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与日本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摘要:近些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词:渊源,冲突,合作,现状,发展
一、中日关系的渊源
早在西汉时,中国和就与日本三十多个小国有来往;东汉的时候,到了光武帝时代,日本倭奴国王派遣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还赠送了个“汉倭奴国王”金印;在经济上,中国的铁器,铜器和丝绸源源不断传往日本;
到了隋唐的时候,日本不断的派遣唐使来中国,向中国学习,在这期间有些中国人也积极向日本传播盛唐文化,其中比较着名的就是鉴真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了诸多盛唐文化;再后来日本效仿唐制,实行了大化改新,并在当时的首都仿造了长安城建起了城市,宫殿;在日常生活中,中国的茶叶种植也开始推广,后来出现了茶道,人们还仿造唐朝的服饰创造了和服;除此之外,享有盛名的日本武士刀也是由中国的唐刀进一步演变而来;总之能学的他们都学习了;
宋元时期,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朝的时候由于京杭大运河的进一步挖通,航海技术
的发展等诸多原因海船可以直达日本进一步促进了两国的经济贸易的往来与交流;
到了明朝,日本经历了战国时代,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开始垂涎自己的老师中国了,于是倭寇频繁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沿海的倭寇问题震惊了当时的朝廷,大将戚继光带领明朝的军队和朝鲜名将李舜臣共同努力,把日本赶出了中国,解决了倭寇的问题;
清朝前期,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综合中国古代历史上中日的交往,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古代,两国交恶的时期也不是没有,但基本上是中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可以说在古代日本一直积极的向中国学习;
二、中日关系的现状
今时今日中日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难言的;用一句简单明确地话来概括就是:经济上相依相傍,政治上形同水火;其实,回顾战后中日关系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中日两国的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的得到加强,尤其是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进入第一个关键期;此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加入WTO 和经济圈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日本更是逐步成为我国除美国、欧盟以外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资来源地;而对日本来说,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市场,无疑成为其最大的贸易合作对象;
可是,经济上的交往却并不代表着政治上两国之间关系的缓和;回想德国对犹太人虔诚的道歉和悔悟,再想想日本对中国造成的伤害的歪曲否认,身为一个中国人,如何能够那样轻松地释怀呢无疑,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并未提高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摩擦有所增多,并逐步从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摩擦;日方的挑衅行为有逐步升级的趋势;除了少数议员和阁僚继续歪曲历史、否认侵略、参拜靖国神社外,日本政府还以中国进行核武器实验为由冻结对华日元贷款,并纵容少数右翼分子在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上向中国发难;
对于日本这些倒行逆施的行为,一向宽容的中国民众渐渐开始无法忍受;民间开始出现了小规模的反日游行,抵制日货的行动,一些餐饮营业点门口甚至贴有“日本人与狗不得入内”字样;作为每个国人个人来说,是很容易做到,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不现实的;我们市WTO的缔约国,我们要要兑现自己所做出的承诺;虽然中日关系出现问题,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越来越好;不能因为日本做错了,我们也要违反原则的做错;我们虽说抵制日货,可北京的地铁和首都机场的建设费中有一部分日元贷款,你不可能因为有日元贷款,这两处设施就不使用了;北京现在正在建设地铁,所用的开掘机就由日本制造,现在能说不用这个开掘机让工程停下来吗另外你说抵制日货,是整体的还是零件性的比如说有一些中国品牌的汽车,它的发动机用的是日本的,怎样实现抵制日货中日两国的经济交流给两国人民带来了许多实在的利益,这种经济交往是互利共赢的;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提出这种口号是不现实的,也是缺少常识的表现;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理性解决中日问题;一个理想的目标是,经过双方的努力来改善和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打破中日之间“政冷经热”的局面,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表现得很软弱,而是我们要有大国思维,“老子说,善战者不怒;”我觉得我们在这样一个敏感的问题面前,需要一种辩证思维;首先,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批评日本方面在中日友好事业上开倒车的种种劣迹,要鲜明地表明我们的态度和立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于咱中国老百姓来说,最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有人说“实力是最有
发言权的;”此语不无道理;没有血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血性之外,还应有智慧,有胸怀,有远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以上所说皆是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然而,这一切却并非是无因可循的;在我个人看来,日本曾经对中国邪恶的所作所为是中日关系难以和解的根源,可是,根源却并不代表了就是一切或者说是最重要的原因;也许在几十年以前,中日之间难以“和平”相处,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可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却已经成为一个并不那么重要的理由;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可以说都是在以极快的速度处于一种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曾经的中日,在经济关系上,日本是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可是,在经过了这几十年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今时今日,在经济实力上,中日已经几乎站在了同一个层次上;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是中日经济关系处于重大转折的时期,也就是日本经济从占绝对优势正转变到相对优势;这一个过渡时期无疑是会维持一个并不会很短的时期,两国间的矛盾也将会不断地冒出来;说句不太好听的话,在这一点上,日本表现出来的宽容度实在很小,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日之间的矛盾则更容易不必要地激化;
三、中日关系的展望
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共同的利益要求总是能够一次次战胜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与不愉快,使几乎恶化的两国关系一次次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