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区营造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社区营造历程
现代“社区营造”普遍认为开端于“市民运动时期”,营造诞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主要的目的是保持地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发掘地区传统文化潜质。

日本社区营造的涵盖面十分广阔,千叶大学教授宫崎主张将社区营造的议题区分为“人”、“文”、“地”、“产”、“景”五大类。

“人”指人的资源,既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经营人际关系、提高生活福利;“文”指文化资源,即继承和发展社区共同历史文化,开展文艺活动,对市民进行终身教育等;“地”指自然资源,即保护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产”指生产资源,即社区的产业与经济活动;“景”指景观资源,即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生活环境和独特景观的创造等。

日本的社区营造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这个阶段表现为是“诉求与对抗型”的社区营造;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的社区营造表现为“市民参与型”;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阶段的社区营造主要表现为“市民主体型”。

(1)“诉求与对抗型”社区营造
二战结束后,日本走上逐渐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城市化速度加快,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但伴随着高速经济成长的政策,很多城市环境、社区环境被摧残的支离破碎。

城市劳动力集中,地方人口减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短缺,造成了部分地区的落后和萧条,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

而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环境问题,这些都严重的损害了市民的生活权益。

1972年,田中内阁成立后,出台了“日本列岛改造计划”。

在各地大规模开发浪潮下,大批新兴产业城市诞生,与此同时,不少历史建筑物、历史街区被拆毁或濒临拆毁,一些城镇和社区缺乏个性,地区文化独特性逐渐消失。

20世纪60-70年代,大大小小的市民运动应运而生,市民最初的关注点是城市历史街区保护。

这一时期的社区营造,以保护历史建筑,如何改造利用历史建筑,保护城市特色和地方文化为主。

这一时期和出现了大量的社区组织以及NGO (非营利组织),如镰仓自然保护会(1962年)、金井町保存会(1971年)、有松社区营造会(1973年)、奈良社区营造中心(1979年)、伊势河崎历史与文化培育会(1979年)等。

这些组织都是由居民组成,参与到社区和城市的建设中。

在市民与社区组织的推动下,日本政府开始逐渐颁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等条例。

(2)“市民参与型”社区营造
20世纪80年代,日本市民开始反思城市的发展过程以及自身的生活方式。

90年代初期,“以循序渐进方式稳步推进城市建设”的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社区营造开始走向以“历史”、“文化”和“自然”为目标的良性循环阶段。

市民开始意识到社区营造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社区营造应当与城市发展相适应,是持续连续的过程。

1995年阪神地震后,社区组织发挥了无可取代的作用,这一时期社区组织越发成熟,已经从单纯的城市保护上升到城市非物质遗产的保护,追求历史与现代相融合,保护与发展相适应。

社区营造的过程也更加成熟,更为现实,贴近生活,逐渐形成社区自治的模式。

(3)“市民主体型”社区营造
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经济结构和人口动态变化导致地方城市空洞化现象不断恶化,曾经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变得冷清,社会经济衰退,人才流失,日本社区营造开始解决新的社会问题。

进入21世纪,日本社区营造开始由市民参与向市民为主体的方向转变,这也是社区自治模式的开始。

在此之前,市民组织、非营利组织在资金、活动的持续性以及技术等方面都比较薄弱,难以担当社区营造的主体。

但随着不断的积累和发展以及社区营造活动的网络化,逐渐确立了社区营造过程中市民的主体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