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蓬山下寻访刘铭传_故人已逝,一切归于山水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蓬山下寻访刘铭传故人已逝,一切归于山水中
(下转c09
版)
责任编辑张敏蕾执行编辑郭艾琳美编戚佳敏
c
|
08
2024年4月16日
探访
文/图_徐俊亮
风格独特的神秘“城堡”
合肥西郊有一座紫蓬山,刘铭传的故居就在紫蓬山下。
从合肥市区一路驱车向西,曾经尘土飞扬的小路,如今已草木葱茏,道路宽阔。
近年来,肥西县发展势头显著,道路两边或稻田郁郁、或玉米亭亭。
经过的乡村整洁有序,满眼都是绿意,一片盎然生机。
因为地处丘陵地带,县道弯曲而起伏,放眼远望,前方是绿意盎然的小山,层峦叠嶂,山虽不高,但一看就是风水宝地。
距离刘铭传故居越来越近,景色也更加秀丽。
在一处山坳下的村路口,有一座神秘的“城堡”,那便是我的目的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平整的广场,它与刘铭传故居隔着一条道路。
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碑,上刻行书“铭传园”。
不远处就是一泓碧水,连着附近的湖泊。
当时正值盛夏,荷叶田田,莲花香远溢清。
湖面近狭远阔,对岸绿树成荫,再远处则是白茫茫的湖水,尽头是连绵不断的青山
卧于蓝天之下,忽隐忽现,宛如仙山。
再往里走,能看见一座石桥,犹如城门的吊桥,下面就是护城河。
过了护城河,有一座石门,那才是刘铭传故居的正门,上书“大潜山房”四个大字。
刘铭传,安徽合肥人,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在家中排行第六且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
他是清朝末期淮军的重要将领,也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国台湾省首任巡抚。
故居门口有一幅对联——“解甲归田乐,清时旧垒闲。
”刘铭传曾多次辞官归隐,又多次重赴官职,这幅对联是对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刘铭传故居是在他功成名就之时所建,现存的古建筑,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
整个故居被一圈护城河紧紧包围,俨然一座随时处于备战状态的堡垒。
中轴线两边,依次有南门楼、北更楼、盘亭、西洋楼、钢叉楼、大岛读书房等,这些建筑有中式有西式,也有中西合璧式。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幢楼。
西洋楼外围一
圈围墙,独立成院,院门口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广玉兰树。
西洋楼的门窗呈花形,镶嵌其中的是五颜六色的琉璃,建筑为西洋风格,反映了主人海纳百川的胸怀。
还有一栋是钢叉楼,矗立在故居正门一侧,基座呈方形,高高耸立,远看就像一幢大筒楼,又好似一个瞭望塔,随时提防着外敌来袭。
据说,那里曾经常年有士兵把守,武器日夜不离身。
可见,作为将帅的刘铭传忧患意识很强。
中国台湾近代化之父
清末,大清帝国内外交困,风雨飘摇。
刘铭传行伍出身,曾募兵团练,组成铭字营,后又投效淮军。
他曾平定西捻军叛乱,随后又赴台抗击外敌,屡立功勋。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已解甲归田的刘铭传虽已在乡间隐居多年,但他愤然而起,被清政府任命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筹备抗法事宜。
不久后,他又成为福建巡抚,加兵部尚书衔。
01.刘铭传书房的门头上,挂着“中流一柱”的匾额02.矗立在刘铭传故居正门一侧的钢叉楼
自古皖地多壮士,名人也出了不少。
刘铭传是清末较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是首任中国台湾巡抚,因一生抵御外侮和治理中国台湾而名垂青史。
刘铭传晚年辞官归乡后,听闻清廷割让中国台湾后气绝身亡。
他的名字,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国台湾近代历史中,与其紧密相连,无法分割。
0102
责任编辑张敏蕾执行编辑郭艾琳美编戚佳敏
c
|
09
探访
2024年4月16日
05
03
1884年6月,法国侵略者把战火烧到中国台湾海域,刘铭传当即上书《遵筹整顿海防讲求武备折》,慷慨主战。
6月26日,清廷下诏,命刘铭传督办中国台湾军务,就在同一天,法国政府下令,将驻越南的东京湾舰队和南中国海舰队混合编组,成立一支特遣舰队。
1884年7月16日,刘铭传抵达基隆,第二天即巡视要塞炮台,检查军事设施,并增筑炮台、护营,加强台北防务。
在刘铭传到达基隆的第15天,战争爆发了。
刘铭传坚决抗法,在他的指挥下,军民一心,英勇抵抗,法国侵略者最终以失败告终。
1885年,清廷任命刘铭传为首任中国台湾省巡抚。
他在当地修铁路,开煤矿,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中国台湾近代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台湾的防务也日益巩固。
1890年,刘铭传因通商口岸税务问题而坚决抵制外商的无理要求,后又在基隆煤矿招商事宜上,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以及清廷的严厉申斥。
他忧病交加,被迫向清廷提出辞呈。
带着抑郁之情,刘铭传离开自己苦心建设了七年之久的宝岛,颓然回归故里。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溃败,不久,《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刘铭传得知中国台湾被割
让给日本后,忧思郁结,口吐鲜血,溘然长逝。
去
世后,刘铭传的治台策略与理念,仍为日据时期的中国台湾总督府承续。
如今,中国台湾还有铭传大学。
刘铭传对于近代中国台湾的发展影响深远,可以说,没有刘铭传,就没有中国台湾的现代化进程。
著名诗人、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评价刘铭传“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倡淮旅,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实创中国未有之奇”,“台湾三百年间,吏才不少,而能立长治久策者,厥维两人:曰陈参军永华、曰刘巡抚铭传。
”正因如此,刘铭传被人们誉为“中国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中国台湾近代化之父”。
身在故乡,心系他处
除了英勇善战,刘铭传的内心世界也十分丰富。
据说,刘铭传早年仅读过五年私塾,但他在军旅生活中苦读诗书,还刊印了一部《大潜山房诗抄》,被誉为“马背诗人”。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称刘铭传为“武臣中之名士”。
刘铭传书房的门头上,挂着“中流一柱”的匾额,门口的对联为“倚枕久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
胸中”。
宫保第的门口也有一幅对联,上书:“众峰
环拱受约束,万象纵横不系留。
”刘铭传虽功勋卓著,但奈何世事弄人。
最里间的“地灵人杰”门口,有“闻道鸡鸾满台门,欲使珠璧栖穷乡”的对联。
“嵚崎磊落”的匾额处,也有两幅对联。
外一幅是“鹤去难回留片石孤云共参因果,我来何幸有英雄儿女同看江山”;内一幅是“直道平生幸得江山之助,仁风大化乐参天地之禅”。
这些都是刘铭传跌宕人生的真实写照。
时势造英雄,刘铭传身处乱患,出入行伍,很多时候都身不由己。
或许在血雨腥风、搏命杀敌之后,静心于文字,才是他抚慰心灵的良方。
这些归隐山林后的文字,与形如堡垒的宅第,形成了鲜明对比。
刘铭传特地在宅院内挖出一大片湖泊,湖中有湖心岛,岛上建有“大岛读书房”。
前往书房,必先摇撸登岛。
这个“大岛”,或许就他心中的宝岛台湾。
即使身处家乡,他也心系他处,心心念念的,还是那个让他无法忘怀的地方。
我想,每一个到刘铭传故居游历的人,都会被刘铭传至死不渝的情思打动。
故人已逝,一切都隐入了那片宁静、葱郁的乡村山水中。
刘铭传和其他历史人物一样,他似尘封多年的古书,静待后人翻阅,更是封存许久的陈酿,等待有缘人品鉴。
(上接c08版)
03.矗立在广场上的“铭传园”石碑
04.中西合璧的西洋楼,反映了主人海纳百川的胸怀05.大潜书房门上的对联,是刘铭传一生真实的写照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