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金融市场的利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金融市场的利率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利率是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储蓄和投资以及金融资产的价值,并进而对整个经济活动产生广泛的影响。要对市场机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必须了解利率。在这一章中,我们对利率的含义、利率的种类、利率的计算、利率的决定理论和利率结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等内容作了基本介绍。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1 )利息的本质和来源;( 2 )有关单利和复利、现值和终值以及几种典型工具的到期收益率的计算;( 3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古典学派的真实利率理论、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内容;( 4 )利率的风险结构及影响因素;( 5 )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和优先聚集地理论;( 6 )利率管制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二、课程内容梗概

3.1 利率概述

3.1.1 利息的含义

在阐述利率问题之前首先提及利息,是因为,利率作为货币资金的价格,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利息额与贷出的货币资金本金额的一定比率。要理解利息,可以从债权人的角度看,也可以从债务人的角度看,都可以看出利息实际上是使用资金的“价格” 。

然后须对利息的本质有所理解。利息的本质是什么?经济学家们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作出回答的。从各种概括中可以发现,人们或者是把利息看作借入者对货币资本给其带来的某种效用所支付的报酬,或者是把利息看作货币资本的时间价值,利息总归是借入者对贷出者让渡了货币资本的效用和时间价值的一种补偿。利息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而不是货币的自行增值。

利息原本是借贷活动或信用活动的产物,有借贷,才有利息。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利息概念却已经超越了借贷领域,也就是说,在并不存在借贷的经济活动中,人们也一样计较利息。在一个存在利息的社会,利息收入已经不仅仅属于借贷活动中贷出货币资本的人,而是属于一切资本所有者,利息已经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3.1.2 利率的含义和种类

利率即利息率,是衡量利息高低的指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其相应本金的比率。利率作为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它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运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

用不同的标准,利率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计算利息的时间长短来划分,利率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

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来划分,利率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按利率在借贷期内是否调整来划分,利率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按利率是否随市场规律自由变动来划分,利率分为市场利率和官定利率;

按是否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来划分,利率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另外,还有几个重要的利率概念:平均利率、基准利率和到期收益率。平均利率是指一定时期不断波动的市场利率的平均水平,它在较长的时间内表现为不变的量。基准利率是指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到期收益率是指从债务工具上获得的回报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利率。

3.1.3 利息的计算

1 .单利和复利

单利法和复利法是利息的两种计算方式。单利法是以本金为基数计算利息,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计算下期利息。用复利法计算利息时,要把上一期的利息加入原本金来计算下一期的利息。在现实生活中,更有意义的往往是复利。

2 .现值和终值

用复利的方法计算出的本利和,就称为终值。通过它的逆运算,知道终值和使用的利率,求出的本金,即现值。现值和终值有很广泛的运用领域。

3 .系列现金流的现值和终值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多时候会遇到一系列现金流的情况,如分期付款、发放养老金等。这种定期定额的系列收支称为年金。根据现值和终值的道理,系列现金流的现值之和即年金现值,系列现金流的终值之和即年金终值。

4 .到期收益率的计算

计算几种主要的融资工具的到期收益率,包括普通贷款的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定期定额偿还贷款的到期收益率的计算、息票债券到期收益率的计算以及贴现发行债券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具体的计算公式见书上相应的内容。

通过对多种信用工具的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当期债券价格与利率呈负相关,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反之,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升。

3.2 利率的决定

利率水平是怎样决定的,有哪些因素会使它发生变化,是金融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存在着若干理论流派。在历史上有影响的利率决定理论包括: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凯恩斯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新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

3.2.1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认为,利息来源于利润,是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率的上限一般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否则,融入资金者就会由于成本太高而停止融入资金;另一方面,利率又不能等于零或为负数,否则,融出资金者又会由于无利可图而停止供给资金。因此,利息率一般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

在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决定利息率的理论中,并没有排斥在短期内利率受借贷市场供求状况变化和借贷双方竞争力量影响而发生特殊波动的情况,没有排斥在偶然情况下会有超越平均利润率限制而存在的市场利率。

3.2.2 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

这是西方经济学传统的利率决定理论,也称作“真实利率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利率是由经济中的实际因素 ----- 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而储蓄取决于人们的“时间偏好” 、“节欲”、“等待”等实际因素,投资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康巴维克、马歇尔和费雪。

这种理论认为,认为通过利率的变动,能够使储蓄和投资自动达到一致,从而使经济始终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储蓄和投资的真实数量都为利率的函数,利率决定于储蓄和投资的交互作用。

一方面储蓄和投资作为资本的供给和需求,二者的变动和均衡过程影响和决定利率。另一方面,利率的变动可以自动调节储蓄和投资,利率降低,人们的储蓄报酬减少,投资的成本降低,就会导致储蓄减少,投资增加;相反,利率提高,则会刺激人们增加储蓄,减少投资。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3.2.3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这是一种将传统的实际因素决定利率的理论和凯恩斯的货币因素决定的理论进行综合而形成的利率决定理论。代表人物是罗伯逊和俄林。

这种理论认为,利率决定过程中既有实际因素 ---- 储蓄和投资,又有货币因素 ----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给 ---- 储蓄 S 加新增的货币供给Δ M 和可贷资金的需求 ---- 投资 I 加新增的货币需求(或货币窖藏)ΔH 共同决定的,决定均衡利率的条件是可贷资金供给等于可贷资金需求,即 S+ Δ M=I+ Δ H 。

假定可贷资金供求双方之间的借贷都采取发行债券的形式来进行,那么一定时期内可贷资金的需求就等于该时期内新增的债券供给,可贷资金的供给就等于该时期内新增的债券需求。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即均衡利率取决于债券的供给和需求。

3.2.4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