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题2.5分,共75分)
1.图1为距今约6000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对此解释比较恰当()
A.河姆渡人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B.时人可能产生初步的审美意识
C.河姆渡人以制陶作为主要产业D.证实牲畜驯化始于中国的南方
2.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3.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主张。
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这反映出()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
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对这两大“政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5.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致使“私学勃兴”。
此社会现象
A.表明古代教育实现公平公正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标志着儒学体系的基本确立D.表明古代文官体制的初步形成
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B.开创皇帝制度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7.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C.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8.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何尊(青铜酒器),底部铭文有“宅兹中或(國)”四字,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
当时维护周王这一地位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礼乐制
9.刘向《〈战国策〉书录》中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
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材料中的“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A.异姓诸侯日益坐大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
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D.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
10.有人把春秋战国某些学派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体现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兼爱的反战派”“主张关爱他人、为政以德的礼仪派”。
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1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制()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12.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
13.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B.加强了经济控制
C.规范了商业市场秩序D.解除了国家威胁
14.《史记》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为少数民族单独述史。
《史记》记述了境内外少数民族的起源史与演变史,全方位呈现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民风民俗等基本状况以及各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
《史记》这种民族书写
A.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形成B.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
C.体现了民族平等共同进步D.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需要
15.《隋书·经籍志》曰:“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语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这一转变()
A.利于加速民族融合进程B.导致汉族文化取代了鲜卑文化
C.致使民族矛盾基本消除D.实现了北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
16.晋室南迁后,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
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17.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少数民族“崇尚儒学,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
反映了当时()A.汉族政权强制少数民族汉化B.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D.民族融合强化了文化认同
18.南朝人食用用麦制成的胡饼、烧饼十分流行,不仅有众多文士作《饼赋》《饼说》之类时文颂之,而且从皇家到百姓都以饼作为节令食品或祭祀食品。
此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有
()
A.北方人民的南迁B.铁犁牛耕技术传播
C.丝绸之路的开通D.南方土地大量开垦
19.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箕坐和垂脚高坐皆被视为不恭敬的傲慢行为,在正式礼仪场合颇为忌讳。
而魏晋时期,“胡床、胡坐”即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在汉人生活中广为传播。
魏晋时期习俗的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C.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D.胡化与汉化的过程交替进行
20.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
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21.自大运河修通之后,扬州作为运河、长江码头,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隋代设置的以扬州为中心的江都郡辖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
江都郡的设置()
A.受行省制度的影响B.意在防范分裂割据
C.遵循山川形便原则D.利于市镇经济兴起
22.《新唐书•兵志》中记载:“由是方(藩)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是()
A.巩固了丞相权力
B.削弱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加强了君主专制
23.江南运河是隋代大运河的最南一端,隋炀帝时期全部疏通,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称望县,地大人众,政繁务殷”,其出产的细纻、棉布、纸张被列为唐代贡品。
这表明隋唐时期()
A.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B.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
C.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D.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
24.贞观四年,唐朝灭东突厥汗国后,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一带,设置了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突厥降户;在突厥原居地设置了定襄、云中两都督府对突厥留居民众实施管理。
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领担任,职位可以世袭。
唐太宗这一做法
A.维系了与突厥的友好关系B.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
C.沿用了郡县制的管理方式D.化解了中国与外国的矛盾
25.《晋书•地理志》记载“至桓帝永寿三年(东汉156年),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
五十六”“太康元年(西晋280年)平吴,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6.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
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
B.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
C.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
D.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
27.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尊贤使能”,强调君主不用贤则国家危亡;墨子认为,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韩非要求将才干纳入考核体系。
这些主张()
A.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B.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
C.表明诸子思想趋于一致D.标志着宗法制度的崩溃
2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
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强化大一统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D.强化君权神授
29.2008年8月间,在玉门关小方盘城南侧废墟中发现的褐黄色麻纸残片,约10平方
厘米大小。
虽是残片,隶书字迹却清晰可辨。
专家考证该麻纸为汉成帝刘鹫绥和二年
(公元前7年)的物品。
该麻纸残片的发掘()
A.表明隶书为当时的流行字体B.说明纸已成为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
C.证明西汉纸已有了规模生产D.可印证蔡侯纸是对前人成果的改进
30.夏商时期,青铜兵器脆硬易折,不便锻打炼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以其特有的锋芒,坚韧的躯体而很快取代青铜兵器。
这一变化表明()
A.铁器得到广泛应用B.青铜器具不如铁器
C.古代冶金技术进步D.官营武器工业出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31题25分。
)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
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
材料二
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
《墨子》中说:“一同天下。
”
《荀子》中说:“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
《韩非子》中说:“一匡天下。
”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实施的目的。
(4分)
(2)概括材料二中思想家共同的政治主张(2分),并指出秦统一之后采取了哪些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9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朝“裂都会而为之郡邑”与汉朝“有叛国而无叛郡”分别指的哪种制度(4分),并分析秦推行该制度的历史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