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学案专项练习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28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纲解读知识导图
1.了解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
主的自然特征
2.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
容、原则和重点
3.结合实例,提出荒漠化综
合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
读景观图片(图28-1),完成下列问题。
图28-1
(1)概念: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现象,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和。
2.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读西北地区图(图28-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图28-3),完成下列问题。
图28-2 西北地区图
图28-3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
(1)西北地区的范围
①从地形区看: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A 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B 高原,C 、D 盆地和E 盆地等。
②从行政区划上看: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③从气候上看: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 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自然特征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西部 以 贺 兰
山 为 界
东部 海陆位置 距海
距海 地形 高大的山系
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山脉和盆
地相间分布 辽阔坦荡的高原 气候 年降水量在200 mm 以下,有的不足50 mm,属 和 区 年降水量在200 mm 以上,属 区
草场载畜量
低 高 自然景观 大片的沙漠和戈壁
温带草原 农业特色 绿洲农牧业 灌溉农业、草原畜牧业
(3)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表现
① 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 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砂质沉积物。
③ 日数多,且集中在 干旱的季节,有利于风沙活动。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读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示意图(图28-4),完成下列问题。
图28-4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① 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 、 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主要表现在A 、B 、C 、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几个方面。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结合图28-1、图28-2、图28-3、图28-4,说一说西北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治荒漠化。
(1)合理利用 。
(2)利用 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探究点一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图28-5
2.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并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破坏行为
破坏原因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生活燃料短缺;乱挖药材、发菜等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放牧牲畜数量过多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
沙质土壤区,尤其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肥力逐年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
水资源 利用不当 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
化日趋严重 耕作技术落后,
灌溉措施不当,干旱地区蒸发旺盛
土壤次生盐渍化
命题点 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1.[2016·上海卷] 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材料二 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
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
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图28-6 撒哈拉沙漠南缘绿化带规划示意图
(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界带延伸?
(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3)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本特性。
探究点二 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内容
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具体内容 合理利用 水资源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渍化
牧区 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 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
生态环境的保护
利用生物 措施和工 程措施构 筑防护 体系 生物 措施 干旱 地区 的绿 洲 绿洲外围 的沙漠边 缘地带
封沙育林 绿洲前 沿地带 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绿洲 内部 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工程 措施 缺乏 水源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
丘前移
的地 区
调节农、 林、牧用
地之间的 关系 现有林地 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绿洲边缘的 荒地与绿洲 之间的灌草 地带 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已经造成
荒
漠化的地方
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续表)
防治措施 具体内容 采取综合 措施,多途
径解决农 牧区的能 源问题
解决农牧民能源问题的途径: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 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命题点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2.[2015·山东卷]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图28-7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1)~(2)题。
图28-7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概念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力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①自然原因
a.处于独特的过渡地带(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带),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条件不够稳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破坏后恢复困难,生态系统脆弱。
b.地表破碎,沟壑纵横,谷坡陡峭,地表形态不稳定;黄土的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碳酸钙含量高,抗侵蚀能力极弱。
c.降水偏少,但季节分配不均。
降水过于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雨水冲刷作用强,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d.植被稀少,使土壤失去保护层,极易引起水土流失。
e.多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剧了水土流失。
②人为原因
a.开发历史悠久,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垦荒规模不断扩大,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加上建筑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的破坏。
b.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使泥土裸露在外,易被水流带走。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使植被和原生地面遭到破坏。
(2)危害
①使原本平坦的高原变得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同时把高原面肥沃的表土带走,使当地的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日益瘠薄,持水能力降低,干旱灾害频发,农业减产,甚至植物难以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②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大量淤积,使下游河床抬高,两岸地区汛期面临洪水威胁。
(3)治理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建立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坚持“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具体措施有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
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
图Z7-1
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
(1)形成原因
地表起伏大,降水量大且时间长,水力侵蚀强烈,以降雨侵蚀为主;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农民滥砍滥伐;人多地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陡坡开荒等)。
(2)危害
水土流失造成表层土壤侵蚀,红壤裸露甚至石质裸露,土地生产力大幅丧失,且难以恢复;形成“红色荒漠”,环境恢复困难;对江河下游地区造成危害,且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因而造成的损失大。
(3)治理措施
发展立体农业;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开发小水电,推广生活用煤用气,等等,减少农村薪柴砍伐。
4.我国西南地区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
(1)原因和危害
原因:山高坡陡,降雨集中,冲刷力强,加上喀斯特地区成土速度缓慢,土层瘠薄、不易留存;人口增长过快,滥砍滥伐和土地不合理利用。
危害: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无土、无水、无林,形成石质荒漠化。
(2)治理措施:保土蓄水,植树造林,生态移民,等等。
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
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
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
据此完成1~3题。
孔隙度(%) 含水量
(%)
有机质含
量
(g/kg)
氮含量
(g/kg)
封山育
林48.5 14.5 15.2 1.17
乔灌结
合42.6 13.8 13.8 0.95
林草结
合42.5 14.1 15.2 1.12
乔木纯
林39.4 13.4 12.8 0.94
撂荒地39.1 12.2 12.3 0.87
注: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
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
1.该流域退耕还林工程中种植刺槐,主要是因为刺槐( )
A.生长缓慢,消耗养分较少
B.生长迅速,且有固氮作用
C.性喜阴湿,适合湿润土壤
D.木材坚硬,且耐贫瘠土壤
2.减轻土壤侵蚀效果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 )
A.封山育林
B.乔灌结合
C.林草结合
D.乔木纯林
3.除减轻土壤侵蚀外,该退耕还林工程还能( )
A.增加土壤矿物质
B.提高土壤坚实度
C.增强抗旱涝能力
D.减少地下径流量
图Z7-2
图Z7-2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其中甲为物理及化学作用,如次生盐渍化;乙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
读图,完成4~5题。
4.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由风蚀导致的
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
D.内蒙古高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由风蚀导致的
5.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质疏松,直立性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第29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考纲解读知识导图
1.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资源Array
2.结合材料,分析雨林的全球环境效
应,说明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3.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的背景和
原因,指出雨林开发中的问题,提出保护
雨林的措施
1.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
读世界主要森林分布示意图(图29-1),完成下列问题。
图29-1
(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2)现存的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在A 地区和B 地区。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亚马孙热带雨林区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其中60%分布在境内。
(3)森林减少导致的主要环境问题: 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读图29-2、图29-3,归纳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
图29-2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图29-3 热带雨林与水循环
(1)影响全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被称为“地球之肺”。
(2)促进全球,调节全球水平衡。
(3)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图(图29-4),完成下列问题。
图29-4
(1)雨林的生态优势: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
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③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
4.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图(图29-5),完成下列问题。
图29-5
(1)雨林被毁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人口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包括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以及采矿、修路和城镇建设等。
(2)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修建, ,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等导致大量雨林被毁。
5.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结合图29-2、图29-3和图29-4,完成下列问题。
(1)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放在第一位。
(2)保护雨林的具体措施
①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
②鼓励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③森林选择性采伐与相结合。
④加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⑤加强,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⑥设立,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探究点一 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
1.图解森林的作用
图29-6
2.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对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雨林别称
别称含义 图解阐释 “地球 之肺” 通过雨林植被强大的生命活动,有大量
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固定下来,又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氧气
(续表)
雨林别称
别称含义 图解阐释 “地球储 水库” 雨林可以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
水平衡
,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并通过自身的蒸发和蒸腾作用又重新返还到大气中
“世界生物 基因宝库” 雨林是全球
最古老的植物群落,是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
最长的场所
3.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后果不堪设想。
(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发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
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差异
地区主要作用
丘陵、山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
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阻挡海风,保护农田
城市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
净化空气
命题点一森林的生态效益
1.图29-7为不同密度防护林对降低风速的效果图。
读图,完成(1)~(2)题。
图29-7
(1)为大范围减弱风力,并做到经济合理、生态效果好,宜采用的防护林密度是( )
A.极密
B.密
C.中密
D.稀疏
(2)下列有关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B.黄土高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城市地区——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D.东北平原西部——减弱噪声,保护农田
命题点二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2.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森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却遭到严重破坏。
读图29-8,完成(1)~(3)题。
图29-8
(1)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
A.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
B.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可以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D.雨林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2)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B.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当地的降水
C.水循环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关系不大
D.雨林是个巨大的储水库,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
(3)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将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含量增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①大气中CO
2
②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
③当地生态环境将可能恶化
④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度将大大加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探究点二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表现、危害及应采取的措施
图29-9
命题点保护热带雨林应采取的措施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里约热内卢当地时间(西三区)8月5日20时,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马拉卡纳体育场揭开了帷幕。
虽然没有雄厚的财力作为支持,但巴西人以“绿色环保,拯救地球”作为开幕式主题,将亚马孙雨林搬上舞台,依旧为世界人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奥运会开幕式。
材料二巴西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态系统保持最好的地区,但是这片珍贵的雨林由于人类的
农耕和放牧活动正变得越来越小。
根据目前人类的活动和气候变化,科学家预
计未来20年内40%的亚马孙雨林将被彻底毁坏,20%的雨林将严重退化。
图29-10
(1)亚马孙平原地势平坦,水热充足,但人口较为稀少,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而此处全年风力较小的原因是。
(2)结合图示地形和所学知识,说明南美洲热带雨林为什么分布如此之广。
(3)列举保护雨林的有效措施。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共同特点是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湿地的功能
图Z8-1
3.湿地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它们最终会被沉积物所填充。
(2)人类活动极大地加速湖沼消亡过程
①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
②环境污染,人为加速水体富营养化过程,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泥炭化加速。
③围湖、围海造田,填平湿地、建造楼宇,等等,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④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截流改向,导致湖沼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4.不同湿地开发与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 开发与保护的主要目的 大河中下游 的湖泊
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 区的湖泊 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大河上游(如
我
国三江源湿地)
保护水源和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东北三江 平原湿地
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保护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5.保护湿地的措施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Z8-2中图甲为内蒙古乌拉盖湿地(曾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湿地)与乌拉盖水系地形图,图乙示意乌拉盖河水资源近50年来占用比例变化情况,图丙为内蒙古乌拉盖湿地东部某测站1979—2008年的降水量变化曲线图。
图Z8-2
材料二全力实行禁牧、休牧措施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乌拉盖湿地春季休牧多从4月中旬牧草返青开始,一般在6月上中旬、牧草平均高度10厘米左右时解除休牧。
(1)说出乌拉盖河的流向及其上游的植被类型。
(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近50年来乌拉盖湿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3)某些年份该湿地春季休牧的开始时间提前,试从大气要素变化角度予以分析。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型
[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地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图M6-1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图M6-1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问题 思考方向
常用术语 水土 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 漠 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砂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 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
向
森林 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等
生物 多样 性减 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滥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常用术语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修建水库,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等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农业多种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加强城市规划或发展旅游,等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