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综合课程,其内容及
教学方法目前正在探索和研究之中,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四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结合,重在感受与体验、展示与表达、讨论与评价,评价将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高、鼓励、肯定、积极和发展性评价
夏邑县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综合课程,其内容及教学方法目前正在探索和研究之中。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尊重个性和谐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三
个面向”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全面、主动地发展。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
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结构时,作出如下阐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强调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将来的社会生存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我校特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三、课程目标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校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设计”、“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学
生的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责任感。
2、课程内容上,我们立足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满足他们的各种发展需求。
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入手,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立志改造社会的能力。
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兴趣爱好出发,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提出各自感兴趣的活动话题,归纳分类后投票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主课题。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确定各自的活动内容,自动生成了课题。
活动思路为“自己确定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自己的所得所想”。
教师的主导作用侧重于服务、帮助、指导。
四、课程实施 1、实施原则(1)关注兴趣。
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
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
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
(3)立足实践。
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的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
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
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
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
松、自由的空间。
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材奠定基础。
2、实施途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四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一)指定领域所谓指定领域是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因地制宜,要注意把文献资料和现实生活中“活”的资料结合起来,要注意从当代社会热点、焦点以及学生生活、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中选择设计。
最主要的是把学生身边的事做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如,开展“家乡的变革”“家乡特产”、“家乡名胜古迹”“家乡文化名人”及河流、家庭生活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⑴小组合作研究。
学生按学习小组或经过调整组合成4——6人的课题小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
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尽其能,协作互补。
⑵个人独立研究。
一般采用“开放式作业”形式,由学生根据已选定的课题,各自独立的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或半年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全班同学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信息,开展研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念后,再通过集体辩论,分享初步的成果,由此推动个体深化研究,之后形成各自的课题报告或论文。
各年级在开展好研究性学习课的基础上,要认真探索研究性学习在各年级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做好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实践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
农村小学可以组织学生考察身边的环境、帮助村里打扫街道、清理垃圾、帮孤寡老人干家务等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到光荣院打扫卫生、清扫街道、开展“大手拉小手”等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爱护社会环境,关心社区的发展。
3、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
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主要内容有:⑴自我服务劳动
中年级:学会洗手、洗脸、刷牙、洗脚、剪指甲;会穿脱衣服、系鞋带;会洗手帕、红领巾等小件物品;会削铅笔、订本子、包书皮,能整理自己的书包,在教师指导下做好值日生等。
高年级:能自己洗头、梳头、洗澡;学会洗衬衣、裤子等小件衣服;会使用针线钉钮扣,缝小手帕、沙袋等简单的布制品;能有条理地摆放课桌、凳,自觉打扫教室、学校卫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办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等。
⑵家务劳动中年级: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铺床、叠被、刷洗碗筷、扫地、
倒垃圾等。
高年级:能主动地扫地、拖地、抹家具;能有条理地放置、摆设室内小件物品,会整理自己的房间;会晒被褥和叠放衣服;能帮助家长摘菜、洗菜、淘米,在家长指导下,会做简单的饭菜;初步了解安全用电常识,了解收音机、电视机和电风扇等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能自己开、关这些电器。
⑶简单生产劳动中年级:学会拉花、剪贴小动物、手提袋等简易作品的制作;指导学生认识花生、玉米、小麦、苹果等主要的农林作物和家兔、鸡、羊、牛等畜禽。
高年级:会使用刀、剪、尺等工具制作纸风车、五角星,会用橡皮泥或泥巴捏制泥鸭、小狗等作品;能利用易拉罐等废旧材料制作简单的工艺品;能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使用部分劳动工具学习花生、小麦、地瓜等当地农作物的种植和复收;会使用简单工具绿化、美化校园环境,能给学校、家庭种植的花草浇水、除草、消灭害虫;能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采摘苹果、树种等采集活动;能对损坏的课桌登进行简单的维修;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让学生饲养家兔等小动物,教师指导学生在劳动基地种植花草或花生等农林作物,搞好勤工俭学。
4、信息技术教育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
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小学段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是:⑴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⑵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⑶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⑷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⑸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3、(1)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级部主任、教研组长组成,负责领导、协调和指导工作。
组长: 副组长:组员: 级部主任和教研组长(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由教研组负责学生的活动指导工作。
组长: 组员: 教师采用专兼职结合的办法,专职教师上好每周统一时间课,兼职教师结合自
己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上好学科整合课。
专职教师要对兼职教师的学科整合课实施进行指导和协助。
4、课程实施(1)课程安排:一至六年级各班每周一课时,若因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需要集中时间则临时调课。
每学期各年级进行三到四个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每个活动时间为一个月。
其它时间为方法指导课。
(2)主题确定:利用省编海燕版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挑选3个适合学生开展的主题3个,自主开发一个有地方特点的校本资源主题。
五、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结合,重在感受与体验、展示与表达、讨论与评价,评价将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高、鼓励、肯定、积极和发展性评价。
鼓励帮助学生为自己建立起全面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把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有关数据、撰写的观察记录、调查报告、研究成果等,进行“写实性”地归档,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以使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2)教师评价:对教师的指导方法,课程资源开发进行评价并评奖,优秀资源编入校本资源包,推荐全校使用。
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