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视角下教师发展的主体性要素

合集下载

浅论主体发展性课堂中教师的定位

浅论主体发展性课堂中教师的定位

浅论主体发展性课堂中教师的定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也是教育回归人性、倡导人本主义的必然。

作为新课程实践者的教师就必须把教学行为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主体发展性课堂。

所谓主体发展性课堂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各项规范、行为要着眼学生主体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里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悟。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在应试教育的功利驱使下,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的主体意识,凌驾于教育对象之上。

新课程推行以来,很多教师在思想和行为上又产生了误区。

教师在主体发展性课堂中到底要担当怎样的角色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课堂里应该担当以下角色:一、优秀的组织者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的、积极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的合理科学组织。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忽略教师的组织作用,要组织学生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使学生养成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并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

当然,要做到以上要求,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外,还必须全面深刻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是有效组织的前提,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此外,教师还要熟悉一定的统筹方法,帮助把课堂教学资源、教学环节最科学地组织起来,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功效。

二、合格的调控者一堂精彩的课需要教师对课堂合理调控,对学生参与课堂的行为及表达方式提出明确的要求,以避免课堂混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敏锐地观察课堂里的每一位学生,注意他们的情感及神态的变化,始终采取积极的调控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避免他们游离于学习之外;最充分地准备好预设和生成可能产生的矛盾,以避免课堂中出现老师的惊慌失措,要做到当机立断、智慧决断,成功驾御课堂,使学生在活泼和谐的课堂里健康主动发展。

三、全面的服务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完成知识、技能的传授,引导学生体验心灵情感。

加强教学反思,发展教师主体性

加强教学反思,发展教师主体性

加强教学反思,发展教师主体性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不断丰富,课改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其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作为影响课改深入进行的关键因素,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从推进改革的角度讲,现在应是直面这一问题并使之得到逐步解决的时候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的主体性发展。

当下,有一个问题越来越深刻地被我们体会到了,即课程改革的一个预制基础是包含着教师主体性发展的“教师专业化”。

如果说工作中我们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有加,那幺,相对来说,我们对“教师的主体性发展”问题是有所忽视的。

这种忽视表现在各方面,其中以教师培训的规划、组织、管理工作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师范教育的传统习惯轨道上运作的新一轮课改教师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延续着“学科中心的理论知识授受”“自上而下的强迫教育”模式,培训工作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环境的特殊性,对专业成长目标的差异性等考虑不多。

很多地方对“授课式”的“专家学者”讲座的过度重视是表征之一。

因此,如果我们把教师在长期以来专业成长的特点考虑进去,我们就会理解教师自我成长和发展中表现出的“创造精神不足”“专业的或教育的理性反思力虚弱”等,是具有其“存在合理性”的。

当然,我们还可以有这样一个大致的判断,目前暴露出的问题还可能只是一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不明显,甚至是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也许只是初步的表现。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不强会直接阻碍教师专业化的实现,这是理论和实践上都被证明的道理。

同时,教师的主体性虚弱,一方面会阻碍教师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会阻碍“发展学生主体性”这一目标的实现。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发展教师的主体性,这正如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必须具备创造素质一样。

所以,如何在课改工作中发展和发挥教师的专业主体性,就构成了深入扎实地推进课改的一个关键问题。

发展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涉及许许多多的工作,其中,教师的“自我专业反思”是重要方面。

论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教师主体性的作用

论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教师主体性的作用

论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教师主体性的作用自上世纪6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第一个正式肯定“教师专业化”的官方文件后,教师专业化成为了20 世纪后期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2001 年我国推出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师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研究者转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之一。

教师专业化指的是教师以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专业成熟,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教师专业化多采用群体策略,以师范教育、在职进修继续教育为主要途径,内容强调技能和知识的获取,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着力于教师外在专业水平的提高。

这种“自上而下”的被动提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模式,忽视了教师主体性的存在,忽视了教师对自身的激励,忽视了教师自主性和自身发展,这种主体性的缺失最终表现为我国教师专业化的进程缓慢。

由此可见,促进教师主体性的发展是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的迫切任务和必然途径。

一、对教师主体性的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认识论的角度定义了主体性的概念。

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的、能动的、自觉自为的态势。

主体性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

主体性可分为群体的主体性和个体的主体性,根据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主体性逐渐由群体支配过渡到个体支配。

主体性的概念由哲学范畴引入教育学领域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注重人的主体性,培养人格健全、富于创新精神的个体,以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本体功能的深化,也是对我国教育长期忽视主体价值、忽视个性发展的修正 。

在对教育主体性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上,人们普遍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而对教师的主体性研究较少。

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师生在教学过程所构成的对象性关系中生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种意识。

教师主体性的缺失将导致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失败,更阻止了教师专业化的进程,进而也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

浅谈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浅谈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浅谈如何发挥教师在教改中的主体性作用当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在于在重视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试图通过培养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整合。

这种价值取向既是社会发展到现代化和国际化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对我国教育忽视人的主体价值,忽视个性发展的一种修正。

在近年的研究中,人们普遍关注到了学生的主体性问题,然而,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却关注不够。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有重要影响。

究竟教师在教改中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我先从主体、主体性的教育哲学阐释入手。

一、主体、主体性的教育哲学阐释哲学中的主体、主体性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

但主体定位为人身上,是十七世纪以后才开始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在本质上是社会实践,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有机统一。

"人的主体性具有表现为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教育教学倡导的最合理的教学模式是研究式教学。

研究式教学教育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取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惟一来源,不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权威,终止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所以,教师的角色从过去学科型课程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研究型课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教师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角色地位可以弱化。

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所组成的,任何一方都必须以自己的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学生和教师这两个相互对立面,他们在同一矛盾的统一体中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就不复存在。

教育教学要确保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同时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不能缺失。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如何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历史教学中的学法引导大冶市还地桥镇中学历史组:刘志敏摘要: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不仅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关键。

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的迫切要求。

不管是主导还主体,都是想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双赢”的目的。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推进,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其实就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得更优秀,达到教学“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教师、学生、主体性、学法。

正文: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推进,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日益突现。

不管是主导还主体,都是想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双赢”的目的。

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不仅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关键。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下个人的一些做法。

“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方法是人们求知探索的钥匙,因此从历史教学的现实着想加强对学生历史学法的指导,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找准学习的重点。

初中历史教材六大本,记载着人类从远古到现在几百万年的重要活动。

由于历史学科课时较少,教学任务重,如果在学习中不能抓住重点,找准关键,那么必然会在繁多的史实中迷失方向,陷入事倍功半的困境。

那么如何才能抓住重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告知学生教科书的重点章、节、子目和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教会学生掌握确定重点知识的原则或方法,具体表现在:①凡是发生在历史转折时期,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②凡是教材文字表达中具有“最大”、“最早”、“第一”、“领先”、“标志”、“开端”、“序幕”等字眼的内容;③凡是和当今世界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知识;④凡是教材内容配有插图,课后有思考题、讨论题和练习题的内容。

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教师主体发展

教师主体发展

关于教师主体发展问题“主体教育”确实很有意义。

这个话题涉及了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教师的发展问题。

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教师的主体意识的确立,就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育活动的创造性,就没有学生创造性。

一、主体性问题首先是个哲学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张志伟等《西方哲学智慧》“主体性原则”中将西方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历程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从笛卡儿到康德、再到现代后现代)。

二、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是人格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培养健康人格,首先是要确立自主意识,健康人格发展的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常若松《健康人格论》、高玉祥《健康人格及其塑造》等均有详细阐述。

《礼与个体主体性的泯灭》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主体性的伤害有概括阐述。

三、关于教育教学活动中主体问题,历来有多种说法: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双主体;主体间性,在“漫说双主体”、“现代教育与主体间性”中有概括叙述,陈志向《人学原理》对实践活动中主体性的特点有详细阐述。

四、促进教师主体发展,宏观上涉及社会、教育大环境的问题。

比如创设更为民主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变奖惩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建立学习型社会、建立咨询式指导的学习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发展等。

五、就教师而言,主体意识的确立,关键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提升人生的境界和品位,同时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重要的途径是学习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学习专业知识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理论。

六、教师确立主体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得教学活动成为体现“主体间性“的“对话”,成为充满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过程。

教师专业综合发展阶段论主体和两翼

教师专业综合发展阶段论主体和两翼

教师专业综合发展阶段论主体和两翼(原创版)目录1.引言2.教师专业综合发展的概念与阶段3.主体:教师专业能力发展4.两翼: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理念5.结论正文【引言】在教育行业中,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

因此,教师专业综合发展对于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教师专业综合发展的阶段论主体和两翼来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专业综合发展的概念与阶段】教师专业综合发展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职业道德和教育理念,实现专业成长的过程。

教师专业综合发展可以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主体: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是教师专业综合发展的核心,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

教师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

教师在专业能力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求。

【两翼: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理念】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理念是教师专业综合发展的两翼,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看法,它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

【结论】教师专业综合发展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需要在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和教育理念三方面共同努力,实现专业成长。

教师的学生主体性与创造力发展

教师的学生主体性与创造力发展

教师的学生主体性与创造力发展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他们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潜能。

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

教师应该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比如,对于喜欢艺术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用绘画或音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喜欢逻辑思考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思维训练和推理思考。

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其次,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自主权,他们应该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选择,让学生在不同的任务和项目中进行选择,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决策权,让他们参与到学校和班级的管理中。

比如,学生可以参与班级的活动策划和组织,他们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给予学生自主权和决策权,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领导能力。

此外,教师应该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

创造力是学生的重要素质,它不仅仅是指艺术创作,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和项目,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实验、艺术展览或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交流,通过讨论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导师。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该具备积极向上的品质和态度,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同时,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和学习成长。

教师专业综合发展阶段论主体和两翼

教师专业综合发展阶段论主体和两翼

教师专业综合发展阶段论主体和两翼
摘要:
1.引言
2.教师专业综合发展的阶段论
3.主体:教师专业能力
4.两翼: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应用
5.结论
正文:
【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专业综合发展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教师专业综合发展阶段论提出了教师专业能力、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应用三个方面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和两翼,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对教师专业综合发展阶段论的主体和两翼进行详细探讨。

【教师专业综合发展的阶段论】
教师专业综合发展阶段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专业能力、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应用要求。

这一理论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发展框架,有助于教师明确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位置,从而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

【主体: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综合发展的主体,包括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
育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两翼: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应用】
1.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专业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够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技术应用是教师专业综合发展的另一翼,它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

教师应该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主体性视域下的教师能动性_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

主体性视域下的教师能动性_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

主体性视域下的教师能动性_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主体性视域下的教师能动性: 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引言教师能动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意愿和能力。

它是教师自主决策、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表现,具有很高的专业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师能动性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主体性视域角度出发,探讨教师能动性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提升路径。

一、教师能动性的内涵教师能动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精神状态和教育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自主决策能力:教师具备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自主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决策能力。

2. 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能够独立思考问题,针对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和解决方案。

3. 积极创新能力:教师具备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4. 信念和自信心:教师对自己的能力和职责充满信心,能够自觉地面对挑战和困难,保持积极的教学态度。

二、影响教师能动性的因素教师能动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素质和能力:教师的知识水平、教育理念、教学技能以及自我认知等个人素质和能力对于教师能动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学校环境和组织支持: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以及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学校文化对于教师能动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 师生关系和教学资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激发教师的能动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4. 外界评价和激励机制:外界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于教师能动性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提升教师能动性的路径为了提升教师能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学校可以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专业发展和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提升与能动参与激励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提升与能动参与激励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提升与能动参与激励教师是培养国家未来的重要角色,他们的专业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育机构的支持和培训资源,更需要教师本身的主体性提升和能动参与激励。

本文将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介绍主体性提升和能动参与激励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教育质量:通过专业发展,教师能够获得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教育质量。

2.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专业发展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教学挑战和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3.提高个人职业发展机会: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增强教师的竞争力,提高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为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第二部分:主体性提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主体性提升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引导自己的学习与成长。

主体性提升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1.提高学习积极性:主体性提升可以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加主动地掌握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能。

2.增强自我反思与改进能力:通过主体性提升,教师能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并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

3.塑造教师个体化发展路径:主体性提升使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专业需求和学习兴趣,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路径,实现个性化发展。

第三部分:能动参与激励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能动参与激励是指教育机构和相关组织通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发展。

能动参与激励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意义和价值:1.提供资源支持:能动参与激励可以为教师提供资源支持,包括教育培训、学习材料和专业指导等,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专业学习和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是专业知能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是专业知能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是专业知能发展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是专业知能发展,这涵盖了对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的掌握与提升。

以下是具体的发展内容:1. 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理解(1)学习并理解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如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等。

(2)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科知识的丰富与拓展(1)系统掌握所教学科的体系结构,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2)提高对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应用能力,促进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

3.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1)学习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等。

(2)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教学实验和改革,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4. 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研究(1)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2)开展教育技术的研究,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策略1. 建立健全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1)制定明确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规划。

(2)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激励教师自我提升。

2. 开展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活动(1)组织定期的教育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

(2)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指导,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与合作(1)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和科研项目,共享教育资源。

(2)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专业发展氛围。

4. 拓宽教师专业发展渠道(1)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研修活动。

(2)支持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升专业影响力。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1. 完善政策保障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权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教师能够参与各类专业发展活动。

2.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在线课程、教学案例、研究报告等。

3. 强化校本研修学校应重视教师的校本研修,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发展活动,如教师工作坊、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促进教师在校内的专业成长。

[浅谈,教师,主体性,其他论文文档]浅谈教师的主体性发展

[浅谈,教师,主体性,其他论文文档]浅谈教师的主体性发展

浅谈教师的主体性发展”论文关键词:主动发展教育教学主体性论文摘要: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只有重视教师的主体性发展,教师才能体会到自身发展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实现,师生才能感受到教育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教师应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良好职业形象,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专业水平,自觉地充实完善自己,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却受到忽视。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事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完善和发展。

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发展,教师在学生的发展中,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也发展自己。

教师自身主体性发展应突出三个方面:正确教育思想的确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平的提高。

一、正确教育思想的确立(一)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品行、学识和才能影响学生,自觉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精心培育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对他们因材施教,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可造就。

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适应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二)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思想教师要为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素质基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使他们形成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潜力。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更要不断地完善自身,促进自己的发展。

(三)树立良好的道德观没有高尚的人格,就没有高尚的事业。

高尚的品德是教师的首要素质,也是教师赖以建立威信的基础。

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不容忽视-2019年文档

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不容忽视-2019年文档

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不容忽视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开展中的两大主要参与者,其自身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能否正确认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与其各自所处的地位将会直接影响着有效教学的发生。

因此,对教学中师生何者具有主体地位这一问题有必要进行再思考。

一、关于教学中师生主体地位的争论我国教育界自上个世纪末就掀起了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何者为第一性、占主体地位的大讨论,大致形成了以下观点:其一,“教师单主体说”。

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唯一的权威,理应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其二,“学生单主体说”。

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其三,“师生双主体说”。

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师与生都是主体;其四,“主客体双层结构说”。

即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是由“主―客”与“主―客―主”两个层次构成的双层结构。

两种单主体观点的阐述,可以看出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观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造成的结局只能是“牵牛填鸭”,不仅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引发学生的反感。

但单纯以学生为主体,由于每个个体的学习方式、认知水平及自学能力都有着一定的差异,课堂教学便会缺乏组织性。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发挥出自己的主体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个性与专长来调整教学,才能真正践行“教无定法,因人而施”这八个字。

“教学”本身包含两个语素,其一为“教”,即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与需要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等。

其二为“学”,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的过程实际是一种自我建构的过程,知识的吸收与同化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与认同才能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参与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一者主体地位的确立绝不意味着另一主体地位的消解,学生与教师都应具有主体地位,教师的主体性只是由于教学情况的不同呈现出显性与隐性两种状态。

二、确立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的必要性诚然,探讨教师主体性时必须明确学生主体性是教师主体性价值与目标实现的标准与尺度。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问题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问题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问题正在取得大一统优势的教学观念非常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比起长期无视学生主体,把学生当作被动灌输的容器的做法,这自然是一大进步。

主体性,相对于客体而言,首先就是相对于大自然客体,它强调人能够认识客体,有无限潜在的认识能力;认识了必然,就能够获得自由。

其次,相对“他者〞而言,也就是主动性,是被动状态的解脱,主体的自由有自身的规律,不成认任何“他者〞的统治。

第三,从与社会交往的角度来说,主体性就是个性,是不拘一格的、与众不同的、不可重复的,拒绝任何僵化的模式。

第四,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成认教师为真理终结的权威,即使教师处于强势和优势,也得尊重学生主体思想的自由和无限潜在的创造力。

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不把学生从被动状态中解脱出来,不能有效地挑战学生原有的心理图式,使之发生调节和建构,一切都免不了落空。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主动的求知欲调动起来,在学生旧知识结构的边缘激起“兴奋灶〞,使其向新知识结构作独特的拓展。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的接受状态,教师的一切辛劳,只能是徒劳。

为了突出这一点,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课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之相应的,降低了教师的主体性,强调师生平等对话。

一些论者,通俗地将教师定位于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至于“首席〞和主体性的关系,在字面上那么采取了回避态度。

但是,教师的主体性,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可回避的。

教师面临的任务是把学生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使原本有点封闭化乃至僵化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这难道不需要自身主体性的发挥?教师的主体不占一定优势,只是作为一个发言的参与者,如何能成为真正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连主体性都没有的教师,凭什么把(时常陷入混乱的)课堂对话引向深入?教师“首席〞论的实质,是对教师主体性的恐惧,是抹煞教师的主动性。

这种观念是有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文化哲学理论根底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视角下教师发展的主体性要素
作者:孙长治
来源:《神州》2011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内在的要求,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提出了全面而深刻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反思、完善甚至转变许多常规的教学方式以及潜伏在背后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既需要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更需要有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精神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行为模式。

关键词: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化;教育科研能力;自主发展意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是促进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是一切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

教师不只是教育改革决策与实施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

教师发展研究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也是世界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问题的提出是与社会发展要求教育以变革应对社会需求,而教育变革在实践一线开展就不能不涉及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变化与发展。

于是,教师发展研究便应运而生且成为了国际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

一、新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从最早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于1933年提出到199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以官方文件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职业”,都基于一个目标,那就是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

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深刻理解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对于一个国家教育目的实施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和意义。

教师既属于专业人员的范畴,但又存在着专业化程度良莠不齐的现象。

加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建设,要抓住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简单的和其他职业进行类比式不切合实际的。

全面理解教师的专业化要把握以下几点:
(1)教师专业是复合性专业,不单包括学科专业性,同时包括教育专业性。

后者不是单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累积,而是科学素养和教学艺术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技艺性专业,兼有复合性、艺术性、科学性和技能型的特点。

(2)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需要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是一个包括国家、政府、大学等在内共同努力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国家要有完备的教师教育培训专门机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有常态的规律的模型,要有专门的教师资格评定机构和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及国家对教育在经济上的一系列保障措施。

(3)教师专业化涵盖了专门功能、专业训练、专业权限、专业团体和地位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概念。

(4)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延伸的永不停止的过程,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化标准也会随之提高。

对教师个体而言,教师的专业化要经历若干阶段和成长过程。

二、教育科研的现实意义
从教师的角色定义来看,教师不单是教书育人职能的执行者,还承担着教育科研的重要职责。

“教师即研究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被世界各国教育界所认同,并成为了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命题。

“教师成为研究者”,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内在需求,体现了教育变革对教师的基本需求。

教育科研,对促进教师的发展有其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教育科研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观念更新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对于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那么观念究竟如何转变呢?仅仅通过一些外在的鼓励的理论学习是不够的。

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跟新观念的重要途径。

所谓“之上的来中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教师亲身体验教育规律的过程,通过教育科研,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可以在试验中去体验巩固新的教育观念,促进外在观念的不断内化。

(2)教育科研有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体系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

无论是时代怎么发展,教师都应该是一个知识人,一个有用知识且能够不断充实知识的人。

教师的知识体系应包括:本体性知识(即特定的学科知识)文化知识(即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基础知识)、实践知识(即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四个部分。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有助于扩大自己的认识领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3)教育科研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

教师的教育能力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包括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教育科研活动不仅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也能促进教师其他教育能力的发展。

三、提升教师自主发展意识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从本质上属于有专业功能的人。

主动发展意识的培养人自觉进行自行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先决条件。

而自主发展离不开教师人格的净化和提升。

人格教育是一种自我探索的过程,要做到完善自己,首先要做到了解自我和自我反省。

自我反省的过程有时是痛苦的,但是自我探索的带来的自我提升的结果却是令人喜悦的。

做为人民教师,应该时刻自省,从而不断检索不足、挑战自我,解决自身问题,最终达到拓展和提升自我的目的。

四、重视发展的教师的“个性才能”
“个性才能”,即教师在教学或教育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与众不同的,特殊专长的才能。

教学是一门艺术,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真正有效的教学模式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变化相适应的。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个性教育,在理解个性教育的理念时,不能把重心都集中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在充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的同时,教师的个性发展也有其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

可以说,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性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也间接的作用于学生的个性成长。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每个教师的特点和专长都不尽相同,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发展中“个性才能”的不同。

充分挖掘教师个性,不仅有助于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实现“教师教育”的有效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