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日本大地震后的日本内政与外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日本大地震后的日本内政与外交
作者:张景全
来源:《领导之友》2011年第07期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地区地震、海啸、核事故接踵而至,日本遭受了史无前例的三合一式打击,堪称日本的“3·11”。
目前,灾后重建虽然已经展开,但日本的内政与外交仍承受着地震与海啸的“余波”,经历着核危机的“辐射”。
东日本大地震犹如在日本国内政治中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震撼着日本政坛与日本传统核观念。
自二战结束以来,成型于1955年的日本“一党优越”体制长期存在,自民党一党独大,持久执政。
随着冷战结束,20世纪90年代,“55年体制”逐渐瓦解,自民党“一党优越”风光不再。
21世纪初,民主党执掌日本政权,日本的两党政治时代来临,政党间攻伐不断。
虽然自民党屡次试图卷土重来,但均未如愿。
然而,东日本大地震为日本国内发生“灾害革命”,帮助自民党分阶段实现“复辟”,为民主党内部进行中途“换将”,提供了机遇。
目前,日本执政党及在野党均在打“灾害牌”,矛盾直指首相菅直人,菅直人的去留成为双方角力的焦点。
日本党际之间以及民主党内部,就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纷纷向菅直人以及民主党展开批评,出现“倒菅”风潮。
最近,自民党与公明党联合,在众议院向民主党政府发难,追究政府责任,指责其隐瞒信息。
与此同时,以小泽一郎为代表的民主党党内反对派也与之相呼应,在众议院提出内阁不信任案。
虽然不信任案最终没有通过,但把菅直人曝光于更为危险的境地:身为日本首相的菅直人处于对手进攻和己方抛弃的尴尬境地。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民主党与自民党都存在强烈要求菅直人辞职的背景下,出现了所谓一旦菅直人辞职,执政党与在野党则有可能进行“大联合”的意向。
笔者认为,菅直人辞职不会使日本走向“大联合”,恰恰折射出日本政坛存在“灾害革命”路线图。
对于执政的民主党而言,以前党首小泽一郎为代表的“倒菅”派,可以利用东日本大地震质疑菅直人的执政能力,从而使民主党抛弃菅直人,在党内选举新的首相候选人,实现党内“换将”。
但为了让选民相信在大灾害面前,民主党是对选民负责而不是纠缠于党内及党际斗争,因此宁愿相信“大联合”这朵镜中花。
对于以自民党为首的在野党而言,利用东日本大地震攻击菅直人,可以实现打击民主党、分化民主党的功效,一旦“倒菅”成功,可以向民众展示民主党首相执政能力不足与民主党执政能力不足这一证据链,“大联合”无非是一轮水中月。
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菅直人为了应对险境,坚持在超越朝野双方的前提下,进行震后重建和核电站事故处理,而在野党以及部分执政党人士则坚持认为,在菅直人辞职后,展开超越朝野的震后重建以及核电站事故处理。
可见,震后重建与核电站事故处理纠结于菅直人首相的去留,充分折射出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政坛的现实形势,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政坛地震正在显现。
东日本大地震在冲击日本政坛的同时,也考验着日本传统的核观念。
尽管“无核三原则”何去何从在日本存在争议,但在日本传统的核观念中,大多数日本人认为核武器是不被接受的。
然而,尽管日本是全世界唯一遭受过核武器打击的国家,尽管日本国内有50余座核电站,但是,日本国内民众却不存在强烈反对发展核技术及核能的声音。
究其原因,一是日本国内资源有限,缺乏石油与煤炭。
据统计,日本能源的25%来自核能,40%来自石油和煤炭;一是日本政府为推进核技术及核能,向可能遭受核影响的人员及地区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买取”沉默。
然而,福岛核危机正在迫使日本国内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民众对核技术、核能进行重新思考。
例如,德国主张对核电站采取严格的检查,“去核化”与“严核化”态度明显。
德国环境部长宣布,德国将于2022年关闭所有核电站。
尽管日本部分学者认为世界对核技术以及核能的态度转变是暂时的,但作为遭受两次核“打击”的日本,其核观念尤其是对发展核能的态度亦出现了重新定位的探讨。
目前,日本国内有人建议,在重建过程中可以考虑在东日本建立太阳能经济区。
毫无疑问,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究竟是核能技术以及核电站发展道路的尽头,还是这一道路的转折或者颠簸,是一个更值得日本国内以及世界严肃思考的问题。
东日本大地震在煎灼日本内政的同时,亦对日本外交及东北亚国际关系产生影响。
具体表现为:日方有意强化合作精神,渲染同盟加强的氛围;日本注意力暂时转向国内,东北亚国际关系暂时缓和,国家间非传统安全合作议题再次得到提升。
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外交一直沿着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的轨迹运转。
然而,民主党执政后,日美同盟因驻日美军调整,芥蒂频生。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美展开了救灾合作。
日本在本次救灾中,投入了大约106,000名自卫队士兵,而其自卫队总数约为240,000名,即自卫队42%的军力参与了行动。
以往,日本对使用自卫队完成国内外使命一直存在争议,不同的声音都会在日本及周边国家的政坛及民间此起彼伏。
但是,面对重大的国内灾难,日本动员了近半数的军事人员,日本民众以及周边国家并未提出不同的意见。
这对日本军队角色以及军事动员能力都是一次重要的评估,甚至可能是一次重大转变的契机。
与此同时,美国投入大约2万名士兵进行灾后救援。
这就意味着大约10万名日本自卫队与大约2万名美军在灾区展开联合救援,堪称是日美同盟历史中最大的联合行动。
此前,尽管日美两国军队进行了大量的联合训练,但这是两国军队第一次进行的真正联合行动。
美国将这次行动命名为“朋友行动”,将美军视为“联合支援部队”而不是“联合特遣部队”,得到日本民众的部分认可。
因此,日本国内逐渐出现这样的论调:借东日本大地震,进一步拓展日本自卫队的角色与责任,增加对自卫队的预算投入,强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
另外,日本媒体普遍认为,通过这次灾害考验,日美同盟关系得到了加强。
日美同盟这一传统安全机制之所以在大地震这一非传统安全危机冲击后,出现“强化”现象,一方面在于菅直人政府在国内正在遭受“灾害革命”的冲击。
一般而言,日本政府在国内越是受到质疑,日本对美国的依赖就会越强烈。
日本的内部灾害以及执政党的内弱,驱使日本寻找外强;另一方面,美国鉴于民主党政府承诺在金融危机与大地震后,继续维持对驻日美军的
财政支持,遵守日美达成的普天间机场搬迁协议,因此,对于日美同盟得到“强化”的氛围,美国自然也是乐见其成。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前,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朝鲜半岛及周边一度暗流涌动,危机四起。
然而,随着地震、海啸以及核危机接连出现,一国危机与地区危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产生互动,日本忙于在国内展开救灾及灾后重建,地区内各国纷纷暂时搁置前嫌,施以援手,处于临界状态的传统地区安全危机,因非传统地区安全危机的突发而暂时弱化。
但是,我们需要充分意识到,虽然在大灾害面前日本存在“强化”日美同盟的冲动和意愿,然而与之相比,日本与邻国的关系依然存在复杂的变数,两种可能的倾向值得关注。
日本执政党会根据情况,进行事件及时机选择,要么对邻国采取强硬政策,激发地区安全危机,转移并抑制国内的质疑;要么对邻国采取温和政策,展现出能够熟练处理国际关系的姿态,证明自己的执政能力。
但是,两种政策态势选择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掌握火候,无论对于日本内政、外交,还是东北亚国际关系,都是一种考验。
作者: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彭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