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电子科技中学化学上册期中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缺乏维生素A1(C20H30O),会引起夜盲症。

下列关于维生素A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A1属于无机化合物
B.维生素A1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
C.维生素A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3
D.维生素A1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2.“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

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D.冶炼生铁
3.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4.碳酸乙烯酯(C3H4O3)可用作锂电池电解液,下列有关碳酸乙烯酯的说法正确的是A.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g
B.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6
C.碳酸乙烯酯中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4:3
D.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5.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H ②Fe2+③Cu ④P2O5⑤Fe3+⑥NaCl
A.能表示一个分子的是①④⑥
B.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是③④⑥
C.②⑤的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D.④中的数字“5”表示五氧化二磷中有5个氧原子
6.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D.水槽中液面下降
7.下列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 )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8.质量相等的两份固体,然后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均匀受热,放出氧气的质量(m)随反应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像(如图,a为纯净的氯酸钾,b为加入了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正确的是( )
A.B.
C.
D.
9.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10.如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生成物不属于空气质量标准监控对象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为7:22
11.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7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D.x的值是7
12.根据下图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
13.用如图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浓盐酸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
C.氯化氢分子比氨分子运动得快
D.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14.下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10B.是一种阳离子
C.属于金属元素D.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15.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A.①或②B.②或③C.①或④D.③或④
16.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17.硝酸铜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N2B.NO2
C.NH3D.SO2
18.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4
C.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
19.硒元素有防癌抗癌作用。

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数值为4
B.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20.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氧分子的是
A.2O B.O2C.O2―D.2O2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根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①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填字母代号,下同),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3)实验室可用氧化钙固体与浓氨水在常温下混合制取少量氨气,为了得到平稳的氨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

(4)用G装置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用NaOH溶液来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持燃烧结束后迅速取出燃烧匙,立即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并振荡,若将集气瓶倒转,发现玻璃片被“吸住”而不掉下来(如甲图),其原因是_____。

(5)若用10mL量筒量取6mL氢氧化钠溶液,读数时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最低处应与乙图中____处(填“a”或“b”)刻度线保持水平。

22.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回答:
(1)写出编号的仪器名称:① __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应先_______再_______,目的是_____。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仪器①的下端必须伸入反应物液面以下形成“液封”,其原因是______。

(4)如图F所示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植物油上面的空气对测量生成CO2的体积_______(填“有”或“无”)影响。

(5)图G和图B都可用作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G装置与B 装置比较,G装置除了节约药品优点外,还有操作上的优点是_________。

(6)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化学式:NH3)。

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制取并收集NH3,应该从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序号),收集装置是 _______(填序号)。

23.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收集气体.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仪器a、b的名称是:a________,b________.
(2)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为_____ 或 ____(填
字母序号),该发生装置的不足之处是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能用排水法收
集的气体一定具有的性质有____(填数字序号)
①易溶于水②难溶于水③不与水反应
(3)实验室要制取少量CO2应选择的较简单的发生装置是____(填字母序号)
(4)化学反应可控制才能更好地为人类造福,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的条件、药品用量、
改进装置等途径来达到控制反应的目的.常温下块状电石(CaC2)与水反应生成乙炔
(C2H2)气体和氢氧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实验室制取乙炔时,须严格控制
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装置炸裂.图中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有______
或________(填装置序号).
(5)实验室用如图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应从_______(填A或B)口进入。

24.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内容装置(实验1)制备气体
Ⅰ.打开K1,用注射器向盛有锌粒的A中注入稀硫酸,直至液
面浸没下端导管口
Ⅱ.在K1上方导管口收集气体
(1)检查装置气密性:保持K1关闭,打开K2、K3,向B中加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
用手捂住A瓶外壁,说明装置在左侧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_____;用同样原理可以检查装
置另一侧的气密性。

(2)实验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气体收集完毕后,在不拆卸装置的
情况下,使A中未反应的稀硫酸大部分转移到B中的操作是:打开_____,关闭_____。

25.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
(2)刚开始预热时,试管②中立即有气泡产生,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3)继续加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澄清石灰石变浑浊。

请你写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气管从试管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①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

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6.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得到的混合气体有哪些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此进行了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
1该混合气体只含有一氧化碳、氢气
2该混合气体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
3该混合气体只含有二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
4该混合气体只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气
(查阅资料)
a.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b.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c.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常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实验过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并进行了实验(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1)装置A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为混合气体中有_________。

B中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C中的药品为_________。

(3)E中氧化铜变红、F中无水硫酸铜变蓝、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混合气体中还存在的气体是__________; E中的变化说明氧化铜具有_________性。

(实验结论)猜想______正确。

(实验反思)
经过讨论,同学们将上图中装置C~H进行了简化,只用下图所示装置并自选必要试剂就能完成探究。

其中,干燥管中碱石灰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烧杯上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最后一步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某化学兴趣活动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甲乙丙丁
大理石m克,块状m克,块状m克,粉末状m克,粉末状盐酸(过量)w克,稀盐酸w克,浓盐酸w克,稀盐酸w克,浓盐酸
(1)若要研究盐酸浓度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实验______(选填实验编号)进行对照实验。

(2)若要研究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实验___________(选填实验编号)进行对照实验。

(3)乙和丁相比较,产生气体的速率较快的是_________,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等”)。

(4)若要选择丁组药品制取二氧化碳,为了能得到较平稳的气流,应选择如图装置中的______(填“A”或“B”)。

由于浓盐酸具有强烈的挥发性,会导致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为了得到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可将产生的二氧化碳依次通过下列装置
_________。

(温馨提示: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②二氧化碳不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氯化氢可与之反应,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NaHCO+HCl=NaCl+H O+CO )
322
28.CO2资源化利用日趋成为研究热点。

某小组查阅资料发现:①CO2与H2能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生成CH4与H2O;②CH4在高温下能与CuO反应;③浓硫酸能吸水;④硫酸铜固体遇水由白色变蓝色;⑤氢氧化钠能吸收CO2原理与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类似;为探究上述反应,设计如下装置。

(1)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装置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设计装置C的目的是_____,若要证明D中有CO2生成,则需在E、F之间增加盛有_____溶液的检验装置。

(4)一段时间后,装置D中黑色固体变红,E中白色固体变蓝,该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不能由此证明:CH4在高温条件下能与CuO反应。

理由是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B
解析:B
【解析】A、根据维生素A1(C20H30O)化学式可知,维生素A1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错误;B、维生素A1中C、H、O的质量比
=(12×20):(1×30):(16×1)=240:30:16,可见维生素A1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正确;
C、维生素A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20):(1×30)≠2:3,错误;
D、维生素A1是由维生素A1分子构成的,不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1个维生素A1分子是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正确。

故选B。

点睛: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粮食酿酒是将粮食发酵,该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是化学变化,错误;
B、纺纱织布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正确;
C、烧制陶瓷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燃烧,错误;
D、冶炼生铁是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

【点睛】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根据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 ,是错误的叙述,因为二者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B .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 2-,是错误的表示,应该为Mg 2+ ;
C .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是错误的叙述,因为二者的最外层的电子数不同;
D .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D
4.C
解析:C
【解析】
A. 碳酸乙烯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3,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不写,错误;
B. 碳酸乙烯酯中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4:16×3,错误;
C.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碳酸乙烯酯中C 、H 、O 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4:3,正确;
D.
=100%⨯⨯化学式中某原子的个数其相对原子质量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碳酸乙烯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2312314163
⨯⨯+⨯+⨯ ×100%,错误。

故选C 。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 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③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该元素的单质;
离子符号书写: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右;化学式书写: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Fe 2+ 、Fe 3+ 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原子变成离子的过程中原子核不变,故质子数不变,Fe 2+ 、Fe 3+ 质子数相同。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红磷燃烧,产生白烟,说明氧气支持燃烧,不能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说明反应放热,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说明空气中氧气占总体积的1/5,正确;
D、水槽中液面下降只能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减少,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故选C。

7.A
解析:A
【解析】
A、尘土是宏观物质,不是微观物质,不能用微观粒子来解释现象,符合题意;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不可分,不符合题意;
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不符合题意;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和特点,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为纯净的氯酸钾,分解的温度较高,反应时间较长;b为加入了高锰酸钾的氯酸钾,反应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温度低,生成的二氧化锰又充当氯酸钾的催化剂,能加快氯酸钾反应的速度,所以a分解的速率慢, b分解速率快;
根据氯酸钾生成氧气的对应关系以及高锰酸钾生成氧气的对应关系,
2KClO3O
32
24596
2KMnO O
42
31632
可知等质量的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量是氯酸钾多,所以最终是a产生的氧气量大于b产生的氧气量;分析所给的选项D正确;故选D。

【点睛】
催化剂的特点是只改变反应的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解题时注意本题不是简单的加入二氧化锰,二是利用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同时生成了氧气,进行分析。

9.B
解析: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
B、甲是溴(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
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错误。

故选B。

10.C
解析:C
【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判断该反应为:2CO+2NO=2CO2+N2,通过该反应将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

生成单质为N2,故A正确;
空气质量标准监控对象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故B 正确;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故C错误。

两者的质量比为:14×2∶2×(12+16×2)=7∶22 。

故本题选C。

点睛:注意把握反应特征及物质的性质。

11.A
解析:A
【解析】
由图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4g﹣2g=12g,故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12g;同理可以确定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36g﹣5g=31g;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g﹣12g=19g,故X的数值为26g﹣19g=7g。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12g:19g=12:19,错误;B、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正确;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丁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D、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g﹣12g=19g,故X的数值为
26g﹣19g=7g,正确。

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2.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和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及题中信息知,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故A正确。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故B错误。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

故C错误。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故D错误。

考点∶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

13.C
【解析】
【分析】
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

【详解】
A、ab段变红,bc段变蓝可以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
C、b处产生白烟,说明氨分子运动的快,氯化氢分子运动的慢;
D、在该过程有新的物质氯化铵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粒子的结构示意中,圆圈内的数字是核电荷数,也是质子数,此选项错误;B、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阴离子,此选项错误;C、核内质子数为8的粒子是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D、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果是相对稳定结构,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使燃着的的木条熄灭。

符合要求。

②氧气有助燃性,可使木条燃烧地更旺,不符合要求。

③空气中含部分氧气,可使木条继续燃烧。

不符合要求。

④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使燃着的的木条熄灭。

符合要求。

所以应选C项。

1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故A说法正确;
B、CO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故C说法错误;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硝酸铜分解不会生成二氧化硫、氨气,氮气是无毒气体,二氧化氮是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

选B
1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由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详解】
A、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正确;
B、由上图可知,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3,错误;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正确;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的分子都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都是单质,正确。

故选B。

1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34=2+8+18=x,x=6,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硒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C、由硒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以看出:圆圈内的数字是34,则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说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A 、2O 表示2个氧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B 、O 2 可以表示氧气这种物质,也可以表示一个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C 、O 2―表示的是氧离子,故不符合题意;
D 、2O 2表示2个氧分子,故符合题意。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酒精灯 A F C
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将玻璃片“托住” a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可知该装置是酒精灯;
解析:酒精灯 A F 2
Δ2MnO 3 2KClO 2KCl+3O =↑ C 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集
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将玻璃片“托住” a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可知该装置是酒精灯;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属于“固体加热型”制气体,故选A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但收集纯净的氧气用排水法收
集,收集装置是F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Δ2MnO 3 2KClO 2KCl+3O =↑
(3)用氧化钙固体与浓氨水在常温下混合制取少量氨气,属于固液常温型,为了得到平稳的氨气流,应控制反应物的量或反应物的浓度,而C 中的注射器可逐滴滴加液体,控制反应物的量,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4)玻璃片被“吸住”而不掉下来,其原因是: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将玻璃片“托住”;
(5)量筒的示数是上大下小,所以读数时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最低处应与A 图中a 处的刻度线保持水平。

【点睛】
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制取装置、收集方法等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

22.长颈漏斗 A 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移除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进反应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C 为了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防止二氧化
解析:长颈漏斗 A 322MnO 2KCl Δ2KClO +3O ↑ 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移除酒精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