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推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第1篇】
《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文言文表达的中心思想。

李白不怕困难,刻苦努力,最终成功。

3、能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思,爱上文言文。

一、太白印象,故事入题
1. 李白,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你知道他吗?学生自由交流。

(出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 差不多每个中国人都会背上几首李白的诗,自由说说他的作品——(《古朗月行》《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望天门山》《朝发白帝城》……)。

在上个单元的语文园地,我们就学过他的《独坐敬亭山》,一起背诵。

这么了不起的一位大诗人,小时候和所有淘气的孩子一样逃过学,你知道关于他逃学的这个故事吗?
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的最初版本——文言版的《铁杵成针》。

4. 一般情况下,人们说起这个故事,会在这四字中加上一个字,你知道是什么字吗?(磨)请你结合故事特点,就这个“磨”字,提几个问题。

(为什么磨?怎么磨?磨的结果如何……)这些问题在原文的阅读中能不能找到答案呢?
二、初读课文,要素入手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朗读,字音、句读指正。

重点字音:逢、媪、卒
句读: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 故事一般包括哪些要素?根据阅读,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时间:无
地点:象耳山下磨针溪
人物:李太白老媪
起因:李太白读书未成弃去
经过:逢老媪磨针
结果:还卒业
4. 蹊跷的第一句,出示: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1)你觉得这个故事的开头有什么不太一样?(学生自由发现)(2)时间的空缺:说明这个故事的“无根”。

(3)对比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
在象耳山下有条磨针溪。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突出了“磨针溪”,将其作为主要描写的对象。

(4)思考:这个故事和这条溪的名字哪个先有的?
5. 小结:如此开头,引出的故事只能是一个“世传”。

三、深读课文,环节入胜
1. 再读课文,找出故事三要素对应的句子。

2. 品读起因。

出示: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1)运用组词法理解带点的词。

(传:传说;成:完成;弃:放弃)(2)理解“弃去”,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司马光》)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请用句式说一说:()放弃(),离开了()。

“弃去”是什么意思?(放弃后离开)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世间传说李太白就在这座山中读书,还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学堂。


(4)你有什么想问李白或是替李白回答的吗?(你为什么不继续学习?你准备去哪儿?你为何要放弃学业?你最喜欢什么……作业太多、老师太严厉、我想散散心……)
(5)看来儿时的李白和我们一样顽皮,有各种各样想要逃学的理由。

3. 品读经过。

出示: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1)过渡:这象耳山可有太多太多值得欣赏游玩的地方了,李太白遇到了一件蹊跷事儿。

(2)读一读书中对“是”和“方”的解释,和我们平常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有何不同?
文中:是——这;方——正在。

常见:是——与“否”相对;方——表示形状。

(3)你还能自己理解哪些字词的意思?
逢——换字帮助理解:遇、碰……
老媪——老奶奶。

欲——想,准备。

(4)“问之”,这里原本应该有对话的,却被省略了,哪个字起到了这个作用呢?(之)这个“之”指什么?(老媪,问老媪的话)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一下:
太白问:老奶奶,______
___________?
(您这是在干什么呀?您为什么要磨铁杵呀?您想做什么……)
白问:“老人家,汝_____
___________?”
(作甚?为何磨杵?欲何为?欲作甚……)
(5)根据老媪的回答“欲作针”,判断一下哪种问句比较合理,进行角色表演朗读。

(6)还可能有第二次对话,会说些什么呢?同桌结合补充内容,进行角色表演朗读。

(7)集体读原文。

4. 品读结局。

出示: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过渡:李太白就是李太白,遇到了这样有趣的一件事,聪明的他得到了点化。

(2)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

(李太白深深地被她的意志所感动,返回学堂完成学业)
(3)你认为李白所感的是一种怎样的“意”?(意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孜孜不倦……)
四、人物品味,情境入诗
(1)找人物。

读完故事,我们来看看故事里的人:李太白,老媪。

请你找一找这两个人物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A. 直接出现:李太白、太白,老媪
B. 代词出现:之、其——老媪
李太白除了会“问之”,还有可能()之。

李太白除了“感其意”,还有可能“()其()”。

C. 发现隐身:(李太白)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李太白)问之。

虽然隐身,还是被大家火眼金睛看出来了。

文言文中这样的省略主语
的现象很常见。

(2)请根据提示,复述课文:
磨针溪,在()。

世传()读书山中,未成,()。

过是溪,逢()方()。

問之,曰:“()。

”太白(),还()。

(3)感“文”意。

A. 读过这个故事,你有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吗?
——神秘的“老媪”
——做着不可思议的事情:“磨杵成针”
——老媪真的为了得到一根针?一根针用得着用铁杵来磨?
(李白家的亲人特意安排的,老师安排人扮演的,神仙变化的……)
B.“世传”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孩子完成学业,不可半途而废)
C. 你曾经放弃过什么追求吗?读了这篇文言文,你又感何意呢?(4)句式训练:
(),未成,弃去。

读《铁杵成针》,感其意,()。

五、作业:
1.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 收集古代好学故事,与大家交流。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第2篇】
【教材分析】
《铁杵成针》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的精读课文《文言文二则》中的一则。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成长”,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了
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这篇小古文,虽篇幅短小,因其“起因、经过、结果”皆全,我们亦可循之来设计教学,以梳理文脉,为后面的把握长文主要内容提供方法。

对于这篇课文,我们重点要完成的是课后习题中的任务:“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以及习题泡泡提示的“运用方法学习文言文”。

【学情分析】
通过《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等小古文的学习,四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需要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引导和渗透。

课文所写的事情和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只有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才能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感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引导学生运用扩、留、调、补,结合注释等方法,读懂故事,感悟人物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

3.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其提高文学素养、培养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
(一)根据线索猜诗人
【课件依次出示文字】
第一条线索:他是唐代诗人。

第二条线索:他是浪漫主义诗人,号“青莲居士”。

第三条线索:他与杜甫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仙”。

生猜李白。

【课件出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为人爽朗大方,爱喝酒,更爱作诗,喜欢交朋友。

杜甫曾这样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读题质疑
1.指导朗读:注意“杵”字读音,课题的停顿为“铁杵/成针”。

2.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铁杵磨成针需要多久呢?
生2:铁杵真的能磨成针吗?
生3:为什么要将铁杵磨成针呢?
【设计意图:通过根据线索猜诗人的方式,引出故事的主人公李白,既使学生了解了李白,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学情绪,使他们快速投入文本学习中。

让学生读题质疑,不仅调动学生的思维,也为课文的学习铺路。


二、多形式读,读准读通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纠正“媪”与“传”的读音。

(二)指名读,读通句子
(三)小组汇报读,读出节奏
(四)难句朗读指导
难句停顿朗读指导: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五)全班齐读,读准节奏
【设计意图:重视朗读指导。

朗读过程就是初步理解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


三、运用方法,读懂文意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这篇小古文我们已经读得有些韵味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解意思。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小古文又有了新的挑战——我们要把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讲清楚。

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四个学习小古文的锦囊——扩、留、调、补。

(一)结合起因,指导四个方法的具体运用
1.【课件出示句子】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方法一:扩——扩词法。

也就是加字法,在一个字的前面或后面加字,让它变成词语或短语。

这个方法在上节课《囊萤映雪》中也有所渗透。

例:世—世世代代;
传—传说、流传;
成—完成;
弃—放弃。

方法二:留——保留。

人名、地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

例:李太白,是人物名字,翻译时可以保留不变。

方法三:调——调序。

特殊句式,在翻译时要调换语序,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读书山中——在山中读书。

方法四:补——补充。

翻译时补充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

例:未成——没有完成,没有完成什么?根据上下文可知是学业,所以翻译时要补上去,即没有完成学业。

2.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①学生连起来说整句话意思,教师相机点评。

②师生小结学习文言文的四个方法——扩、留、调、补。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类文本学习方法的习得比这一篇文本的学习更重要。


(二)小试牛刀,运用方法理解故事结果
1.师:李太白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这是《铁杵成针》这个故事的起因。

有因必有果,这篇课文的结果是?
生: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师: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①结合书上注释。

书上对“感其意、还卒业”两组短语给出比较详尽的解释,学生可以结合注释理解。

②运用四个方法理解整句话。

留:太白——太白。

扩:感——感动;
意——意志;
业——学业。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四个方法后,从文段中选取了表故事结果的这句,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既可以结合注释,也可以尝试运用新学的方法,开放性较强。


(三)小组交流,运用方法学习古文经过句
起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结果: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生找出后课件出示】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故事的经过)
1.结合注释,运用“扩、留、调、补”四个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2.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故事的经过对于体会人物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已经习得理解文言文的四个方法,但独立理解这个句子还有一定难度,因此设计时运用小组智慧,既能互相启发,又能及时插补,给学生实践运用的机会,在实践中互相启发,加深对方法运用的理解。


四、读有所悟,体会精神
(一)链接《铁杵成针》故事完整版,体会精神
师:本文节选自《方舆胜览·眉州》。

其实原文在“欲做针”之后,还有一句——
【课件出示】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功深。


1.学生分组读对话。

2.“太白感其意”感受到的是什么意志?
3.联系生活,想一想自己需要这种意志吗?
(二)知识提炼,链接生活
1.归纳相关知识点。

成语:铁杵成针
俗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歇后语: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2.师小结:不管是什么形式,都表达了一个相同的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就。

(三)配乐朗读,读有所悟
交流汇报: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从原文入手,带领学生体会老婆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意志,并且联系生活谈感受,让学生感受更深刻。

体会人物精神后再做与之相关的补充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配乐读,既是读文章,也是读体会。

谈及收获,既可以是精神品质方面,也可以是学习方法方面,让学生自由发挥。


五、学法迁移,反馈效果
完成学习单中小古文《头悬梁》的学习。

1.结合注释,运用扩、留、调、补等多种文言文学习方法理解文言文。

2.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孙敬是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作为学法迁移的小古文,难度不可以太大,否则学生在实际完成当中会难以实现目标。

《头悬梁》这篇小古文同样是以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发展顺序展开,内容较为简单,篇幅短小,方便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理解。


六、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必做作业:继续运用“扩、留、调、补”的学习方法理解文言文《程门立雪》或《凿壁偷光》。

选做作业:推荐阅读《古文就得从小学》。

【设计意图:一个方法的掌握不可能仅仅通过课堂上两篇古文的运用即可达成,因此鼓励学生课后再去阅读更多小古文,并运用所学的方法助力读懂文意。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教给学生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比带他们读一两篇文言文更有意义,这也是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推荐阅读书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第3篇】
一、故事引入,初识文意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等几篇文言文,知道了学习文言文主要用各种读得方法:我们今天继续用这种读的方式来学习《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则《铁杵成针》,你知道这个故事是讲了关于谁的故事吗?
2、引伸学习:
李白小时候《铁杵成针》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现在,故事浓成了很短的文言文,让我们一起穿越到李白的幼年时代,看看你能不能准确地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含义呢?
二、断句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1、(课件出示原文)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停顿,用铅笔在课文中用“/”划出朗读节奏。

并用小窗发语音。

(检查纠正读音。

注意“还”的读音。


2、课件出示断句,学生对照。

3、谁来读读试试?(指名朗读,把握节奏)。

读文言文,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要读出停顿;没有标点符号的,根据意思也需要适当读出停顿,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4、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

发语音。

5、我们接力来读读试试吧?看谁读音准确,读得流利,朗读过程中注意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降低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难度,同时,故事内容就是文言文的基本大意,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借助故事内容,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达成本课的训练目标。

借助注释,
理解内容。


三、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1、文章的节奏感读好了,下面请你借助注释读一读,看看能理解课文吗?
2、请同学们小组群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你从文中理解了什么?有什么地方不理解?(可以说文章的出处,或者词语的意思)小窗发语音到群交流。

3、活动检测自学效果。

活动1、下面老师出一个词,你会解释吗?(出示课件词语解释,提问:你是怎样知道它的意思?借以总结理解文言文词语方法:借助注释;组成词语;借助经验)
活动2、你能理解这句的意思吗?发语音解释一下吧?(课件出示句子)
活动3、下面请大家互相考核,一人读原文,请另外一个人说出自己的理解。

预设
铁杵:用来捣米或者捣衣的铁棒。

大家看,“杵”,本来是舂米或者捣衣的铁棒,要把它磨成缝衣服的针,得需要多长时间?多大的耐心啊,作者正是借用此意,来激励人们做事情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是:这,它和现代文中的“是”意思一样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词?方:正在,也和现代文意思有较大差别。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

感:被感动。

媪:妇女的统称,这个我们在第一课《清平乐、村居》一文学过。

我们可以借助经验理解
弃:放弃(从“弃”字你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李白不能坚持学习的做法)
卒业:完成学业。

指导书写“卒”
4、通过这的故事,我们可以提炼一个词语:铁杵成针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检测的方式。

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同时积素词语,溶实本课朗读课文,表达感悟。


四、指导朗读,加深感悟
1、请大家再次带着感悟去朗读课文,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理)
2、谁来朗读一下?大家评一评,他读的怎样?
3、你还想试试吗?(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意,通过朗读表达文意,同时积累语言关联文本,拓展提升。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谈话引入:像“铁杵成针”这样告诉我们要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故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再看篇《司马光好学》这则文言文故事,用我们学到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1、断句读;2结合注释理解读;3、品读感悟读,自己读明白这则文言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①患:担心。

②若:如。

③游息:玩耍休息。

④迨:至,到。

⑤倍诵:“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⑥乃:才。

⑦尝:曾经。

⑧或:有时
⑨咏:吟咏。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及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

(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所收获就多了!”
六、分层布置作业
A、读熟课文《铁杵成针》,并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B、诗仙“李白”一生诗作颇丰,请搜集其中一首,进行诗配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