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推动医疗市场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典”推动医疗市场化

●医疗体系面对突发疾病时的“自消化能力”强一些,政府的压力就会小一些,从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国计民生的其他重大事项中去

自2002年12月一家平价药店开业以来,西安的某些医院开出的药方上已经没了药品名称,只有一些代码。原因是为了防止患者拿到药方后去药店购药。

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医院的收益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其一是挂号费、治疗费、护理费等服务性收费,其二是药品批发零售的差价收益。因此,我们可以将医院看作是两个经营实体的联合体:其一是医疗经营实体;其二是药品经营实体。在医疗经营实行价格管制并远离市场体制的情况下,某些“赔本”或微利的医疗环节需要以药品经营的收益来补偿损失,这就是评论人士常说的“以药养医”。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曾经对医疗行业的药品回扣问题作过详细披露,问题具有普遍性。如果某些环节的脉络不能够理顺,单靠行业自律和行政管理来解决问题,相信问题的解决不会彻底。而理顺医疗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脉络,需要依靠“市场机制”解决问题的“自消化能力”。以下就以“非典”为例略作说明:

在“非典”病毒流行的阶段,拥有第一手临床资料的无疑是医疗机构。如果这些第一手的临床资料与强大的科研实力相结合,那么,率先攻克病理、诊断和治疗难关的或许是医疗实体。在不动用或者尽量少动用公共资源的情况下,医疗体系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医疗体系面对突发疾病时的“自消化能力”,这种“自消化能力”强一些,政府的压力就会小一些,从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国计民生的其他重大事项中去。

医疗体系面对突发疾病时的“自消化能力”与市场机制是密不可分的。在市场机制下,由于经济收益与医疗水平、技术实力、科研实力和资本实力的强弱成正比,所以,市场机制会引导医疗实体与科研实体结合为“产、学、研”一体化的法人实体,在经济收益的刺激和强大的资本支撑下,科研攻关的效率通常比较高。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某“医疗-科研实体”率先攻克“非典”难关,那等于是面向全球的活广告,可以为本企业带来巨大的无形资产。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医疗产业应该是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在目前,只是囿于这些潜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人们似乎还看不到这一迹象。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优势不是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某些第三世界国家,比如越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更低;也不是体现在“尖端科技密集型产业”上―――尖端科技的绝对优势的形成,需要一个“体制活力”与“人文环境”“渐进式松绑”的长期过程;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优势将体现在“知识、技能密集型产业”上。由于目前的大学教育已经较为普及,“知识、技能型人才”已经进入供给的高峰期,所以,中国

“知识、技能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将会在二十一世纪至少保持几十年。而医疗产业正是“知识、技能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

我们完全可以憧憬这样的局面:在市场活力的激励下,中国的医疗产业面向全球提供质量最高的服务,在服务水平达到甚至超过欧美水平的情况下,医疗价格却要比他们低得多。这样,一方面国内的医疗产业赚到了大把的外汇,另一方面,中国医生以“提供上乘的的医疗服务”游走于世界各地,将“白求恩”式的美名撒向全球。

在此次抗击“非典”的过程中,中国广大的医护人员在第一线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涌现出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些工作成就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日常的医疗服务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服务仍然是低水平的,有些不合时宜的医疗规程甚至几十年没什么改变。而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医疗体系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自消化能力”,关键在于推进医疗产业市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