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5.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1)(新版)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文常。
2.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重点)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明确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4.理解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学习本文层层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难点)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构思:
学习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积累字词文常;整体感知文意;理解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学习本文层层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难点)导入:
回忆一下小学学的苏轼《题西林壁》。
让我们一齐来背一下呀。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什么?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板书)
积累字词,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汲取(jí):吸取。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
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
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
后入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qìe):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速读课文,找出观点:
1.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
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结性的语句。
(学生默读)
2.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及思维视角的转换,都会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四、整体感知课文,弄清文意层次。
第一部分(1-3):以一个问题引出话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4-8):由话题引出创造性的问题,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第三部分(9-12):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第四部分(13):论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五、(难点)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随堂练习)⑴讨论并归纳:
①提出问题:(1~3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②分析问题:(4~12段)
第一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二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证明。
第三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③解决问题: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⑵讨论:论点“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是怎样被层层证明的?
六、小结:
本文论述了只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法,具备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围绕中心,逐层展开。
作者要论述的问题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很重要,也就是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要达到此目的,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其次再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条件,并分析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七、板书设计:
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①提出问题:由图提出论题,说明创造性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②分析问题:(4~12段)
第一层:具备创造性因素: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二层:具备创造性因素: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第三层: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③解决问题: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