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内务人民委员等职。

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随部队驻于都公馆乡,不顾高龄各级地帮助乡政府作动员工作。

1935年2月底,从江西转移福建,在长汀与江西边界的地方遭敌军包围,敌军迫近时,坠崖后与敌人搏斗时牺牲,时年六十岁。

董必武(1886~1975)革命家,法学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

名贤琮,号璧伍,又名用威。

1886年3月5日生于湖北黄安县城一个清贫的乡塾教师家庭。

青年时代留学日本。

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1914年和1917年两次东渡日本攻读法律,从事律师工作。

1920年与陈潭秋等在武汉组建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后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武汉地委书记、湖北省委委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1927年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

1931年回国后,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共
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34年参加长征。

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

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

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政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法制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曾当选为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政治局常委。

1975年4月2日病逝于北京。

主要著作编为《董必武选集》。

陈潭秋(1896~1943)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

原名澄,字云先。

湖北黄冈人。

1919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学校英语班。

五四运动期间,曾参加领导武汉地区的学生爱国运动。

1920年参与创办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与恽代英、董必武等创办《武汉星期评论》。

1921年7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在武汉任区委书记,并积极从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作。

1926年7月北伐期间,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组织部长。

1927年4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27年后,历任江西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

1930年9月调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曾被捕。

出狱后任中共
江苏省委秘书长、组织部长。

1933年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粮食人民委员。

红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长。

1935年8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六大,并留驻共产国际。

1939年回国后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任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1942年9月被捕入狱,次年9月被盛世才
杀害。

李达(1890.10.2-1966.8.24)哲学家。

湖南零陵岚角山镇(今属冷水滩市)人。

字永锡,号鹤鸣,笔名立达,鹤、胡炎、江春等。

1911年入北京京师优级师范读书。

1913年赴日求学,后因病回国。

1917年再次赴日,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即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

1920年回国。

与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共同发起在上海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并代理小组书记,任《共产党》月刊主编。

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主持建立人民出版社。

后任上海平民女校业务主任(校长),湖南自修大学校长,主编《新时代》杂志。

1923年自动离党,任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后改为湖南大学法科)学监、教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代理政治总教官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

1927年马日事变后,先后任上海法政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中国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校教授、系主任。

1949年参加与策动湖南和平起义。

同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政治大学副校长,
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一级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主任委员、分院院长、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暨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副院长。

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

是中国哲学会第一任会长,全国人大第三届常委。

"文化大革命"初,指出"顶峰论"违反辩证法,被迫害致死,1980年平反。

毕生坚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史学、法学、货币学的研究和教育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在研究和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成绩卓著,影响深远。

撰写了数百万字的文章、专著和译著。

著有《社会学大纲》、《<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等;主编有《唯物辩证法大纲》;出版有《李达
文集》。

李汉俊(1890-1927)原名书思,湖北潜江人,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初回国后在中学任教,积极宣传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译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和陈独秀共同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2月,代表上海小组出度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因反对张国焘专权,次年脱离共产党回武汉,曾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汉口市督政办公署总工程师。

1925年先后任北京国立中俄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教授,次年,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委员、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蒋介石组织西征军攻占武汉,驱走汀军唐生智,他被桂系军阀胡宗泽,陶钧部逮捕,在武汉遭杀
害。

刘仁静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中,刘仁静是最年轻的一位,当时
只有19岁。

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是党在早期的重要领导骨干,曾在北大工作和学习。

19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北京小组"在北大成立,刘仁静和一批又一批北大进步学生相继加入,并在1920年10月底,联合中共北京支部成员、北大学生邓中夏等发起成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

曾经,在一次解决与无政府主义者争端的小组会议上,刘仁静特别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精义,如果不承认这一点,现在就无法一致进行宣传工作。

这一次会议以后马克思主义者取得了胜利。

它使中共北京支部从一开始建立就保持了自身组织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明性和思想的纯洁性,这无疑对中共后来的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

后来,刘仁静信奉"托派",并想拉陈独秀一起参加。

然而,1987年8月5日清晨刘仁静在北京街头散步时,被飞驰而来的一辆公共汽车撞倒。

由于颅骨破裂,当场遇难,终年85岁。

谁也没有料到,最后一位中共
一大代表,是这样去世的。

张国焘(1897~1979)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1938年成为叛徒。

又名张特立,江西萍乡人。

1916年入北京大学,后来曾参加五四运动。

原为无政府主义者,后转信马克思主义。

1920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局三个成员之一,兼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

1922年初代表中共出席在俄国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
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见过列宁。

1923年参与发动和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四、五、六次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中央委员。

1924年1月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举行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同年5月在北京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叛变自首,出狱后隐瞒了叛变行为,任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等职。

1927年5月当选为中共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

国共合作破裂后他是中共五人中央常委成员之一,以中央代表身份去南昌,阻止南昌起义未逞,参加起义。

后去苏联,在对右倾错误作了自我批评之后,于1928年6月在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后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留在莫斯科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
作。

1931年初回国后,被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中央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会主席。

曾以"肃反"为名诬害许多正直的共产党人,并于1932年和1935年在国民党军队压力下先
后放弃了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

1935年6月率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省懋功(今为小金)与毛泽东率领的红军第一方面军会师后,任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他反对中共中央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定,并且要求改组中共中央。

1935年9月擅自率8万红军南下,公开分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自行成立党中央。

由于中共中央的批评,朱德、刘伯承等的抵制,四方面军大多数指战员的不满,南下又遭到重大失败,1936年6月他被
迫取消他所成立的党中央。

在同红二方面军会合后,红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贺龙等坚持党中央北上方针,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

7月初他才率领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

同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

1937年3月中共中央举行会议,清算了他的右倾分裂主义错误,继续让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

1938年4月初他只身逃离陕甘宁边区,经西安到武汉,脱党逃到国民党方面。

4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他的党籍。

1949年移居香港,后转赴巴西和加拿大。

在他所写的《我的回忆》中,对自己在革命中所犯的错误进行辩解,自我吹嘘,并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了许多歪曲事实的叙述。

1979年12月因病去世于多伦多。

王尽美(1898~1925年)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的创始人。

原名瑞俊,字灼斋,山东莒县(今属诸城)人。

1918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

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发起组织励新学会,主编《励新》半月刊。

1920年9月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又组织共产党小组。

1921年7月,和邓恩铭一起代表山东共产党小组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后任中共山东区支部书记。

1922年1月,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6月回国,参加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曾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主任,创办《山东劳动周刊》。

8月被派往山海关从事工人运动,是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开滦五矿总同盟罢工指挥部的成员。

1923年2月回山东负责党的工作,主办《晨钟报》、《现代青年》、
《十日》等报刊。

遵照党的指示,曾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致力于山东统一战线工作。

1924年11月,中共山东省地方委员会成立,当选为书记。

1925年初,赴青岛领导工人运动和国民会议运动。

1925年8月19日在青岛病
逝。

邓恩铭(1901-1931)贵州荔波人。

中共党同东早期组织的领导之一。

1921年参加中共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去苏联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3年任青岛市委书记。

1925年领导青岛日本纱厂工人大罢工。

1926年后,任山东省委书记。

1928年秋,因叛徒告密在济南被捕。

1931年4月牺牲于济南。

进年三
十岁。

陈公博 (1890-1946)广东南海人。

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

回广
州和谭平同创办《群报》。

1921年初参加广州共产主义小组。

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被开除出党.1925年加入国民党,曾任广东省农业厅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政府实业部长等职。

因对蒋介石独揽大权不满,同汪精卫、顾孟余等到人于是1928年底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汪投敌,任汪伪政府立法院长,1944年汪死后,任伪国民政府主度兼行政院长,抗战胜利后逃亡日本,后被解回,1946年被处死。

周佛海(1897-1948)源南沅陵人。

早年留学日本。

1921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后回日本求学,毕业于京都
帝国大学系。

1924年脱离共产党,加入国民党。

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

1929年后,历任国民党政府训练总监部政治训练处处长、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国民党中央党部民众训练部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等职。

1938年底,随汪精卫投敌。

1940年后,历任汪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汪伪政府警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上海市长等职。

日本投降后曾被蒋介石任为上海行动总队总队长。

后在舆论压力下被捕。

1948年死于南京
狱中。

包惠僧(1894-1979)曾用名包晦生,别名鲍一德,笔名栖梧老人。

1920年参加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受陈独秀委派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在上海参加编辑《劳动周刊》,同年10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主任。

1922年任中共北京区委委员兼秘书。

1923年任中共武汉区委员会委员长。

1925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第一师第一团党代表、教导师党代表。

1926年任高级政治训练班主任政治教官,战时政治训练班主任,后到武汉任新闻检查委员会主席,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脱离共产党组织,1949年从澳门回到北京。

1050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

后任内务部研究员、参事。

1957年4月,任国务院参事。

1979年逝世。

终年八十五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