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习题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⑨如今,他替爷爷完成心愿,把埋骨异国他乡的战友接回了家。 ⑩“我们接回的不仅仅是英烈的遗骸,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精神传承。”该旅领 导说,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是一次直接与英雄先烈接触 的机会。每一次执行任务,对官兵来说,就是一堂生动的军史“教育课”。
⑪史明卿骨子里流淌着英雄的血脉,该旅官兵也在一次次思想洗礼中将红色基因 植根心中。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
1.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摧.枯.拉.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汇成滚滚洪流,将河道冲刷 得干干净净。
B. 经过长时间的交流,他们终于签. 订. 了合同。 C. 在村主任的积极调解下,两家的矛盾终于得以化解,村里变得风. 平. 浪. 静. 。 D. 在他的苦心经. 营. 下,面临倒闭的村办企业又恢复了生机。
12.第⑤⑥段画线句子属于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描写。通过描写环境,渲染了迎接第七批 117 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归国时庄严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人们向归来的志愿军英灵表达的崇高敬意。
13.第⑭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针对部分官兵战斗精神弱化的问题”是承接上 文,后面的话是引出下文。
4.下列选项中,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B.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 抵抗,甚为微弱。 C.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 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6.下列关于“消息”的解说,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 ) A. 新闻在狭义上也叫消息,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及时地报道国内 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B. 一则消息,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C. 从表达方式上看,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描写,还可穿插适当的 议论和抒情。 D.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消息)的基本特征,因此其中不能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倾 向。
议论。 作用是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 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 化了报道的主题。
10.选文在写三路大军的战况时,详写东路军,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结合全文说说 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①详略处理得当,不平均用力,更能突出文章中心;②详写东路军战况是因东 路敌人防线巩固、抵抗较为顽强,该地区战略意义重要,这种详略的安排更能 突出解放军英勇善战。
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 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 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 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 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 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 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4.文章题目《把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忠骨抱在怀中》有什么含义?
这个题目一语双关,既指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零距离”接触,也 指对祖国的忠诚和铮铮铁骨,深化了文章主题。
15.(独家原创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本报讯(杨捷、特约记者黎友陶) 新年伊始,专门为热区岛礁部队官兵设计
的新型作战服装在海军南沙守备部队试穿试用。这是继去年底,热区岛礁作战靴在南 沙岛礁试穿试用后,又一批新型作战服装在各礁试穿试用。据悉,这批新型作战服装 主要涵盖两个品种:热区岛礁迷彩服和热区内衣裤。
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精神的洗礼,增强了发愤学习、报 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背过背诵片段。 2.和你的同桌一起读读课文。 3.记住生字词。练习本课生字词。 4.学了本课,你学会了什么呢?跟大家说一说吧! 5.坚持课外阅读。做好阅读笔记。
同学们,再见!
7.结合全文,简要说说选文开头画横线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这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其作用是简明扼要地概括全文的核心内容(或:对全文内 容的整体概括)。
8.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 “至发电时止”强调时间仅限制在发电文的时间之前,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性。
(选自《解放军报》2021年1月25日,有删改)
(1)给上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南沙岛礁部队试穿试用新型热区作战服装
(2)你班小明读到这则消息后,认为加点的词句可以删去,因为这样更简洁。你不同 意他的观点,认为保留会更好,请你从新闻语言的特点这一角度说服他。(60字左右)
[示例]小明同学,你这样说是经过认真阅读的,说明你善于思考,这很好;但 我认为删去这些加点的词句固然使得文字更简洁,但新闻语言是讲究准确性的 。加点词句的意思都是说明不是作者间接得到的信息,这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 确性。你觉得呢?
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苍松翠柏交相掩映。高耸挺拔的纪念碑上,“抗美援 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几个大字让人心生敬意。
⑦仪式结束后,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礼兵护送下进入地宫。仪式 区外,排长史明卿默默地向地宫方向深深鞠躬。
⑧史明卿的爷爷史温林是一名志愿军老兵,很多同行的战友牺牲并留在了那片土 地。2002年,史温林老人临终前仍盼望着把战友们接回来的那一天。
南沙岛礁位于赤道附近,日照时间长,常年高温、高湿,素有“海上生命禁区” 之称。去年底,热区岛礁作战靴在南沙岛礁试穿试用。为更好服务守礁官兵,中央军 委有关部门在广泛听取官兵试穿试用意见基础上,继续推动更多品种的新型作战服装 试穿试用。
据.南.沙.守.备.部.队.保.障.部.领.导.介.绍.,热区岛礁迷彩服款式以新型通用作战服款式为 基础,对腋下、衣兜等局部进行优化设计;面料采用涤、棉等混纺织物,具有“吸湿 快干、抑菌抗菌、耐磨抗撕裂、抗紫外线”等特点,可以满足南沙环境下多种任务防 护需要。
(2)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歼灭”与“击溃”的词义有所区别,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 一部分被击溃,充分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严谨,也表现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意思相近即可)
9.选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选文内容试分析其作用。
⑰英雄血脉植心田,润物无声助打赢。这些年,该旅先后有多项成果获全军重要 奖项,某新型装备列装后不久即在野战环境下完成战法验证。
(选自《解放军报》2021年1月12日,有删改)
11.从新闻的结构来看,第①段属于新闻的哪一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
导语。交代了新闻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第七批 117 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遗骸归国。
诗词欣赏: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毛泽东于1942年写的一篇新闻,刊载于《人民 日报》。 B. 通过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使我进一步了解了渡江战役的壮阔 情景,理解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C. 在这次渡江战役中,我军克服重重困难,以昂扬的斗志迅速突破敌阵,占领南岸 广大地区。 D. 除了学习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同学们还要养成经常浏览新闻报刊、网站的习惯, 并试着用比较“专业”的视角去阅读它们。
“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志愿军英烈毫不畏惧、敢打必胜,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 ,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和他们相比,我们还有什么难关闯不过去?”比武中获 得某专业金牌的四级军士长于思涛说。
⑯该旅还结合任务引导官兵学战史、研战例、谋战事,忆先烈、话初心、强担当 ,在感悟先烈牺牲奉献中回归初心本真,激发练兵热情,勇当英雄传人。
(独家原创试题)阅读文章,完成11~14题。 把英烈的忠骨抱在怀中 苏新波 孔运河 陈玉博
①2020年9月27日,第七批 117 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战机护航 、水门致敬……祖国和人民以庄严肃穆的仪式,向归来的志愿军英灵致以崇高敬意。
②跨越时空的“相逢”,让他们得以与志愿军英灵“零距离”接触。 ③“标兵就位!” ④迎回仪式上,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战士张国瀛的口令,响彻沈阳桃仙国际机场。 ⑤国旗覆盖,军乐奏响,鸣枪致敬!
【微作升级】 16.选择你班级最近发生的事情,写一则消息,150字左右。
[示例] “思政课”搬进红色教育基地
12月16日,我校组织学生来到某市抗日战争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地, 接受红色教育。
我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综合实践相结合,组织青少年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研学 旅行,感受老一辈革命者火热的青春、艰苦的奋斗历程。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 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 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 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 ,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 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 、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 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 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 很
⑫那一年,该旅在成立后第一次参加上级比武,遭遇“滑铁卢”。 ⑬作为改革后组建的新型作战力量部队,比武的失利让官兵们憋了一口气。该旅 党委一班人也在反思中找差距补短板、寻病灶下良药。 ⑭针对部分官兵战斗精神弱化的问题,他们将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作为深 化教育质效的“活教材”,结合旅史长廊、仪式任务纪实片和抗美援朝战争相关影像 资料,激发血性胆气,提振军心士气。 ⑮扎实训练和教育促进双管齐下,他们在第二年打了漂亮的翻身仗,综合成绩领 先兄弟单位,多人被上级评为训练尖子。
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读了这则导语,对当时整个渡江战斗的概貌,就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 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正文包括导语和主体两大部分。 ③导语,简单地说,就是新闻的提要,简明扼要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揭示主题 。 ④同时也激起人们想进一步了解详细战况的欲望。 ⑤这篇新闻的导语告诉读者三个情况,即到发电时为止(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参加 战斗的部队数量——百万大军;战斗的具体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纵 横一千余华里;战果——已经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 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⑥这种直接叙述主要事实的导语叫叙述式导语。 A. ①②③⑤④⑥ B. ②③⑤①④⑥ C. ②⑤③①⑥④ D. ③②⑤①⑥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