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大学生处于从少年向成年迈进的重要阶段,生理、心理趋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受环境、学习、交友、恋爱、性格、情绪、求职、择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国内外心理卫生专家及精神科专家均认为,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精神障碍是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若不能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开展及时且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能会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带来隐患。

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心理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崇高理想、价值信念,稳定大学生队伍,培养身心健康的后备人才,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狭义的心理健康可理解为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依据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人的心理状态可分为心理健康、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3种类型。

调查表明,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学生占44.33%,一般心理问题学生占30.31%,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占25.36%。

由于大学生处于青春中期,知、意、情、行等方面和人格尚处在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之中,加之
遗传和成长环境的双重影响,面对多元文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面临巨大挑战,极易出现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业、情感、职业规划及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有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心理咨询案例,按照学生诉求及主要问题进行归类发现,咨询人次最多的是个性与人格问题(19.5%),其次分别是人际关系问题(18.3%)、情绪与压力问题(16.3%)、恋爱情感问题(14.8%)、心理疾病(7.6%)、生涯规划(6.0%)、学习问题(5.5%)、适应不良(4.8%)、其他问题(7.2%)。

一份对某独立学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294例次心理咨询案例的研究分析发现,独立学院大学生主要的发展性咨询问题为人际关系(19.0%)、情绪问题(13.6%)、新生适应(9.2%)、个性完善(7.1%)、学业问题(5.4%)。

另有研究发现,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50%左右。

诸多研究均证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大学生个体心理问题不仅给其他学生造成困扰,学生自残、自杀等个别极端事件的出现,也给学校的稳定带来了安全隐患。

二、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类型、心理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和教育系统的普遍关注,目前各高校均已常规设置心理咨询中心,配备心理教师。

入学后学生必须经过心理评估并为其建立心理档案,并筛选高危心理问题大学生,及时给出心理干预方案,为心理问题大学
大学生心理问题
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
◎张军华
吴兴
李雪艳
汪振国
周秀秀
杨劲
李文佳
(江西农业大学)
注:本文系2020年度江西省人文社科思政专项项目“大学生心理创伤与心理危机的防治与干预研究”(项目编号:SZZX20139)的研究成果。

视点
生提供心理援助。

目前,各大高校常规应用SCL-90量表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规筛查量表。

大学生心理问题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无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况,具有特定的情景性、偶发性和暂时性,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等特征。

一般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现实环境因素与个体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学生在应对学业困难、情绪困扰、就业迷茫、交际困境等问题时,易因自身适应性不良而形成心理冲突,表现出分神、焦虑、冷漠、自卑、暴躁、敌对、偏执、空虚、意志消沉等消极的心理状态,但此类心理状态持续时间不会过长,会随着事件的处理而缓解或消失。

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是一种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自身人格缺陷或障碍是严重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现实环境仅在其中起刺激作用。

不同原因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分别体验着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不同的痛苦情绪。

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2—6个月;如超过6个月需考虑神经症或其他精神障碍。

大学生可表现为性格偏激、行为异常、情绪冲动、性格孤僻、道德感差等行为特征,且这些行为特征会“烙印式”呈现在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

总体而言,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能存在以下心理特征:自卑、抑郁、偏执、愤怒、焦虑。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面对压力和碰到问题就可能表现为:处事犹豫、封闭退缩、性格偏执、过度敏感、自私自利、爱慕虚荣、极具个性、依从性差,往往不服从管理,或沉溺于网络,或不专心于学习,或丧失理想信念,或缺乏兴趣爱好。

心理问题学生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分析,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评估和分类,目的和重点是筛查发现严重心理问题大学生。

心理专业教师及时予以心理危机干预,可减少高校不良事件的发生,为平安校园建设保驾护航。

一般心理问题仅仅依靠数量有限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教育、引导和干预,效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也不符合实际,可借助思政教育体系,结合其心理特征,个性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能更有普适性,更能提升干预效果和效率。

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分析,面对高校较大比例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班主任、辅导员、专职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也应通过大数据或与心理教师紧密协作,了解掌握该校、该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类型和心理特征,适当掌握心理学知识,从理论授课、实际指导、困难解决、心理沟通等各方面运用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个性化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减轻或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要及时发现和关注严重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状态变化,积极、有效、妥善地解决其心理问题,减少恶性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开展高校心理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点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心理问题大学生由于遗传、自身经历、环境等因素导致心理缺陷,往往不服从管理、丧失理想信念、缺乏兴趣爱好,或沉溺于不良嗜好,不支持、不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难开展
大学生面对压力出现心理问题是由于存在心理冲突。

这些心理冲突要么是与现实处境相关,要么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欧文·亚隆认为,内心的冲突源自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总是与人有关。

比如,自卑的人想象的是他人比自己优秀;焦虑的人想象的是与他人竞争且自己可能会失败;愤怒的人想象的是他人对待自己不公;抑郁的人想象的是一种他人很苛责或自身脆弱,以致攻击不能朝外,只能在内心压抑的状态。

据此,可以理解为个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与他人有关的,但实质是自我看待或心态的问题。

心理问题大学生在现实中与人相处时的表现和反应是可能脱离现实的,实际是在与其内心想象的人物相处交流,因此其往往存在人际交往问题,也很难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普遍性格敏感、内心脆弱,常出现过度反应或多疑;存在退缩封闭,日常生活中不太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对学校组织的活动漠视、参与度低;过于自我,常挑战权威,人际关系紧张难调解;逃避现实,内心偏执,意识形态阵地易瓦解;有强迫症表现的大学生易陷
视点
入“破坏—重来—又破坏—又重来”的循环重复动作,在现实中表现为精力不足、欲望不高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上思想政治课、开展宣讲报告、与学生谈心谈话等,学生面对似乎要改变其核心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很容易产生“被洗脑”的反感心理,进而在行为上表现出抵触状态,从而不支持、不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心理问题大学生基本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恐惧,常逃避现实的人际交往,甚至躲进网络世界,通过网络接收信息和表达自我。

其中部分曾经遭遇过心理创伤的,尤其被社会不公平对待过的人很易受网络上一些不良分子错误思想的诱导而变得反动和极端。

一旦内心认同了错误思想,要重新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将变得异常困难。

“00后”大学生具有相对“95后”大学生更加鲜明的个性,总认为自己独特,更易以自我为中心,有更明显的人际边界感;表现为普遍爱独处、缺乏乐群性,不迷信、不盲从权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喜欢挑战权威,特别注重权益维护,不管何种场合均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对心理问题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较大。

(二)心理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存在局限性
从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其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也不同。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基本不分群体,以面向全体大学生统一开展为主,未充分考虑心理问题大学生群体。

个别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对学生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方式、方法不得当,甚至简单粗暴、以权压人,直接评判、批评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度,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另外,教师的手段粗暴也会引发学生心理问题。

如:性格敏感的大学生被教师直接评价为脸皮厚、不思进取,容易导致学生不接受,甚至纠结在该心理问题中不能自拔,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

还有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不了解、不熟悉、不重视,忽视学生主体差异性。

班主任、辅导员、专职政工干部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不足或不重视每个人心理特征的差异,未考虑不同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不能采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最终效果不理想。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不够系统
教育部出台的《辅导员执业能力标准》要求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危机事件应对等9个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密切,充分熟悉了解学生情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大多数辅导员与班主任并无心理专业背景,仅仅经过短期培训,不能很好地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辅导员和班主任需不断学习心理相关知识,加强与专职心理教师的联系,了解熟悉自己分管负责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区别对待不同心理问题学生,对于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应高度关注和重视,从而提高自己处置应急事件的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四、高校心理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面对高校心理问题大学生,要充分了解其心理问题分类和心理特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扩充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全方位、多渠道、系统性、个性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终达到培养优秀大学毕业生,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目的。

(一)全面掌握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应配备符合比例并专业过硬的心理咨询教师,并逐步从心理干预过渡到心理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时刻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辅导和危机干预方面。

心理育人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

心理咨询教师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员,要逐步从“健心”向育人转变。

心理咨询教师大多经过规范、正规的心理教育培训,具备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分析判断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分析其心理问题类型和心理特征,可为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专业意见,从而到达个体化心理育人的目的。

为更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向学院相关领导、班主任、辅导员、专职政工干部通报全体学生


的心理健康状况,介绍不同问题的学生比重,做到重点人群重点监测。

心理咨询中心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定期为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活动,使其全面掌握不同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

心理委员均经过系统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在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还可第一时间监测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实时心理状况,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让学生做到“四个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应充分了解熟悉心理健康问题分类、心理特征及正确的应对方法,用真情陪伴、温情打动、行动践行,润物无声、细致周密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障工作取得效果。

(二)创新工作思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获取变得更加简便快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应不断优化。

一是创新工作方法。

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以不带压力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运用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指导下,以授理论、举例子、讲故事、读传记、做动画、搞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充分运用心理技术,通过倾听、共情等方式提升教育效果。

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平等对话、协商的交流局面,多倾听学生需求,理解学生困难,协商制订工作方案,教育效果将事半功倍。

二是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加强培训,融入心理学知识,实施同质化管理,进一步优化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国家标准的框架下,经过同质化培训,可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用细心、耐心、真心关爱学生、感动学生、帮助学生,针对不同心理问题学生,建立个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

三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知识专业化培训,班主任、辅导员、专职政工干部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充分掌握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问题类型和特征,采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区别对待心理问题大学生。

不同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表现不同,对待事物的认识和接受度也会有差异:自卑学生不自信,以鼓励支持教育为宜;焦虑学生做事自觉,教育不宜过于啰唆,宜充分信任;偏执学生思想相对极端,应多找优点谋合作;敌对学生具有很强戒备心,充分理解才能愿意配合。

如果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不考虑这些心理因素,势必事倍功半,效果甚微或无效。

(三)多部门多学科通力协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稳定、成熟、积极、向上、心理知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心理问题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心理等各方面均可能存在问题。

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靠一个部门或个别教师的努力难以获得很好的成效,需要建立一支多专业联合团队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互相融合,知识互相渗透,提升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保障问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针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可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筛选和评估,班级心理委员可进行日常心理状态监测,心理教师重点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辅导员重点给予关注和关心。

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各部门、各类人员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然能缓解或有效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能重塑,从而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心理问题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数量较大、问题不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存在难度。

高校应充分发挥在心理健康监测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全面掌握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个性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提升大学生应对人生困难、挫折、风险的能力,使其
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