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持续深化与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广泛影响,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加强,自然不能独善其身。

因而,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将面临新的困难与问题:贸易保护主义的进一步加剧;我国生产要素成本的全面提升;加工贸易主导的贸易增长面临新的挑战;外贸发展过多受制于外部因素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剖析,进而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如开展区域合作;加快贸易主体从外资企业向内资企业的转换;发展服务贸易;实施标准化战略等多元化策略。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贸易增长对策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的特点
(一)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从2001年的5096.50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38667.60亿美元,年均增速20%。

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进出口额首次出下跌,降幅达13.9%,之后又快速回升。

总的来说我国外贸增长迅速,已跃居世界第二,成为贸易大国。

(二)出口商品结构虽逐步优化但仍不合理
过去,我国外贸出口商品的构成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工业制成品为主。

随着我国外贸产业的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比例迅速提高,突出表现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开始快速增长。

2012年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8548.3亿美元,增长8.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40.6亿美元,增长6.4%。

然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还明显偏低,同时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加工贸易的生产方式普遍存在,核心技术的缺乏使得出口产品技术附加值与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三)对外贸易集中度较高且出口风险大
近年来,我国不断开拓新兴市场,对东盟、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大幅上涨,但欧盟与美国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2011年对这两个地区的出口占总出口额的35.8%。

因此,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使我国出口的脆弱性大。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欧美国家的外需急剧下降,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2009年出口总额下降了16%。

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延续,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蔓延,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下滑,我国外贸增长阻力重重,2012年进出口总额增速为6.2%。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贸易增长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数量快速上升;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外资企业是出口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贸易主体;出口市场较为集中。

后危机时代我国贸易多元增长面临的问题
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影响,对我国的外贸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从2009年底开始,欧、美、日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指标开始从谷底缓慢回升,也意味着本次危机最糟糕的时刻已经过去,到目前已有三年多的时间,但经济恢复速度缓慢的后危机时代,我国贸易增长又面临着新的问题。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进一步加剧致使我国贸易摩擦不断增多
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使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一些国家为扶持本土产业,缓解就业压力,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

据世贸组织监测,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82项新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全球进口额的0.9%,而且这些措施更多地是用于遏制国外产品的进口,刺激本国相关产业复苏,纯粹应对危机的作用在下降,因此影响更为深远。

其中,我国更是贸易保护的最大受害者。

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世界贸易预警(World Trade Alert)”项目监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

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达243亿美元,增长7倍多。

(二)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使我国低成本竞争优势面临压力
近年来,能源及制造业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国际油价持续高位震荡,部分基础原材料价格虽有所回调,但仍处高位,自2010年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上涨19.6%。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我国劳动力成本正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持续出现“用工荒”,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正在向我国中西部进行转移。

同时,与印度、越南等周边国家相比,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比中国低,部分外资企业开始向东南亚、印度等地转移生产能力。

由此看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正在受到挑战,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全球竞争优势能否继续保持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三)加工贸易主导的贸易增长面临挑战
加工贸易在我国贸易增长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在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长期维持在50%以上的比重,从2008年开始才逐渐下降到50%以内。

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在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利用外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后危机时代其面临的挑战。

首先,加工贸易产业的高能耗、高污染特点与世界贸易低碳化的要求不相符。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将高污染产业与产业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追求更高的利润,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加工贸易都属于这一类型,其带来的高污染的环境成本使我们不堪重负。

其次,我国已悄然进入“高成本时代”,生产要素成本全面上升。

土地、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成本及环境保护成本等都将进入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

这将改变我国原有的综合优势,尤其是对成本驱动型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将降低。

那么,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低成本加工组装基地的国际资本就有可能从中国转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如东南亚与印度。

到那时,我国贸易增长靠什么来推动?贸易顺差的来源又在哪儿?这些都是我们要面临的问题。

(三)导师制的作用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否有必要?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我院04、05级93人中,有79%的学生认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培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82%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友谊。

可见,绝大多数师生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结论
通过调查和比较分析,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本科生导师制形式化程度较浓厚,活动方式比较单一,师生比例不协调,师生间沟通交流较少,本科生导师制难于真正发挥作用。

二是导师制指导内容不够规范。

导师对自身职责和工作目标不够明确,部分导师难于做到尽职尽责。

三是导师制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且与之配套的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及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结合实际,加强针对性指导
指导方式应结合我院师资条件、教学科研状况、学生素质、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等实际,选择不同类型。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分为综合导师制、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等不同类型。

由于我院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的存在,与综合导师制必然产生职能上的重复,难于协调两种制度的职能,加之生师比问题突出,因而不适宜采用。

而英才导师制由于其覆盖面过小,闲置和浪费了导师资源,因而也不适宜采用。

相对而言,年级导师制由于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克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加之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就不再需要配备导师了,
因而比较适宜。

同时,为求得导师制的良好效果,应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如利用电话相互联系或网上交流、导师经常下寝室、学生经常登门请教等加强学生与导师间的交流与了解,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制订并实施具体计划,通过导师论坛、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采取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此外,在指导要求上,既要倡导导师找学生,也要要求学生主动找导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以增强指导实效。

(二)强化导师队伍,明确导师职责
在进行导师筛选的过程中,挑选专业业务好、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当本科生的导师是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几年,随着我校扩大招生,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与此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本科生导师的数量不能适应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要求。

为此,我们认为一方面应严格控制学生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稳定导师队伍,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适当招收部分在读研究生来充实导师队伍,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

此外,应明确导师职责,这既是加强导师工作管理的必要手段。

也是衡量和考评导师工作的客观依据。

具体而言,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大概分为以下几项: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选课过程给予指导。

二是定期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三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充分地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评体系
一是学院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

如为保证导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选课,教学管理部门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导师集中学习学分制的有关管理规定,使导师了解学分制的管理模式、选课过程的操作;学院和各系可组织导师学习,使其了解本专业培养计划,熟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与选修课等课程的安排情况;学院可为导师提供所指导学生的有关信息,如学习、奖惩、家庭情况,以便于导师因材施教;学工部门应向导师发布毕业生就业行情及市场信息,以方便导师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

二是完善导师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具体考评办法,对导师在任期内的德、能、勤、绩定期进行考核并记入档案,对导师的考核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奖酬金结合起来。

学校可设立本科生导师奖励基金,对工作突出的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加强教育管理,甚至取消其导师资格。

三是建立健全监督体制,采取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如在学工或教科办设立意见箱,向广大学生做定期导师成果调查,接受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批评;加强监督网络,拓宽监督渠道,保障言路畅通等。

[参考文献]
[1]李达轩,曾凡东.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3-06-06.
[2]周萍,樊如放.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0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