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 A卷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达标检测卷
语 文 (A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议论是人的理性思维,其基础是对具体的感性事物的抽象概括。

这种能力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实践过程。

有了一定的抽象能力以后,还要从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方面进化为语言文字,还得从口头即兴交流升华为文体,这个过程相当复杂、漫长,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跨越。

在孔子时代,人们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对话,当时并没有做文章的概念,连标题都没有。

孔子的言论之精彩,在于其大部分都是深刻的格言式警句。

当然,光是形成独特而全面的观点,也还只是属于逻辑中最初步的概念、判断层次,要言之有理,则需要进入更高的层次:推理和论证。

到了孟子那里,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辩证格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用类比推理来说明观点,不但增强了论点的可信度,而且把抽象的逻辑感性化。

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弈秋诲人”等,这样的寓言在逻辑上属于类比推理,
多少具有论证的功能,这比孔子进了一步。

用寓言作类比推理是当时的风气,也是汉人思维经过多年的积累,突破孔子时代局限于判断的表现,体现了国人在推理能力,抽象能力,论证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但类比推理和比喻一样,只是在一点上相通,难以全面。

而事物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故类比推理鲜能全面。

孟子晚孔子一百多年,中国人在交流中最明显的进步是表达观点时正反结合
转化的模式普及了。

孟子对与自己论点不符的例子不但不回避,而且加以分析,用“他说圆己说”,这就把正例和反例,论证和驳论结合起来,达到了雄辩的境界。

这与20世纪西方科学学者波普尔的“证伪比证明更有理论”的突破性学说不谋而合。

光有了这样的自觉,还只限于思维方式,并不等于为文。

从思维方式到形成文章,除了语言,逻辑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文体。

与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一样,传播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文体的发展。

有了做文章的意识,文体就随之丰富起来。

“说”在最开始有现场即兴、口头交际的性质,“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虽不像“论”那样特别强调全面和严密,但是有机智,敏锐、出奇制胜的优长,特别是比喻的巧妙。

其特点是:第一,不直接正面说理,而是从侧面以比喻引出论点;第二,不是单层次宣告,而是多层次的逐步深入。

而“论”作为一种文体论证的规范显然比“说”要复杂。

“论”是直接推理,从肯定,否定两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全面资源,深思熟虑,把所有的可能都加以权衡,严密到没有任何漏洞,让论敌反驳无门。

总的来说,“论”的要求就是全面、反思、系统、缜密《过秦论》《六国论》等就是这样的典范。

(摘编自孙绍振《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概念和判断是逻辑思维中的初级思维,而推理和论证属于更高层次,可以让人做到言之有理。

B .孟子运用寓言来说明观点,把抽象的逻辑感性化,增强了论点的可信度,这是当时的风气使然。

此卷只装订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C.用寓言作类比推理虽然突破了判断思维层次,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很难全面说明观点。

D.“说”具有侧面引题和多层次逐步深入推理的特点,但全面性和严密性不足,论证比“论”要简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这是……使然”错误。

结合文中“用寓言作类比推理是当时的风气,也是汉人思维经过多年的积累,突破孔子时代局限于判断的表现,体现了国人在推理能力,抽象能力,论证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分析可知,孟子用寓言作类比推理是当时风气的体现,而不是“用寓言来说明观点”,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采用总分结构,总起部分提出观点,即人的议论能力的形成经过了复杂、漫长、多个阶段跨越的过程。

B.在论述孔子和孟子的议论能力时,作者既阐明了两者的不同,也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C.文中列举孟子三则寓言的事例是为了阐明类比推理和比喻一样,只是在一点上相通,难以全面。

D.文章论述孟子能用“他说圆己说”的事例,是想强调孟子的论证有了新高度,已经达到了雄辩的境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是为了阐明类比推理和比喻一样,只是在一点上相通,难以全面”错误。

结合文中“另—方面进一步用类比推理来说明观点,不但增强了论点的可信度,而且把抽象的逻辑感性化”“这样的寓言在逻辑上属于类比推理,多少具有论证的功能,这比孔子进了一步”分析可知,文中列举孟子三则寓言的事例是为了阐明“类比推理能增强论点的可信度,把抽象的逻辑感性化,具有一定的论证功能”。

故选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话是孔子时代人们的主要交流方式,所以孔子的言论非常精彩,出现了大量的格言式警句。

B.相较于孔子,孟子既有所继承,同时又在类比推理上有所突破,这体现了国人思维能力的进步。

C.从判断,推理论证等思维方式到形成文章,需要具备多个要素,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论说性文体。

D.“论”这种文体着眼于全面、严密没有任何漏洞,让论敌反驳无门,是一种典范的议论性文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对话……所以孔子的言论非常精彩,出现了大量的格言式警句”错误,错置因果,第二段的表述是“在孔子时代,人们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对话,当时并没有做文章的概念,连标题都没有。

孔子的言论之精彩,在于其大部分都是深刻的格言式警句”,由此可知,前后没用绝对的因果关系,而且“深刻的格言式警局”应该是“孔子言论精彩”的原因;C项,“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论说性文体”错误,原文是“一个不可忽视……是文体”;D项,“‘论’……是一种典
范的议论性文体”错误。

原文是说《过秦论》《六国论》等是“论”这种文体中的典范,但不等于说“论”这种文体是议论性文体中的典范。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材料一:
在正常状态下,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

当遇到紧急事件时,这种内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做出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

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

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

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是留下创伤。

越是人格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一般来说,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

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

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个体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它,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

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

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

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

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

因此,要对被感染SARS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毒,医务人员需要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

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

医务人员需要有足够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摘编自杨蕴萍《由SARS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材料二: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日前,记者采访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任游旭群教授。

记者: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有哪些?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

这两天大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产生的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

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甚至是抑郁愤怒。

大家的行为也会出现很大变化,如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

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恐惧会造成我们对疫情的非理性认知,生活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

重度应激反应,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

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较弱,未达到临床标准,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关注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郁、易激怒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兴趣减退等现象。

通常来讲,只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最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

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可以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源进行自我支持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
对压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专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亲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6日)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

这不仅会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

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

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

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

但是短板也仍然存在。

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其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

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复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

媒体在传播信息时,要强化事实,多一些科学知识,防控进展和展现国家力量、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

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11日)4.下列各项中,对“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给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B.全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强健人格,乐观豁达,客观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C.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D.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织针对个体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

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

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C项,“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说法错误。

根据材料一第1段中“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

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是留下创伤”可知,应激反应并不全是适应性反应。

故选C。

5.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应注重“恢复性危机干预”,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B.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医学防控,也需心理防“疫”,材料一有关“应激与应激反应”的表述为材料二和材料三陈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C.新冠肺炎疫情会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给公众带来心理影响,并且三者相互影响。

信息不够明确容易导致人们紧张,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
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D项,“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说法错误。

“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旨在避免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

相关内容在材料一第2段。

故选D。

6.材料二和材料三虽然都选自《光明日报》,并且都围绕“心理防‘疫’”来谈,但是在行文思路和表述重点上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6分)【参考答案】行文思路:材料二作为访谈录,以问答式行文;材料三作为新闻评论,首段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层层推进,论述观点。

表述重点:材料二围绕疫情对个人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给予心理支持来谈:材料三更强调疫情来临时对社会心理的引导。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基本能力。

要在通读全篇的前提下进行概括。

此题有两小问,行文思路可以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不同的文体形式进行概括。

材料二是访谈录,围绕“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这个问题,通过记者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任游旭群教授以问答式行文。

表述重点是围绕疫情对个人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给予心理支持来谈的。

材料三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与其他评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本篇行文在首段提出观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然后指出“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最后提出“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表述重点可以结合“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等内容概括得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题。

脱离十八层地狱【注】
爱德华·莫厄里
今天,在戏院般拥挤的法庭上,当昆斯区地方检察官文森特·奎因在为路易斯·霍夫纳的自由而施展辩才时,这位服无期徒刑者看到束缚自己长达12年之久的镣铐熔化了。

几分钟之后,这个不再是谋杀犯的消瘦的囚徒听到法官彼得·法雷尔准予了奎因先生的诉求。

霍夫纳先生凝视了一会儿法官席。

他哽咽了,微笑了。

满意的议论声轻轻地从拥挤的听众席上传来,听众中有霍夫纳的亲友,以及由有名望的纽约人组成的霍夫纳声援委员会的成员。

今天的法律程序实际上是不得人心的,因为霍夫纳先生仍然被依照法律程序,作为1940年昆斯区酒吧女凶杀案的凶手再次受审。

法雷尔法官在11月10日驳回了对这位布鲁克林人的指控,为奎因先生即将提出的免除起诉的申请铺平了道路。

法雷尔法官裁定,1941年审判中对霍夫纳可能有帮助的证据此次出庭不能作为呈堂证供。

这些证据包括在警察局进行嫌疑人认定时的一些速记底稿。

当时,一个叫斯蒂芬·哈尔基亚斯的侍者认定,霍夫纳就是在一间牙买加酒吧抢劫案中杀死酒吧招待的人。

在审讯时,哈尔基亚斯证实他第一次被带进去指认嫌疑人时并没有认出霍夫纳,但第二次认出了他。

哈尔基亚斯先生在审讯时作证说,他第一次没有认出来是因为没有看出霍夫纳的侧面。

他说,第二次他去嫌疑人关押室时看见了他的侧面。

但是那些速记底稿——在审讯中从来未被引用——确切表明哈尔基亚斯在第一次进出时就已经看清了霍夫纳的轮廓。

法雷尔法官指出,如果当时承审法官知道这一点,他会直接宣布无罪释放。

知道自己的命运时,霍夫纳狂喜不已。

他一会儿哭,一会儿又笑了。

他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说,他感谢这么些年来一直努力帮助他获得自由的人们。

《纽约世界电讯与太阳报》于1947年介入这一案件,那时霍夫纳的朋友指出了在对他的诉讼与量刑中的某些破绽。

从那时起,本报马不停蹄地进行推翻定罪的工作。

在电视摄像机和闪光灯的包围中,霍夫纳站在长岛市法庭上,与他的律师哈里·安德森和前地方法官利奥·希利以及侦探伯纳德·阿卢克握手。

他们为了使霍夫纳离开丹尼莫拉监狱做了大量的、坚持不懈的工作。

“你感到痛苦吗,路易斯?”一个记者问。

“不,我不觉得痛苦。

”霍夫纳歇一口气说。

“当像阿卢克侦探、安德森先生、希利法官和爱德华·莫厄里先生这样的人几年里马不停蹄地为我奔波时,我怎么会痛苦呢?我认为这件事在任何一个别的国家都不可能发生—这么多人如此尽力帮助一个他们并不认识的人。


(有删改)【注】此文获1953年普利策地方专题报道奖。

路易斯·霍夫纳是布鲁克林不名一文的小职员,当时正因被指控抢劫一间酒吧员工的工资而在丹尼莫拉监狱服刑,他发誓说他从未干过此事。

莫厄里经过五年的深入调查,澄清了霍夫纳的冤情。

7.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霍夫纳被认定为昆斯区酒吧女凶杀案的凶手,是因为侍者哈尔基亚斯第一次指认嫌疑人时就认出了霍夫纳。

B.作者一开始就将结果告诉读者,既安慰了那些关注此案的人,同时又吸引了那些不熟悉案情的读者的视线。

C.霍夫纳一案牵动了不少人的心,作者自1947年起,经过五年的深入调查,最终澄清了霍夫纳的冤情。

D.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扣人心弦,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这为后面叙述案情做了铺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重点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

A项,根据原文“在审讯时,哈尔基亚斯证实他第一次被带进去指认嫌疑人时并没有认出霍夫纳,但第二次认出了他……无罪释放”可知,“是因为侍者哈尔基亚斯第一次指认嫌疑人时就认出了霍夫纳”分析有误。

故选A。

8.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①写出了霍夫纳得知自己沉冤得雪时的狂喜和激动,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②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霍夫纳当时的激动心情,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以及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人物塑造的手法,然后勾画出相关描写的句子,分析运用的描写手法,结合上下文品味效果。

画线部分通过“一会儿哭”“一会儿又笑”“激动”“发颤”等细节描写,烘托了霍夫纳沉冤得雪时狂喜激动的心情,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文中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能起到以小见大,吸引读者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9.霍夫纳蒙冤达12年之久,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竟然说“不觉得痛苦”。

霍夫纳为什么会这样说?(6分)
【参考答案】①霍夫纳蒙冤12年,是因为误判而非诬告,从法律程序上来说是合法的;②霍夫纳服刑期间,亲友以及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为替他昭雪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这让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内心充满感激;③人们对他的人文关怀温暖了他的心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根据题干要求,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解答本题,要抓住事情本身的性质,更重要的是抓住周围人对主人公的态度,从而探究出人文关怀这一主题。

从原文“法雷尔法官指出,如果当时承审法官知道这一点,他会直接宣布无罪释放”中可知,霍夫纳的蒙冤属于误判,并不是诬告或寻私仇。

而在霍夫纳服刑期间,他的亲友以及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几年里马不停蹄地为他奔波,“为了使霍夫纳离开丹尼莫拉监狱做了大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