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诗歌鉴赏(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0 诗歌鉴赏
一、鉴赏类型
(一)诗歌的形象
1.诗歌的形象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

2.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3.意象:诗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构建形象的主要因素。

4.意境: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二)诗歌的语言
1.语音上:音乐之美。

2.语义上:精炼、形象、情意之美。

3.语法上:语序颠倒,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4.语言风格和意义性: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情奔放、直朴清纯、典雅文丽、轻灵飘逸;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特殊义)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欲扬先抑、照应、象征、衬托、比兴、联想和想象。

2.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方法及典故。

3.直接抒情: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

4.间接抒情: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

二、鉴赏方法
(一)形象分析法
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故应注意诗中选取的事物。

(二)语言分析法
重点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间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
感情语言:独、飘渺、恨、寂寞、冷
象征语言:拣尽寒枝不肯栖
意境:孤独、凄凉但又有坚定的信念。

(三)表现手法分析法
修辞、衬托、情景关系、对仗等。

(四)意境分析法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和作家
的风格有关。

三、鉴赏角度
(一)类别方面
诗词曲;古体诗和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二)风格方面
豪放:恢宏阔远、博大新奇
雄奇:雄伟劲健、奇绝峭拔
沉郁:深沉蕴积
直率:奔肆率直
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
含蓄:藏而不露
清新:清秀奇丽
风趣:幽默诙谐
(三)技巧方面
对比比较;映衬比较;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用典故、以古说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勾勒、浓墨重彩。

(四)修辞方面
辞格的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
句式的特点:倒装、省略等
(五)情感方面
1.以抒情为主的古诗文
2.以说理为主的古诗文
3.以意境为主的古诗文
常见情感:喜悦、淡泊、忧郁、激昂、恬淡、闲逸、失望、寂寞、幽怨、旷达、高雅、愤怒、焦灼、缠绵
四、鉴赏方法
1、抓诗眼,抓主线
有的古诗词,诗眼在题目上,初读是就能获得必要的阅读信息,如《忆江南》的“忆”字;
有的诗,诗眼嵌在字里行间,需要引领孩子细细品味,才能体会。

如《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2、究背景,发散想
解读一首古诗文,要先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解读诗文的主要内容。

3、强诵读,品语言
在诵读时入情入境——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在诵读时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品味名言名句;在诵读时受到情感熏陶——体会丰富的情感。

诗歌鉴赏的解题思路:
①读诗词的题目,了解这首诗词主要写了什么。

②读作者所处的朝代,关注古诗词的写作背景。

③读注释,了解诗词中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

④抓住关键词句,也就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词句。

⑤体会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⑥细读古诗词的最后两句。

一般最后两句常点明诗歌主旨,阅读时应仔细读。

一、诗词曲鉴赏
阅读古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

2.元的意思是_____。

“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临终前放不下的是_____。

3.补充最后一句诗。

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

4.对诗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____
A.诗的题目点明了这首诗是作者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B.“九州”的意思是九个州。

C.前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渴望祖国统一的激昂之情。

D.《己亥杂诗》、《题临安邸》和这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答案】1.宋陆游 2.通“原”,本来。

祖国的统一 3.家祭无忘告乃翁 4.B
【解析】1.本题考查作品作家的掌握。

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全诗内容: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本题考查对字、句的理解。

结合“死去元知万事空”的诗意是: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

元:通“原”,本来。

“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可知诗人临终前放不下的是祖国的统一。

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默写。

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原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A选项,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

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说法正确。

B选项,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说法错误。

C选项,“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

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

“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说法正确。

D选项,《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实际上都是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希望能够国家有工作的人才能够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

说法正确。

【点睛】参考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
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古诗阅读。

先把古诗补充完成整,再按要求做题。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__ 。

5.先把诗句补充完整。

6.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恃:______喑:_________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 _。

8.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___ __”,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_ ____”,到梁启超的“美哉,___ ___,__ ___!壮哉,____ ___ ,______!”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用生命诠释了爱国是一种信仰。

【答案】5.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6.依靠沉默 7.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荡涤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 8.家祭无忘告乃翁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解析】5.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全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意思是: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结合诗句意思进行解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中国要有生气,必须依赖疾风迅雷般的变革。

恃:依靠。

万马齐喑究可哀:因为到处死气沉沉,实在叫人感到哀痛。

喑:沉默,不说话。

7.本题考查了古诗的情感。

结合背景资料和诗句意思,这首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
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社会,期待人才辈出,振兴国家的愿望。

8.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

全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
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宋代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表达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意思是:我们年轻的中国是如此的美丽,与天一样长青不老,我们年轻的中国是如此的壮阔,与大地一样没有疆界。

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临安邸
[宋]林升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9.补全古诗。

10.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暖风:原指_______________。

在诗中是指_______________。

游人:原指_______________。

在诗中是指_______________。

11.对前两句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了杭州的美景和繁华,体现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B.景物描写,体现出杭州的美丽。

C.对统治者糜烂生活的直接描绘,表达作者对他们醉生梦死生活的讽刺。

12.诗中的“熏”可以换成“吹”吗?为什么?
【答案】9.山外青山楼外楼直把杭州作汴州 10.自然界的春风社会上淫靡之风游览的人
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生,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11.C 12.不可以。

“熏”字表现出了“暖风”的威力和浓郁,把统治者迷恋得如痴如醉,都不想回首都汴州了。

“吹”字表达不出这个意思。

【解析】9.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默写。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出自宋代林升《题临安邸》意思: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
成了那汴州。

10.本题主要解释字词。

“暖风熏得游人醉”意思: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

“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游
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1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意思: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几时休”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这是对统治者糜烂生活的直接描绘,表达作者对他们醉生梦死生活的讽刺。

12.本题主要考查炼字。

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其次说出理由。

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

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阅读。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风一更,雪一更,,。

13.把词补充完整。

14.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_。

词牌名是___________.15.词又叫______,分为______两阕。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的是______的情景,下阕描写了词人______的情景。

16.读一读,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7.“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指的是_________,“此声”指的是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
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18.我能用成语来形容这样的行军生活之艰难:
19.分享一首表达作者思乡情感的古诗。

20.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夜深了,词人站在军帐外,他在望向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
【答案】13.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4.清纳兰性德长相思 15.长短句上下行军艰难被风雪声吵醒,思念故乡
16.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7.故乡风雪声思念家乡 18.风
餐露宿幕天席地跋山涉水 19.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0.诗人看着故乡的方向,他想起了家中的父母,温柔的妻子,还有那活泼可爱的孩子。

【解析】13.本题考查诗句的积累背诵。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整首词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4.本题考查词作者及词牌名。

《长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的纳兰性德。

“长相思”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15.本题既考查关于词的常识,又考查词的内容。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长相思”是词牌名。

出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

词的上下阕一般用空格隔开。

反复朗读词的上下阕,理解每一句的意思,再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词的上阕点明了战士出征时路途
的遥远、艰险及行军的方向。

下阕描写了环境的恶劣和将士被风雪声吵醒、辗转反侧、思念家乡的情景。

16.本题考查句子节奏划分。

根据句意: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可知道正确的节奏
划分应该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7.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理解诗句要结合上下文。

“故园”指“故宅、故舍、故居”,也就是作者的故乡。

前几句描绘了风雪交加的夜晚,所以“此声”指的就是把诗人吵醒的风雪声。

作者由眼前的风雪想到故乡不会这样寒冷,可以看出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

18.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与理解。

“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一更雪一更,突出塞
外狂风骤雪的荒寒景象。

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乡思更烈。

叠用两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辗转难眠的状态,聒碎乡心梦不
成呼应上片的夜深干帐灯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

写行军途的遥远、行程的艰辛和行军生活之
艰难,表现这些的成语有很多,比如: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

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风沐雨:栉:梳头发;沐:洗头发。

风梳发,雨洗头。

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草行露宿:走在野草里,睡在露天下。

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

餐风饮露: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幕天席地:把天作幕,把地当席。

原形容心胸开阔。

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

19.本题考查诗句积累。

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和内容理解。

结合“故园无此声”可知,诗人望向的是故乡的方向,扣住“思乡”的主题即可,例:诗人看着故乡的方向,他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朋友。

阅读。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将诗句补充完整。

2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 朝_____,全诗主要描写了_____季_____ (时间)的景色。

23.诗中的“姑苏”指的是()
A.杭州B.苏州C.扬州
24.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描写自己看到的景物有______ 、______ 、______ 和______。

25.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2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从“_______”字可以看出来。

【答案】2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2.唐张继秋半夜 23.B 24.月亮秋霜枫树渔火 25.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到了船上。

26.孤独寂寞

【解析】21.本题考察诗句背诵积累。

句子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2.本题考查对诗人的了解以及对诗歌的理解。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张继。

由“霜满天”可以判断出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秋季。

从“月落乌啼”、“夜半钟声”
可以判断出发生的时间是半夜。

2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了解和把握。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因此应选B。

2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对关键信息的把握。

从“月落乌啼霜满天”中可以看出,描写的景物有月亮、乌鸦和秋霜。

但是题目中问的十字军看到的景物,因此就是:月亮、秋霜。

从“江枫渔火对愁眠”中可以看出,描写的景物有:枫树、渔火。

25.本题考查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表述出大意即可。

对诗歌意思的理解要抓住关键词语来进行。

平时应注意多练习。

26.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与把握。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

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羁旅途中的孤独寂寞之情,从“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看出来。

所表达的情感表述正确就行,比如还可以写:羁旅之思,满怀愁绪。

课内古诗阅读。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7.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__________。

作者在诗中称自己为
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____》
28.与《山居秋暝》的“暝”意思最接近的是()
A.落日残霞B.老树寒鸦C.青山绿水D.红叶黄花
29.诗人写下这首诗,根本原因是他()
A.对山水描写之中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对山里百姓那种悠闲自在生活的热爱。

C.对山里秋季傍晚雨后美丽风光的喜爱。

3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出一幅山中拂晓的画面:秋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B.颔联勾画出一幅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C.颈联写竹林里传来阵阵欢笑,是姑娘们到河边洗衣去了。

D.尾联表达出诗人的心志:任凭秋天的花草凋谢吧,这里依然景色迷人,我愿留居山中。

31.人们常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更是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句。

你能将此“画”描绘出来吗?
【答案】27.唐王维秋天王孙《送元二使安西》 28.A 29.A 30.B 31.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
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
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

【解析】27.考查文学常识。

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

由“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意思是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可知作者称呼自己为“王孙”。

他的作品:《鹿柴》《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渭城曲》
28.考查字词理解。

《山居秋瞑》的“瞑”意思是夜,晚。

此指傍晚。

故与“落日残霞”意思最接近。

故选A。

29.考查中心理解。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
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
丰富新鲜的感受。

30.考查内容理解。

A.有误,首联描绘出一幅山中傍晚的画面: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

B.正确。

C.有误,颈联写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

D.有误,尾联表达出诗人的心志: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故选B。

31.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诗句内容,想象合理即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意思是: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
清音。

读古诗,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2.请在横线上把缺少的诗句填写完整。

33.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季节)的景象,《枫桥夜泊》中,诗人看到的景物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听到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一个“___________”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

34.这两首诗皆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表达这类情感的古诗,我还知道这样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2.江枫渔火对愁眠 33.秋天江枫渔火乌啼钟声愁 34.孤寂忧愁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解析】32.本题考查对古诗的默写。

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全诗内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3.本题考查对两首诗内容的赏析。

结合诗句的“霜满天”“秋风”可知,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象;《枫桥夜泊》中看到的景物有:枫树、渔
火等,听到的有乌鸦的啼叫、钟声,体会到了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衔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一个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经形成,奠定了全诗以“愁”为中心的基调。

34.本题考查对古诗的情感的分析。

《枫桥夜泊》通过写江南夜景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忧愁。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故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情感。

写一两句表示忧愁的诗句即可。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点睛】参考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