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含答案)5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含答案)50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

”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

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

“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

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

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

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

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

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

洞口塌了。

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

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

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

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

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

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

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

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

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

“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

孩子被抓到跟前。

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

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

”老太婆嚎哭起来。

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

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

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

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

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

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

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

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

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

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

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

“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 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 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

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2)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
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

②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

③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3)①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年龄与身份特征。

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

②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

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形象。

③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

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

④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

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

【解析】【分析】(1)D项,“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分析有误,小说以连长拥抱孩子结尾,与前面他说的“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形成明显反差,所以看似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是因为连长的变化是由其内在情感的变化造成的:开始时“冷冷的看着”“冷冷的问道”,这是在不动声色试探孩子;后面“忍不住了”“跑过来用力拥抱”是对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敬佩。

故选项第一句表述没有问题,错在后半部分,一是“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立场”也是不对的。

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视死如归的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

故选D。

(2)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这个标题的构成:“一颗未出膛”是定语,强调其尚未完全表现“枪弹”这一特征;“枪弹”这一中心语,它可以实指“枪弹”,也可以是喻体,指向充满力量的对应之物。

然后,要把题目与文本关联起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向小说情节,二是指向小说的主人公,三是指向小说的其他人物。

它们都与题目存在密切的关联。

还要注意答题时,除了第一点答情节是实指外,另外两点,既要突出其“未出膛”的特征,又是体现与喻体“子弹”的相似性。

(3)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这道题,先要理解真实可信,真实性指反映事物真实情况的程度。

特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

可信是可以相信;可以信赖的意思。

题目要求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说,言、行、心、貌等细节都切入人物的年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来看,真实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选择的重要因素。

故答案为:⑴D;
⑵①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

②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

③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⑶①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年龄与身份特征。

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

②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

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形象。

③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

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

④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

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涉及句段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等方面。

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

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

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⑵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以及分析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掌握一些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和技巧,如:通过人物的事迹、心理、语言、细节动作等。

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分析文本,把握细节。

要寻找文本中的相似关键词,小说人物形象的特征有时在文本中会出现相似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圈出体现人物特征的词语,以便在答题时参考或借用。

⑶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一次背娘
刘俊奇
第一次背娘,是十多年前一个秋初。

那一年我53岁,娘72岁。

那些日子一直阴雨连绵。

每到这个季节,娘的膝关节病便会复发,于是便给娘去电话。

电话的那端,娘全无了往日的欢欣,声音沉闷而又有些迟疑。

娘说,你要是不忙,就回来带我去医院看看也好……我的心里一阵恐慌。

娘一个人在老家住的时候,因为担心儿女的惦念,总是报喜不报忧,像今天这样主动提出让我回去,还是第一次。

我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驱车三百多公里,从济南赶到沂蒙山老家。

一路上忧心如焚,娘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父亲去世时,娘才33岁,我最小的妹妹刚刚出生三个月。

为了把我们兄妹五个拉扯长大,尽早还清为父亲治病欠下的债务,娘就像一台机器,不分昼夜地运转着。

白天在生产
队干一天的活,半夜又要爬起来,为生产队推磨、做豆腐,这样每天便可以记两个劳动力的工分,而她每天的睡眠,经常只有三四个小时。

那时候,我们那里每天的工分价值1毛多钱,娘却经常一天可以挣3毛钱的工分。

村子里的人经常议论我娘的身子骨是“铁打的”。

我大伯则慨叹,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磨去半截了啊!时光磨走了岁月,却磨不走娘的意志力。

那时候,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咱不能让人家看不起,不能让人家笑话你们是没有爹的孩子。

为了这个承诺,娘吃的苦、流的汗,娘经受的委屈和磨难,难以用文字描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的农活有许多靠肩挑人抬:挑土挑水挑肥挑庄稼,有多少人被压弯了腰,那时候农村驼背的人比比皆是。

身高不到1.6米、体重不到80斤,看似柔弱的娘,却有着一副压不垮的腰板。

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娘不知道用坏了多少钩担、扁担、筐与水桶,而娘的腰板却一直挺着。

那时候种花生、种玉米、栽地瓜,全部要靠人工挑水。

娘说,那时候她一天最多挑过七十多担水,膝关节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

我曾经到省市多家医院为娘看病,医生说是长期劳损引起的退行性病变,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

曾经瘦小的娘,有着一个宽阔而又温暖的背。

儿时,娘的背是我们兄妹最温暖的家。

多少次,压弯了娘的腰,娘却舍不得把背上的儿女放在劳作的地头上,娘担心蚂蚁、虫子爬上孩子的脸……多少次,熟睡中尿湿了娘的背,娘顾不上擦一擦,却急忙看看孩子的衣裤是否湿了不舒服。

多少个雨雪天,爬下娘的背钻进娘的怀,娘用单薄的身体为我们遮风避雨。

我是娘的第一个孩子,娘对我的疼爱和付出,可想而知。

平生第一次背娘的我,那一天竟如明星般的荣耀。

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我背着娘楼上楼下看门诊,拍X片,做各种检查,到处是温馨的目光和礼让。

医生说娘的腿并无大碍,开了些消炎和外敷的药,提醒要注意保暖等。

中午,我背着娘走进一家比较气派的酒店。

正在这里用餐的人们向我们行注目礼,许多人站起来鼓掌。

一位看上去六十多岁的老人来到我的身边,竖起拇指,说着地道的家乡话:“背着的是老娘吧?俺很长时间没看着背着老娘来饭店吃饭的了,一看就是孝子啊!来,俺给老人家敬一杯酒!”那个中午,许多素不相识的就餐者来到我们的餐桌,给我和母亲敬酒。

饭店的老板也过来敬酒,说很久没有看见今天这样感人的场面了。

想起儿时在娘背上的岁月,今天终于可以背着娘,既激动,又有些成就感:娘,您终于给了儿子背您的机会……
吃过饭,我劝娘随我一起回省城去住,娘说家里还有喂的鸡,离不开,还是像往年一样,天气冷了再去吧。

我拗不过娘,只好把娘送回家。

晚上七点多钟回到省城,立即给娘去电话报平安。

电话里却传来娘的哽咽声。

我大惊失色,慌忙说娘你不要紧吧?腿是不是还是疼得厉害?娘没有回答,抽啜了许久才问我,“你的腿、腰没事吧?你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背了我一天,心疼死我了……”
那一刻,我泪如雨下……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娘打电话给我时“声音沉闷而又有些迟疑”,是因为担心我没时间没钱带她去看病。

B. “村子里的人经常议论我娘的身子骨是‘铁打的’”。

我大伯则慨叹“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磨去半截了啊!”是侧面描写,体现了村里人对母亲的赞美。

C. “那时候农村驼背的人比比皆是”,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辛。

D. “那一刻,我泪如雨下……”是因为“我曾经到省市多家医院为娘看病,医生说是长期劳损引起的退行性病变,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

E. 文章使用比喻、排比等表现手法,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了母亲的品质和我对母亲的深情。

(2)文中的“我”心情复杂,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的心路历程。

(3)“平生第一次背娘的我,那一天竟如明星般的荣耀”,为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4)请简要分析文中“娘”的性格特点。

【答案】(1)A,D
(2)忧心如焚——感恩——激动、有成就感——愧疚。

(3)在医院,到处是温馨的目光和礼让;在酒店,被人鼓掌、竖大拇指、敬酒;通过自己的行为,写出了别人对自己的赞美,由衷感到骄傲、自豪。

(4)关心爱护子女,不愿给子女添麻烦;吃苦耐劳,不愿子女受委屈。

【解析】【分析】(1)A项,“是因为担心我没时间没钱带她去看病”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说“你要是不忙,就回来带我去医院看看也好”,第三段说“娘一个人在老家住的时候,因为担心儿女的惦念,总是报喜不报忧”,由此可知,母亲的迟疑是担心子女没有时间,怕耽误子女的工作,还怕子女为她的审题而忧心。

D项,“是因为‘我曾经到省市多家医院为娘看病,医生说是长期劳损引起的退行性病变,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错误,从文中来看,“我”是听了母亲说的“你的腿、腰没事吧?你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背了我一天,心疼死我了”这句话而“泪如雨下”,自己背了母亲一次,母亲却担心成这样,这让“我”感受到母爱之深重,因感动而流泪;结合上文来看,“我”背了母亲一次,感受别人的目光,内心满是“成就感”,而母亲背了那么多次,那么长时间,两相比较,这让“我”的内心满是愧疚,因愧疚而流泪。

故选AD。

(2)从文中来看,中心事件是“背娘看病”,文章开头先写“我”接到母亲的电话,赶回老家,此时的心情是“恐慌”“忧心如焚”;接着写“我”回顾母亲的有关事情,从家境的困难到母亲尽心尽力把儿女拉扯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感恩,如“我是娘的第一个孩子,娘对我的疼爱和付出,可想而知”;结合写“我”背母亲看病,到饭店吃饭,面对他人的“温馨的目光和礼让”,“我”的感受是“激动”“有成就感”;文章最后接到母亲的来电,“我”的表现是“泪如雨下”,此时此刻应是愧疚。

考生按照这样的方式梳理概括即可。

(3)“平生第一次背娘的我,那一天竟如明星般的荣耀”,句中的关键词是“那一天”“如明星般的荣耀”;从句子所处的位置来看,该句上文主要是回顾母亲为子女的付出,而该句是说自己背母亲得到的荣耀,可见具体的内容应在下文,“那一天”指的是“我”背母亲看病吃饭的这一天,而“明星般的荣耀”主要是指下一段人们对“我”背母亲这一行为做出的反应,如在医院中,“到处是温馨的目光和礼让”,如在饭店里,“正在这里用餐的人们向我们行注目礼,许多人站起来鼓掌”“一位看上去六十多岁的老人来到我的身边,竖起拇指”“许多素不相识的就餐者来到我们的餐桌,给我和母亲敬酒”“饭店的老板也过来敬酒,说很久没有看见今天这样感人的场面了”,借助“我”背母亲这一行为,写出了别人对自己的赞美,这让“我”由衷感到骄傲、自豪。

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请简要分析文中‘娘’的性格特点”,然后到文中圈出“母亲”所做的事情,根据“母亲”的言行举止来概括其特点。

文中“娘”具有的性格特点,可从“为了把我们兄妹五个拉扯长大,尽早还清为父亲治病欠下的债务,娘就像一台机器,不分昼夜地运转着:白天在生产队干一天的活,半夜又要爬起来,为生产队推磨、做豆腐”“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咱不能让人家看不起,不能让人家笑话你们是没有爹的孩子……”“村子里的人经常议论我娘的身子骨是‘铁打的’”“娘一个人在老家住的时候,因为担心儿女的惦念,总是报喜不报忧”等内容概括得出。

故答案为:⑴AD;
⑵忧心如焚——感恩——激动、有成就感——愧疚。

⑶在医院,到处是温馨的目光和礼让;在酒店,被人鼓掌、竖大拇指、敬酒;通过自己的行为,写出了别人对自己的赞美,由衷感到骄傲、自豪。

⑷关心爱护子女,不愿给子女添麻烦;吃苦耐劳,不愿子女受委屈。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

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

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⑶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⑷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柴门里的岁月风尘
张瑞超
①一种思维,深入到曾经熟悉的时空,那里有一道朴实无华的柴门,一直静静地封存在心底。

②百年的民族屈辱,使得穷乡僻壤更加贫困。

村庄负重前行,沉闷喘息。

一道道简易的篱笆墙,一扇扇田园风格的柴门,在落魄的村庄,处处可见。

③柴门是父母无以言状的艰辛,是贫穷寒酸的代言人,然而在孩童的眼中,却包含了无忧的快乐童年,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