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语文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六单元 6 《朱子语类》三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已 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已经)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通“矣”,语气 助词)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乃为人欲引去(引诱) 引毅以进(延请)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引、拽) (3)引 语竟,引别东去(避开,退却,后退)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伸长) 引壶觞以自酌(取过来)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序言)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厚”相对) (4)薄 事力劳而供养薄(少)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草木丛生处) 日薄西山(迫近)
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宋以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元 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 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朱熹的 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 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 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 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 意——顺句。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 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的句子, 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穷得多少义理(穷,尽) 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完,尽) (5)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 图穷而匕首见(尽)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极,尽)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分古今 (1)也知此为天.理. 古义:指的是心之本然。今义:天然的道理。 (2)不得苟.且.放过 古义:姑且。今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3)若是中.人.之资质 古义:普通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 (4)须大.段.著力 古义:仔细。今义:大的段落。 (5)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古义:照应。今义:照料管理。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愦.愦(kuì) 只恁.(nèn)
昏塞.(sè)
芜.秽(wú) 战战兢.兢(jīng)
如履.薄冰(lǚ)
不肖.(xiào) 札.定脚(zhá)
2.识通假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
(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析活用 (1)用之则愈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 (2)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名词作动词,踩) 6.明句式 (1)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判断句) (2)乃为人欲引去(被动句) (3)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介词结构后置)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介词结构后置)
第六单元 读书明理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理学。“经典原文”选择了反映宋代理学家 朱熹思想的著作《朱子语类》中的三则语录,“相关读物”所选的是 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的《童心说》。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 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南宋是理学发展的高峰,出现 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 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的主 要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 了。学习时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选文的思想内容。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1.《<朱子语类>三则》文字较为口语化,容易阅读。内容分别涉 及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在自我疏通文意 的基础上,注意联系朱熹的思想体系来剖析课文,领会它们真正的 含义。同时,要注意联系现实,思考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认识传统 文化的现代意义。
(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
(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解多义 欲别求书看(寻找,寻求)
(1)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乞求)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求,需求)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探求,探究) 事已却悔(完,结束)
2.学习《童心说》这篇文章,要明确它所出现的思想史背景,即针 对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成为桎梏人的 僵化思想而发,准确理解李贽反对虚伪的世风,赞赏童心、突出个 体的思想意义。
经典原文 6 《朱子语类》三则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 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著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 书,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课 序
题
目
作 者
经典 6 《朱子语朱 原文 类》三则 熹
相关 读物
童心说
李 贽
学习目标
1.积累文章中的重点实词,把握文章重点 句子的含义。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所蕴含的 哲理。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根据所给材料 拓展理解并阐述。 1.梳理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 意。 2.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探究“童 心说”对教育及文学艺术创作的积极作 用。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乃为人欲引去(引诱) 引毅以进(延请)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引、拽) (3)引 语竟,引别东去(避开,退却,后退)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伸长) 引壶觞以自酌(取过来)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序言)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厚”相对) (4)薄 事力劳而供养薄(少)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草木丛生处) 日薄西山(迫近)
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宋以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元 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 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朱熹的 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 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 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 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 意——顺句。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 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的句子, 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穷得多少义理(穷,尽) 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完,尽) (5)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 图穷而匕首见(尽)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极,尽)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分古今 (1)也知此为天.理. 古义:指的是心之本然。今义:天然的道理。 (2)不得苟.且.放过 古义:姑且。今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3)若是中.人.之资质 古义:普通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 (4)须大.段.著力 古义:仔细。今义:大的段落。 (5)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古义:照应。今义:照料管理。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愦.愦(kuì) 只恁.(nèn)
昏塞.(sè)
芜.秽(wú) 战战兢.兢(jīng)
如履.薄冰(lǚ)
不肖.(xiào) 札.定脚(zhá)
2.识通假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
(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析活用 (1)用之则愈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 (2)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名词作动词,踩) 6.明句式 (1)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判断句) (2)乃为人欲引去(被动句) (3)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介词结构后置)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介词结构后置)
第六单元 读书明理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理学。“经典原文”选择了反映宋代理学家 朱熹思想的著作《朱子语类》中的三则语录,“相关读物”所选的是 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的《童心说》。
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 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南宋是理学发展的高峰,出现 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 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的主 要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 了。学习时注意联系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选文的思想内容。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1.《<朱子语类>三则》文字较为口语化,容易阅读。内容分别涉 及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在自我疏通文意 的基础上,注意联系朱熹的思想体系来剖析课文,领会它们真正的 含义。同时,要注意联系现实,思考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认识传统 文化的现代意义。
(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
(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解多义 欲别求书看(寻找,寻求)
(1)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乞求)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求,需求)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探求,探究) 事已却悔(完,结束)
2.学习《童心说》这篇文章,要明确它所出现的思想史背景,即针 对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成为桎梏人的 僵化思想而发,准确理解李贽反对虚伪的世风,赞赏童心、突出个 体的思想意义。
经典原文 6 《朱子语类》三则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 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著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 书,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课 序
题
目
作 者
经典 6 《朱子语朱 原文 类》三则 熹
相关 读物
童心说
李 贽
学习目标
1.积累文章中的重点实词,把握文章重点 句子的含义。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所蕴含的 哲理。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根据所给材料 拓展理解并阐述。 1.梳理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 意。 2.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探究“童 心说”对教育及文学艺术创作的积极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