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下册第二学期物理期末复习实验计算题试卷及答案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期末实验计算题压轴试卷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10)
一、实验题计算题压轴题等
1.如图为一种能在水中漂浮的水陆两栖抢险救援车,人和车的总质量为600 kg,当救援车
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是0.06m2。

已知ρ水= 1×103 kg/m3,g取10
N/kg。

求:
(1)人和车的总重力;
(2)人和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
(3)人和车漂浮在水面上时所受的浮力;
(4)人和车漂浮在水面时排开水的体积。

2.如图所示,正方形物块边长为10cm,漂浮于足够高的底面积为S0的盛有足量水的圆柱
形容器中,有1/5体积露出水面。

g取10N/kg。

求:
(1)该物块受到浮力;
(2)该物块的密度;
(3)若未投入物块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0.试求出物块漂浮时,水对容器底部的
压力F1并求出物块浸没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4)若物块漂浮时与未投入物块时比较,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了200Pa,物块浸没时
与物块漂浮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之比为30:29,则未投入物块时容器中水的深度是多
少?
200cm的圆柱体容器中,向容器3.一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木块,用细线拉着置于底面积为2
中逐渐加水当木块恰好漂浮在水面上时,木块有6cm的高度露出水面,且细线刚好拉直,如图
所示,求:
(1)木块漂浮时受到的浮力
(2)当切去露出来的部分后,细线恰好被拉断,求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3)细线拉断后,物块静止时,求容器底受到水压强的变化量。

4.如图所示,某施工队利用滑轮组从水中提取质量为2000kg、体积为1m3的物体,上升过程中物体始终不接触水底和露出水面,g=10N/kg,水的密度为1.0×103kg/m3。

(1)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求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已知动滑轮重2000N,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当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披匀提升时,求电动机对绳子的拉力;
(3)求此滑轮组做功的机械效率(结果保留1位小数)。

5.蛟龙AG600水陆两栖飞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三大飞机”之一,被誉为国之重器,AG600主要用于大型灭火和水上救援,可以从地面起飞和降落,也可以从水面起飞和降落,
AG600空载时质量为41.5t,最多可储水12t。

(取g=10N/kg,ρ水=1.0×103kg/m3)求:(1)AG600空载时的重力是多少?
(2)某次试飞后,AG600储满水后在某湖面上,求其排开湖水的体积。

(3)在一次水面滑行测试中,AG600储一定质量的水,在水面上以10m/s的速度匀速滑行了1min,滑行过程中飞机所受阻力为总重的0.5倍,发动机牵引力的实际功率为
2500kW,求飞机在这次滑行测试中所储水的质量是多少?
6.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实心物块,物块下表面与水面刚好接触,如图甲所示。

由此处匀速下放物块,直至浸没于水中并继续匀速下放(物块始终未与容器接触)。

物块下放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块下表面浸入水中的深度h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求:
(1)物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物块的密度;
(3)从物块刚好浸没水中到h=10cm过程中,水对物块下表面的压强变化了多少P a?
7.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一个重30N的物体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0.6m,拉力是12N,不计绳重与摩擦,求:
(1)该过程所做的有用功是多少?
(2)该过程所做的总功为多少?
(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大?(计算结果要求小数点后保留1位小数)
(4)该动滑轮的重力为多大?
8.为了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某物理兴趣小组组装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一辆质量为3kg的玩具电动小车放置在粗糙水平桌面上,其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20N,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绳一端固定在小车尾部,另一端依次跨过定滑轮、动滑轮后固定在O点,两滑轮质量都为0.5kg。

当小车向右运动,借助细绳、滑轮带动质量为2kg的物体以0.1m/s的速度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不计细绳与两滑轮之间的摩擦,不考虑空气阻力,求:
(1)细绳的拉力F;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玩具电动小车牵引力的功率P。

9.如图甲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三千多年前在井上汲水的桔棒,其示意图如图乙所示.轻质杆杠的支点.距左端L1=0.5m,距右端L2=0.2m.在杠杆左端悬挂质量为2kg的物体A,右端挂边长为0.1m的正方体B,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正方体B的质量为
7kg.(g=10N/kg,不计杠杆与轴之间摩擦)
(1)求:①绳子对B的拉力F B;②正方体B对地面的压力F压;③正方体B对地面的压强p B;
(2)若把B物体浸没在水中,通过计算说明这种情况下A物体是否能将物体B提起.(设B 始终浸没水中)
10.体重为 600N 的小亮,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一个重为 400N 的木箱从水平地面匀速提高 2m,所用的拉力为 250N,不计绳重和摩擦.求这个过程中:
(1)滑轮组做的有用功;
(2)动滑轮的重力;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若绕滑轮的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 500N,求小亮利用这个滑轮组工作时能提起的最大物重.
11.如图所示,实心物体A漂浮在水面上,现利用电动机通过滑轮组拉动A,使A向下运动。

已知A的体积为1m3,密度为0.5×103kg/m3。

动滑轮重为1×103N,电动机工作时拉绳子的功率为1.2×103W且保持不变,不计绳重、摩擦和水的阻力,求:
(1)A的重力;
(2)A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3)A向下运动的最小速度;
(4)A向下运动过程中,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最大值。

12.如图所示是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关系的示意图.
(1)本实验研究的是________(选填“木块”、“钢球”或“斜面”)的动能与它的质量、速度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动能的大小.
(2)在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要保持小球的_______不变,让小球从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高度滚下,以不同的速度推动木块移动.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
(3)在探究动能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时,要选择两个质量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小球,并让它们分别从同一斜面_______ 的(选填“相同”或“不同”)高度滚下.
13.如图是小丽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关系时的实验场景:斜面上有两平行轨道,将两小球①、②从轨道上由静止释放,与放置在水平木板上的两个相同木块①、②发生碰撞,两个木块初始位置到斜面底端的距离相等。

(1)为完成实验,应使两个质量____的小球从轨道上____高度由静止释放(均选填“相同”或“不同”)
(2)由图甲场景可知,小球____(选填“①”或“②”)碰撞木块前瞬间,小球的动能较大,两木块通过A、B两点处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分别为f1、f2,则f1____f2,滑行中,木块的___能转化成内能;
(3)图乙是某次实验的场景:将两小球从图中E、F处静止释放,最终木块①从水平木板的右端滑出,小丽用质量更大的木块③替换木块①后继续此次实验,将两小球仍从图中E、F处由静止释放,木块③未滑出木板,小丽的实验改进有一处遗漏,它是___。

14.小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步骤如下:
(1)将质量为m的小球从光滑斜面上的A处静止释放,滚下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甲所示.
(2)将质量为m的小球从光滑斜面上的B处静止释放,滚下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乙所示.
(3)将质量为2m的小球从光滑斜面上的B处静止释放,滚下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丙所示.
根据上述三次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中小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观察比较______反映出来的,这里用到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_____方法(选填“直接测量”、“放大”或“转换”);
②为了探究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应选用___________两个图来分析,并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
③分析乙、丙两图,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其中小球在光滑斜面上从B 处滚到底端的过程中,小球的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能.
15.根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实验开始时,杠杆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小明应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______填“左”或“右”)移动,使杠杆在________位置平衡,然后进行下面的实验探究。

(2)要使图乙中杠杆平衡,应在a 处挂______个钩码(每个钩码质量相同)。

(3)当弹簧测力计由图丙的竖直方向变成倾斜方向,则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 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丁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实验题计算题压轴题等
1.(1)6000N ;(2)1×105Pa ;(3)6×103N ;(4)0.6m 3
【详解】
(1)人和车的总重力
G=mg =600kg×10N/kg=6000N
(2)人和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时地面受到的压力
F =
G = 6000 N
对地面的压强
526000N 110Pa 0.06m
F p S ===⨯ (3)人和车漂浮在水面上,根据浮沉条件可知
3610N F G ==⨯浮 (4)由F G ρgV ==浮水排排得
33336100.6m 110g/m 10N/k N g
F V g ρ⨯===⨯⨯浮排水 答:(1)人和车的总重力是6000N ;
(2)人和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是1×105Pa ;
(3)人和车漂浮在水面上时所受的浮力是6×103N ;
(4)人和车漂浮在水面时排开水的体积是0.6m 3。

2.(1)8N ;(2)0.8×103kg/m 3;(3)F 0+8N ;
00
10F N S +;(4)12.5cm 。

【解析】
【详解】
(1).正方体的体积:V =L 3=(0.1m )3=0.001m 3; 15
体积露出水面时木块受到的浮力: F 浮=ρ水gV 排=1×103kg/m 3×10N/kg×(1﹣
15)×0.001m 3=8N ; (2).因为木块漂浮,
所以G =F 浮=8N ,
木块的密度:
ρ=38N 10N/kg 0.001m
m G V gV ==⨯=0.8×103kg/m 3; (3).由于容器为圆柱形容器,木块漂浮时,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木块重力,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F 1=F 0+
G =F 0+8N ;
木块浸没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F 2=F 0+ρ水gV =F 0+1×103kg/m 3×0.001m 3×10N/kg =F 0+10N ;
物块浸没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 =0200
10N F F S S +=; (4).物块浸没时与物块漂浮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之比:
0010N 30=8N 29
F F ++, 解得F 0=50N ,
物块漂浮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 1=0100
8N F F S S +=, 未投入物块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 2=00
F S , 根据题意可知,
p 1-p 2=008N F S +-00F S =050N+8N S -0
50N S =200Pa , 解得S 0=0.04m 2,
未投入物块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 2=00F S =2
50N 0.04m =1250Pa , 由p =ρgh 得:未投入物块时容器中水的深度:
h =2331250Pa 110kg/m 10N/kg
p g ρ=⨯⨯=0.125m =12.5cm 。

答:(1).木块受到的浮力为8N ;
(2).木块的密度为0.8×103kg/m 3;
(3).物块漂浮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 1为F 0+8N ;物块浸没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00
10N F S +; (4)未投入物块时容器中水的深度是12.5cm 。

3.(1)4N ;(2)2.4N ;(3)120Pa
【解析】
【详解】
(1).木块漂浮时有6cm 的高度露出水面,则浸入水中深度为h =10cm-
6cm=4cm=0.04m ,其排开水的体积为:
V 排=Sh =(0.1m )2×0.04m=4×10-4m 3,
木块受到的浮力为:
F gV ρ=浮水排=3433110kg/m 10N 410/kg m -⨯⨯⨯⨯=4N 。

(2).木块漂浮时其重力等于浮力,即G =F 浮=4N ,则木块的密度为:
ρ=m V =G g V =34N 10N/kg 0.1m ()
=0.4×103kg/m 3。

将木块分为露出水面的和浸入水中的两部分,漂浮时,浮力等于两部分重力之和。

当切去露出来的部分后,木块浮力不变,重力减小,但仍然处于静止,此时减小的重力大小由细线承受。

所以细线恰好被拉断,其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就等于木块露出部分的重力。

即: F 最大=G 露=m 露g =ρV 露g =ρSh 露g =0.4×103kg/m 3×(0.1m )2×0.06m×10N/kg=2.4N 。

(3).细线拉断后,木块上浮,静止木块受到的浮力减小量等于重力减小量(木块露出部分的重力),即:
△F 浮= G 露=2.4N ,
则排开水的减小量(水面下降的体积)为:
△V 排=F g ρ∆浮水=332.4N 1.010kg /m 10N /kg
⨯⨯=2.4×10-4m 3, 则容器中水面下降的深度为:
△h =S V ∆排=343
2.410m 0.02m
-⨯=0.012m , 则容器底受到水压强的变化量为: p g h ρ∆=∆水=33110kg/m 10N/kg 0.012m ⨯⨯⨯=120Pa 。

答:(1).木块漂浮时受到的浮力为4N ;
(2).当切去露出来的部分后,细线恰好被拉断,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2.4N ; (3).细线拉断后,物块静止时,容器底受到水压强的变化量为120Pa 。

4.(1).1×104N (2).4000N (3).83.3%
【解析】
【详解】
(1).物体受到的浮力:
F 浮=
G 排=ρ水V 排g =ρ水V 物g =1.0×103kg/m 3×1m 3×10N/kg=1×104N ; (2).物体所受的重力:G =mg =2000kg ×10N/kg=2×104N ;
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滑轮组对物体的拉力:
F 拉=
G -F 浮=2×104N-1×104N=1×104N ,
动滑轮重2000N ,由图知,n=3,电动机对绳子的拉力:
()()411110N 2000N 4000N 33
F F
G '=
=⨯⨯+=+动拉。

(3).不计绳重和摩擦,滑轮组做功的机械效率: 4110N 100%100%100%100%83.3%334000N
W F F W F s h F η⨯=⨯=⨯=⨯=⨯=''⨯有用
拉拉总。

答:(1).物体完全沒没在水中时,物体所受浮力为1×104N ;
(2).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披匀提升时,电动机对绳子的拉力为4000N ; (3).此滑轮组做功的机械效率为83.3%。

5.(1)4.15×105N (2)53.5m 3(3)8500kg
【解析】
【详解】
(1)AG600空载时的质量:m =41.5t=41.5×103kg ,则受到的重力:
G =mg =41.5×103kg×10N/kg=4.15×105N ;
(2)AG600储满水时总质量:m 总=41.5t+12t=53.5t=53.5×103kg ,受到的总重力:G 总=m 总g =53.5×103kg×10N/kg=5.35×105N ;AG600储满水后漂浮在某湖面上,所以AG600受到的浮力:F 浮=G 总=5.35×105N ,因为F 浮=ρ液gV 排,所以排开水的体积:V 排=5335.3510N =110kg/m 10N/kg
F g ρ⨯⨯⨯浮水=53.5m 3; (3)因为P =W Fs t t ==Fv ,发动机的牵引力为:F =3250010W 10m/s
P v ⨯==2.5×105N ,由于匀速滑行,牵引力和阻力是平衡力,所以受到的阻力:f =F =2.5×
105N ,已知滑行过程中飞机所受阻力为总重的0.5倍,即f =0.5G 总,所以此时的总重:G
总′=2f =2×2.5×105N=5×105N ,此时储水的重力:G 水′=G 总′-G =5×105N-4.15×105N=0.85×105N ,
则储水的质量为:m 水′=50.8510N 10N/kg G g '
⨯=水=8500kg 。

答:(1)AG600空载时的重力是4.15×105N ;
(2)排开湖水的体积是53.5m 3;
(3)飞机在这次滑行测试中所储水的质量是8500kg 。

6.(1)4(2)233k 10g /m ⨯(3)600
【解析】
【详解】
(1)由图像可知,弹簧测力计的最大示数F 最大=15N ,此时的物块没有浸入水中,则物块重力G=F 最大=8N ;物块全部浸入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示=4N ,受到的浮力: F G F =-示浮=8N-4N=4N ;
(2)由F gV ρ=浮水排得物块的体积:
43334N 410m 1.010kg /m 10N /kg F V V g ρ-==
==⨯⨯⨯浮排水,物块的质量:8N 0.8kg 10N /kg G m g ===,3343
0.8kg 210kg /m 410m m V ρ-===⨯⨯; (3)由图乙可知,h 1=4cm 时物块刚好浸没水中,从物块刚好浸没水中到h 2=10cm 过程中,物块的下表面变化的深度△h=h 2-h 1=10cm-4cm=6cm=0.06m ,水对物块的下表面的压强变化:p g h 水ρ==1×103kg/m 3×10N/kg×0.06m=600Pa 。

7.(1)18J ;(2)21.6J ;(3)83.3%;(4)6N
【详解】
(1)有用功为
30N 0.6m 18J W Gh ==⨯=有
(2)由图可知绳子承担重物的段数n 为3,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330.6m 1.8m s h ==⨯=
总功为
12N 1.8m 21.6J W Fs ==⨯=总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8J 100%100%83.3%21.6J W W η=
⨯=⨯≈有总 (4)不计绳重与摩擦,由()1F G G n
=+物动可得动滑轮的重力为 312N 30N 6N G nF G =-=⨯-=动物
答:(1)有用功是18J ;
(2)总功是21.6J ;
(3)机械效率是83.3%;
(4)动滑轮的重力是6N 。

8.(1) 12.5N ;(2) 80%;(3) 6.5W
【详解】
(1)物体的重力
G 物=m 物g =2kg ×10N/kg =20N
动滑轮的重力
G 动=m 动g =0.5kg ×10N/kg =5N
由图知,n =2,则细绳的拉力
F =
12( G 物+G 动)=12
(20N +5N))=12.5N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0N 100%212.5N
W Gh Gh G W Fs Fnh nF η=====⨯⨯有用总=80% (3)由图知,n =2,则
v 车=nv 物=2×0.1m/s =0.2m/s
玩具电动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水平向右的牵引力、水平向左的拉力和摩擦力f 的作用,则的牵引力
F 牵=F +f =12.5N +20N =32.5N 根据W Fs P Fv t t
=== ,牵引力的功率 32.5N 0.2m/s 6.5W P F v ==⨯牵车=
答:(1)细绳的拉力为12.5N ;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3)玩具电动小车牵引力的功率为6.5W 。

9.(1) 50N 20N 2000Pa (2)不能被拉起
【详解】
(1).①由杠杆平衡条件1122F L F L =可得,绳子对B 的拉力F B 为:
11222kg?10N /kg?0.5m =50N 0.2m
A A
B G L m gL F L L === ; ②B 物体受到向下的重力为:
G B =m B g =7kg×10N/kg=70N
同时还受到向上的50N 的拉力,地面对B 向上的支持力,由力的平衡可知地面对B 向上的支持力为:
70N-50N=20N
因为压力与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因此正方体B 对地面的压力F 压=20N ;
③正方体B 对地面的压强P B 为:
20N =2000Pa 0.1m?0.1m
B F p S ==压 ;
(2).当B 物体浸没在水中,此时B 受到的浮力为:
33-33×10kg /m 1×10N /kg =1m 0N 0F V g=ρ=浮液排
此时,物块B 受到向下的重力,向上的浮力和向上的拉力的共同作用,若要物块B 被拉起,则所需最小拉力为:
F 拉=
G -F 浮=70N-10N=60N
因为A 能提供的最大拉力为50N 小于所需拉力60N ,因此B 不能被拉起.
答:(1).①绳子对B 的拉力为50N ; ②正方体B 对地面的压力为20N ;③正方体B 对地面的压强2000Pa ;
(2).B 不能被拉起.
10.(1)800J (2)100N (3)80%(4)900N
【详解】
(1)滑轮组做的有用功为:
==400N 2m=800J W Gh ⨯有
(2)由图可知,绳子段数2n =,由1
F G G n
=+拉动()得,动滑轮的重力为: =-=2250N-400N=100N G nF G ⨯动拉
(3)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
22m=4m s nh ==⨯;
滑轮组做的总功为:
=s=250N 4m=1000J W F ⨯总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00J =80%1000J W Gh W Fs η=
==有总 (4)根据1
F G G n =+拉动()
可得,最大拉力为500N 时物体的重力: 2500N-100N=900N max max G nF G =-=⨯拉动
11.(1)5000N ;(2)1×104N ;(3)0.2m/s ;(4)83.3%
【详解】
(1)由m V
ρ=可得,A 的质量 333A A A 0.510kg/m 1m 500kg m V ρ==⨯⨯=
A 的重力:
A A 500kg 10N/kg 5000N G m g ==⨯=
(2)A 浸没在水中
3A 1m V V ==排
A 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33341.010kg/m 10N/kg 1m 110N F gV ρ==⨯⨯⨯=⨯浮水排
(3)由图知,3段绳子拉着动滑轮,当A 完全浸没时绳子对物体A 拉力最大,电动机对绳子的拉力
43A 11110N 5000N 110N 2000N 33
F F
G G =+=⨯+⨯=浮动(﹣)(﹣) 由P Fv =可得,绳端移动的最小速度
31.210W 0.6m/s 2000N
P v F ⨯===绳 则A 向下运动的最小速度
A 110.6m/s 0.2m/s 33
v v ==⨯=绳 (4)当A 完全浸没时绳子对物体A 拉力最大,效率最高,A 向下运动过程中的有用功
W F G h =浮有用(﹣)
总功为
3W Fs Fh ==总
所以最高机械效率为
4110N 5000N 83.3%332000N
W F G h W Fh η⨯====⨯有用浮总(﹣)﹣ 【点睛】
重点是重力、浮力、功率、效率的计算,要用到滑轮组拉力与绳子段数的关系,以及效率什么时候最高的知识,求效率时要理解,动滑轮拉物体做的是有用功,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为总功,然后可得效率。

12.钢球 木块移动的距离 质量 不同 物体的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不同 相同
【解析】
【详解】
[1]探究动能与速度大小的关系,要求两球的质量相同,高度不同,所以到达底端的速度不同;高度越高的小球运动到底端时速度越大,把木块撞击的更远,因此说明其动能越大;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物体质量一定时,运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探究动能与质量大小的关系,要求两球的高度相同,这样到达底端的速度相同,但它们的质量不同;质量越大的小球把平面上的木块撞击的更远,说明小球的动能越大,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运动速度一定时,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故本实验研究的是钢球的动能与它的质量、速度的关系.
[2]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木块被推动移动的距离的远近,比较钢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这是转换法的运用.
[3][4]若要探究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需控制小球的质量相同,速度不同,所以使用同一个小球,在斜面的不同高度滚下来,来改变小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
[5]实验结论是物体的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6][7]若要探究动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需控制小球的速度相同,质量不同,所以应选质量不同的两个小球,使两球从斜面的相同高度滚下来,这样控制速度相同.
13.相同不同①=机械没有控制两木块的质量相同
【解析】
【详解】
第一空.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关系,应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因此应选择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
第二空.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关系,应使小球到达斜面底端的初始速度不同,因此应使小球从轨道上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
第三空.图甲中,小球质量相同,小球①将木块推动的距离远,做功多,因此碰撞木块前瞬间,动能较大;
第四空.由题意可知,两个相同木块①、②被撞击后在同一木板上运动,由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均相同,故摩擦力的大小相同,即f A=f B;
第五空.滑行中,木块克服摩擦做功,木块的动能转化成内能;
第六空.实验研究的是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动能的大小是通过木块滑动的距离来反映的,因此应选用相同的木块,故实验的遗漏为:没有将木块②也更换为与木块③相同的木块。

14.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的距离转换甲乙质量相同的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重力势动
【解析】
试题分析: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在实验探究中要利用控制变量的物理方法,小球动能的大小无法直接看出来,可以通过转换的方法来比较,通过小球推动木块运动距离的远近来比较动能大小,小球推动木块运动距离越远,小球具有的动能越大。

小球速度大小可以通过小球在斜面的高度来控制,高度越高,小球到达底端时的速度越大。

在研究动能与速度关系,要控制质量相等,改变小球的速度,故可选甲、乙两图。

在研究动能与质量关系时,要控制速度相等,改变小球的质量,让不同的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滚下即可,在向下运动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考点:实验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15.右水平1变大杠杆自身受重力作用
【详解】
(1)[1][2]由图知道,杠杆右端高,说明水平时重心在支点左边,所以应将平衡螺母右调,使重心右移,杠杆才能水平平衡。

(2)[3]设杠杆的分度值为L,一个钩码的重为G,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 =F2L2知
2G×2L=nG×4L
故n=1。

(3)[4]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左倾斜时,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弹簧测力计拉力F的力臂变小,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 =F2L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会变大。

(4)[5]由图丁知道,杠杆的重心不在支点上,在杠杆自身重力的影响下,使杠杆转动了,导致拉力F的大小比由杠杆平衡条件计算出来的数值偏大。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与杠杆垂直,力臂的长度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