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八年级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八年级下册)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文本的内容,结合学情分析,将本课从说教材,说教学流程,说课后拓展这几方面去说课。
一、说教材
(一)文本的解读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作家沈从文用他精妙之笔描绘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
每个场面的描写各具特色,内容各有侧重,表现手法各不相同。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这篇散文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二)教学的设想
1.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布置学生查找文资料,了解作者的主要作品,民歌的表现手法及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中篇小说《边城》,要求学生了解其艺术特色。
介绍上世纪的电影《阿诗玛》,《五朵金花》,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介绍上世纪的电影《刘三姐》,学生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歌表现手法有个大致的了解。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文本的写作特点。
沈从文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以“歌” 为线索,根据唱歌的不同地点和形式,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大块内容贯穿在一起,表现“人物美”,“环境美”,“风俗美”。
3.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深入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给读者最大的感受是“美”和“自然”融为一体。
本文所表达的是歌美,人美,景美和民俗风情美。
特别是景物描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表现手法,人和自然相互映衬,两者融为一体。
第四自然段,描写戴胜鸟的“发生了兴趣”,“沉默”,等词语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它的习性,体现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写云雀,“一面不住唱歌……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
也运用了拟人手法,把云雀写成了调皮的孩童,炫耀自己的本领。
写山坡上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也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报春花确实可爱。
第五自然段,写“村寨传歌”上每桌人轮流唱歌,“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无形的声音比作有形的松涛,刻画出声音虽微弱但雄浑有力,气势恢宏的特点。
通过这些表现手法,语言中浸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细读文本,学生领悟到散文语言的形式之美过渡到散文描写的内容之美。
(三)学目标
1.了解民間文化的基本知识,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表现手法。
2.领略民族风情,热爱祖国民族文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云南民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
民歌的表现手法。
二、说教学流程
(一)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二)简要介绍沈从文的人生历程,主要作品。
将作者在1934年完成的中篇小说《边城》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的介绍。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课文中唱歌的三个场合进行概述。
教师,学生对话后进行归纳: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拼比。
通过外貌和神态的刻画,突出人物美。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
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通过花,鸟,人的神态的刻画,突出环境美。
第三部分:山寨传歌。
民歌的展览,也是民歌的课堂,场面宏大,气势壮观。
通过传歌场景的描绘,展示云南地域的风俗美。
(四)指导学生品读课文,结合语段,探究其文本的写作特色。
教师,学生对话后进行归纳:
1.点面结合。
歌会有一个人的独唱,几个人的对歌,还有众人的群歌,充分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丰富的民族文化。
2.精雕细刻。
课文第三段,描写年轻女人的面容,牙齿,衣饰,笔调细致,人物突现在眼前。
另外,又以写实为主,突出人物的面目神态,细腻真实。
3.动静结合。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斓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鸣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感强烈的自然画卷,美不胜收。
(五)指导学生对人物描写在语言写法上不同进行分析。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格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边城》)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答案不强求一致。
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细致分析,体味。
不能随意而谈,凭空分析。
参考:
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这段文字如同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为了突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
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三、说课后拓展
1.查找文献资料,了解沈从文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作品,结合研讨与练习二,说说《边城》的艺术特色。
2.搜集有关反映云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民歌,写出歌词大意及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